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44619发布日期:2021-08-27 13:44阅读:93来源:国知局
防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窥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包括间隔单元的防窥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显示设备中,可将防窥装置应用于显示设备上而让使用者在使用显示设备时能防止显示设备所显示的画面被其他人所观看,进而保护个人隐私或个人资料。然而,一般的防窥装置会因间隔单元边缘的光线漏光等因素导致防窥的效果不佳,因此如何改善防窥装置的防窥效果是重要的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包括特定设计的主间隔单元的防窥装置,当所述防窥装置应用到显示设备时可具有良好的防窥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窥装置包括一第一衬底、相对第一衬底设置的一第二衬底、设置在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一液晶层以及设置在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的多个主间隔单元。多个主间隔单元的任一个包括一上底和一下底,上底相对于下底,且上底较下底远离第一衬底,其中下底具有一下底面积。防窥装置具有一装置面积,多个主间隔单元的下底面积的总和对装置面积的比值定义为一下底密度,且下底密度小于1%。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窥装置包括一第一衬底、相对第一衬底设置的一第二衬底、设置在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一液晶层、设置在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的多个主间隔单元以及多个发光部分。多个主间隔单元的任一个包括一上底和一下底,其中下底具有一下底面积,其直径为x微米。发光部分分别对应多个主间隔单元的其中一个,并邻近于对应的主间隔单元的下底的边缘。发光部分的任一个具有一发光面积,且发光面积对于所对应的主间隔单元的下底面积的比值定义为一发光区域比例y,其中数值y满足y=0.0071*x-0.042。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防窥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主间隔单元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局部放大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主间隔单元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主间隔单元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防窥装置

100e边缘

a1下底面积

a2上底面积

a3装置面积

al1第一配向层

al2第二配向层

b1、b2区域

de缺陷

ds、ds’下底

d1距离

e1第一电极

e2第二电极

l1、l2、l3、l4、l5发光区域

lc液晶层

lcm液晶分子

lp1、lp2发光部分

p1、p2偏光片

s1上表面

s2下表面

sb衬底层

sp主间隔单元

sp’次间隔单元

sub1第一衬底

sub2第二衬底

us、us’上底

x横向方向

xr直径

y发光区域比例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考以下的详细描述并同时结合附图可以理解本发明,须注意的是,为了使读者能容易了解及附图的简洁,本发明中的多张附图只绘出防窥设备的一部分,且附图中的特定组件并非依照实际比例绘图。此外,图中各组件的数量及尺寸仅作为示意,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通篇说明书与前附的权利要求中会使用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制造商可能会以不同的名称来指称相同的组件。本文并不意在区分那些功能相同但名称不同的组件。在下文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中,“含有”与“包括”等词为开放式词语,因此其应被解释为“含有但不限定为…”之意。

应了解到,当组件或膜层被称为在另一个组件或膜层“上”或“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膜层时,它可以直接在此另一组件或膜层上或直接连接到此另一组件或层,或者两者之间存在有插入的组件或膜层。相反地,当组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个组件或膜层“上”或“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膜层时,两者之间不存在有插入的组件或膜层。

须知悉的是,以下所举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下,将数个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进行替换、重组、混合以完成其他实施例。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防窥装置的剖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防窥装置100在设置在显示设备上之后,可例如使得位于大视角的观察者不易观看到显示设备的显示画面。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防窥装置100可包括第一衬底sub1、第二衬底sub2、多个主间隔单元(spacer)sp和液晶层lc。第二衬底sub2相对于第一衬底sub1设置,且第一衬底sub1和第二衬底sub2可为硬质衬底,例如包括玻璃、石英、陶瓷、蓝宝石、其他适合做为衬底的材料或上述的组合,或可为可挠曲衬底,例如包括聚酰亚胺(polyimide,pi)、聚碳酸(polycarbonate,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其他适当的衬底、或上述的组合,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液晶层lc可设置在第一衬底sub1与第二衬底sub2之间,其中包括多个液晶分子lcm,例如可包括扭曲向列型(twistednematic)液晶,但不以此为限,也可包括其他任何适合的液晶种类。主间隔单元sp可设置在第一衬底sub1与第二衬底sub2之间,且可例如包括光阻材料或其他适合材料,但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可例如为球状间隔物(ballspacer),或者可以为其他任何适用的间隔单元型态。在本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具有一上底和一下底。举例来说,如图1所示,主间隔单元sp可包括上底us和下底ds,其中上底us相对于下底ds,上底us较远离第一衬底sub1,而下底ds较靠近第一衬底sub1,也就是上底us比下底ds更远离第一衬底sub1。在本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是形成或设置在第一衬底sub1表面,但不以此为限,图1所示的设置在第一衬底sub1上的主间隔单元sp的结构仅为示例性的,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其他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也可设置在第二衬底sub2上,此时主间隔单元sp较远离第二衬底sub2的表面可定义为上底,而主间隔单元sp较靠近第二衬底sub2的表面可定义为下底,也就是说,在不同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可设置在第一衬底sub1和/或第二衬底sub2上,且主间隔单元sp较远离其所位于的衬底的表面可定义为上底,而主间隔单元sp较靠近其所位于的衬底的表面可定义为下底。关于主间隔单元sp的上底和下底的定义可应用到本发明各实施例和变化实施例中,故之后不再赘述。根据本实施例,如图1所示,下底ds可具有下底面积a1,上底us可具有上底面积a2,而防窥装置100在横向方向x上的表面可具有装置面积a3。须注意的是,装置面积a3可例如为防窥装置100所应用到的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的面积,或是防窥装置100的透光区域的面积,但不以此为限。根据本实施例,多个主间隔单元sp的下底面积a1的总和对防窥装置100的装置面积a3的比值可定义为下底密度,其中本实施例的下底密度可小于1.0%,优选地,下底密度可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1.0%,但不以此为限。当下底密度小于0.05%时,主间隔单元sp可能无法提供防窥装置100良好的支撑效果,而当下底密度大于1.0%时,由于主间隔单元sp占据的面积过大,且对应主间隔单元sp的位置通常不会有液晶分子lcm,使得液晶层lc中液晶分子lcm的数量减少,可能导致防窥效果不佳。须注意的是,虽然图1中示出的多个主间隔单元sp的下底ds具有相同的下底面积a1,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的主间隔单元sp可具有不同的下底面积a1,而下底密度的定义可以是此些不同的下底面积a1的总和对装置面积a3的比值。再者,下底密度也与主间隔单元sp的数量有关,因此,根据本发明,藉由搭配主间隔单元sp的数量与下底面积a1的设计(例如主间隔单元sp的数量不可以过多),可以使下底密度小于1.0%,更佳为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1.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多个主间隔单元sp的上底us的上底面积a2的总和对装置面积a3的比值可定义为上底密度,其中上底密度可小于0.5%,优选地,上底密度可大于或等于0.02%且小于0.5%,但不以此为限。当上底密度小于0.02%时,主间隔单元sp可能无法提供防窥装置100良好的支撑效果,而当上底密度大于0.5%时,由于主间隔单元sp占据的面积过大,且对应主间隔单元sp的位置不会有液晶分子lcm,使得液晶层lc中液晶分子lcm的数量减少,可能导致防窥效果不佳。同样地,图1中具有相同的上底面积a2的多个主间隔单元sp仅为示例性的,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的主间隔单元sp可具有不同的上底面积a2。再者,上底密度也与主间隔单元sp的数量有关,因此,根据本发明,藉由搭配主间隔单元sp的数量与上底面积a2的设计(例如主间隔单元sp的数量不可以过多),可以使上底密度小于0.5%,更佳为大于或等于0.02%且小于0.5%。须注意的是,当主间隔单元sp为球状间隔物而不具有上下底时,主间隔单元sp的密度可例如定义为单位装置面积内主间隔单元sp的数量,其中前述密度的范围可参考上述上底密度或下底密度的范围,或是可根据设计需求具有不同的密度范围,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上述关于主间隔单元sp的上底密度和下底密度的特征可应用到本发明各实施例和变化实施例中,故之后不再赘述。需注意的是,主间隔单元sp是指其结构实质上在方向z上贯穿整个液晶层lc,可用来支撑液晶层lc的间隙高度,其下底ds实质上接触所设置的衬底表面的膜层,例如图1中主间隔单元sp的下底ds会接触第一衬底sub1表面的膜层,例如第一电极e1,且主间隔单元sp的上底us会贴近对侧衬底(例如第二衬底sub2)的表面,使得上底us表面的膜层与第二衬底sub2之间的膜层几乎没有间隙,使得主间隔单元sp所对应的位置处几乎不会有液晶分子lcm。相对的,液晶层lc还可选择性的包括次间隔单元sp’,在一般情况下,次间隔单元sp’的上底us’和其表面的膜层可能会与第二衬底sub2和其表面的膜层有一段距离d1,因此在次间隔单元sp’与第二衬底sub2之间仍会存在液晶分子lcm,亦即次间隔单元sp’所对应的位置处仍会有液晶分子lcm。上述说明,是用来区别主间隔单元sp与次间隔单元sp’的差别。当本发明在计算主间隔单元sp的上底us的上底面积a2的总和以及下底ds的下底面积a1的总和时,并不会算入次间隔单元sp的上底us’或下底ds’的面积。

除了上述的组件或膜层外,本实施例的防窥装置100还可包括第一电极e1、第二电极e2、第一配向层al1、第二配向层al2和至少一偏光片(图1中示出了偏光片p1和偏光片p2)。第一电极e1可设置在第一衬底sub1与主间隔单元sp之间,第二电极e2可设置在第二衬底sub2与主间隔单元sp之间,或是说,液晶层lc可位于第一电极e1与第二电极e2之间,但不以此为限。第一电极e1和第二电极e2可例如包括适合的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e1和第二电极e2可作为驱动液晶层lc的电极以控制防窥装置100的开关,但不以此为限。第一配向层al1设置在第一电极e1表面并可覆盖主间隔单元sp,第二配向层al2设置在第二电极e2表面,或者是说,主间隔单元sp位于第一电极e1与第一配向层al1之间,而第二配向层al2位于主间隔单元sp与第二电极e2之间,但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主间隔单元sp设置在第二衬底sub上时,第二配向层al2也可覆盖主间隔单元sp设置。在某些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也可能设置在第一电极e1与第一衬底sub1之间,或是主间隔单元sp可能设置在第二电极e2与第二衬底sub2之间,但不以此为限。第一配向层al1和第二配向层al2的材料可例如包括聚酰亚胺(polyimide)或其他适合的材料,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向层al1和第二配向层al2的配向方向可不相同,或是说可互相垂直,使得液晶层lc中的液晶分子lcm从下而上呈现旋转的分布,但不以此为限。偏光片p1可设置在第一衬底sub1的外表面,偏光片p2可设置在第二衬底sub2的外表面,其中偏光片p1的光通过方向可垂直于偏光片p2的光通过方向,但不以此为限。综上所述,举例来说,当液晶层lc中的液晶分子lcm并未因第一电极e1和第二电极e2的电场而产生方向的改变时,液晶分子lcm可因第一配向层al1和第二配向层al2而呈现旋转分布,使得通过液晶层lc的光线的方向随着液晶分子lcm而偏转90度,而由于偏光片p1和偏光片p2的光通过方向互相垂直,因此通过偏光片p2后的光线的强度与该光线后续通过偏光片p1后的强度差异不大,而此时防窥装置100可视为关闭状态。而当液晶层lc中的液晶分子lcm因第一电极e1和第二电极e2之间的电场作用而旋转时,光线的偏振方向也会受到影响,使得部分光线被偏光片p1吸收,因此通过偏光片p2后的光线的强度相较于该光线后续通过偏光片p1后的强度较大,也就是光线在通过防窥装置100之前和之后的强度差异变大,此时的防窥装置100可视为开启状态。须注意的是,本发明的防窥装置100的运作并不以上述举例为限,而可根据设计需求具有不同的组件设置方式或运作方式。此外,虽然图1中示出了偏光片p1和偏光片p2,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窥装置100可仅包括一个偏光片(偏光片p1或偏光片p2),而表面不具有偏光片的防窥装置100的衬底(第一衬底sub1或第二衬底sub2)可用于连接于一显示设备。举例来说,当防窥装置仅包括位于第一衬底sub1上的偏光片p1时,第二衬底sub2可连接于一显示设备,而较靠近第二衬底sub2的前述显示设备所含有的偏光片可用来当作偏光片p2,或是说,较靠近第二衬底sub2的前述显示设备的偏光片可与偏光片p2整合为单一的偏光片,但不以此为限。

根据本实施例,防窥装置100的防窥效果可根据对比值来决定,其中对比值的定义为光线在防窥装置100为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下通过防窥装置100后的辉度的比值,关于防窥装置100的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的叙述已于上文说明,故在此不再赘述。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对比值可为防窥装置100在关闭状态下通过防窥装置100的光线的辉度对防窥装置100在开启状态下通过防窥装置100的光线的辉度的比值,即对比度=辉度(防窥装置关闭时)/辉度(防窥装置开启时)。在本实施例中,以视角为负45度以及视角为正45度时的对比值作为判断防窥效果的标准,其中负45度的视角可例如为由垂直于显示设备的显示面(或防窥装置100的上表面s1或下表面s2)的法线方向z向左偏移45度的观看角度(因此负45度的视角可视为是显示设备的左视角45度,下文以左视角45度称呼),而正45度的视角可例如为由垂直于显示设备的显示面(或防窥装置的上表面s1或下表面s2)的法线方向z向右偏移45度的观看角度(因此正45度的视角可视为是显示设备的右视角45度,下文以右视角45度称呼),但不以此为限。须注意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定义45度的视角为大视角作为例子,因此以右视角和左视角为45度时的对比值来判断防窥效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大视角的定义可跟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而有不同的角度。举例来说,若将正负50度的视角定义为大视角时,则可以防窥装置100在左视角和右视角为50度时的对比值作为判断防窥效果的依据。当对比值越高时,代表防窥装置100在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下辉度的差异较大,也就是说,防窥装置100可具有较佳的防窥效果。根据本实施例,当防窥装置100在左视角45度和右视角45度的对比值大于15时,防窥装置100可具有较佳的防窥效果,但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判断防窥装置是否具有较佳的防窥效果的对比值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15以外的其他适合的数值,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如上文所述,本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在防窥装置100的上底密度大于或等于0.02%且小于0.5%,而下底密度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1.0%。当主间隔单元的上底密度和下底密度落在上述范围时,防窥装置100可具有较佳的防窥效果,其对比值大于15。举例来说,在本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在防窥装置100的上底密度可为0.07%,而下底密度可为0.2%,且通过具有此设计的防窥装置100的光线在左视角45度时观察到的辉度值分别为开启状态的9.4821(防窥装置100为开启状态时)和关闭状态的289.2(防窥装置100为关闭状态时),而在右视角45度时观察到的辉度值分别为开启状态的9.2951(防窥装置100为开启状态时)和关闭状态的283.4(防窥装置100为关闭状态时)。也就是说,当主间隔单元sp在防窥装置100的上底密度为0.07%,且下底密度为0.2%时,防窥装置100在左视角45度时的对比值为30.50(由289.2/9.4821算出),且右视角为45度时的对比值为30.49(由283.4/9.2951算出)。由于防窥装置在左视角45度和右视角45度的对比值皆大于15,因此具有此主间隔单元密度设计的防窥装置100可具有较佳的防窥效果,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窥效果可由45度附近的视角范围来界定,例如左视角可为45±5度,而右视角可为45±5度,也就是说,此实施例中防窥装置100在左视角45±5度和右视角45±5度的对比值皆大于15,但不以此为限。而相较于本实施例,在一对照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在防窥装置100的上底密度可为2.3%,下底密度可为6.3%,且通过具有此设计的防窥装置100的光线在视角为左视角45度时观察到的辉度值分别为34.686(防窥装置100为开启状态时)和254.8(防窥装置100为关闭状态时),而在右视角45度时观察到的辉度值分别为36.175(防窥装置100为开启状态时)和251.9(防窥装置100为关闭状态时)。也就是说,当主间隔单元sp在防窥装置100的上底密度为2.3%,且下底密度为6.3%时,防窥装置100在左视角45度时的对比值为7.35(254.8/34.686),且在右视角45度时的对比值为6.96(251.9/36.175)。由于左视角45度和右视角45度(或例如±5度,与上文相同)的对比值皆小于15,因此具有此主间隔单元密度设计的防窥装置100的防窥效果并不显着。从上述结果可以得知当主间隔单元sp的上底密度和/或下底密度过大时,防窥装置100的防窥效果可能较不明显,而当主间隔单元sp的上底密度和/或下底密度位于本实施例所述的范围内时,防窥装置100可具有较佳的防窥效果,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主间隔单元的俯视示意图。为了简化附图,图2中仅示出防窥装置100和主间隔单元sp,其余的组件和膜层在图2中则被省略。此外,虽然图2中示出的主间隔单元sp的俯视面为圆形的,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的俯视面可具有任何适合的形状。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在防窥装置100中为随机分布的。须注意的是,上述的随机分布是指主间隔单元sp可均匀或非均匀地随机设置在防窥装置100中,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此外,图2中所示出的主间隔单元sp仅以多个圆圈示意,其中圆圈内的区域可代表主间隔单元sp的上底或下底,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若圆圈内的区域代表的是主间隔单元sp的下底,则图2中多个圆圈的面积的总和对防窥装置100的面积(即图2中方框的面积)即为上述的下底密度,并可参考上述下底密度的范围;若圆圈内的区域代表的是主间隔单元sp的上底,则图2中多个圆圈的面积的总和对防窥装置100的面积即为上述的上底密度,并可参考上述上底密度的范围。此外,图2中示出的主间隔单元sp的数量仅为示意,本发明的主要精神是使主间隔单元sp的上底密度和下底密度可符合上述的密度范围,而防窥装置100中可设置任意数量的主间隔单元sp。

请参考图3和图4。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俯视示意图,而图4为图1的局部放大剖视示意图。为了简化附图,图4仅示出了一个主间隔单元sp、第一配向层al1以及衬底层sb,其中衬底层sb可包括图1的偏光片p1、第一衬底sub1和第一电极e1或其他可能的膜层,而液晶层、第二配向层、第二电极、第二衬底和/或偏光片则在图4中省略。此些组件或膜层可参考上述内容,故在此不再赘述。此外,为了简化说明,图3中用来代表主间隔单元sp的圆圈所围成的区域可视为主间隔单元sp的下底ds(标示于图4),但不以此为限。如图3所示,防窥装置100还可包括多个发光部分(例如发光部分lp1、lp2),各发光部分lp1、lp2分别对应其中一个主间隔单元sp,并邻近所对应到的主间隔单元sp的下底ds边缘,例如图3中位于左侧的主间隔单元sp可对应发光部分lp1,其中发光部分lp1可具有三个发光区域l1、l2和l3,而位于右侧的主间隔单元sp可对应发光部分lp2,其具有发光区域l4和l5,其中不同的发光部分lp1、lp2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发光区域数量与发光区域面积,例如图3中以虚线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可分别定义为各发光区域l1、l2、l3、l4、l5的发光区域面积,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发光部分lp1的发光区域面积为发光区域l1、l2、l3的面积的总和,类似的,发光部分lp2的发光区域面积为发光区域l4、l5的面积的总和。须注意的是,图3中各主间隔单元sp所对应的发光区域的数量仅为示意,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的主间隔单元sp可分别具有不同于图3所示的数量的发光区域。以下将介绍发光部分的形成。如图4所示,一般在主间隔单元sp上设置配向层(例如图4的第一配向层al1)时,配向层al1在主间隔单元sp的边缘与衬底层sb的交界处可能产生缺陷de,其中缺陷de可例如为配向层al1失去功能的一部分。由于配向层al1具有缺陷de的一部份无法控制液晶层中液晶分子的方向,因此导致防窥装置100在开启状态下依然会有部分光线从对应缺陷de的部分射出(或是说,从主间隔单元sp的边缘射出),进而影响防窥装置100的防窥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从主间隔单元sp的边缘射出光线的部分可定义为上述的对应的主间隔单元sp的发光部分,而发光部分所占的区域即为前述的发光区域,或是说,可将主间隔单元sp的边缘附近的缺陷de的范围定义为发光区域,但不以此为限。换言之,邻近同一个主间隔单元sp的多个发光区域会定义为所对应到的该主间隔单元sp的发光部分。

如上所述,发光部分lp1中的各发光区域l1、l2和l3可分别具有一个发光区域面积(虚线包围形成的区域面积),其中发光区域l1、l2和l3的发光区域面积的总和在本实施例中可定义为发光部分lp1的发光面积,类似的,发光部分lp2中的各发光区域l4、l5可分别具有一个发光区域面积(虚线包围形成的区域面积),其中发光区域l4和l5的发光区域面积的总和在本实施例中可定义为发光部分lp2的发光面积。根据本实施例,主间隔单元sp的下底ds可具有直径xr微米(μm),且具有下底面积(即图3中代表主间隔单元sp的圆圈所围成的圆形面积),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将发光部分的发光面积对发光部分所对应的主间隔单元sp的下底面积的比值定义为发光区域比例y。举例来说,可将发光部分lp1的发光面积(即发光区域l1、l2和l3的发光区域面积的总和)对发光部分lp1所对应到的主间隔单元sp(即图3左侧的主间隔单元sp)的下底面积的比值定义为该主间隔单元sp(图3左侧的主间隔单元sp)的发光区域比例y,类似的,可将发光部分lp2的发光面积(即发光区域l4、l5的发光区域面积的总和)对于其所对应到的主间隔单元sp(即图3右侧的主间隔单元sp)的下底面积的比值定义为该主间隔单元sp(图3右侧的主间隔单元sp)的发光区域比例y,其中不同主间隔单元sp的发光区域比例y可能不同或相同,但不以此为限。根据本实施例,各主间隔单元sp的发光区域比例y与该主间隔单元sp的下底的直径xr可满足y=0.0071*xr-0.042的关系,其中下底的直径xr的单位为微米。举例来说,当主间隔单元sp的下底的直径xr为20微米时,其发光区域比例y的数值可藉由上述算式得出为0.1,但不以此为限。须注意的是,上述算式中发光区域比例y和直径xr所指的为同一个主间隔单元sp的发光区域比例和该主间隔单元sp的下底ds的直径,而虽然图3中示出的两个主间隔单元sp的直径xr是相同的,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的主间隔单元sp可具有相同的直径xr,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不同的主间隔单元sp可具有不同的直径xr,另一方面,不同的主间隔单元sp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发光区域比例y,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如上文所述,当对应到主间隔单元sp的发光部分的发光面积过大时,可能会降低防窥装置100的防窥效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藉由参考各主间隔单元sp的发光区域比例y来确认防窥装置100的防窥效果。根据本实施例,当发光区域比例y大于0.12(y>0.12)时,由于发光部分的发光面积较大,可能导致防窥装置100的防窥效果降低,因此本实施例的防窥装置100的主间隔单元sp的发光区域比例y小于或等于0.12(也就是y≦0.12)。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防窥装置100的各个主间隔单元sp的发光区域比例y可小于或等于0.12(y≦0.12),但不以此为限。由于本实施例的主间隔单元sp的发光区域比例符合上述范围,因此本实施例的防窥装置可具有较佳的防窥效果。

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内容可以得知若主间隔单元sp的边缘或邻近的发光部分的发光面积越大、主间隔单元sp的数量过多或是所占面积密度过高,则防窥装置的防窥效果便会降低。为了改善防窥装置的防窥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可将主间隔单元sp的下底面积缩小,而由于下底面积和下底的直径皆降低的缘故,可使得发光区域比例y的数值和发光部分的发光面积因而降低,藉此改善防窥效果。或者,由于主间隔单元sp的数量越多会导致发光部分的总发光面积随之增加,因此如同上文所述,可藉由减少主间隔单元sp的数量以降低发光部分的发光面积。举例来说,在给定的主间隔单元sp的上底面积或下底面积下,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上底密度和下底密度的范围计算出所需的主间隔单元sp的数量,使得防窥装置100可获得主间隔单元sp的支撑功能,且不会因主间隔单元sp而具有较差的防窥效果。

下文中将描述本发明其他的实施例的内容。为了简化说明,下文会描述各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特征,至于相同的特征则不再赘述。详细来说,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各组件、膜层的材料和设置、上底密度和下底密度的定义和范围、发光部分和发光部分比例的定义和范围可应用到下述各实施例中,故之后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5,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主间隔单元的俯视示意图。为了简化附图,图5中仅示出防窥装置100和主间隔单元sp,其余的组件和膜层在图5中则被省略。此外,虽然图5中示出的主间隔单元sp的剖面为圆形的,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的剖面可具有任何适合的形状。图5所示的本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主要的差异之一在于本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设置的方式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如图5所示,多个主间隔单元sp在防窥装置100中可沿着防窥装置100的边缘100e设置,其中当防窥装置100应用到显示设备时,防窥装置100的边缘100e可例如对应到显示设备的周边区域或非显示区域,但不以此为限。详细来说,如上文所述,当主间隔单元sp的数量和/或密度过大时,防窥装置100的防窥效果可能会因此降低,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将主间隔单元sp沿着防窥装置100的边缘100e设置,也就是对应于显示设备的周边区域设置。由于显示设备的周边区域可不需要防窥功能,因此将主间隔单元sp对应于显示设备的周边区域设置可在满足上述上底密度和下底密度的情形下进一步改善防窥装置100的防窥效果。详细来说,在满足上述实施例中的密度范围(上底密度和/或下底密度)的要求下,将主间隔单元sp沿着防窥装置100的边缘100e设置可使得防窥装置100的中间区域(例如对应于显示设备中间的显示区域)几乎不具有主间隔单元sp或具有极少数量的主间隔单元sp,如此一来可改善防窥装置100的中间区域的防窥效果,即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可获得较佳的防窥效果,但不以此为限。须注意的是,虽然图5所示的为主间隔单元sp沿着边缘100e排列设置,而中间区域不包括主间隔单元sp的防窥结构100,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窥装置100的中心部分和边缘100e皆可包括主间隔单元sp,而位于防窥装置100的中心部分的主间隔单元sp的密度可小于位于防窥装置100的边缘100e的主间隔单元sp的密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次间隔单元(图未示)可设置在防窥装置100的中间区域以取代主间隔单元sp而提供支撑效果。

请参考图6。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主间隔单元的俯视示意图。为了简化附图,图6中仅示出防窥装置100和主间隔单元sp,其余的组件和膜层在图6中则被省略。此外,虽然图6中示出的主间隔单元sp的剖面为圆形的,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的剖面可具有任何适合的形状。图6所示的本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主要的差异之一在于本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设置的方式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如图6所示,多个主间隔单元sp在防窥装置100中的分布可将防窥装置100划分为多个区域,例如图6中是划分为两个区域b1、b2。须注意的是,虽然图6中仅示出两个未设置主间隔单元sp的区域,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主间隔单元sp可将防窥装置100划分成三个或更多个区域。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各个区域的中心部分亦可包括主间隔单元sp。由于各个区域的主间隔单元sp密度可设置成部分区域相同或完全不同,因此当防窥装置100设置在显示设备上时,可将显示设备所显示的画面区块化,也就是说利用各个区域不完全相同的防窥效果,使得视觉对显示的画面产生类似马赛克的模糊化,进而达到防窥装置100的防窥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窥装置,其中防窥装置的主间隔单元可具有上底和下底,上底的面积总和对防窥装置的装置面积的比值可定义为上底密度,而下底的面积总和对防窥装置的装置面积的比值可定义为下底密度。藉由将本发明的主间隔单元的上底密度和下底密度调整在一定范围内或减少主间隔单元的下底面积等方式,防窥装置的防窥效果可被改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