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的导电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75926发布日期:2020-08-25 19:08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的导电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防眩镜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的导电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1680071689.4名称为《用于电光元件的ir透射涂层》的美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元件,所述电致变色元件包括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所述第一衬底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衬底包括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形成腔体,所述腔体中设置有电致变色介质。介电涂层设置在所述第四表面上,且被配置成提供所述电致变色元件在近红外(nir)范围中的改进的透射率,其中所述近红外透射率超过可见光透射率。然而,该涂层中半透射半反射介电涂层在nir范围中的透射率大于30%,无法实现反射率在60~80%的同时将透光率控制在5~20%,且因半透射半反射介电涂层本身具有高反高透的特性,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可能出现发红或发黄现象,影响产品的视觉效果,因此该涂层的结构还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透光率在5~20%,能清楚显示内后视镜后侧显示屏内容的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的导电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的导电结构,包括底面附着有第一导电膜的第一玻璃片和顶面附着有第二导电膜的第二玻璃片,所述第一玻璃片的底面经环形的密封胶与第二玻璃片的顶面粘接在一起,在第一玻璃片底面与第二玻璃片顶面以及密封胶内壁形成的封闭腔体中填充有电致变色液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玻璃片的底面上设置有一层能遮断紫外线与可视光仅透过红外线的ir油墨层,所述ir油墨层的透光率为5~20%。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导电膜由反射率为60~80%,透光率为20~40%的介质膜层与ito膜层组成,所述介质膜层附着在第二玻璃片的顶面上,所述ito膜层设置在介质膜层的顶面上。

进一步改进,所述介质膜层是由n组高折射层与低折射层贴合结构依次叠合而成的整体结构,所述n为大于1的自然数。

进一步改进,所述高折射层是nb2o5、tio2、si3n4中的一种或几种制作而成;所述低折射层是sio2制作而成。

进一步改进,所述高折射层与低折射层的厚度均小于3000å。

进一步改进,所述ito膜层的电阻值为10~15ω。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导电膜为ito膜。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玻璃片与第二玻璃片上下交错设置,在第一玻璃片的顶边上夹置有上电极条,所述第一导电膜经上电极条与电源相连接,在第二玻璃片的底边上夹置有下电极条,所述第二导电膜经下电极条与电源相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导电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将作为第二玻璃片的玻璃基板清洗干净并在玻璃基板的顶面上镀制一层介质膜层,使所述介质膜层的反射率为60~80%,透光率为20~40%;

二、在所述介质膜层的顶面上镀制一层ito膜层,所述ito膜层的电阻值为10~15ω;

三、在玻璃基板的底面上丝印一层ir油墨层,使ir油墨层的透光率为5~20%;

四、将经第三步加工后的玻璃基板按设定的尺寸切割为第二玻璃片并在切割后对第二玻璃片清洗去屑和干燥;

五、将干燥后第二玻璃片与底面附着了第一导电膜的第一玻璃片通过密封胶粘接在一起,使第一玻璃片底面与第二玻璃片顶面以及密封胶内壁之间形成一个能填充入电致变色液体的腔体,在腔体中填满电致变色液体后,用密封胶封闭腔体开口将腔体完全密封,即制得所述的导电结构。

进一步改进,在步骤五中,所述第一导电膜为ito膜;所述第一玻璃片与第二玻璃片上下交错设置,在第一玻璃片的顶边上夹置上电极条,所述第一导电膜经上电极条与电源相连接,在第二玻璃片的底边上夹置下电极条,所述第二导电膜经下电极条与电源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ir油墨层能遮断紫外线和可见光,因此通过调节ir油墨层的厚度可以实现本导电结构的透光率为5~20%,从而改善设置在导电结构后侧的显示屏的显示效果;第二导电膜采用的介质膜层与ito层均属于硬质膜系,具有耐酸耐碱,不易氧化的优点,能够满足大片镀膜加工的要求,从而能够克服在后续加工中容易掉膜、质地软加工或贴合过程易刮花,镀膜后裸露在空气中易氧化、硫化,不耐酸碱清洗剂清洗,产品只能小片加工镀膜,生产效率低下的缺点,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产品成本;ir油墨层经第二玻璃片与第二导电膜相结合形成良好的透光互补关系,能够有效消除玻璃片发红发黄等现象,增加整个反射层的亮度;采用本结构制备的电致变色内后视镜,无论颜色、反射率、透过率、还是响应时间,都可以满足汽车内后视镜的要求,特别适用于加装液晶显示的电致变色内后视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的导电结构,包括底面附着有第一导电膜12的第一玻璃片11和顶面附着有第二导电膜的第二玻璃片19,所述第一玻璃片11的底面经环形的密封胶14与第二玻璃片19的顶面粘接在一起,在第一玻璃片底面与第二玻璃片顶面以及密封胶内壁形成的封闭腔体13中填充有电致变色液体,在所述第二玻璃片19的底面上设置有一层能遮断紫外线与可视光仅透过红外线的ir油墨层10,所述ir油墨层的透光率为5~20%。ir油墨层10所采用的ir油墨是能遮断紫外线与可视光,仅使红外线透过的油墨。通过调节印刷在透明材料上的ir油墨的厚度,可以调整指定波长光线的透过率。ir油墨的具体分子结构和制作方法属于公知技术,故不再详细描述。

第二导电膜由反射率为60~80%,透光率为20~40%的介质膜层15与ito膜层16组成,所述介质膜层15附着在第二玻璃片19的顶面上,所述ito膜层16设置在介质膜层15的顶面上。介质膜层15是由n组高折射层与低折射层贴合结构依次叠合而成的整体结构,所述n为大于1的自然数。高折射层是nb2o5、tio2、si3n4中的一种或几种制作而成;所述低折射层是sio2制作而成。高折射层与低折射层的厚度均小于3000å。ito膜层16的电阻值为10~15ω。第一导电膜12为ito膜。第一玻璃片11与第二玻璃片19上下交错设置,在第一玻璃片11的顶边上夹置有上电极条21,所述第一导电膜12经上电极条21与电源相连接,在第二玻璃片19的底边上夹置有下电极条22,所述第二导电膜经下电极条22与电源相连接。第一玻璃片11和第二玻璃片19采用的是ec玻璃。ito是指氧化铟锡。

导电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将作为第二玻璃片19的玻璃基板清洗干净并在玻璃基板的顶面上镀制一层介质膜层15,使所述介质膜层15的反射率为60~80%,透光率为20~40%;

二、在所述介质膜层15的顶面上镀制一层ito膜层16,所述ito膜层16的电阻值为10~15ω;

三、在玻璃基板的底面上丝印一层ir油墨层10,使ir油墨层10的透光率为5~20%;

四、将经第三步加工后的玻璃基板按设定的尺寸切割为第二玻璃片19并在切割后对第二玻璃片19清洗去屑和干燥;

五、将干燥后第二玻璃片19与底面附着了第一导电膜12的第一玻璃片11通过密封胶14粘接在一起,使第一玻璃片底面与第二玻璃片顶面以及密封胶内壁之间形成一个能填充入电致变色液体的腔体,在腔体中填满电致变色液体后,用密封胶封闭腔体开口将腔体完全密封,即制得所述的导电结构。

在步骤五中,所述第一导电膜12为ito膜;所述第一玻璃片11与第二玻璃片19上下交错设置,在第一玻璃片11的顶边上夹置上电极条21,所述第一导电膜12经上电极条21与电源相连接,在第二玻璃片19的底边上夹置下电极条22,所述第二导电膜经下电极条22与电源相连接。

电致变色内视镜基本结构多选用两片导电钠钙玻璃制成类似液晶壳的玻璃盒,中间灌入导电电致变色溶液或凝胶,然后再封口制成壳装结构。导电玻璃中前片、后片玻璃的四个面从前到后依次成为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电致变色根据后视镜后面是否加装液晶显示而分别制成高反低透型和全反型两类变色后视镜。很多全反射后视镜采用第三面镀一层金属膜做导电层,同时实现反射的效果,或在金属膜层上再加镀一层ito,既能保护又能导电。加装液晶显示的高反半透型防眩目后视镜,需要具备高反射率及较低的透过率,以便液晶的显示;透过率太高会导致液晶显示模块暴露,透过率太低又会导致液晶显示模块光线无法穿透膜层,达不到显示效果。为实现高反低透的功能,现有nicr+ag+nicr、ni+ag+ni、cr+ru+ag及介质层+ito膜层等多种不同膜层结构;ru、ag等金属靶材成本高、平面靶材利用率太低,旋转靶材则一次性投入成本过高。

采用金属层做第三面导电材料或加镀ito导电保护层,此结构存在金属膜有以下不良情况:1、在后续加工容易掉膜、质地软加工或贴合过程易刮花,镀膜后裸露在空气中易氧化、硫化;2、因金属反射层不耐酸碱清洗剂清洗,产品只能小片加工镀膜,不清洗直接进行产品加工,因此生产效率低下,合格率没有保障;3、产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水分等极容易从边缘处开始对反射层金属进行氧化、硫化、腐蚀,再逐步渗入,严重影响产品使用寿命及性能。

同时介质层+ito膜层结构,反射率+透光率=100%,即反射率越高,透过率越低,无法实现反射率在60~80%的同时透光率在5~20%,且因介质膜层本身具有高反高透的特性,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发红或发黄等现象,影响产品的视觉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型汽车高反射率低透光率的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用的导电结构及该导电结构的制作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导电结构包括ir油墨层、高折射层、低折射层、ito层,所述ir油墨是能遮断紫外线、可视光,仅使红外线透过的油墨。通过对透明材料印刷后,可以调整指定波长的透过率;高折射率的材料选用nb2o5、tio2、si3n4中的一种或几种,低折射率层的材料为sio2,其中高折射率层或者低折射率层的厚度均小于3000å。ir油墨是能遮断紫外线、可视光,仅使红外线透过的油墨。通过对透明材料印刷后,可以调整指定波长的透过率。通过控制ir油墨层配比及厚度就可以实现透光率从5%~20%,提升液晶的显示效果。同时介质层、ito层均属于硬质膜系,耐酸耐碱,不易氧化等,能够满足大片镀膜加工的要求,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产品成本。

第一步:将电子级浮法玻璃清洗干净后,在玻璃锡面通过多次镀制高折射率与低折射率膜层,形成具有反射率为60~80%,透过率为20~40%介质层,折射率的材料选用nb2o5、tio2、si3n4中的一种或几种,低折射率层的材料为sio2,其中高折射率层或者低折射率层的厚度均小于3000å;

第二步:在介质膜层上面镀制ito膜层,电阻在10~15ω;

第三步:在空气面(镀膜层背面)通过丝印方式丝印一层ir油墨,根据产品需要控制ir油墨层,进而实现对产品指定波长的透过率5%~20%;

第四步:大片镀膜分割成产品尺寸作为防眩目后视镜的高反低透玻璃,进行后续的清洗、与另外一片ito玻璃进行贴合、灌液等生产工序;

相对传统金属层作为第三面反射层或加镀ito导电保护层结构,能够克服在后续加工中容易掉膜、质地软加工或贴合过程易刮花,镀膜后裸露在空气中易氧化、硫化,不耐酸碱清洗剂清洗,产品只能小片加工镀膜,生产效率低下等缺点。

因ir油墨是能遮断紫外线、可视光,仅使红外线透过的油墨。通过对透明材料印刷后,可以调整指定波长的透过率;在透光要求上能与介质层形成互补,能够有效消除发红发黄等现象,增加整个反射层的亮度。在控制好介质膜层反射率及透过率情况下,再通过控制ir油墨层膜的厚度就可以实现透光率从5%~20%,提升液晶的显示效果。

工作原理:ir油墨层10所采用的ir油墨是能遮断紫外线与可视光,仅使红外线透过的油墨。通过调节印刷在透明材料上的ir油墨的厚度,可以调整指定波长光线的透过率,从而使指定玻璃片上的透光率为5~20%。

采用本结构制备的电致变色内后视镜,无论颜色、反射率、透过率、还是响应时间,都可以满足汽车内后视镜的要求,特别适用于加装液晶显示的电致变色内后视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