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01129发布日期:2021-12-22 11:2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摄像用光学镜片组及一电子感光元件;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包含多片透镜,该多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与一最后透镜,该多片透镜中各透镜皆包含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面,该电子感光元件配置于该最后透镜的像侧;该多片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塑料,至少一透镜包含至少一反曲点;该多片透镜中,包含至少一可变镜间距,该可变镜间距为该多片透镜中两相邻透镜间可改变的光轴距离;其中,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包含一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物侧面间的一物距,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轴距离为tlinf,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焦距为finf;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透镜阿贝数中最小者为vdmin;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至少一可变镜间距的光轴距离为atinf;当该物距为500mm时,该至少一可变镜间距的光轴距离为atmacro,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轴距离为tlmacro;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60<tlinf/finf<2.50;10.0<vdmin<28.0;及0.05<|(atinf-atmacro)/(tlinf-tlmacro)|<0.8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该第二透镜具负屈折力,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透镜折射率最大者为nmax,其满足下列关系式:1.665<nmax<1.78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焦距为finf,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入瞳孔径为epdinf,其满足下列关系式:1.20<finf/epdinf<2.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透镜阿贝数中最小者为vdmin,其满足下列关系式:12.0<vdmin<20.0。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至少一可变镜间距的光轴距离为atinf;当该物距为500mm时,该至少一可变镜间距的光轴距离为atmacro;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于光轴上最小的透镜中心厚度为ctmin,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01<|(atinf-atmacro)|/ctmin<0.50。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inf;当该物距为500mm时,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macro,其满足下列关系式:35.0度<hfovinf<65.0度;35.0度<hfovmacro<65.0度。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包含一光圈,其中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光圈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轴距离为slinf,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轴距离为tlinf,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70<slinf/tlinf<1.0。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片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总和为σ
ct;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轴距离为tlinf;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48<σct/tlinf<0.80;及5.20mm<imgh<10.0mm。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轴距离为tlinf;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关系式:1.0<tlinf/imgh<1.80。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至少一可变镜间距的光轴距离为atinf;当该物距为500mm时,该至少一可变镜间距的光轴距离为atmacro;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最后透镜像侧面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轴距离为blinf;当该物距为500mm时,该最后透镜像侧面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轴距离为blmacro;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中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焦距为finf,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07<|(atinf-atmacro)/(blinf-blmacro)|<0.90;及0.72<imgh/finf<1.80。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最后透镜为负透镜;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最后透镜像侧面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轴距离为blinf,其满足下列关系式:3.70<imgh/blinf<10.0。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取像装置包含一第一驱动装置及一第二驱动装置;该最后透镜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且于离轴处包含一凸极点。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透镜阿贝数为v,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中至少二片透镜满足v<20.0。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仅包含一个可变镜间距。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包含有至少七片透镜,该至少七片透镜包含有一第六透镜,且该可变镜间距位于该第六透镜的像侧方向。16.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摄像用光学镜片组、一电子感光元件、一第一驱动装置及一第二驱动装置;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包含多片透镜,该多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与一最后透镜,该多片透镜中各透镜包含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面,该电子感光元件配置于该最后透镜的像侧;该多片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塑料,至少一透镜包含至少一反曲点;该多片透镜中包含至少一可变镜间距,位于两相邻透镜间的该可变镜间距通过该第二驱动装置改变该两相邻透镜间的光轴距离;其中,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包含一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物侧面间的一物距,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轴距离为tlinf;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焦距为finf;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透镜阿贝数中最小者为
vdmin,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60<tlinf/finf<2.50;及10.0<vdmin<21.0。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该最后透镜为负透镜。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包含一光圈,该多片透镜为七至十片透镜;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光圈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轴距离为slinf;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轴距离为tlinf,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70<slinf/tlinf<1.0。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最后透镜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且于离轴处包含有一凸极点。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透镜阿贝数为v,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中至少二片透镜满足v<20.0。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该最后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last,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第一透镜物侧面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光轴距离为tlinf,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10<y11/ylast<0.50;5.20mm<imgh<10.0mm;及3.0mm<tlinf<15.0mm。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相邻透镜间的镜间距中,最靠近该电子感光元件的两相邻透镜的镜间距为最大。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驱动装置用以校正中心图像品质,该第二驱动装置用以校正周边图像品质。24.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取像装置包含有光学防手震装置。25.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驱动装置或该第二驱动装置为以形状记忆合金或压电材质所做成的驱动装置。26.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驱动装置作动时,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不会改变;该电子感光元件画素大于五千万。2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驱动装置作动时,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会改变;当该物距为无穷远时,该至少一可变镜间距的光轴距离为atinf;当该物距为500mm时,该至少一可变镜间距的光轴距离为atmacro;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07mm<|(atinf-atmacro)|*10<1.0mm。2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驱动装置作动时,会使该第二驱动装置产生位移。29.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两个取像装置,该至少两个取像装置位于该电子装置同侧,其中,该至少两个取像装置包含:一第一取像装置,包含有权利要求16所述取像装置;以及
一第二取像装置,包含有一光学镜组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该第一取像装置的视角与该第二取像装置的视角相差至少30度。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其中该取像装置包含一摄像用光学镜片组及一电子感光元件;该摄像用光学镜片组包含有多片透镜,该多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与一最后透镜;该多片透镜中各透镜皆包含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面,该电子感光元件配置于该最后透镜的像侧,该多片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塑料,至少一透镜包含至少一反曲点;该多片透镜中,包含至少一可变镜间距,该可变镜间距为该多片透镜中两相邻透镜间可改变的光轴距离。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达到良好的中心与周边图像品质,以符合市场需求。以符合市场需求。以符合市场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曾昱泰 黄歆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7
技术公布日:2021/12/2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