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棱镜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47245发布日期:2020-05-22 20:32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棱镜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棱镜膜,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棱镜膜。



背景技术:

液晶模组产业作为新型显示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液晶模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液晶显示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电视机等显示设备上。为保证液晶模组的画面效果,必须在背光模组中使用多张光学膜,如棱镜膜、扩散膜、微透镜膜等。近年来,随着液晶模组成本降低及结构简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上陆续推出了兼具扩散膜和增亮膜功能的微透镜光学膜和具有更好增亮效果的双层复合棱镜膜,以满足不同的液晶模组设计需求。

目前复合棱镜膜普遍做法是通过粘合剂将两张棱镜膜贴合在一起成为一张复合棱镜膜,但这种贴合成的膜片在后续裁切、组装、使用时由于粘合强度不高而会产生剥离、分层等问题,造成膜片裁切良率偏低、液晶模组画面出现不良、模组组装良率低的情况出现。同时会出现眩光、可视角低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复合膜后续裁切、组装、使用时由于粘合强度不高而会产生剥离、分层等问题,造成膜片裁切良率偏低、液晶模组画面出现不良、模组组装良率低的情况出现。同时会出现眩光、可视角低等缺陷,提供了一种新的复合棱镜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复合棱镜膜,包括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所述第一光学膜下表面设置有粘连层,所述第一光学膜通过所述粘连层与所述第二光学膜连接,所述第一光学膜包括第一棱镜结构层、第一基膜层、第一背面结构层,所述第一背面结构层内设置有扩散粒子,所述第一背面结构层的下表面与所述粘连层连接,所述第二光学膜包括第二棱镜结构层、第二基膜层、第二背面结构层,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顶部穿过所述粘连层并插入所述第一背面结构层中。

设置有粘连层是为了将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结合形成复合膜,形成的复合膜具有高色域、高增亮效果。第二棱镜结构层能够将背光源光线向中心汇聚,从而极大的提升了显示亮度,同时第一棱镜结构层能够将光线进一步向中心汇聚,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显示亮度。设置有扩散粒子的第一背面结构层可以修正光线成均匀面光源以达到光学扩散的效果,减少了眩光、增大了可视角度。第二棱镜结构层顶部穿过粘连层并插入第一背面结构层中,增加了粘结效果,使复合棱镜膜在后续裁切、组装、使用中不易出现分层、剥离等问题,提高了裁切良率、模组组装良率。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复合棱镜膜,所述第一背面结构层的厚度为2~8μm,所述第一背面结构层下表面雾度为5%~60%。

2~8μm的第一背面结构层厚度在不影响光的穿透性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了复合棱镜膜厚度,5%~60%的第一背面结构层下表面雾度可以使光更加均匀。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复合棱镜膜,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插入所述第一背面结构层的深度d为1~5μm。

1~5μm的插入深度d在不影响复合棱镜膜辉度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增强了粘合强度,并最大程度减少了复合棱镜膜厚度,使复合棱镜膜在后续裁切、组装、使用中不易出现分层、剥离等问题,提高了裁切良率、模组组装良率。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复合棱镜膜,所述粘连层的材料为丙烯酸酯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聚酯丙烯酸酯树脂、环氧丙烯酸酯树脂中的任一种,所述粘连层厚度为1~10μm。

将上述材料作为粘连层的构成材料是为了在不影响光的穿透性的前提下,可以有效的保证第一光学膜与第二光学膜间的粘结效果,1~10μm的粘连层厚度在不影响第一光学膜与第二光学膜间的粘结效果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减少了复合棱镜膜的厚度。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复合棱镜膜,所述第一基膜层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所述第一基膜层的厚度为38~300μm。

选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第一基膜层的材料,在不影响光的穿透性的前提下,可以有效的承载第一棱镜结构层,38~300μm厚度的第一基膜层,在不影响光的穿透性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减少复合棱镜膜厚度。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复合棱镜膜,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层的棱镜两侧边夹角a为70~100°。

将第一棱镜结构层两侧边夹角a设置为70~100°是为了得到最优的增亮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屏幕的显示亮度。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复合棱镜膜,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的材料为丙烯酸酯树脂或环氧丙烯酸树脂或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或聚酯丙烯酸树脂或聚醚丙烯酸树脂。

第二层棱镜结构层选用上述材料,通过uv固化可快速固化成型,上述材料折射率高,光源穿透率强,有良好的丰满度、光泽、硬度、耐溶剂性、耐候性等优异性能,在高温烘烤时不变色、不黄化,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性能质量。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复合棱镜膜,所述第二背面结构层的材料为丙烯酸酯或丙烯酸树脂。

第二背面结构层作为终端应用部分,与扩散片或者扩散板直接接触,在使用过程中第二背面结构层与扩散片或扩散板相互碰触摩擦,使用上述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划伤损伤,保护产品。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复合棱镜膜,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层的棱镜走向方向与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的棱镜走向方向呈45°~135°的夹角。

将第一棱镜结构层中棱镜走向与第二棱镜结构层中棱镜走向的夹角设置为45°~135°,不仅能够带来更好的增亮效果,而且可以满足更多客户设计需求。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复合棱镜膜,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层的棱镜走向方向与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的棱镜走向方向呈90°的夹角。

选用上述角度带来的增亮效果最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2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它们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复合棱镜膜,包括第一光学膜1、第二光学膜3,所述第一光学膜1下表面设置有粘连层2,所述第一光学膜1通过所述粘连层2与所述第二光学膜3连接,所述第一光学膜1包括第一棱镜结构层11、第一基膜层12、第一背面结构层13,所述第一背面结构层13内设置有扩散粒子14,所述第一背面结构层13的下表面与所述粘连层2连接,所述第二光学膜3包括第二棱镜结构层31、第二基膜层32、第二背面结构层33,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31顶部穿过所述粘连层2并插入所述第一背面结构层13中。

使用时,光依次经过第二背面结构层33、第二基膜层32、第二棱镜结构层31、粘连层2、第一背面结构层13、第一基膜层12,最后从第一棱镜结构层11射出。设置有扩散粒子14的第一背面结构层13可以修正光线成均匀面光源以达到光学扩散的效果,减少了眩光、增大了可视角度。第二棱镜结构层31顶部穿过粘连层2并插入第一背面结构层13中,使粘合强度大大提升,复合棱镜膜在后续裁切、组装、使用中不易出现分层、剥离等问题,提高了裁切良率、模组组装良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背面结构层13的厚度为2~8μm,所述第一背面结构层13下表面雾度为5%~60%。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31插入所述第一背面结构层13的深度d为1~5μm。

作为优选,所述粘连层2的材料为丙烯酸酯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聚酯丙烯酸酯树脂、环氧丙烯酸酯树脂中的任一种,所述粘连层2厚度为1~10μm。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基膜层12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所述第一基膜层12的厚度为38~300μm。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层11的棱镜两侧边夹角a为70~100°。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31的材料为丙烯酸酯树脂或环氧丙烯酸树脂或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或聚酯丙烯酸树脂或聚醚丙烯酸树脂。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背面结构层33的材料为丙烯酸酯或丙烯酸树脂。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层11的棱镜走向方向与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31的棱镜走向方向呈45°~135°的夹角。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棱镜结构层11的棱镜走向方向与所述第二棱镜结构层31的棱镜走向方向呈90°的夹角。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