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方法及投影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98082发布日期:2019-10-18 21:33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方法及投影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投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方法及投影系统。



背景技术:

舞台灯、logo灯、投影灯灯光学投影系统运用光学镜头投影原理,采用各种高亮度、大功率光源,通过对菲林图案、镂空金属图案、玻璃图案及dmd芯片投影成像实现对图像的放大投影成像效果,其能够在任何地方投影成像出高质量的图案、文字等,同时能够通过光的形式把商家最新的创意、最新的促销信息、最新的产品展示投影在墙上、地板上,并可以在这些地方上打上与现场或时节气氛相符合的图案,来增加或加强现场效果,给人一种全新的快乐或喜庆的感觉。它新颖独特的展示方式及、低廉的价格、还有强大的功能将使你所处的环境在占用极少地方与花费极少的情况下发生巨大的变化,它的图案内容可以随时变化,想打什么内容就打什么内容,图案尺寸可小可大。其优点是其它灯饰或其它的广告展示方式所不能比拟的,适用于超市、专卖店,商场、写字楼、特色餐馆、咖啡厅、酒吧、夜总会、电影院、展览会等。

现有产品中为了获得更多的视觉效果,已经不满足于静态图案的投影显示,通常需要将投影图像设置为动态图案,但是现有的常规灯具运用光学方案及扰动装置无法实现像面的动态波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静态图像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方法及投影系统,采用该方法及投影系统能够实现对静态图像投影时在像面上呈现动态波动的效果。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方法,使成像物于像面的投影相邻位置的放大率不同,并动态调整不同位置的放大率,使像面投影发生动态光学畸变,成像物于像面处的投影呈现波动效果。

作为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方法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动态调整不同位置的放大率具体为,将某一位置的放大率向相邻位置的放大率转变。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包括沿光路依次设置的光源、聚光镜组、成像物以及投影镜头组,还包括扰动镜片,所述扰动镜片能够使成像物的投影发生光学畸变,其与所述成像物可相对运动设置,可选择性位于所述成像物与所述投影镜头组之间。

作为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扰动镜片上至少一侧面设置有若干弧形凸面,若干相邻所述弧形凸面之间连续光滑过渡。

作为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扰动镜片上至少一侧面设置有若干弧形凸面,若干相邻所述弧形凸面之间非连续过渡。

作为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弧形凸面的曲率半径在6-150㎜之间连续变化。

作为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弧形凸面的弧面高度在0.05-1.5㎜之间连续变化。

作为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扰动镜片的弧形凸面朝向所述成像物设置。

作为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扰动镜片与所述成像物之间的距离为0-6㎜。

作为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扰动镜片与所述成像物的相对运动为沿垂直于光路的方向进行相对线性往复运动或绕平行于光路的轴线进行相对转动。

作为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聚光镜组为反光杯或由多个凸透镜组合而成的凸透镜组合。

作为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光源为led光源或气体放电光源。

作为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聚光镜组对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其形成光束,所述光束的光束角在15°至90°之间。

作为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聚光镜组的出光面与所述成像物之间的距离为10㎜至80㎜之间。

作为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投影镜头的焦距f在6㎜至300㎜之间。

作为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投影镜头组为定焦镜头或变焦镜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本方案能够通过光学方案实现静态图案呈现动态波动的投影效果,其运用经典几何成像原理及人眼视觉暂留原理,通过动态改变像面畸变状态,从而改变了局部像面的光学畸变大小和物像的相似性,进而实现在保持投影画面清晰度不损失的同时,更能呈现规律波动起伏的画面动态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方案实施例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成像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方案实施例中矩形成像物发生光学畸变后与发生光学畸变前的投影效果的重叠状态对比图。

图3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所述扰动镜片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扰动镜片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6为所述扰动镜片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扰动镜片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8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案转盘与扰动镜片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设置有色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设置有棱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扰动镜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扰动镜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扰动镜片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16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案转盘与扰动镜片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8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设置有色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设置有棱镜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扰动镜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光源;2、聚光镜组;3、成像物;4、扰动镜片;5、投影镜头组;6、弧形凸面;7、驱动电机;8、图案转盘;9、转盘驱动电机;10、成像物安装孔;11、色片;12、分光棱镜;13、透光孔;14、像面;15、重叠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应作广义”、“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方法,其通过使成像物于像面的投影相邻位置的放大率不同,使像面投影成像产生畸变效果,同时动态调整不同位置的放大率使其畸变效果发生变化,即使像面投影发生动态光学畸变,成像物于像面处的投影呈现波动效果。

所述的动态调整不同位置的放大率具体为;将某一位置的放大率向相邻位置的放大率转变。

放大率的改变能够使得像面投影发生的畸变状态得到改变,本方案中通过使像面投影各个位置的放大率不同而使像面投影发生变形,再通过动态调整各个位置的放大率,使像面投影变形的程度发生变化。

例如,像面上部分位置发生正畸变,部分位置发生负畸变,发生正畸变的位置与发生负畸变的位置相互交替设置,在发生正畸变的位置与发生负畸变的位置之间连续光滑过渡,不断改变畸变位置的放大率,则对应位置的畸变状态发生动态改变,则此时的投影效果将在整个像面上呈现动态波动的效果,其效果类似于在清澈的水底放置图片,在水面波动的状态下由水面上方观察水底的图片的显示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发生所述正畸变的区域与发生负畸变的区域之间并不局限于连续光滑过渡,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非连续过渡的方式调整畸变状态,即可以采用部分区域发生正畸变局部发生负畸变,而发生正畸变和负畸变的区域之间不连续过渡的方案。

或者,还可以采用仅使得投影于像面发生正畸变或负畸变,在发生正畸变或负畸变的区域之间不连续过渡的方案。

采用本方案能够通过光学方案实现静态图案呈现动态波动的投影效果,其运用经典几何成像原理及人眼视觉暂留原理,通过动态改变像面畸变状态,从而改变了局部像面的光学畸变大小和物像的相似性,进而实现在保持投影画面清晰度不损失的同时,更能呈现规律波动起伏的画面动态效果。

实施例二:

图1为本方案实施例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成像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方案实施例中矩形成像物发生光学畸变后与发生光学畸变前的投影效果的重叠状态对比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其在现有光学投影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扰动片镜片,通过扰动镜片4的结构设计以及扰动镜片4与成像物3的相对位置变化控制在像面14的成像光学畸变状态。

本实施例中以矩形成像物为例,图2中虚线为矩形成像物在发生光学畸变前的投影效果,实线和点划线为矩形成像物在发生光学畸变后的投影效果,由重叠图像15可看出三图像的变化,图2中显示了两个静态下的畸变图像,本方案能够实现图像由实线投影状态至点划线投影状态的动态过渡,从而在像面上产生动态波动的投影效果。

图3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方案于本实施例中具体包括沿光路依次设置的光源1、聚光镜组2、成像物3、扰动镜片4以及投影镜头组5,其中所述扰动镜片4朝向所述成像物3的一侧面设置有若干弧形凸面6,通过弧形凸面6的设置所述扰动镜片4能够使成像物3的投影发生光学畸变,再通过使扰动镜片4与所述成像物3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调整放大率以改变畸变状态,则可以使成像物3在像面14的投影产生动态扰动的效果。

其中聚光镜组可选的为反光杯或由多个凸透镜组合而成的凸透镜组合,本实施例中采用多个凸透镜组合而形成的聚光镜组。所述光源采用led光源,聚光镜组对led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其形成光束,本实施例中光束的光束角为15°;所述聚光镜组的出光面与所述成像物之间的距离为10㎜。

本实施例中所述投影镜头组采用定焦镜头,其焦距为100㎜。

本方案中所述的扰动镜片4与成像物3之间的相对运动包括扰动镜片4始终位于成像物3与投影镜头组5之间的光路上,对成像物3在像面14上投影的畸变率产生影响,以及扰动镜片4移出到成像物3与投影镜头组5之间的光路以外,投影系统进行传统的静态投影。

图4为所述扰动镜片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扰动镜片的截面放大示意图。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扰动镜片4是由多个曲率半径r在6-150㎜之间可选的自由曲面连续光滑过渡的弧形凸面6线性阵列在透明玻璃表面形成的,所述弧形凸面6的高度h在0.05-1.5㎜之间连续变化。过小的曲率半径将增大光线偏折能力,增大像差,严重改变物像相似程度,使像面变得过度扭曲严重失真,而r值过大趋向与平面将使成像系统的光学畸变未发生变化,将无法实现像面波动扭曲的效果。扰动镜片4的整体呈圆形,其弧形凸面6朝向成像物3设置,将弧形凸面6朝向所述成像物3设置是为了保证扰动镜片4自身的光焦度不因距离果园而对成像镜头组5的成像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其与所述成像物3之间的距离为0-6㎜之间,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弧形凸面6与成像物3之间的距离为2㎜,超出6㎜间隔将对镜头像差产生不可接受的重大影响,进而影响画面清晰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扰动镜片4与成像物3之间相对运动的具体方式为扰动镜片4绕偏离光轴的轴线自转。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采用led光源,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依次包括:相对固定设置的led光源、聚光镜组2成像物3以及投影镜头组5,在投影镜头组5与所述成像物3之间可转动的设置有扰动镜片4,扰动镜片4呈圆形,其回转中心固定在驱动电机7的动力输出轴上,所述驱动电机7的动力输出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投影系统的光轴,但是不与光轴共线。

在驱动电机7不转动的状态下,扰动镜片4的固定位置位于成像物3与投影镜头组5之间,对成像物3的不同位置进行固定放大率的放大,此时图像呈静态的畸变效果。

在驱动电机7转动时,驱动电机7带动扰动镜片4转动,扰动镜片4上的不同位置位于成像物3与投影镜头组5之间时对成像物3的放大率不同,扰动镜片4不断的运动导致放大率不停变化,使像面14投影畸变的大小动态变化,则可实现静态图像的波动投影效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方案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扰动镜片4的形态。图6为所述扰动镜片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扰动镜片的截面放大示意图。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扰动镜片4同样为圆形,但是位于其上的弧形凸面6的设置形式不同于实施例二。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扰动镜片4是由多个曲率半径r在6-150㎜之间可选的自由曲面非连续过渡的弧形凸面6阵列式分布于透明玻璃表面形成的,所述弧形凸面6的高度h在0.05-1.5㎜之间连续变化。扰动镜片4的弧形凸面6朝向成像物3设置,其弧形凸面6距离成像物3的最短距离在0-6㎜之间,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还在于,光源、聚光镜组以及投影镜头的结构及参数有所不同,其中聚光镜组为反光杯。所述光源采用气体放电光源,聚光镜组对气体放电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其形成光束,本实施例中光束的光束角为90°;所述聚光镜组的出光面与所述成像物之间的距离为80㎜。

本实施例中所述投影镜头组采用定焦镜头,其焦距为300㎜。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方案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为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对成像物3的设置形式进行了优化。

图8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案转盘与扰动镜片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8、9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成像物3的图案转盘8,所述图案转盘8呈圆形结构,其中心设置有能够驱动所述图案转盘8转动的转盘驱动电机9。所述图案转盘8上设置有成像物安装孔10,所述成像物3安装在所述成像物安装孔10中,在所述图案转盘8的带动下所述成像物3可进行移动,通过在图案转盘8上设置多个成像物安装孔10,并在每个成像物安装孔10中设置成像物3使得投影系统中的成像物3可以进行更换,进而在不拆机的情况下切换成像物3,实现不同成像物3的波动投影。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图案转盘8上设置有七个成像物安装孔10,七个所述成像物安装孔10在所述图案转盘8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还在于,光源、聚光镜组以及投影镜头的结构及参数有所不同,其中聚光镜组为由多个凸透镜组合而成的凸透镜组合。所述光源采用led光源,聚光镜组对led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其形成光束,本实施例中光束的光束角为30°;所述聚光镜组的出光面与所述成像物之间的距离为20.5㎜。

本实施例中所述投影镜头组采用定焦镜头,其焦距为6㎜。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方案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色片11。图10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设置有色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所述色片11设置在所述聚光镜组2与成像物3之间,通过设置色片11能够对投影图案赋予颜色。

本实施例中色片11的设置形式以为单一颜色的色片11固定设置在聚光镜组2与成像物3之间,由此获得的动态波动投影图像将被赋予固定的色彩,使投影效果更佳炫丽。

需要指出的是,色片11的设置形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述的上述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在一片色片11上设置有多种颜色,以此实现同一副投影图像具有多种色彩的静态图像扰动效果的图像。

色片11还可以设置为可更换的结构,即本实施例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色片11的色片安装盘,所述色片安装盘上设置有多个色片安装位,每个色片安装位中设置有不同颜色的色片11,色片安装盘可移动设置,使得色片安装盘中的每个色片安装位均可移动至聚光镜组2与成像物3之间,在需要为投影图像赋予不同颜色时,只需要调整色片安装盘,使对应颜色的色片11处于聚光镜组2与成像物3之间即可。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还在于,光源、聚光镜组以及投影镜头的结构及参数有所不同,其中聚光镜组为由多个凸透镜组合而成的凸透镜组合。所述光源采用led光源,聚光镜组对led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其形成光束,本实施例中光束的光束角为45°;所述聚光镜组的出光面与所述成像物之间的距离为15㎜。

本实施例中所述投影镜头组采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f在6㎜至300㎜之间可调。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方案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分光棱镜12。图11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设置有棱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所述分光棱镜12设置在投影镜头组5与像面14之间,通过分光棱镜12能够将投影图像分成若干个,并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投影,可以实现同时出现多个波动投影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光棱镜12为固定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分光棱镜12设置为可绕光轴转动设置,由此可以产生多个波动投影图像整体公转的投影效果。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还在于,光源、聚光镜组以及投影镜头的结构及参数有所不同,其中聚光镜组为由多个凸透镜组合而成的凸透镜组合。所述光源采用led光源,聚光镜组对led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其形成光束,本实施例中光束的光束角为60°;所述聚光镜组的出光面与所述成像物之间的距离为50㎜。

本实施例中所述投影镜头组采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f在100㎜至200㎜之间可调。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方案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扰动镜片4的形态以及运动方式。

图12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3为扰动镜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如图12、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扰动镜片4整体呈矩形结构,其可相对于成像物3做垂直于光轴的直线运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依次包括相对固定设置led光源、聚光镜组2成像物3以及投影镜头组5,扰动镜片4设置在成像物3于投影镜头组5之间,扰动镜片4呈矩形其固定在直线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所述直线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的轴线垂直于投影系统的光轴。

在直线电机不运行的状态下,扰动镜片4位于成像物3于投影镜头组5之间并处于静止状态,对成像物3的不同位置进行固定放大率的放大,由于扰动镜片4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像面14的投影图像呈静态的畸变效果。

在直线电机运行时,直线电机带动扰动镜片4移动,扰动镜片4上的不同位置位于成像物3与投影镜头组5之间时对成像物3的放大率不同,扰动镜片4不断的运动导致放大率不停变化,使像面投影畸变的大小动态变化,则可实现静态图像的波动效果。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还在于,光源、聚光镜组以及投影镜头的结构及参数有所不同,其中聚光镜组为反光杯。所述光源采用气体放电光源,聚光镜组对气体放电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其形成光束,本实施例中光束的光束角为70°;所述聚光镜组的出光面与所述成像物之间的距离为40㎜。

本实施例中所述投影镜头组采用定焦镜头,其焦距为240㎜。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的方案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扰动镜片4的形态。

图14为扰动镜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所示扰动镜片的截面放大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所述扰动镜片4同样为矩形,但是位于其上的弧形凸面6的设置形式不同于实施例七。

具体的,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扰动镜片4是由多个曲率半径r为6-150㎜中任一固定值的弧形曲面线性阵列分布于透明玻璃表面形成的,所述弧形凸面6的高度h为0.05-1.5㎜之间一固定值。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扰动镜片4的曲率半径r为75㎜,所述弧形凸起的高度h为1㎜。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扰动镜片4的曲率半径r还可以为6㎜,所述弧形凸起的高度h为0.05㎜。

或,所述扰动镜片4的曲率半径r为150㎜,所述弧形凸起的高度h为1.5㎜。

本实施例中扰动镜片4的弧形凸面6朝向成像物3设置,其弧形凸面6距离成像物3的最短距离为0㎜,即本实施例中扰动镜片4贴合在成像物3上。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的区别还在于,光源、聚光镜组以及投影镜头的结构及参数有所不同,其中聚光镜组为反光杯。所述光源采用气体放电光源,聚光镜组对气体放电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其形成光束,本实施例中光束的光束角为65°;所述聚光镜组的出光面与所述成像物之间的距离为30㎜。

本实施例中所述投影镜头组采用定焦镜头,其焦距为180㎜。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的方案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为在实施例七的基础上对成像物3的设置形式进行了优化。

图16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案转盘与扰动镜片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16、17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成像物3的图案转盘8,所述图案转盘8呈圆形结构,其中部设置有能够驱动所述图案转盘8转动的转盘驱动电机9。所述图案转盘8上设置有成像物安装孔10,所述成像物3安装在所述成像物安装孔10中,在所述图案转盘8的驱动下所述成像物3可进行移动,通过在图案转盘8上设置多个成像物安装孔10,并在每个成像物安装孔10中设置成像物3使得投影系统中的成像物3可以进行更换,进而在不拆机的情况下切换成像物3,实现不同成像物3的波动投影。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图案转盘8上设置有七个成像物安装孔10,七个所述成像物安装孔10在所述图案转盘8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的区别还在于,光源、聚光镜组以及投影镜头的结构及参数有所不同,其中聚光镜组为由多个凸透镜组合而成的凸透镜组合。所述光源采用气体放电光源,聚光镜组对气体放电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其形成光束,本实施例中光束的光束角为55°;所述聚光镜组的出光面与所述成像物之间的距离为35㎜。

本实施例中所述投影镜头组采用定焦镜头,其焦距为160㎜。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九的方案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色片11,图18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设置有色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所述色片11设置在所述聚光镜组2与成像物3之间,通过设置色片11能够对投影图案赋予颜色。

本实施例中色片11的设置形式为单一颜色的色片11固定设置在聚光镜组2与成像物3之间,由此获得的动态波动投影图像将被赋予固定的色彩,使投影效果更佳炫丽。

需要指出的是,色片11的设置形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述的上述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在一片色片11上设置有多种颜色,以此实现同一副投影图像具有多种色彩的静态图像扰动效果的图像。

色片11还可以设置为可更换的结构,即本实施例所述的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色片11的色片安装盘,所述色片安装盘上设置有多个色片安装位,每个色片安装位中设置有不同颜色的色片11,色片安装盘可移动设置,使得色片安装盘中的每个色片安装位均可移动至聚光镜组2与成像物3之间,在需要为投影图像赋予不同颜色时,只需要调整色片安装盘,使对应颜色的色片11处于聚光镜组2与成像物3之间即可。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九的区别还在于,光源、聚光镜组以及投影镜头的结构及参数有所不同,其中聚光镜组为由多个凸透镜组合而成的凸透镜组合。所述光源采用气体放电光源,聚光镜组对气体放电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其形成光束,本实施例中光束的光束角为35°;所述聚光镜组的出光面与所述成像物之间的距离为25㎜。

本实施例中所述投影镜头组采用定焦镜头,其焦距为140㎜。

实施例十一: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九的方案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分光棱镜12。图19为实现静态图案投影呈波动效果的投影系统设置有棱镜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如图19所示,所述分光棱镜12设置在投影镜头组5与像面14之间,通过分光棱镜12能够将投影图像分成若干个,并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投影,可以实现同时出现多个波动投影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光棱镜12为固定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分光棱镜12设置为可绕光轴转动设置,由此可以产生多个波动投影图像整体公转的投影效果。

实施例十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方案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扰动镜片4上设置有透光孔13。

图20为扰动镜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扰动镜片4上设置透光孔13,当扰动镜片4转动到通光孔与成像物3相对应的位置时,由于透光孔13处没有扰动镜片4,因此不会对成像物3形成扰动效果,整个扰动镜片4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使像面14呈现出图像由静止状态变为波动状态再由波动状态回归至静止状态的动态循环的变化过程。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