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87964发布日期:2020-04-07 16:24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fa(factoryautomation:工厂自动化)及mv(machinevision:机器视觉)领域中,工业用相机被广泛地使用。这些相机中多使用具有对焦功能的成像镜头。作为以往已知的具有对焦功能的成像镜头,例如有在下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透镜系统。在下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的后对焦类型透镜系统。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9574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003807号公报在对设置条件等有限制的相机中,优选设为小型化,还倾向于与前对焦类型相比更优选为对焦时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不移动的后对焦类型的成像镜头。并且,针对成像镜头,也希望对焦时像面弯曲的变动少、以及主光线对像面的入射角度小。然而,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透镜系统中,主光线对像面的入射角度大。技术实现要素: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所述成像镜头在后对焦类型透镜系统中可实现小型化、抑制对焦时的像面弯曲的变动、主光线对像面的入射角度小、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具体的方法中包括以下方式。本公开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对焦时相对于像面被固定的具有正的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和对焦时沿光轴移动的具有正的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构成,第1透镜组从最靠近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连续地具有2片负透镜,第2透镜组由光圈、2片负透镜、3片或4片正透镜构成,在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配置光圈,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为负透镜,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为正透镜,将以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第1透镜组的像侧主点为基准的到第2透镜组的物体侧主点为止的距离设为dh12,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将以第2透镜组的物体侧主点为基准的到光圈为止的光轴方向的距离设为dst,将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最靠近像侧的正透镜的焦距设为fp,关于dh12及dst,在将比各基准更靠近像侧的距离的符号设为正且将比各基准更靠近物体侧的距离的符号设为负的情况下,满足由下述式表示的条件式(1)、(2)及(3)。-2<dh12/f1<0.5(1)-1<dst/f2<-0.6(2)0.4<f2/fp<0.8(3)在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2-1)及(3-1)中的至少1个。-1.5<dh12/f1<0.2(1-1)-0.8<dst/f2<-0.7(2-1)0.42<f2/fp<0.72(3-1)在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且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0<f/f1<0.5(4)0.25<f/f1<0.45(4-1)在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在将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g1且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0.5<dg1/f1<1.5(5)0.55<dg1/f1<1.3(5-1)在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可以是构成第1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为4片以上且6片以下。在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在将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11、且将从第1透镜组的物体侧起第2个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12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1.6<(n11+n12)/2<2(6)1.65<(n11+h12)/2<1.98(6-1)在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在将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21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1)。1.6<n21<2(7)1.65<n21<1.96(7-1)在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在将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f、且将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r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1)。-0.5<(rf-rr)/(rf+rr)<2.5(8)-0.4<(rf-rr)/(rf+rr)<2.2(8-1)本公开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具备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另外,本说明书的“由~构成,”、“由~构成”是指除所举出的构成要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屈光力的透镜;光圈、滤光片及盖玻璃等除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另外,本说明书的“具有正的屈光力的~组”是指作为组整体而具有正的屈光力。“具有正的屈光力的透镜”、“正透镜”及“正的透镜”的含义相同。“具有负的屈光力的透镜”、“负透镜”及“负的透镜”的含义相同。与包括非球面的透镜有关的屈光力的符号、透镜面的表面形状及曲率半径,若无特别的说明,则是在近轴区域考虑的。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的表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的表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负。在条件式中使用的“焦距”是近轴焦距。条件式中所使用的值是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将d线设为基准时的值。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d线”、“c线”、及“f线”是亮线,d线的波长为587.56nm(纳米)、c线的波长为656.27nm(纳米),f线的波长为486.13nm(纳米)。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所述成像镜头在后对焦类型透镜系统中可实现小型化、抑制对焦时的像面弯曲的变动、主光线对像面的入射角度小、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对应,并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1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概略结构图。符号说明1-成像镜头,2-轴上光束,3-最大图像高度的光束,3c-最大图像高度的主光线,4-滤光片,5-成像元件,6-信号处理部,7-聚焦控制部,10-摄像装置,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l11~l16、l21~l26-透镜,pp-光学部件,sim-像面,st-孔径光圈,z-光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图示对本公开的成像镜头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所示例对应于后述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图1中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表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并且,在图1中,作为光束也示出轴上光束2及最大图像高度的光束3。另外,在图1中示出如下例子:假定成像镜头应用于摄像装置中,并在成像镜头与像面sim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状的光学部件pp。光学部件pp是假定了各种滤光片及/或盖玻璃等的部件。各种滤光片例如是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光片及对特定的波长区域进行截止的滤光片等。光学部件pp是不具有屈光力的部件,也能够实现省略了光学部件pp的结构。该成像镜头沿光轴z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对焦时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的具有正的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和对焦时沿光轴z移动的具有正的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构成。该成像镜头为后对焦类型透镜系统。后对焦类型有利于抑制对焦时像面弯曲的变动。在图1所示例中,当从无限远物体对焦于最近物体时,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图1所示的第2透镜组g2下方的朝向左方向的箭头表示上述对焦时的第2透镜组g2的动作。作为一例,在图1所示的成像镜头中,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透镜l11~l16六片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孔径光圈st和透镜l21~l25五片透镜构成。然而,如后述实施例所示,也能够将构成各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设为与图1所示例不同的片数。并且,图1所示的孔径光圈st不是表示形状,而是表示光轴上的位置。第1透镜组g1构成为从最靠近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连续地具有2片负透镜。根据该结构,有利于抑制5次以上的畸变像差。构成第1透镜组g1的透镜的片数可以设为4片以上且6片以下。将第1透镜组g1的构成透镜片数设为4片以上,由此容易进行良好的像差校正。将第1透镜组g1的构成透镜片数设为6片以下,由此有利于透镜系统总长度及透镜直径的小型化。例如,第1透镜组g1可以构成为由4片负透镜和2片正透镜构成,也可以构成为由3片负透镜和3片正透镜构成,也可以构成为由3片负透镜和2片正透镜构成,也可以构成为由2片负透镜和2片正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构成为由孔径光圈st、2片负透镜、3片或4片正透镜构成。通过对焦时孔径光圈st移动而有利于减小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并且,通过对焦时孔径光圈st移动而有利于抑制对焦时的像面弯曲的变动。将第2透镜组g2所包括的负透镜设为2片,由此容易校正轴上色像差及倍率色像差。将第2透镜组g2所包括的正透镜设为3片或4片,由此能够逐渐弯曲光线,能够抑制像差的产生。通过第2透镜组g2包括2片负透镜和3片或4片正透镜而有利于对焦时像面弯曲的变动。而且,如上所述设定第2透镜组g2所包括的透镜片数,由此能够抑制透镜系统总长度变长。第2透镜组g2构成为如下: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体侧配置孔径光圈st,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为负透镜,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为正透镜。通过在第2透镜组g2内的最靠近物体侧配置孔径光圈st而有利于减小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并且,通过将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设为负透镜,能够延长后焦距,并能够使射出广瞳位于远离像面sim的位置,因此其结果,有利于减小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通过将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设为正透镜而有利于减小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第2透镜组g2构成为包括正透镜与负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色像差的校正。从第2透镜组g2的像侧第2个及第3个透镜可以构成为,具有彼此不同的符号的屈光力,并彼此接合。该情况下,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位于比较靠近像面sim的位置,因此有利于倍率色像差的校正。而且,在该接合透镜整体具有正的屈光力的情况下,有利于一边良好地校正倍率色像差,一边减小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接着,对有关条件式的结构进行说明。该成像镜头构成为:将以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第1透镜组g1的像侧主点为基准从该基准到第2透镜组g2的物体侧主点为止的距离设为dh12且将第1透镜组g1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1)。其中,关于dh12,将比基准更靠近像侧的距离的符号设为正,将比基准更靠近物体侧的距离的符号设为负。通过设为不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以下而能够使透镜系统总长度不会过长。通过设为不成为条件式(1)的上限以上而有利于延长后焦距。由于满足条件式(1),因此有利于一边抑制透镜系统的大型化,一边以保持固定射出广瞳的位置的状态延长从射出广瞳的位置到像面sim为止的距离,其结果,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小,容易实现构成小型的成像镜头。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1-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2<dh12/f1<0.5(1)-1.5<dh12/f1<0.2(1-1)并且,该成像镜头构成为:在将以第2透镜组g2的物体侧主点为基准从该基准到孔径光圈st为止的光轴方向的距离设为dst且将第2透镜组g2的焦距设为f2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2)。其中,关于dst,将比基准更靠近像侧的距离的符号设为正,将比基准更靠近物体侧的距离的符号设为负。条件式(2)的dst/f2越接近于-1,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越能够采用接近于0的值,但像侧的透镜的直径容易变大。通过设为不成为条件式(2)的下限以下而能够抑制像侧的透镜的大直径化。通过设为条件式(2)的上限以上而能够抑制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变大。由于满足条件式(2),因此容易一边抑制透镜的大直径化,一边减小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2-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1<dst/f2<-0.6(2)-0.8<dst/f2<-0.7(2-1)并且,该成像镜头构成为:在将第2透镜组g2的焦距设为f2且将最靠近像侧的正透镜的焦距设为fp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3)。通过设为不成为条件式(3)的下限以下而有利于减小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通过设为不成为条件式(3)的上限以上而容易抑制非点像差和五阶球面像差。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3-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0.4<f2/fp<0.8(3)0.42<f2/fp<0.72(3-1)该成像镜头由上述结构的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构成,由于同时满足条件式(1)、(2)及(3),因此有利于实现小型化、抑制对焦时的像面弯曲的变动、减小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及良好的光学性能。而且,该成像镜头优选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且将第1透镜组g1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4)。通过设为不成为条件式(4)的下限以下而有利于减小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通过设为不成为条件式(4)的上限以上而能够抑制像差的产生。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4-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0<f/f1<0.5(4)0.25<f/f1<0.45(4-1)并且,该成像镜头优选在将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到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g1且将第1透镜组g1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5)。通过设为不成为条件式(5)的下限以下而有利于确保第1透镜组g1的像差校正能力以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通过设为不成为条件式(5)的上限以上,比孔径光圈st更靠近物体侧的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的长度不会过长,因此能够抑制物体侧的透镜的大直径化。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5-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0.5<dg1/f1<1.5(5)0.55<dg1/f1<1.3(5-1)并且,该成像镜头优选在将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体侧的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11且将从第1透镜组g1的物体侧第2个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12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6)。通过设为不成为条件式(6)的下限以下而有利于小型化。若考虑到现有的光学材料的折射率和色散系数的分布,则通过设为不成为条件式(6)的上限以上而容易构成为透镜的色散系数不会变得过小,因此有利于抑制倍率色像差。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6-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1.6<(n11+n12)/2<2(6)1.65<(n11+n12)/2<1.98(6-1)并且,该成像镜头优选在将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体侧的负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21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7)。通过设为不成为条件式(7)的下限以下而能够在透镜中使用折射率高的材料。折射率低的透镜在以抑制三阶球面像差的方式进行了校正的情况下,五阶球面像差的产生量容易增加。通过设为不成为条件式(7)的下限以下,一边抑制三阶球面像差,一边抑制五阶球面像差,进而,有利于减小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通过设为不成为条件式(7)的上限以上而能够有助于抑制三阶球面像差。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7-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1.6<n21<2(7)1.65<n21<1.96(7-1)并且,该成像镜头优选在将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f且将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r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8)。条件式(8)是与空气透镜的形状系数有关的式,所述空气透镜由隔着孔径光圈st对置的2个透镜面来形成。通过满足条件式(8)而能够抑制彗形像差。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8-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0.5<(rf-rr)/(rf+rr)<2.5(8)-0.4<(rf-rr)/(rf+rr)<2.2(8-1)上述优选的结构及可实现的结构能够是任意的组合,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适当地选择性地进行采用。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能够实现一种成像镜头,其在后对焦类型透镜系统中,可实现小型化、抑制对焦时的像面弯曲的变动、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小、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另外,在此所说的主光线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度小的成像镜头是指,由入射于像面sim的最大图像高度的主光线3c和与光轴z平行的轴所成角度为6度以下的成像镜头。接着,对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1]将表示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在图1中示出,其图示方法和结构如上所述,因此在此省略一部分重复说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和具有正的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构成。当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向物体侧移动。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透镜l11~l16六片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孔径光圈st和透镜l21~l25五片透镜构成。以上是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关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多种因素示于表2中,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3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4中。表1中,sn一栏中示出将最靠近物体侧的表面设为第1面,并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编号的情况的表面编号,r一栏中示出各表面的曲率半径,d一栏中示出各表面和与该像侧相邻的表面的光轴上的表面间隔。并且,nd一栏中示出各构成要件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νd一栏中示出各构成要件的d线为基准的色散系数。表1中,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的表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的表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负。表1中也示出光学部件pp及孔径光圈st,相当于孔径光圈st的表面的表面编号一栏中记载有所谓表面编号和(st)的语句。表1的d的最下栏的值是表中最靠近像侧的表面与像面sim的间隔。表1中,关于对焦时间隔发生变化的可变面间隔而使用设为dd[]的记号,在[]中标注该间隔的物体侧表面编号并记入d一栏中。在表2中,以d线基准来示出成像镜头的焦距f、空气换算距离中的后焦距bf、f值fno.、最大全视角2ω、最大图像高度y及入射于像面sim的最大图像高度y的主光线3c的入射角度cra的值。2ω及cra一栏的(°)是指单位为度。表2所示值是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将d线设为基准的情况的值。在表3中,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可变面间隔的值示于标记为“无限远”的一栏中,将对焦于物体距离为0.1m(米)的物体的状态下的可变面间隔的值示于标记为“0.1m”的一栏中。在表1中,在非球面的表面编号上附加*标记,非球面的曲率半径一栏中记载有近轴的曲率半径的数值。在表4中,在sn一栏中示出非球面的表面编号,在ka及am(m=3、4、5、……20)一栏中示出关于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表4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的“e±n”(n:整数)表示“×10±n”。ka及am是由下式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非球面系数。zd=c×h2/{1+(1-ka×c2×h2)1/2}+∑am×hmzd=c×h2/{1+(1-ka×c2×h2)1/2}+∑am×hm其中,zd:非球面深度(从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点下垂到与非球面顶点接触的光轴垂直的平面的垂线的长度)h:高度(从光轴到透镜面的距离)c:近轴曲率半径的倒数ka、am:非球面系数,非球面式的∑是指有关m的总和。各表的数据中,作为角度单位而使用度,作为长度单位而使用mm(毫米),但光学系统即使进行比例放大或比例缩小也能够使用,因此也能够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并且,以下所示的各表中记载有用规定的位数四舍五入的数值。[表1]实施例1snrdndνd119.014140.9901.9537532.32213.210442.690318.804831.2101.9108335.26410.764443.190*528.420701.6001.5813559.40*69.401024.0307∞3.6301.4874970.42813.752621.410921.798085.3301.6034238.0110-113.936230.2001128.520056.5801.6200536.3512-21.98843dd[12]13(st)∞4.06014-42.071392.9701.9537532.321516.619004.3101.5377574.7016-16.619000.2001761.569975.4001.5377574.7018-11.589001.8801.9108335.2619-23.925520.2002049.913896.6701.4874970.4221-22.23213dd[21]22∞1.0001.5168064.2023∞8.733[表2]实施例1f8.307bf19.392fno.1.852ω(°)105.2y9.20cra(°)4.7[表3]实施例1无限远0.1mdd[12]6.4305.776dd[21]10.00010.654[表4]实施例1sn56ka1.0000000e+001.0000000e+00a3-1.2046691e-182.2888713e-17a49.3019521e-041.1123324e-03a5-2.6660648e-04-4.1617168e-04a65.9261740e-058.4465890e-05a7-5.6476448e-06-2.2416834e-06a8-1.2576443e-06-2.5102331e-06a93.1331558e-071.6018785e-07a109.9773850e-096.0424532e-08a11-8.1092582e-09-5.1746091e-09a122.7716769e-10-8.3613188e-10a131.1227093e-107.7626188e-11a14-7.6256237e-127.1833497e-12a15-8.6296256e-13-6.2029402e-13a167.7451525e-14-4.0573836e-14a173.4697903e-152.5548125e-15a18-3.6855671e-161.4947384e-16a19-5.6936564e-18-4.2753154e-18a206.8283373e-19-2.7343114e-19图8中示出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8中从左侧依次示出球面像差、正弦条件违反量、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图8中标注为“无限远”的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标注为“0.1m”的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0.1m(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分别用实线、长虚线及短虚线来表示d线、c线及f线中的像差。在像散图中,用实线来表示弧矢方向的d线中的像差,用短虚线来表示子午方向的d线中的像差。在正弦条件违反量的图及畸变像差图中,用实线来表示d线中的像差。在倍率色差图中,分别用长虚线及短虚线来表示c线及f线中的像差。球面像差图及正弦条件违反量图的fno.是指f编号,其他像差图的ω是指半视角。与上述实施例1有关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记载方法及图示方法,若无特别的说明,则在以下实施例中也相同,因此以下省略重复说明。[实施例2]将表示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2中。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5中,将多种因素示于表6中,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7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9中。图9中,在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0.1m(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表5]实施例2snrdndvd120.414452.4202.0010029.13210.764455.3403∞1.1701.6228056.91416.395444.2305∞6.2201.7282528.316-26.190330.200742.584353.8201.9228718.908∞1.3509-35.837061.9101.9036631.421033.350004.7301.7130053.8711-17.36773dd[11]12(st)∞4.75013-14.937061.2301.8466723.7914∞0.50015-52.586364.4101.8348142.7316-19.127751.9101787.440981.0801.8466723.791827.167005.0801.4970081.5919-27.167000.3602042.670843.7801.8515140.7321-88.73563dd[21]22∞1.0001.5168064.2023∞11.260[表6]实施例2f12.371bf21.919fno.1.852ω(°)79.0y9.20cra(°)4.7[表7]实施例2无限远0.1mdd[11]6.6005.062dd[21]10.00011.538[实施例3]将表示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3中。关于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透镜l11~l15五片透镜构成,除这一点以外,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8中,将多种因素示于表9中,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0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0中。图10中,在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0.1m(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表8]实施例3[表9]实施例3f16.430bf21.865fno.1.842ω(°)60.0y9.20cra(°)5.1[表10]实施例3无限远0.1mdd[10]7.6905.162dd[20]10.00012.528[实施例4]将表示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4中。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除了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透镜l11~l14四片透镜构成的方面、以及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孔径光圈st和透镜l21~l26六片透镜构成的方面以外,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表示于表11中,将多种因素示于表12中,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3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1中。图11中,在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0.1m(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表11]实施例4[表12]实施例4f16.577bf22.245fno.1.832ω(°)59.6y9.20cra(°)4.2[表13]实施例4无限远0.1mdd[8]12.0269.419dd[20]10.00012.607[实施例5]将表示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5中。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除了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透镜l11~l14四片透镜构成的方面、以及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孔径光圈st和透镜l21~l26六片透镜构成的方面以外,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4中,将多种因素示于表15中,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6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2中。图12中,在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0.1m(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表14]实施例5snrdndvd135.498751.0002.0010029.13215.151874.1003-54.619651.0001.9228618.90461.196952.0885-103.868405.4381.9590617.476-42.000370.200730.287364.5001.9036631.318-54.59497dd[8]9(st)∞5.43710-11.511071.0001.8051825.4211-133.178721.08612-22.181523.0001.8830040.7613-17.084870.50014-547.280173.9841.6204160.2915-18.038070.2001650.390110.8001.9165031.601720.213564.6381.4970081.5418-93.263050.3001930.462613.0001.7725049.6020427.32099dd[20]21∞1.0001.5168064.2022∞11.567[表15]实施例5f16.569bf22.226fno.1.832ω(°)59.6y9.20cra(°)4.0[表16]实施例5无限远0.1mdd[8]11.7589.097dd[20]10.00012.661[实施例6]将表示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6中。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除了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透镜l11~l15五片透镜构成的方面、以及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孔径光圈st和透镜l21~l26六片透镜构成的方面以外,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7中,将多种因素示于表18中,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9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3中。图13中,在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0.1m(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表17]实施例6snrdndvd122.731671.0002.0010029.13214.495633.7463-444.187841.0001.9228618.90422.276882.8985-68.220331.0001.8466623.78641.162284.7841.9590617.477-63.845120.200830.291534.5001.9036631.349-44.87200dd[9]10∞5.58511(st)-10.868891.0001.7847026.2912-2227.177910.89513-39.587283.0001.7291654.6814-16.885090.50015293.760404.1701.6516058.5516-18.636630.2001772.557380.8001.9004337.371821.445854.9091.4970081.5419-52.384290.3002027.686903.0001.7859044.202177.72216dd[21]22∞1.0001.5168064.2023∞11.568[表18]实施例6f16.125bf22.227fno.1.832ω(°)61.0y9.20cra(°)4.3[表19]实施例6无限远0.1mdd[9]12.57710.173dd[21]10.00012.404[实施例7]将表示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7中。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除了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透镜l11~l15五片透镜构成的方面、以及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孔径光圈st和透镜l21~l26六片透镜构成的方面以外,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7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20中,将多种因素示于表21中,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2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4中。图14中,在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0.1m(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表20]实施例7[表21]实施例7f16.127bf22.230fno.1.842ω(°)61.0y9.20cra(°)4.0[表22]实施例7无限远0.1mdd[9]12.49910.092dd[21]10.00012.407表23中示出实施例1~7的成像镜头的条件式(1)~(8)的对应值。实施例1~7将d线设为基准波长。表23中示出d线基准下的值。[表23]由以上数据可知,实施例1~7的成像镜头为后对焦类型透镜系统,可实现小型化,并抑制对焦时的像面弯曲的变动,对像面sim的最大图像高度的主光线的入射角度为6度以下而较小,多个像差良好地被校正以实现高的光学性能。接着,对本公开的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5中示出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1的摄像装置10的概略结构图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一例。作为摄像装置10,例如能够举出fa用相机、mv用相机或监视用相机。摄像装置10具备成像镜头1、配置于成像镜头1的像侧的滤光片4、成像元件5、对来自成像元件5的输出信号进行运算处理的信号处理部6、用于进行成像镜头1的对焦的聚焦控制部7。图15中概念性地图示出成像镜头1所具有的第1透镜组g1、及第2透镜组g2。成像元件5拍摄由成像镜头1形成的被摄体的图像并转换成电信号,例如能够使用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成像元件5配置成使其成像面与成像镜头1的像面sim一致。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而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表面间隔、折射率、色散系数及非球面系数等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各数值实施例中示出的值,而可以采用其他值。并且,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例,例如能够设为数码相机及车载用相机等各种方式。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