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59862发布日期:2020-04-21 17:08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光板。



背景技术:

导光板因其能够将线光源转变成为面光源,是背光模组的关键组件,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lcd)光源的提供者,lcd本身并不发光,背光模组光源的表现便决定了显示器表现在外的视觉感受效果。现有导光板常用为pmma导光板/ms导光板/ps导光板/玻璃导光板这几种,多个相互间隔的led灯珠设置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由于led灯珠之间具有间隔,因此在导光板上与间隔对应的区域存在灯影,由于现有的导光板上的网点为规则均匀布置,因此会导致灯前暗区能量难以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板,以解决灯前暗区能量难以提升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板本体,所述板本体包括四个边壁和两个侧面,其中一个边壁形成为入光面,另外三个边壁形成为非入光面,一个侧面为网点面,所述网点面包括靠近所述入光面设置的第一区域以及远离所述入光面设置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上设置有规则排列的网点,所述第一区域包括沿其延伸方向交替设置的亮区和暗区,每个亮区对应一个光源,每个所述暗区上均设置一组补光网点,每组所述补光网点形成的图形外轮廓包括半圆弧段,所述半圆弧段朝向所述第二区域凸出。

优选地,所述图形外轮廓还包括直线段,所述直线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半圆弧段的两端点,以使得所述图形形成为半圆形。

优选地,所述图形外轮廓还包括第一折线段,所述第一折线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半圆弧段的两端点,以使得所述图形形成为半圆形与矩形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图形外轮廓还包括第二折线段,所述第二折线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半圆弧段的两端点,以使得所述图形形成为半圆形与三角形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暗区内的补光网点在不同位置的排布疏密程度不同。

优选地,每组补光网点包括多排补光网点,多排补光网点由靠近所述入光面向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依次排布且越靠近所述入光面的补光网点排布越疏松。

优选地,所述补光网点为由所述网点面凹陷形成的凹点。

优选地,所述凹点形成的凹坑形状为球形或者圆柱形的一部分。

优选地,所述导光板在相对的两非入光面所在侧设置有凹槽,用于与所述背板结构件配合,所述凹槽的槽壁在与所述板本体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截面外轮廓为弧线形。

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槽壁为圆柱面的一部分,且所述圆柱面的轴线沿所述板本体的厚度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板在每个暗区上设置一组补光网点,每组补光网点形成的图形外轮廓包括半圆弧段,且半圆弧段朝向第二区域凸出,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得图形能量发散且具有渐变效果,能够提高暗区修改率且效率更高,从而解决灯前暗区能量难以提升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光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组补光网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申请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组补光网点形成的图形外轮廓;

图4示出本申请再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组补光网点形成的图形外轮廓;

图5示出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入光面;2、非入光面;3、网点面;31、第一区域;311、亮区;312、暗区;32、第二区域;4、补光网点;41、半圆弧段;42、直线段;43、第一折线段;44、第二折线段;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灯前暗区能量难以提升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导光板,如图1所示,导光板包括板本体,所述板本体包括四个边壁和两个侧面,其中一个边壁形成为入光面1,另外三个边壁形成为非入光面2,一个侧面为网点面3,所述网点面3包括靠近所述入光面1设置的第一区域31以及远离所述入光面1设置的第二区域32,所述第二区域32上设置有规则排列的网点(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区域31包括沿其延伸方向交替设置的亮区311和暗区312,每个亮区311对应一个光源,每个所述暗区312上均设置一组补光网点4,每组所述补光网点4形成的图形外轮廓包括半圆弧段41,所述半圆弧段41朝向所述第二区域32凸出,即开口朝向入光面1,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得图形能量发散且具有渐变效果,能够提高暗区修改率且效率更高,从而解决灯前暗区能量难以提升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图形外轮廓还包括直线段42,所述直线段4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半圆弧段41的两端点,以使得所述图形形成为半圆形。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形外轮廓还包括第一折线段43,所述第一折线段4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半圆弧段41的两端点,以使得所述图形形成为半圆形与矩形的组合,或者如图4所示,所述图形外轮廓还包括第二折线段44,所述第二折线段44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半圆弧段41的两端点,以使得所述图形形成为半圆形与三角形的组合,半圆形与多边形的组合能够在保证过渡平顺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暗区312亮度。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暗区312内的补光网点4在不同位置的排布疏密程度不同,例如,如图2所示,每组补光网点4包括多排补光网点,多排补光网点4由靠近所述入光面1向远离所述入光面1的方向依次排布且越靠近所述入光面的补光网点4排布越疏松,如此,能够进一步优化暗区312亮度。

进一步地,所述补光网点4为由所述网点面3凹陷形成的凹点,优选地,所述凹点形成的凹坑形状为球形或者圆柱形的一部分,一方面方便导光板的加工,另外,这种结构也能够进一步优化暗区312亮度。

另外,为了安装背板结构件,在导光板上设置有与背板结构件相配合的凹槽,现有凹槽为矩形槽,这种结构会影响导光板的出光均匀性,存在局部亮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导光板在相对的两非入光面2所在侧设置有凹槽5,用于与所述背板结构件配合,所述凹槽5的槽壁在与所述板本体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截面外轮廓为弧线形,例如,所述凹槽5的槽壁为圆柱面的一部分,且所述圆柱面的轴线沿所述板本体的厚度方向延伸,这样能够有效改善局部亮点问题,提高采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板在每个暗区上设置一组补光网点4,每组补光网点4形成的图形外轮廓包括半圆弧段41,且半圆弧段41朝向第二区域32凸出,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得图形能量发散且具有渐变效果,能够提高暗区修改率且效率更高,从而解决灯前暗区能量难以提升的问题。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