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背光模组及电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92183发布日期:2019-12-03 17:16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电视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
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电视机。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电视背光模组主要分直下式和侧入式,随着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成本优势,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市场占有比例已超过侧入式背光模组。而直下式背光模组由于光源led灯设置在背板的底板上,且由于其数量较多以及led灯本身的厚度,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较大,整体厚度大约在20mm到40mm之间,出现外形不够美观的问题,用户体验度差。针对该问题,直下式背光模组在设计过程中,会考虑通过减少led灯的数量来减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但减少led灯的数量会导致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较差,进而导致直下式背光模组完全丧失跟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竞争能力,所以直下式背光模组如果需要往高端发展就必须在保证原有的显示效果的前提下做薄。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电视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厚度较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环绕所述底板设置的多个侧板,多个所述侧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呈一端敞口设置;反射片,所述反射片置于所述腔体内,且所述反射片铺设于所述底板及所述侧板的表面;扩散板,所述扩散板设置于所述敞口处并将所述腔体封装;透镜,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灯条组,所述灯条组设置于所述侧板上,所述灯条组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透镜射出至所述扩散板。优选地,所述灯条组与所述底板平行设置。优选地,所述侧板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所述侧板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对称布置,另两个所述侧板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对称布置;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对称布置的两个所述侧板上均设置有所述灯条组。优选地,所述灯条组包括至少一根灯条。优选地,所述灯条组包括至少两根所述灯条,至少两根所述灯条沿所述侧板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优选地,所述侧板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凸台,所述灯条安装在所述凸台的安装面上,所述凸台的安装面与所述侧板的内壁面之间呈锐角布置。优选地,所述透镜呈长条状,且所述透镜与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优选地,所述透镜面向所述扩散板的一面形成有两个凸出面以及设置于两个凸出面之间的内凹面。优选地,所述扩散板为复合扩散板,所述复合扩散板上背离所述腔体的一面形成有光学膜片。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视机,所述电视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直下式背光模组在使用时,设置在侧板上的灯条组作为光源,发射光线,光线的一部分光线发射至扩散板,而另一部分通过反射片的反射射入位于底板上的透镜,再经过透镜的折射或反射,将该部分光线射至扩散板,使扩散板接收到充分、全面地光线照射,提高了液晶电视的亮度均匀性,避免其四角边框出现暗影的情况,保证显示效果。并且,本实用新型中将作为光源的灯条组设置在背板的侧板上,不会增加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相较于传统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将灯源设置在背板的底板上而言,在保证显示效果的同时减少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改善外观美观度。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可以小于或等于10mm,可以突破目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极限,达到与侧入式背光模组同等厚度的水平,实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超薄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省略扩散板及膜片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灯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平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直下式背光模组中透镜的平面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背板3透镜11底板31凸出面12侧板32内凹面13腔体4反射片14凸台5扩散板2灯条6膜片21led灯7胶框22基体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有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中对“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的描述以图1和图2中所示的方位为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1和图2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直下式背光模组以应用在液晶电视上为例进行说明。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反射片4、扩散板5、透镜3、灯条组,其中,背板1包括底板11以及环绕底板11设置的多个侧板12,多个侧板12和底板11之间形成腔体13,腔体13呈一端敞口设置;反射片4置于腔体13内,且反射片4铺设于底板11及侧板12的表面;扩散板5设置于敞口处并将腔体13封装;透镜3设置于底板11上;灯条组设置于侧板12上,灯条组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3射出至扩散板5。本实施例直下式背光模组在使用时,设置在侧板12上的灯条组作为光源,发射光线,光线的一部分光线发射至扩散板5,而另一部分通过反射片4的反射射入位于底板11上的透镜3,再经过透镜3的折射或反射,将该部分光线射至扩散板5,使扩散板5接收到充分、全面地光线照射,提高了液晶电视的亮度均匀性,避免其四角边框出现暗影的情况,保证显示效果。并且,本实施例中将作为光源的灯条组设置在背板1的侧板12上,不会增加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相较于传统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将灯源设置在背板1的底板11上而言,在保证显示效果的同时减少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改善外观美观度,用户体验度良好。本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可以小于或等于10mm,可以突破目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极限,达到与侧入式背光模组同等厚度的水平,实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超薄性。本实施例中,侧板12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侧板12沿底板11的长度方向对称布置,另外两个侧板12沿底板11的宽度方向布置;沿底板11的长度方向对称布置的两个侧板12上均设置有灯条组。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底板11的长度方向为图1和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底板11的宽度方向为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沿底板11的长度方向对称布置的两个侧板12分别为左侧板12和右侧板12,在左、右侧板12上均设置灯条组,光源充足,保证显示效果。在一实施例中,若液晶电视的整体尺寸较小或对亮度的要求较低,灯条组包括至少一根灯条2。如图1和图2所示,灯条组具体包括一根灯条2时,即,两根灯条2对称布置,即可保证液晶电视的光源充足和亮度均匀。在另一实施例中,若液晶电视的整体尺寸较大或对亮度的要求较高,灯条组包括至少两根灯条2,至少两根灯条2沿侧板12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侧板12的高度方向为图1和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灯条组具体包括两根灯条2时,其中,一根灯条2接近底板11设置,另一根灯条2远离底板11设置。可以理解地,在背板1的左、右侧板12上各设置两根灯条2,底板11上开可以设置两个透镜3,两个透镜3沿底板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使得左侧板12上靠近底板11设置的一根灯条2对应一个透镜3,右侧板12上靠近底板11设置的一根灯条2对应另一个透镜3,利于光线的充分反射和折射,保证光线的充足性和均匀性。进一步地,灯条组与底板11平行设置,具体地,各灯条2与底板11平行设置。具体地,灯条2呈一条直线,灯条2沿侧板12的宽度方向延伸,即,灯条2沿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灯条2保持与底板11平行,并且,本实施例的透镜3呈长条状,且透镜3与沿底板11的宽度方向延伸,即,呈长条状的透镜3沿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灯条2与透镜3的延伸方向一致,利于将光线均匀地反射或折射至扩散板5上。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灯条2包括基体22以及安装在基体22上的多颗led灯21,多颗led灯21通过基体22安装在侧板12上,保证灯条2的稳定性。本实施例的多颗led灯21沿前后方向间隔均匀布置,保证光源的充足性和均匀性。本实用新型直下式背光模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led灯21数量,保证显示效果及控制成本。本实施例中,侧板12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凸台14,灯条2安装在凸台14的安装面上,凸台14的安装面与侧板12的内壁面之间呈锐角布置。凸台14的设置,可以调整灯条2与侧板12之间的角度,进而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光源的角度,保证显示效果,提升液晶电视的画面均匀性。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凸台14的安装面与侧板12的内壁面之间呈锐角布置,优选地,凸台14的安装面与侧板12的内壁面之间的角度为θ,0<θ<45°。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凸台14与背板1一体成型,易于制作。本实施例中,透镜3面向扩散板5的一面形成有两个凸出面31以及设置于两个凸出面31之间的内凹面32。如图1、图4及图5所示,透镜3的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形成均形成向外凸出的凸出面31,两个凸出面31之间的连接部分向内凹陷,形成内凹面32,这样的设置,使得透镜3的上表面的出射光线均匀,利于保证光线的均匀性。本实施例中,扩散板5为复合扩散板5,复合扩散板5上背离腔体13的一面形成有光学膜片6。具体地,扩散板5与光学膜片6贴合成为复合扩散板5,简化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组装工艺,节省成本。本实施例直下式背光模组还包括胶框7,背板1与复合型扩散板5通过胶框7固定,保证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视机,该电视机包括上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由于该电视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