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34541发布日期:2020-01-18 04:19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显影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安装于鼓单元的显影盒。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激光打印机、led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包括鼓单元和多个显影盒。鼓单元具有多个感光鼓。显影盒具有显影辊。多个显影盒能够相对于鼓单元装卸。当将显影盒安装于鼓单元时,鼓单元的感光鼓与显影盒的显影辊接触。

关于具有鼓单元和多个显影盒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已有所记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1635号公报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在显影辊的表面承载显影剂,向显影辊的轴供给偏置电压。因此,在显影辊的端部设置有电极。当将显影盒安装于鼓单元时,显影辊的端部的电极与设置于鼓单元的电极接触。进而,经由这些电极而向显影辊的轴供给偏置电压。在现有的结构中,为了使这些电极接触,在显影盒的框体与电极之间设置有弹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如下的结构:不在显影盒的框体与电极之间设置弹簧就能够在将显影盒向鼓单元的安装时使显影盒的电极与鼓单元的电极接触。

本申请的第一公开是一种能够安装于鼓单元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具备:框体,该框体能够收容显影剂;显影辊,该显影辊能够与所述框体一起移动,并具有沿着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轴而延伸的显影辊轴,该显影辊能够绕所述第一轴旋转;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位于所述显影辊轴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部,并且与所述显影辊轴电连接;以及凸台,该凸台位于外表面,而该外表面位于所述框体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并且该凸台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当将所述显影盒向所述鼓单元安装时,所述显影盒相对于所述鼓单元绕所述凸台转动,由此所述第一电极的一部分与所述鼓单元的第二电极接触。

本申请的第二公开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公开的显影盒中,所述第一电极覆盖所述显影辊轴的所述一端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

本申请的第三公开的特征在于,在第二公开的显影盒中,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供所述显影辊轴的所述一端部插入的凹部或贯通孔。

本申请的第四公开的特征在于,在第三公开的显影盒中,在所述显影辊轴的所述一端部已插入到所述凹部或所述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显影辊能够旋转。

本申请的第五公开的特征在于,在第四公开的显影盒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具有具有圆筒状的套环,该圆筒状的套环具有所述凹部或所述贯通孔,所述套环具有小径部和外径比所述小径部大的大径部,在所述显影盒已安装于所述鼓单元的状态下,所述小径部的外周面以及所述大径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

本申请的第六公开的特征在于,在第五公开的显影盒中,在所述显影辊轴的所述一端部已插入到所述凹部或所述贯通孔的状态下,所述套环能够相对于所述框体绕所述第一轴旋转。

本申请的第七公开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公开至第六公开中任一个的显影盒中,还具备供给辊,该供给辊能够与所述框体一起移动,并具有沿着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轴延伸的供给辊轴,并且该供给辊能够绕所述第二轴旋转,所述供给辊的外周面与所述显影辊的外周面彼此接触,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供给辊轴电连接。

本申请的第八公开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公开至第七公开中任一个的显影盒中,所述第一电极由导电性树脂形成。

本申请的第九公开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公开至第八公开中任一个的显影盒中,所述凸台能够支承所述显影盒的重量。

本申请的第十公开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公开至第九公开中任一个的显影盒中,所述鼓单元具备感光鼓,当将所述显影盒向所述鼓单元安装时,所述显影盒相对于所述鼓单元而绕所述凸台转动,由此所述显影辊的表面与所述感光鼓的表面接触。

本申请的第十一公开的特征在于,在第十公开的显影盒中,所述鼓单元还具备按压部,该按压部用于将所述显影辊向所述感光鼓按压,当将所述显影盒向所述鼓单元安装时,在所述显影辊通过所述按压部被按压到所述感光鼓的状态下,所述显影辊的表面与所述感光鼓的表面接触。

本申请的第十二公开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公开至第十一公开中任一个的显影盒中,所述凸台从所述外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第十二的公开,在显影盒向鼓单元安装时,能够利用以凸台为中心的显影盒的转动运动来使显影盒的第一电极与鼓单元的第二电极接触。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第五公开,能够提高显影盒的第一电极与鼓单元的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第六公开,能够减小圆筒部与鼓单元的第二电极之间的摩擦阻力。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第七公开,能够从鼓单元的第二电极经由第一电极向显影辊轴及供给辊轴这两者供给电压。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第八公开,与使用金属的情况相比,第一电极的形状的设计自由度高。另外,易于获得作为轴承的滑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概念图。

图2是安装有四个显影盒的状态下的鼓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鼓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显影盒的立体图。

图5是沿第一方向观察显影盒的俯视图。

图6是以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将显影盒剖开后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电极和显影辊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8是沿第一方向观察显影盒的俯视图,是表示显影盒与鼓单元的构成要素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关于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念图。该图像形成装置100是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例子,可列举出激光打印机或led打印机。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主体外壳101、控制部102、鼓单元1以及四个显影盒2。四个显影盒2能够分别安装于鼓单元1。另外,安装有四个显影盒2的鼓单元1能够安装于主体外壳101。

如后所述,显影盒2分别具有显影辊22(参照图5)。另外,鼓单元1具有四个感光鼓11。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显影盒2已安装于鼓单元1的状态下显影盒2的显影辊22延伸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另外,将鼓单元的四个感光鼓11排列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彼此交叉(优选为正交)。另外,将相对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优选为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三方向”。第三方向优选与重力的方向一致或近似。

四个显影盒2收容相互不同的颜色(例如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各种颜色)的显影剂(例如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100利用从四个显影盒2供给的调色剂来在打印纸的记录面形成图像。其中,安装于鼓单元1的显影盒2的数量可以是1~3个,也可以是5个以上。

控制部102位于主体外壳101内。控制部102例如由电路基板构成。控制部102具有cpu等处理器和各种存储器。控制部102通过处理器根据程序来进行动作,从而执行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各处理。另外,控制部102向鼓单元1的后述的第二电极16供给电压。

<2.关于鼓单元>

图2是安装有四个显影盒的状态下的鼓单元1的立体图。图3是未安装四个显影盒的状态下的鼓单元1的立体图。如图2和图3所示,鼓单元1具备四个感光鼓11和框架12。

感光鼓11是用于将从显影盒2供给的调色剂转印到打印纸的部件。四个感光鼓11在第二方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各感光鼓11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外周面。感光鼓11的外周面被感光材料覆盖。另外,各感光鼓11能够相对于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旋转。

框架12是保持四个感光鼓11的框体。框架12具有四个显影盒保持部120。四个显影盒保持部120在第二方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感光鼓11位于各显影盒保持部120的第三方向上的一端。显影盒2安装于显影盒保持部120。当显影盒2安装于显影盒保持部120时,感光鼓11的外周面与显影盒2的后述的显影辊22的外周面接触。

框架12具有第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第三侧板123以及第四侧板124。第一侧板121是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延伸并相对于第一方向垂直地扩展的板状的部件。第一侧板121位于四个感光鼓11的第一方向的一侧。各感光鼓11的第一方向的一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是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延伸并相对于第一方向垂直地扩展的板状的部件。第二侧板122位于四个感光鼓11的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各感光鼓11的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二侧板122。

第三侧板123是连接第一侧板121的第二方向上的一端和第二侧板122的第二方向上的一端的部件。第三侧板123相比于四个感光鼓11在第二方向的一侧沿第一方向延伸。第四侧板124是连接第一侧板121的第二方向上的另一端和第二侧板122的第二方向上的另一端的部件。第四侧板124相比于四个感光鼓11在第二方向的另一侧沿第一方向延伸。在第三侧板123和第四侧板124分别设有手柄126。当相对于主体外壳101装卸鼓单元1时,用户抓住手柄126。

如图8所示,鼓单元1的第一侧板121具有支承部13、第一按压部14、第二按压部15以及第二电极16。

支承部13从第一侧板121向第二侧板122呈筒状突出。支承部13具有支承面131。支承面131是相对于第三方向垂直地扩展且朝向与感光鼓11相反的一侧的面。

第一按压部14是能够相对于设置于第一侧板121的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轴转动的部件。第一按压部14具有第一按压面141。第一按压面141例如为在第二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圆弧状。第一按压部14能够在锁定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转动。第一按压面141是在第一按压部14位于解除位置时朝向第二侧板的面。当第一按压部14位于锁定位置时,第一按压面141相比于第一按压部14位于解除位置时向第二侧板122侧突出。另外,在第一按压部14连接有作为弹性部件的弹簧(省略图示)。第一按压部14被弹簧朝向锁定位置加压。

第二按压部15是设置于第一侧板121的朝向第二侧板122的面的附近并能够沿第二方向移动的部件。第二按压部15具有第二按压面151。第二按压面151是相对于第二方向垂直的面。第二按压部15能够在按压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沿第二方向移动。相比于第二按压部15位于退避位置时的第二按压面151的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第二按压部15位于按压位置时的第二按压面151的第二方向上的位置更接近感光鼓11。另外,在第二按压部15连接有作为弹性部件的弹簧(省略图示)。第二按压部15被弹簧朝向按压位置加压。

第二电极16是固定于第一侧板121的朝向第二侧板122的面的导电性的部件。第二电极16的材料使用例如导电性的金属。但是,也可以代替金属而使用导电性树脂作为第二电极16的材料。第二电极16具有承受面161。承受面161是相对于第三方向垂直地扩展且朝向感光鼓11侧的面。如上所述,从控制部102向第二电极16供给电压。

另外,鼓单元1的第二侧板122也具有与第一侧板121的支承部13、第一按压部14以及第二按压部15同样的支承部、第一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均省略图示)。另外,第二侧板122具有承受面(省略图示)。第一侧板121的第二电极16的承受面161和第二侧板122的承受面位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另外,第二侧板122的承受面具有与第一侧板121的第二电极16的承受面161相同的形状。但是,第二侧板122的承受面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3.关于显影盒>

图4是显影盒2的立体图。图5是沿第一方向观察显影盒2的俯视图。图6是以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将显影盒2剖开后的剖视图。如图4~图6所示,显影盒2具备外壳21、显影辊22、供给辊23、第一电极24、第一凸台25以及第二凸台26。

外壳21是能够收容显影剂的框体。外壳21在第一外表面211与第二外表面212之间沿第一方向延伸。在外壳21的内部设置有收容室213。显影剂收容于收容室213中。另外,外壳21具有开口214。开口214位于外壳21的第三方向上的一端。收容室213与外壳21的外部空间经由开口214而连通。

显影辊22是能够相对于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轴a1旋转的辊。显影辊22位于外壳21的开口214。即,显影辊22位于外壳21的第三方向上的一端。显影辊22能够与外壳21一起移动。显影辊22具有显影辊主体221和显影辊轴222。显影辊主体221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部件。显影辊主体221的材料使用例如具有弹性的橡胶。显影辊轴222是贯通显影辊主体221并沿着第一轴a1呈圆柱状延伸的部件。显影辊轴222的材料使用金属或具有导电性的树脂。

显影辊主体221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显影辊轴222。另外,显影辊轴222的第一方向的端部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位于外壳21的第二外表面212的显影辊齿轮(省略图示)。因此,当显影辊齿轮旋转时,显影辊轴222也旋转,显影辊主体221也与显影辊轴222一起旋转。当显影盒2已安装于鼓单元1时,显影辊主体221的外周面与感光鼓11的外周面接触。

此外,显影辊轴222也可以不沿第一方向贯通显影辊主体221。例如,一对显影辊轴222也可以分别从显影辊主体221的第一方向上的两端起沿第一方向延伸。

供给辊23是能够相对于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轴a2旋转的辊。供给辊23位于显影辊22与收容室213之间。供给辊23能够与外壳21一起移动。供给辊23具有供给辊主体231和供给辊轴232。供给辊主体231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部件。供给辊主体231的材料例如使用具有弹性的橡胶。供给辊轴232是贯通供给辊主体231并沿着第二轴a2呈圆柱状延伸的部件。供给辊轴232的材料使用金属或具有导电性的树脂。

供给辊主体231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供给辊轴232。另外,供给辊轴232的第一方向的端部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位于外壳21的第二外表面212的供给辊齿轮(省略图示)。因此,当供给辊齿轮旋转时,供给辊轴232也旋转,供给辊主体231也与供给辊轴232一起旋转。

此外,供给辊轴232也可以不沿第一方向贯通供给辊主体231。例如,一对供给辊轴232也可以分别从供给辊主体231的第一方向的两端起沿第一方向延伸。

供给辊23的外周面与显影辊22的外周面彼此接触。当显影辊22和供给辊23旋转时,从外壳21内的收容室213经由供给辊23而向显影辊22的外周面供给显影剂。此时,在供给辊23与显影辊22之间,显影剂被摩擦带电。另外,如后所述,在显影辊轴222和供给辊轴232分别施加偏置电压。因此,由于与显影剂之间的静电力,显影剂被吸引并保持于供给辊主体231的外周面和显影辊主体221的外周面。

其后,显影辊主体221的外周面的显影剂被向鼓单元1的感光鼓11供给。此时,显影剂根据形成于感光鼓11的外周面的静电潜像而从显影辊主体221向感光鼓11移动。由此,静电潜像在感光鼓11的外周面被可视化。其后,调色剂从感光鼓11向打印纸转印。

第一电极24是位于外壳21的第一外表面211的导电性的部件。第一电极24具有作为将显影辊轴222及供给辊轴232分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的作用和作为向显影辊轴222及供给辊轴232供给偏置电压的电极的作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24由导电性树脂形成。如果使用导电性树脂,则容易将第一电极24设计成复杂的形状。但是,也可以代替导电性树脂而使用金属作为第一电极24的材料。

图7是表示第一电极24和显影辊2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部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第一电极24具有基座部240、第一套环241和第二套环242。基座部240是相对于第一方向垂直地扩展的大致板状的部位。基座部240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固定于外壳21的第一外表面211。

第一套环241是从基座部240朝向外壳21的外侧且沿第一方向突出的圆筒状的部位。第一套环241将显影辊轴22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具体而言,第一套环241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241a,并且在贯通孔241a的周围具有圆筒状的轴承面241b。显影辊轴22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部与第一套环241的贯通孔241a嵌合。由此,第一电极24与显影辊轴222电连接。并且,显影辊轴22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部的外周面旋转时与第一套环241的轴承面241b接触。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24的材料使用导电性树脂。因此,与使用金属的情况相比,更易于获得轴承面241b的滑动性。

此外,第一套环241也可以具有能够嵌合显影辊轴22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部的凹部来代替贯通孔241a。另外,第一套环241的贯通孔241a或凹部可以未必覆盖显影辊轴22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部的整周。即,第一套环241的贯通孔241a或凹部只要覆盖显影辊轴22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即可。

另外,第一电极24和显影辊轴222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经由其他导电性的部件而间接地连接。例如,显影辊轴222也可以在第一方向的端部具有导电性的盖。并且,该导电性的盖也可以由第一套环241支承为能够旋转。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套环241具有大径部241c和小径部241d。大径部241c是从基座部240朝向外壳21的外侧且沿第一方向突出的圆筒状的部位。小径部241d是从大径部241c朝向基座部240的外侧且沿第一方向突出的圆筒状的部位。大径部241c的外周面与小径部241d的外周面均与第一轴a1同轴地配置。但是,大径部241c的外径大于小径部241d的外径。

第二套环242是从基座部240朝向外壳21的外侧且沿第一方向突出的圆筒状的部位。第二套环242将供给辊轴23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具体而言,第二套环242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242a,并且在贯通孔242a的周围具有圆筒状的轴承面242b。供给辊轴23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部与第二套环242的贯通孔242a嵌合。由此,第一电极24与供给辊轴232电连接。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16与显影辊轴222及供给辊轴232这两者电连接,由此能够经由第一电极24而从鼓单元1的第二电极16向显影辊轴222及供给辊轴232这两者供给电压。并且,供给辊轴23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部的外周面旋转时与第二套环242的轴承面242b接触。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24的材料使用导电性树脂。因此,与使用金属的情况相比,更易于获得轴承面242b的滑动性。

此外,第二套环242也可以具有能够嵌合供给辊轴23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部的凹部来代替贯通孔242a。另外,第二套环242的贯通孔242a或凹部可以未必覆盖供给辊轴23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部的整周。即,第二套环242的贯通孔242a或凹部只要覆盖供给辊轴23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即可。

另外,第一电极24和供给辊轴232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经由其他导电性的部件而间接地连接。例如,供给辊轴232也可以在第一方向的端部具有导电性的盖。并且,该导电性的盖也可以被第二套环242支承为能够旋转。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凸台25位于外壳21的第一外表面211。第一凸台25在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从显影辊22分离的位置处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具体而言,第一凸台25从外壳21的第一外表面211朝向外壳21的外侧而沿第一方向突出。第一凸台25具有足以支承显影盒2的重量的强度。第一凸台25例如是与外壳21分体的部件,固定于外壳21。但是,外壳21的第一外表面211和第一凸台25也可以由单一的部件形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凸台25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但是,第一凸台25的形状也可以是圆筒状、棱柱状等其他形状。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凸台26位于外壳21的第一外表面211。第二凸台26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比第一凸台25更远离显影辊22的位置处沿第一方向延伸。具体而言,第二凸台26从外壳21的第一外表面211朝向外壳21的外侧而沿第一方向突出。第二凸台26是与外壳21分体的部件,被固定于外壳21。但是,外壳21的第一外表面211和第二凸台26也可以由单一的部件形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凸台26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但是,第二凸台26的形状也可以是圆筒状、棱柱状等其他形状。

另外,如图4中由虚线所示,显影盒2在第二外表面212具有定位用突起27、第三凸台28以及第四凸台29。第一外表面211的第一套环241、第一凸台25以及第二凸台26与第二外表面212的定位用突起27、第三凸台28以及第四凸台29关于外壳21的第一方向上的中央部相互对称。即,第一套环241和定位用突起27位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上。另外,定位用突起27具有与第一套环241相同的形状,在第一方向上向与第一套环241相反的方向突出。第一凸台25和第三凸台28位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上。另外,第三凸台28具有与第一凸台25相同的形状,在第一方向上向与第一凸台25相反的方向突出。第二凸台26和第四凸台29位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上。另外,第四凸台29具有与第二凸台26相同的形状,在第一方向上向与第二凸台26相反的方向突出。

<4.关于安装时的动作>

接着,对显影盒2向鼓单元1安装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8是沿第一方向观察显影盒2的俯视图。在图8中,鼓单元1的一部分(感光鼓11、支承部13、第一按压部14、第二按压部15以及第二电极16)由双点划线示出。

当将显影盒2沿第三方向插入鼓单元1的显影盒保持部120时,首先,第一凸台25与第一侧板121的支承部13的支承面131接触。另外,第三凸台28与第二侧板122的支承部的支承面接触。由此,显影盒2的重量由第一侧板121的支承部13的支承面131和第二侧板122的支承部的支承面支承。

另外,在显影盒2向显影盒保持部120插入的过程中,第二凸台26一边与第一侧板121的第一按压部14接触一边向第三方向移动。另外,第四凸台29一边与第二侧板122的第一按压部接触一边向第三方向移动。此时,第一侧板121的第一按压部14和第二侧板122的第一按压部暂时向解除位置移动。然后,当第二凸台26通过第一按压部14时,由于弹簧的弹力,第一按压部14从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由此,第一按压面141将第二凸台26在第三方向上朝向感光鼓11按压。同样地,第二侧板122的第一按压部也将第四凸台29沿第三方向朝向感光鼓11按压。

这样一来,如图8中的虚线箭头那样,显影盒2的外壳21相对于鼓单元1绕第一凸台25和第三凸台28转动。然后,第一套环241的外周面与第二电极16的承受面161接触。另外,设置于显影盒2的第二外表面212的定位用突起27与第二侧板122的承受面接触。由此,外壳21的转动停止。其结果是,确定显影盒2相对于鼓单元1的绕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的转动姿态。

另外,在与外壳21的转动同时或其之后,显影盒2在第二方向上被第一侧板121的第二按压部15和第二侧板122的第二按压部按压。具体而言,外壳2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被第二按压部15的第二按压面151向感光鼓11按压。同样地,外壳21的外表面的另一部分被第二侧板122的第二按压部向感光鼓11按压。由此,显影盒2维持着关于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的转动姿态而沿第二方向移动。其结果是,感光鼓11的外周面与显影辊22的外周面彼此接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外壳21被第二按压部15沿第二方向按压而其结果是感光鼓11的外周面与显影辊22的外周面接触,但未必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不通过第一按压部14和第二按压部15的按压而只通过外壳21绕第一凸台25和第三凸台28转动,由此使感光鼓11的外周面与显影辊22的外周面彼此接触。

在此,如上所述,显影盒2的重量由第一侧板121的支承部13的支承面131和第二侧板122的支承部的支承面支承。因此,感光鼓11的外周面与显影辊22的外周面的接触压力不易受到显影盒2的重量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显影辊22对感光鼓11的接触压力根据显影盒2内的显影剂的残留量而大幅变化。

另外,在显影盒2向鼓单元1的安装已完成的状态下,第一电极24的第一套环241的外周面与第二电极16的承受面161接触。由此,第一电极24与第二电极16电连接。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显影盒2向鼓单元1的安装已完成的状态下,第一套环241的小径部241d的外周面和大径部241c的第一方向的端面与鼓单元1的第二电极16接触。由此,能够提高第一电极24与第二电极16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其后,将安装有显影盒2的鼓单元1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外壳101。由此,设置于主体外壳101的主体电极与鼓单元1的第二电极16电连接。其结果是,能够从控制部102经由主体电极、第二电极16以及第一电极24而向显影辊轴222和供给辊轴232供给偏置电压。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显影盒2向鼓单元1的安装时,利用以第一凸台25为中心的显影盒2的转动运动来使显影盒2的第一电极24与鼓单元1的第二电极16接触。因此,不在显影盒2的外壳21与第一电极24之间设置弹簧就能够使显影盒2的第一电极24与鼓单元1的第二电极16接触。

<5.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包括基座部240、第一套环241以及第二套环242的第一电极24是单一的部件。但是,第一电极24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例如,基座部240与第一套环241也可以是分体的部件。另外,也可以是,在显影辊轴22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部已插入第一套环241的状态下,第一套环241能够相对于外壳21而绕第一轴a1旋转。如果使第一套环241能够旋转,则就能够减小鼓单元1的第二电极16与第一套环241接触时的第二电极16与第一套环241之间的摩擦阻力。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外壳21的第一外表面211设置有第一电极24。但是,第一电极24也可以设置于外壳21的第二外表面212。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24与显影辊轴222和供给辊轴232这两者电连接。但是,第一电极24也可以仅与显影辊轴222和供给辊轴232中的显影辊轴222电连接。

另外,关于显影盒的细节部分的形状,也可以与本申请的各图所示的形状不同。另外,也可以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

符号的说明

1鼓单元

2显影盒

11感光鼓

12框架

13支承部

14第一按压部

15第二按压部

16第二电极

21外壳

22显影辊

23供给辊

24第一电极

25第一凸台

26第二凸台

27定位用突起

28第三凸台

29第四凸台

100图像形成装置

101主体外壳

102控制部

120显影盒保持部

121第一侧板

122第二侧板

123第三侧板

124第四侧板

131支承面

141第一按压面

151第二按压面

161承受面

211第一外表面

212第二外表面

221显影辊主体

222显影辊轴

231供给辊主体

232供给辊轴

240基座部

241第一套环

241a贯通孔

241b轴承面

241c大径部

241d小径部

242第二套环

242a贯通孔

242b轴承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