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纤扫描显示模组及头戴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16498发布日期:2020-06-09 19:23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纤扫描显示模组及头戴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扫描显示模组及头戴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增强现实(ar,augmentedreality)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

ar通常是以透过式头戴显示系统的形式来实现的。增强现实技术,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提升用户佩戴ar头戴设备的舒适性,要求ar头戴显示装置要轻量化、小型化。

目前用于ar设备的像源采用集成光源的像源或单一像源。例如,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lcos(liquidcrystalonsilicon,硅基液晶)、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微机电显示系统)、dmd(digitalmicro-mirrordevice,数字微镜元件)等显示原理的电子器件。其中,oled和lcd为集成光源的像源;lcos、mems和dmd为单一像源,需要另外增加辅助光源。

为了实现设备的轻量化、小型化,现有技术通常会对光学器件的选取和配置进行优化,但对于图像源即显示装置的体积,由于其器件本身特性的限制,难以进行减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纤扫描显示模组及头戴显示设备,用以减小显示模组的体积及重量。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纤扫描显示模组,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光源、合束器和光纤扫描组件,所述的光纤扫描组件包括与壳体固定连接的支座、扫描致动器和光纤,所述的扫描致动器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扫描致动器的固定端与支座固定连接,光纤的一端为用于出射光束的光束出射端,光纤的光束出射端以悬臂支撑的方式与扫描致动器自由端固定连接,扫描致动器的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做二维运动,以驱动光纤悬臂进行二维扫描,光纤的另一端连接合束器的输出端,光源与合束器的输入端连接,光纤的出光光路上设置有中继镜组,以光纤的出射光束的方向为前,壳体的后端设置有封盖,所述的中继镜组装配于壳体的前端或固定设置于光纤的光束出射端的端部,即固定设置于光纤上与光纤连接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采用光纤扫描的形式出射图像光,扫描致动器的外径最小可以做到0.8mm、轴向长度最小可以做到8mm,这使得壳体的直径最小可以做到1mm,在出射相同分辨率图像时,相比现有像源能显著减小显示模组的体积。

将光源、合束器和光纤扫描组件整体封装的结构,同样简化了ar设备的组装难度,并且高集成度的封装同样能够有效减小设备体积,并且显示模组可整体拆装,降低维修难度。

光纤的光束出射端以悬臂支撑的方式与扫描致动器自由端固定连接是指,光纤的光束出射端超出扫描致动器的自由端,光纤该超出扫描致动器的自由端的部分构成光纤悬臂,光纤位于光纤悬臂后侧的部分与扫描致动器的自由端固定连接。

所述的中继镜组具有准直、成像、放大、聚焦等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功能,可以不具备变焦功能,也可以为变焦透镜组,还可以是长焦深透镜组,其封装在外壳前端且位于光纤的出光光路上。

所述的光源包括至少一个红光led光源或红光ld光源、至少一个蓝光led光源或蓝光ld光源和至少一个绿光led光源或绿光ld光源,合束器的输入端的个数不少于光源的数量,每个光源连接与其相对应的输入端。

可选的,所述的光源还包括红外光源,红外光源与合束器的输入端连接。红外光源发射的红外光束同样从光纤的光束出射端出射,该红外光可被红外检测器检测,用于对扫描显示模组的扫描状态进行检测,以判断扫描状态是否需要矫正,同时检测过程中不会对用户的视野造成影响。

可选的,所述的光源固定可安装于合束器、壳体或封盖上,所述的合束器可固定安装于支座、壳体或光源上。

所述的壳体和/或封盖上设置有导电连接件,光源的线缆和光纤扫描组件的线缆与所述导电连接件连接。光源的线缆和光纤扫描组件的线缆均包括信号导线和/或电源导线。

可选的,所述的导电连接件为设置于封盖上的多个pin针,pin针贯穿封盖,pin针位于封盖前侧的一端与光源或光纤扫描组件的对应线缆相连接,pin针位于壳体后侧的一端用于与外部器件插接。

还可选的,所述的导电连接件为fpc连接器,封盖上设置有供fpc连接器穿出的穿孔,fpc连接器位于壳体内的一端与光源的线缆和/或光纤扫描组件的线缆对应连接。

还可选的,所述的导电连接件为线性连接器,所述的线性连接器包括连接线缆,封盖上设置有供连接线缆穿出的穿孔,线性连接器的线缆位于壳体内的一端与光源的线缆和/或光纤扫描组件的线缆对应连接。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线性连接器的线缆位于壳体外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接头。

优选的,扫描致动器的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至少两个方向振动,第一方向不垂直光纤的光束出射端的延伸方向。并且优选的,第一方向与光纤的光束出射端的延伸方向平行。

优选的,所述的壳体为两端开口的筒型,如截面为圆形、方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等的筒体,中继镜组密封壳体的前开口,封盖密封壳体的后开口,从而保持壳体内为密封空间,避免壳体内器件受环境影响。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的支座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互不连通的两个腔体,位于前侧的腔体内安装扫描致动器,位于后侧腔体内安装光源和合束器,同时中继镜组密封壳体的前开口,使得扫描致动器和光纤悬臂处于密闭的空间内,免受外部环境干扰;封盖密封壳体的后开口,从而使光源和合束器处于密闭的空间内,免受外部环境干扰;同时支座将扫描致动器和光纤与光源和合束器分隔开,避免了壳体内部器件间的干扰。此时,支座上设置有线缆穿孔,用于将光纤和扫描致动器的线缆导出。

可选的,所述的壳体内还设置有用于产生反馈信号进行轨迹控制和/或用于激光安全检测的检测器件。

所述的扫描致动器为压电致动器、磁致伸缩致动器、微机电系统(mems)或电磁致动器等。

优选的,所述的扫描致动器为压电致动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电致动器包括双压电晶片致动器、压电材料管致动器、压电片驱动致动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的,所述的压电致动器包括第一致动部和第二致动部,第一致动部和第二致动部的两端均分别为固定端和自由端,第二致动部的固定端与第一致动部的自由端固定连接;第一致动部的自由端相对于其固定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振动,第二致动部的自由端相对于其固定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振动。第二致动部的自由端相对于第一致动部的固定端的运动轨迹为第一致动部和第二致动部的振动轨迹的合成。作为此类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第一致动部的自由端相对于其固定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个方向振动,第二致动部的自由端相对于其固定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个方向振动,且两个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从而光纤悬臂可在压电致动器的驱动下做李萨茹式扫描或栅格式扫描。第二致动部的固有频率远大于第一致动部的固有频率,以满足栅格式扫描的要求。

所述的第一致动部和第二致动部均可为双压电晶片致动器、压电材料管致动器或压电片驱动致动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采用所述光纤扫描显示模组的头戴显示设备,包括佩戴于用户头上的主体,所述的主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光纤扫描显示模组。进一步的,所述的主体上还设置有光波导,光纤扫描显示模组出射的光束经光波导传播至用户人眼。

所述的主体为眼镜框或头盔。当所述主体为眼镜框时,光纤扫描显示模组可安装于镜腿和/或镜框上,均可实现,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者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光纤扫描的形式出射图像光,扫描致动器的外径最小可以做到0.8mm、轴向长度最小可以做到8mm,这使得壳体的直径最小可以做到1mm,在出射相同分辨率图像时,相比现有像源能显著减小显示模组的体积。

将光源、合束器和光纤扫描组件整体封装的结构,同样简化了ar设备的组装难度,并且高集成度的封装同样能够有效减小设备体积,并且显示模组可整体拆装,降低维修难度。

减小了显示组件的重量和体积,使得ar显示设备更加轻量化以及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压电材料管致动器被垂直于轴线的截面截得的截面图;

图6为压电片驱动致动器被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截得的截面图;

图7为扫描致动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双压电晶片致动器被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截得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纤60扫描显示模组,包括壳体10,壳体10内设置有光源30、合束器40和光纤60扫描组件,所述的光纤60扫描组件包括与壳体10固定连接的支座50、扫描致动器20和光纤60,所述的扫描致动器20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扫描致动器20的固定端与支座50固定连接,光纤60的一端为用于出射光束的光束出射端,光纤60的光束出射端以悬臂支撑的方式与扫描致动器20自由端固定连接,扫描致动器20的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做二维运动,以驱动光纤悬臂61进行二维扫描,光纤60的另一端连接合束器40的输出端,光源30与合束器40的输入端连接,光纤60的出光光路上设置有中继镜组70,以光纤60的出射光束的方向为前,有位于光纤60出光光路上的中继镜组70,壳体10的后端设置有封盖80,中继镜组70装配于壳体10的前端,如图1所示,或中继镜组70固定设置于光纤60的光束出射端的端部(图中未示出),即中继镜组70固定设置于光纤70上与光纤70连接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采用光纤60扫描的形式出射图像光,扫描致动器20的外径最小可以做到0.8mm、轴向长度最小可以做到8mm,这使得壳体10的直径最小可以做到1mm,在出射相同分辨率图像时,相比现有像源能显著减小显示模组的体积。

将光源30、合束器40和光纤60扫描组件整体封装的结构,同样简化了ar设备的组装难度,并且高集成度的封装同样能够有效减小设备体积,并且显示模组可整体拆装,降低维修难度。

光纤60的光束出射端以悬臂支撑的方式与扫描致动器20自由端固定连接是指,光纤60的光束出射端超出扫描致动器20的自由端,光纤60该超出扫描致动器20的自由端的部分构成光纤悬臂61,光纤60位于光纤悬臂61后侧的部分与扫描致动器20的自由端固定连接。

所述的中继镜组70具有准直、成像、放大、聚焦等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功能,可以不具备变焦功能,也可以为变焦透镜组,还可以是长焦深透镜组,其封装在外壳前端且位于光纤60的出光光路上。

所述的光源30包括至少一个红光led光源或红光ld光源、至少蓝光led光源或蓝光ld光源和至少一个绿光led光源或绿光ld光源,合束器40的输入端的个数不少于光源的数量,每个光源连接与其相对应的输入端。

可选的,所述的光源还包括红外光源,红外光源与合束器的输入端连接。红外光源发射的红外光束同样从光纤的光束出射端出射,该红外光可被红外检测器检测,用于对扫描显示模组的扫描状态进行检测,以判断扫描状态是否需要矫正,同时检测过程中不会对用户的视野造成影响。

可选的,所述的光源30固定可安装于合束器40、壳体10或封盖80上,所述的合束器40可固定安装于支座50、壳体10或光源上。

所述的壳体10和/或封盖80上设置有导电连接件,光源30的线缆和光纤60扫描组件的线缆与所述导电连接件连接。光源30的线缆和光纤60扫描组件的线缆均包括信号导线和/或电源导线。

可选的,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导电连接件为设置于封盖80上的多个pin针,pin针贯穿封盖80,pin针位于封盖80前侧的一端与光源30或光纤60扫描组件的对应线缆相连接,pin针位于壳体10后侧的一端用于与外部器件插接。

还可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的导电连接件为fpc连接器,封盖80上设置有供fpc连接器穿出的穿孔,fpc连接器位于壳体10内的一端与光源30的线缆和/或光纤60扫描组件的线缆对应连接。

还可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的导电连接件为线性连接器,所述的线性连接器包括连接线缆,封盖80上设置有供连接线缆穿出的穿孔,线性连接器的线缆位于壳体10内的一端与光源30的线缆和/或光纤60扫描组件的线缆对应连接。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线性连接器的线缆位于壳体10外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接头。

优选的,扫描致动器20的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至少两个方向振动,第一方向不垂直光纤60的光束出射端的延伸方向。并且优选的,第一方向与光纤60的光束出射端的延伸方向平行。

优选的,所述的壳体10为两端开口的筒型,如截面为圆形、方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等的筒体,中继镜组70密封壳体10的前开口,封盖80密封壳体10的后开口,从而保持壳体10内为密封空间,避免壳体10内器件受环境影响。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的支座50将壳体1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互不连通的两个腔体,位于前侧的腔体内安装扫描致动器20,位于后侧腔体内安装光源30和合束器40,同时中继镜组70密封壳体10的前开口,使得扫描致动器20和光纤悬臂61处于密闭的空间内,免受外部环境干扰;封盖80密封壳体10的后开口,从而使光源30和合束器40处于密闭的空间内,免受外部环境干扰;同时支座50将扫描致动器20和光纤60与光源30和合束器40分隔开,避免了壳体10内部器件间的干扰。此时,支座50上设置有线缆穿孔,用于将光纤60和扫描致动器20的线缆导出。

可选的,所述的壳体内还设置有用于产生反馈信号进行轨迹控制和/或用于激光安全检测的检测器件。

所述的扫描致动器20为压电致动器、磁致伸缩致动器、微机电系统(mems)或电磁致动器等。

优选的,所述的扫描致动器20为压电致动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电致动器包括双压电晶片致动器、压电材料管致动器、压电片驱动致动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如图5所示,所述的压电致动器为压电材料管致动器,所述的压电材料管致动器包括压电材料管211,压电材料管211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两对关于压电材料管211的轴心线对称的外电极212,压电材料管211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外电极212相配合的内电极213,压电材料管211位于外电极212和对应的内电极213之间的部分沿径向极化。以实现当内电极213和外电极212连接外部驱动器件后,该压电致动器的自由端端沿其对应的轴振动,此时压电材料管211的轴线方向即为第一方向。

压电材料管211的各个外电极212和内电极213均连接外部驱动电路,以通过各对相配合外电极212和内电极213向压电材料管211施加交变电场。压电材料管211沿径向极化,每对关于压电材料管211的轴心线对称的外电极212及与之对应的内电极213,在同一时刻驱动该压电材料管211做相反方向的伸缩,即每对外电极212中的一个外电极212及其内电极213驱动位于其范围内的压电材料管211伸长时,另一个外电极212及其内电极213驱动位于其范围内的压电材料管211同步缩短;反之亦然。当压电材料管211一端固定时,压电材料管211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上述同步伸长和伸缩的动作使得压电材料管211的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沿垂直于轴线的一个方向振动。当压电材料管211的外表面设置有n对关于压电材料管211的轴心线对称的外电极212时,压电材料管211的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可沿n个垂直于所述轴心线的方向振动。作为此类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的n为2,且两个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从而光纤悬臂结构11可在压电致动器的驱动下做螺旋式扫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如图6所示,所述的压电片驱动致动器包括基体221,基体221的表面沿周向间隔贴覆有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伸缩的第一压电片222,所述的第一压电片222中至少有两个第一压电片222不关于基体221的中心对称,并且当两个第一压电片222关于基体221的中心对称时,在任一时刻关于基体221的中心对称的两个第一压电片222的伸缩方向相反,基体221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为固定端和自由端,第一压电片222的伸缩驱动基体221的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振动。基体221的表面设置有n个不关于基体221的中心对称的第一压电片222时,基体221的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可沿n个垂直于所述轴心线的方向振动。作为此类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的n为2,且两个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从而光纤悬臂结构11可在压电致动器的驱动下做螺旋式扫描。

所述的第一压电片222包括压电材料片,压电材料片接触基体221的表面和与该表面相对的表面均设置有电极,压电材料片沿垂直于所述两个表面的方向极化,即压电材料片沿厚度方向极化。

所述的基体221的截面可以为任意由直线和/或曲线构成的闭合图形;例如优选的,所述的基体221的截面可以为方形、圆形、椭圆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如图7所示,所述的压电致动器包括第一致动部21和第二致动部22,第一致动部21和第二致动部22的两端均分别为固定端和自由端,第二致动部22的固定端与第一致动部21的自由端固定连接;第一致动部21的自由端相对于其固定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振动,第二致动部22的自由端相对于其固定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振动。第二致动部22的自由端相对于第一致动部21的固定端的运动轨迹为第一致动部21和第二致动部22的振动轨迹的合成。作为此类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第一致动部21的自由端相对于其固定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个方向振动,第二致动部22的自由端相对于其固定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个方向振动,且两个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从而光纤悬臂结构11可在压电致动器的驱动下做李萨茹式扫描或栅格式扫描。第二致动部22的固有频率远大于第一致动部211的固有频率,以满足栅格式扫描的要求。

所述的第一致动部21和第二致动部22均可为双压电晶片致动器、压电材料管致动器或压电片驱动致动器。

如图8所示,所述的双压电晶片致动器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中部隔离片231,中部隔离片231的一侧设置有平行于中部隔离片231的第一压电材料片232,中部隔离片231的另一侧设置有平行于中部隔离片231的第二压电材料片233,第一压电材料片232和第二压电材料片233均具有两个平行于中部隔离片231的第一表面,第一压电材料片232和第二压电材料片233的第一表面均布设有一层电极234。

第一压电材料片232和第二压电材料片233的电极234均连接外部驱动电路,以通过电极234向压电材料片施加交变电场。第一压电材料片232在自电极234施加的交变电场的作用下伸长或缩短,第二压电材料片233在自电极234施加的交变电场的作用下伸长或缩短,且在任一时刻第一压电材料片232和第二压电材料片233的伸缩方向相反。

由于第一致动部21和第二致动部22的一端为固定端,第一压电材料片232和第二压电材料片233的同步反向伸缩会驱动该致动部的自由端相对于其固定端沿垂直于中部隔离片231的方向振动。

如图5所示,所述的压电材料管致动器包括压电材料管211,压电材料管211的外表面设置有至少两对关于压电材料管211的轴心线对称的外电极212,压电材料管211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外电极212相配合的内电极213。以实现当内电极213和外电极212连接外部驱动器件后,该致动部的前端沿其对应的轴振动。

压电材料管211的各个外电极212和内电极213均连接外部驱动电路,以通过各对相配合外电极212和内电极213向压电材料管211施加交变电场。压电材料管211沿径向极化,每对关于压电材料管211的轴心线对称的外电极212及与之对应的内电极213,在同一时刻驱动该压电材料管211做相反方向的伸缩,即每对外电极212中的一个外电极212及其内电极213驱动位于其范围内的压电材料管211伸长时,另一个外电极212及其内电极213驱动位于其范围内的压电材料管211同步缩短;反之亦然。当压电材料管211一端固定时,压电材料管211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上述同步伸长和伸缩的动作使得压电材料管211的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沿垂直于轴线的一个方向振动。当压电材料管211的外表面设置有n对关于压电材料管211的轴心线对称的外电极212时,压电材料管211的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可沿n个垂直于所述轴心线的方向振动。作为此类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的n为1或2,且当n为2时,其中一对关于压电材料管211的轴心线对称的外电极212及与之对应的内电极213驱动压电材料管211的自由端相对于其固定端沿一个垂直于所述轴心线的方向振动,而另一对关于压电材料管211的轴心线对称的外电极212及与之对应的内电极213驱动压电材料管211的自由端沿另一个垂直于所述轴心线的方向振动,从而使得压电材料管致动器具备矫正功能,能够对其最终的振动方向进行自由调整,以克服因安装、加工等工序存在的误差而导致的扫描轨迹存在的畸变。

如图6所示,所述的压电片驱动致动器包括轴心方向为第一方向的基体221,基体221的表面沿周向间隔贴覆有至少一个沿第一方向伸缩的第一压电片222,当基体221的表面沿周向间隔贴覆有至少两个第一压电片222时,任意两个第一压电片222可关于基体221的中心对称也可不关于基体221的中心对称,基体221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为固定端和自由端,第一压电片222的伸缩驱动基体221的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振动。当两个第一压电片222关于基体221的中心对称时,在任一时刻关于基体221的中心对称的两个第一压电片222的伸缩方向相反,从而该两个第一压电片222共同驱动基体221沿一个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振动;不关于基体221的中心对称的第一压电片222各自驱动基体221沿一个相应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振动。基体221的表面既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一压电片222或仅设置两个关于基体221的中心的第一压电片222,从而使得基体221的自由端可沿一个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振动;也可以设置至少两个不关于基体221的中心对称的第一压电片222,从而可以使得基体221的自由端沿多个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振动,从而使得压电片驱动致动器具备矫正功能,能够对其最终的振动方向进行自由调整,以克服因安装、加工等工序存在的误差而导致的扫描轨迹存在的畸变。

所述的第一压电片222包括压电材料片,压电材料片接触基体221的表面和与该表面相对的表面均设置有电极,压电材料片沿垂直于所述两个表面的方向极化,即压电材料片沿厚度方向极化。

所述的基体221的截面可以为任意由直线和/或曲线构成的闭合图形;例如优选的,所述的基体221的截面可以为方形、圆形、椭圆形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采用所述光纤扫描显示模组的头戴显示设备,包括佩戴于用户头上的主体,所述的主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光纤扫描显示模组。进一步的,所述的主体上还设置有光波导,光纤扫描显示模组出射的光束经光波导传播至用户人眼。

所述的主体为眼镜框或头盔。当所述主体为眼镜框时,光纤扫描显示模组可安装于镜腿和/或镜框上,均可实现,不做限制。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或“包括”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者优点:相比现有像源能显著减小显示模组的体积;简化了ar设备的组装难度,并且高集成度的封装同样能够有效减小设备体积,并且显示模组可整体拆装,降低维修难度;减小了显示组件的重量和体积,使得ar显示设备更加轻量化以及小型化。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