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88540发布日期:2021-01-08 14:23阅读:53来源:国知局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光学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成像镜头以及包括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单反作为传统相机,镜头设计由于要避开反光板,其必须保证后截距较长,从而造成镜头较大,设计的自由度也会受到较大限制。无反相机近年来得到迅猛的发展,其由于取消了反光板,镜头的后截距变短,设计自由度变高,但是镜头小型化以及调焦群轻量化作为微单镜头的特性,具有在设计上像差难于校正、性能低下、敏感度高导致制造困难等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大光圈、低色像差、小型化的同时还具有高成像性能的成像镜头。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成像镜头,包括从物侧到像侧沿光轴依次设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在所述成像镜头的调焦过程中,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第一透镜组依次包括前镜片组、光阑和后镜片组;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2.5≤|f1a/f23|≤20(1)其中,f1a为所述前镜片组的焦距;f23为所述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合成焦距。条件式(1)超出下限值时,f23的光焦度相对较弱,射出瞳很难向物体侧移动导致光线射出角偏大;条件式(1)超出上限时,f1a的光焦度也变得很弱,后截距也将变长,对于镜头的小型化不利。通过上述的镜片结构以及条件的限制,使得成像镜头满足大光圈、低色像差、小型化、低成本的同时,还具有高质量的成像性能。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第一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1.1<f/f1<1.5(2)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为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条件式(2)超出下限值时,第一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弱,第二透镜组到成像面的镜片组对于光学性能的影响力变小,从而使得调焦时各像差变动更小,光学性能能很好的保持,但是会造成调焦群(第二透镜组)移动量变大,进而造成镜头的光学系统小型化、快速合焦等实现困难;条件式(2)超出上限时,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合成倍率变大,调焦群(第二透镜组)的移动量变小,对于镜头的小型化有利,但是球差和像散的补正将变得困难。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第二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1.8<f/f2<-0.6(3)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为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条件式(3)限制了第二透镜组合适的焦距范围,此范围内对于控制镜头的长度以及控制像差变动都有良好的效果。条件式(3)超出下限值时,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强,对于镜头小型化带来一定优势,但同时球差、彗差特别是近距离合焦时将更加难于校正。条件式(3)超出上限时,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弱,各种像差特别是匹兹万值变大,导致像散以及色差的校正畸变的比较困难,同时对于实现镜头的小型化也更加困难。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第三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0.5<f/f3<1.4(4)其中,f3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为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条件式(4)限制了第三透镜组的合适焦距范围,此范围内对于补正镜头调焦时的像差变动以及缩小第二透镜组(调焦群)的移动距离也有一定贡献,同时对于色差和匹兹万值也有良好的补正。条件式(4)超出下限值时,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较弱,后截距将变长,镜头小型化将变困难,同时造成色差和匹兹万值的补正不足。条件式(4)超出上限时,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较强,后截距将变短,对于部分相机可能无法使用。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tl-bf)/f<3.5(5)其中,tl为所述成像镜头的全长;bf为所述成像镜头中最接近像侧的透镜表面和像面之间的距离;f为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条件式(5)用于规制镜头的大小,确保镜头的后截距以及合理的出瞳位置。条件式(5)超出下限值时,镜头较短,像散、彗差、倍率色差的校正比较困难;条件式(5)超出上限时,镜头可能存在后截距不足,不能满足特定相机的使用。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前镜片组依次包括第一正透镜、第二负透镜、第三负透镜和第四正透镜,所述后镜片组包括一枚正光焦度的非球面镜片。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一枚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镜片。成像镜头由于大口径光圈,第二透镜组从无限远到最近摄影距离的合焦过程中,球差和像散的变化都会很大,因此在第一透镜组的像面侧即后镜片组配置一枚正光焦度的非球面镜片,第二透镜组配置一枚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镜片以降低球差和像散,达成良好的光学性能。非球面镜片的材质不限,可以为玻璃或高分子塑料。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非球面镜片满足以下条件式:z=cy2/[1+{1-(1+k)c2y2}1/2]+a4y4+a6y6+a8y8+a10y10其中,z为非球面深度;c为近轴曲率(1/r);y为从光轴到透镜上的高度;k为离心率;a4为4次非球面系数;a6为6次非球面系数;a8为8次非球面系数;a10为10次非球面系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如上所述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摄像装置还包括摄像元件,所述摄像元件用于输出由所述成像镜头形成的光学图像所对应的摄像信号。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的成像镜头,通过设置后镜片组和第二透镜组以降低球差和像散,达到良好的光学性能;通过限定前镜片组的焦距与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合成焦距之间满足2.5≤|f1a/f23|≤20,使得成像镜头满足大光圈、低色像差、小型化、低成本的同时,还具有高质量的成像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成像镜头的镜头结构示意图;图2a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成像镜头在无限远聚焦(inf)时的像差示意图;图2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成像镜头在中间距离聚焦(β=0.025)时的像差示意图;图2c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成像镜头在最近距离聚焦时的像差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成像镜头的镜头结构示意图;图4a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成像镜头在无限远聚焦(inf)时的像差示意图;图4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成像镜头在中间距离聚焦(β=0.025)时的像差示意图;图4c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成像镜头在最近距离聚焦时的像差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成像镜头的镜头结构示意图;图6a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成像镜头在无限远聚焦(inf)时的像差示意图;图6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成像镜头在中间距离聚焦(β=0.025)时的像差示意图;图6c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成像镜头在最近距离聚焦时的像差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成像镜头的镜头结构示意图;图8a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成像镜头在无限远聚焦(inf)时的像差示意图;图8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成像镜头在中间距离聚焦(β=0.025)时的像差示意图;图8c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成像镜头在最近距离聚焦时的像差示意图;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成像镜头的镜头结构示意图;图10a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成像镜头在无限远聚焦(inf)时的像差示意图;图10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成像镜头在中间距离聚焦(β=0.025)时的像差示意图;图10c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成像镜头在最近距离聚焦时的像差示意图;图1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六中成像镜头的镜头结构示意图;图12a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六中成像镜头在无限远聚焦(inf)时的像差示意图;图12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六中成像镜头在中间距离聚焦(β=0.025)时的像差示意图;图12c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六中成像镜头在最近距离聚焦时的像差示意图;以上附图中:第一透镜组-g1,前镜片组-g1a,第一正透镜-l11、第二负透镜-l12、第三负透镜-l13,第四正透镜-l14,光阑-st,后镜片组-g1b,第五正透镜-l15,第二透镜组-g2,负透镜-l21,第三透镜组-g3,正透镜-l31,成像玻璃板-gg。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技术领域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和具有该成像镜头的拍摄装置。透镜数据中,折射率和焦距为d线(波长587.56nm)的值。其中,成像镜头的相关数据中,长度的单位为mm,将省略示出其单位。在本说明书中,贯穿全文,同一部件附上同一符号。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下表格和描述中使用的符号说明如下:“no.”表示表面号;“r”是曲率半径;“d”是第i个表面和第i+1个表面之间的轴上表面距离;“nd”是折射率;“vd”是阿贝数;“fno”是f数;“ω”是半视场角;“f”是成像镜头的焦距。关于表面号,“asph”表示该表面是非球面,“sto”代表可变光阑。此外,关于轴上表面距离,每个表格中的变量距离以“无限远聚焦(inf)”、“中间距离聚焦(β=0.025)”和“最近距离聚焦”的顺序指示。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包括从物侧到像侧沿光轴依次设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以及成像玻璃板gg。在成像镜头的调焦过程中,第二透镜组g2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第一透镜组g1依次包括前镜片组g1a、光阑st和后镜片组g1b。前镜片组g1a依次包括第一正透镜l11、第二负透镜l12、第三负透镜l13和第四正透镜l14。后镜片组g1b包括一枚正光焦度的非球面镜片即第五正透镜l15;第二透镜组g2包括一枚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镜片即负透镜l21,第三透镜组g3包括正透镜l31。第一正透镜l11、第二负透镜l12、第三负透镜l13、第四正透镜l14、光阑st、第五正透镜l15、负透镜l21、正透镜l31沿光轴方向依次设置。成像镜头由于大口径光圈,第二透镜组g2从无限远到最近摄影距离的合焦过程中,球差和像散的变化都会很大,因此在第一透镜组g1的像面侧即后镜片组g1b配置一枚正光焦度的非球面镜片,第二透镜组g2配置一枚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镜片以降低球差和像散,达成良好的光学性能。非球面镜片的材质不限,可以为玻璃或高分子塑料。本申请中的非球面镜片满足以下条件式:z=cy2/[1+{1-(1+k)c2y2}1/2]+a4y4+a6y6+a8y8+a10y10其中,z为非球面深度,在垂直于光轴方向上的高度(即径高);c为透镜的顶点的近轴曲率,即曲率半径的倒数(1/r);y为从光轴到透镜上的高度,在光轴的方向中距离表面顶点的距离(即矢高量sagamount);k为离心率,锥度常数;a4为4次非球面系数;a6为6次非球面系数;a8为8次非球面系数;a10为10次非球面系数。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序满足以下条件:1)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2.5≤|f1a/f23|≤20(1)其中,f1a为前镜片组g1a的焦距;f23为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的合成焦距。条件式(1)超出下限值时,f23的光焦度相对较弱,射出瞳很难向物体侧移动导致光线射出角偏大;条件式(1)超出上限时,f1a的光焦度也变得很弱,后截距也将变长,对于镜头的小型化不利。通过上述的镜片结构以及条件的限制,使得成像镜头满足大光圈、低色像差、小型化、低成本的同时,还具有高质量的成像性能。2)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需分别对应满足以下条件式(2)、条件式(3)和条件式(4):1.1<f/f1<1.5(2)-1.8<f/f2<-0.6(3)0.5<f/f3<1.4(4)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组g3的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焦距。条件式(2)超出下限值时,第一透镜组g1的光焦度变弱,第二透镜组g2到成像面的镜片组对于光学性能的影响力变小,从而使得调焦时各像差变动更小,光学性能能很好的保持,但是会造成调焦群(第二透镜组g2)移动量变大,进而造成镜头的光学系统小型化、快速合焦等实现困难;条件式(2)超出上限时,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的合成倍率变大,调焦群(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量变小,对于镜头的小型化有利,但是球差和像散的补正将变得困难。条件式(3)限制了第二透镜组g2合适的焦距范围,此范围内对于控制镜头的长度以及控制像差变动都有良好的效果。条件式(3)超出下限值时,第二透镜组g2的光焦度变强,对于镜头小型化带来一定优势,但同时球差、彗差特别是近距离合焦时将更加难于校正。条件式(3)超出上限时,第二透镜组g2的光焦度变弱,各种像差特别是匹兹万值变大,导致像散以及色差的校正畸变的比较困难,同时对于实现镜头的小型化也更加困难。条件式(4)限制了第三透镜组g3的合适焦距范围,此范围内对于补正镜头调焦时的像差变动以及缩小第二透镜组g2(调焦群)的移动距离也有一定贡献,同时对于色差和匹兹万值也有良好的补正。条件式(4)超出下限值时,第三透镜组g3的光焦度较弱,后截距将变长,镜头小型化将变困难,同时造成色差和匹兹万值的补正不足。条件式(4)超出上限时,第三透镜组g3的光焦度较强,后截距将变短,对于部分相机可能无法使用。3)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tl-bf)/f<3.5(5)其中,tl为成像镜头的全长;bf为成像镜头中最接近像侧的透镜表面和像面之间的距离;f为成像镜头的焦距。条件式(5)用于规制镜头的大小,确保镜头的后截距以及合理的出瞳位置。条件式(5)超出下限值时,镜头较短,像散、彗差、倍率色差的校正比较困难;条件式(5)超出上限时,镜头可能存在后截距不足,不能满足特定相机的使用。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如上成像镜头和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摄像元件用于输出由成像镜头形成的光学图像所对应的摄像信号。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的数值说明本申请提供的成像镜头的技术效果。实施例一以下参照图1、图2a~2c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所涉及的成像镜头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成像镜头的结构沿光轴的剖面图。本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构成为,从图1所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有如下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在成像镜头的调焦过程中,第二透镜组g2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预定口径的光阑st设置在第一透镜组g1内。第一透镜组gr1的构成为: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前镜片组g1a、光阑st和后镜片组g1b;第二透镜组g2则由负透镜l21构成;第三透镜组g13由正透镜l31构成。前镜片组g1a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第一正透镜l11、第二负透镜l12、第三负透镜l13和第四正透镜l14,其中第三负透镜l13和第四正透镜l14相互胶合形成胶合透镜;后镜片组g1b由第五正透镜l15构成。成像玻璃板gg布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正透镜l31和像表面img之间。后截距是从l31的像侧面到像表面img的距离。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一的成像镜头的各种数值数据,本实施例中:f=18.025,fno=1.854,2ω=63.46。表1、实施例一中成像镜头的光学数据no.rdndvd173.67941.9169435.252-158.2320.6363-114.63121.5333368.7411.20413.7355-22.68911.8080326.08631.15761.9168135.257-23.8514stoinf5.370asph18.4005.51.5334256.04asph-22.758d(10)asph-10.0002.21.6206125.92asph-36.459d(12)13142.2725.49261.5279270.3314-17.63515.00015inf21.5187264.221inf1表2、实施例一中成像镜头的调焦数据无限远中间距离最近距离d(0)inf705.73104.88d(10)5.305.556.79d(12)6.766.525.28表3、实施例一中成像镜头的结构参数中非球面数据图2a~2c分别是图解说明在无限远聚焦(β=0.0,inf)、中间距离聚焦(β=0.025)和最近距离聚焦时,按照实施例一中成像镜头的诸像差图。其中,图2a~2c中由左至右依次为基于实施例一中成像镜头得到的球面像差示意图、像散示意图和畸变示意图。在球面像差示意图中,虚线、实线和短划线分别代表在d线(波长587.56nm),c线(波长656.28nm),g线(波长435.84nm)的球面像差。在像散的示意图中,虚线s表示主光线d线在弧矢像面的值,虚线t表示主光线d线在子午像面的值。正如同图2a到图2c中所示,实施例一的成像镜头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实施例二以下参照图3、图4a~4c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所涉及的成像镜头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成像镜头的结构沿光轴的剖面图。本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构成为,从图3所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有如下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在成像镜头的调焦过程中,第二透镜组g2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预定口径的光阑st设置在第一透镜组g1内。第一透镜组gr1的构成为: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前镜片组g1a、光阑st和后镜片组g1b;第二透镜组g2则由负透镜l21构成;第三透镜组g13由正透镜l31构成。前镜片组g1a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第一正透镜l11、第二负透镜l12、第三负透镜l13和第四正透镜l14,其中第三负透镜l13和第四正透镜l14相互胶合;后镜片组g1b由第五正透镜l15构成。成像玻璃板gg布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正透镜l31和像表面img之间。后截距是从l31的像侧面到像表面img的距离。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二的成像镜头的各种数值数据,本实施例中:f=20.60,fno=1.854,2ω=56.84。表4、实施例二中成像镜头的光学数据表5、实施例二中成像镜头的调焦数据无限远中间距离最近距离d(0)inf0.00807.79d(10)5.736.037.52d(12)6.956.655.16表6、实施例二中成像镜头的结构参数中非球面数据no.ka4a6a8a10121.0396e+00-5.3684e-05-1.7733e-08-8.3410e-101.0005e-12132.5510e+002.8461e-056.6088e-07-5.3815e-093.0494e-1115-4.8274e+005.9871e-04-1.0525e-051.0409e-07-4.7519e-10162.6894e+009.9078e-04-1.2339e-059.9500e-08-3.9139e-10图4a~4c分别是图解说明在无限远聚焦(β=0.0,inf)、中间距离聚焦(β=0.025)和最近距离聚焦时,按照实施例二中成像镜头的诸像差图。其中,图4a~4c中由左至右依次为基于实施例二中成像镜头得到的球面像差示意图、像散示意图和畸变示意图。有关各种像差曲线图的上述说明与其他例子相同,在此省略其重复说明。正如同图4a到图4c中所示,实施例二的成像镜头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实施例三以下参照图5、图6a~6c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三所涉及的成像镜头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成像镜头的结构沿光轴的剖面图。本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构成为,从图5所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有如下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在成像镜头的调焦过程中,第二透镜组g2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预定口径的光阑st设置在第一透镜组g1内。第一透镜组gr1的构成为: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前镜片组g1a、光阑st和后镜片组g1b;第二透镜组g2则由负透镜l21构成;第三透镜组g13由正透镜l31构成。前镜片组g1a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第一正透镜l11、第二负透镜l12、第三负透镜l13和第四正透镜l14,其中第三负透镜l13和第四正透镜l14相互胶合;后镜片组g1b由第五正透镜l15构成。成像玻璃板gg布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正透镜l31和像表面img之间。后截距是从l31的像侧面到像表面img的距离。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三的成像镜头的各种数值数据,本实施例中:f=25.75,fno=1.854,2ω=46.8。表7、实施例三中成像镜头的光学数据no.rdndvd134.80051.9002931.392446.0323.0003-120.03721.5227372410.83010.4285-24.23511.8076725.26620.17561.9169435.257-23.0361.5stoinf2.500asph22.6395.51.5334256.04asph-29.256d(10)asph-12.1582.21.6206125.92asph-66.524d(12)1388.61451.7533741.3414-28.04519.75815inf21.5187264.221inf1表8、实施例三中成像镜头的调焦数据无限远中间距离最近距离d(0)inf1016.53158.17d(10)2.803.205.23d(12)10.319.917.89表9、实施例三中成像镜头的结构参数中非球面数据no.ka4a6a8a1012-1.1017e-01-3.9575e-05-2.4523e-071.5801e-09-3.0189e-11136.0021e+00-2.0147e-059.2554e-07-1.1074e-085.2170e-1115-6.1748e+004.2716e-04-6.3071e-064.7463e-08-1.5623e-1016-1.0000e+017.4871e-04-8.8292e-066.4047e-08-2.2685e-10图6a~6c分别是图解说明在无限远聚焦(β=0.0,inf)、中间距离聚焦(β=0.025)和最近距离聚焦时,按照实施例三中成像镜头的诸像差图。其中,图6a~6c中由左至右依次为基于实施例三中成像镜头得到的球面像差示意图、像散示意图和畸变示意图。有关各种像差曲线图的上述说明与其他例子相同,在此省略其重复说明。正如同图6a到图6c中所示,实施例三的成像镜头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实施例四以下参照图7、图8a~8c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四所涉及的成像镜头进行详细说明。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沿光轴的剖面图。本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构成为,从图7所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有如下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在成像镜头的调焦过程中,第二透镜组g2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预定口径的光阑st设置在第一透镜组g1内。第一透镜组gr1的构成为: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前镜片组g1a、光阑st和后镜片组g1b;第二透镜组g2则由负透镜l21构成;第三透镜组g13由正透镜l31构成。前镜片组g1a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第一正透镜l11、第二负透镜l12、第三负透镜l13和第四正透镜l14,其中第三负透镜l13和第四正透镜l14相互胶合;后镜片组g1b由第五正透镜l15构成。成像玻璃板gg布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正透镜l31和像表面img之间。后截距是从l31的像侧面到像表面img的距离。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四的成像镜头的各种数值数据,本实施例中:f=30.9,fno=1.854,2ω=39.5。表10、实施例四中成像镜头的光学数据表11、实施例四中成像镜头的调焦数据无限远中间距离最近距离d(0)inf1227.20197.17d(10)3.253.776.38d(12)10.7410.227.61表12、实施例四中成像镜头的结构参数中非球面数据no.ka4a6a8a1012-4.9560e-01-4.6701e-05-3.0489e-079.6910e-10-2.8989e-11135.9512e+00-3.3772e-054.2862e-07-5.7612e-092.3281e-1115-6.6719e+003.9270e-04-6.0717e-065.1604e-08-2.0200e-10161.0000e+016.6138e-04-7.8352e-066.0618e-08-2.3628e-10图8a~8c分别是图解说明在无限远聚焦(β=0.0,inf)、中间距离聚焦(β=0.025)和最近距离聚焦时,按照实施例四中成像镜头的诸像差图。其中,图8a~8c中由左至右依次为基于实施例四中成像镜头得到的球面像差示意图、像散示意图和畸变示意图。有关各种像差曲线图的上述说明与其他例子相同,在此省略其重复说明。正如同图8a到图8c中所示,实施例四的成像镜头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实施例五以下参照图9、图10a~10c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五所涉及的成像镜头进行详细说明。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成像镜头的结构沿光轴的剖面图。本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构成为,从图9所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有如下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在成像镜头的调焦过程中,第二透镜组g2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预定口径的光阑st设置在第一透镜组g1内。第一透镜组gr1的构成为: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前镜片组g1a、光阑st和后镜片组g1b;第二透镜组g2则由负透镜l21构成;第三透镜组g13由正透镜l31构成。前镜片组g1a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第一正透镜l11、第二负透镜l12、第三负透镜l13和第四正透镜l14,其中第三负透镜l13和第四正透镜l14相互胶合;后镜片组g1b由第五正透镜l15构成。成像玻璃板gg布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正透镜l31和像表面img之间。后截距是从l31的像侧面到像表面img的距离。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五的成像镜头的各种数值数据,本实施例中:f=34.1,fno=1.925,2ω=35.8。表13、实施例五中成像镜头的光学数据no.rdndvd125.93351.9134234.372365.3993.0003-98.40821.5187264.2410.5535.7165-23.13611.8192724.87615.14161.9076335.57-25.1571.5stoinf5.714asph29.9625.51.5334256.04asph-28.812d(10)asph-14.2912.21.6206125.92asph-92.180d(12)1363.60151.8165938.4614-37.22820.13715inf21.5187264.221inf1表14、实施例五中成像镜头的调焦数据无限远中间距离最近距离d(0)inf1356.58219.74d(10)3.464.117.41d(12)10.7710.126.82表15、实施例五中成像镜头的结构参数中非球面数据no.ka4a6a8a10122.1067e-01-4.1644e-05-2.1509e-071.5922e-10-1.4131e-11135.1054e+00-2.1062e-053.1140e-07-3.9437e-091.8817e-1115-5.9966e+003.6536e-04-5.3557e-064.4939e-08-1.7631e-10161.0000e+015.5579e-04-6.0581e-064.3760e-08-1.5919e-10图10a~10c分别是图解说明在无限远聚焦(β=0.0,inf)、中间距离聚焦(β=0.025)和最近距离聚焦时,按照实施例五中成像镜头的诸像差图。其中,图10a~10c中由左至右依次为基于实施例五中成像镜头得到的球面像差示意图、像散示意图和畸变示意图。有关各种像差曲线图的上述说明与其他例子相同,在此省略其重复说明。正如同图10a到图10c中所示,实施例五的成像镜头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实施例六以下参照图11、图12a~12c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六所涉及的成像镜头进行详细说明。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六的成像镜头的结构沿光轴的剖面图。本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构成为,从图11所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有如下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在成像镜头的调焦过程中,第二透镜组g2能够沿着光轴方向移动。预定口径的光阑st设置在第一透镜组g1内。第一透镜组gr1的构成为: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前镜片组g1a、光阑st和后镜片组g1b;第二透镜组g2则由负透镜l21构成;第三透镜组g13由正透镜l31构成。前镜片组g1a从所述物体侧起顺次配置有第一正透镜l11、第二负透镜l12、第三负透镜l13和第四正透镜l14,其中第三负透镜l13和第四正透镜l14相互胶合;后镜片组g1b由第五正透镜l15构成。成像玻璃板gg布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正透镜l31和像表面img之间。后截距是从l31的像侧面到像表面img的距离。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六的成像镜头的各种数值数据,本实施例中:f=38.8,fno=1.90,2ω=31.0。表1、实施例六中成像镜头的光学数据no.rdndvd123.61451.9136735.342271.2602.9293-129.46421.5236263.84410.8446.2505-25.49911.8465524.03615.07571.8964635.817-28.0351.5stoinf4.747asph26.4575.51.5334256.04asph-31.261d(10)asph-11.4382.21.6206125.92asph-47.751d(12)1367.42151.7932331.2314-33.59017.30415inf21.5187264.221inf1表2、实施例六中成像镜头的调焦数据无限远中间距离最近距离d(0)inf1541.28247.75d(10)5.706.319.45d(12)10.8710.267.12表3、实施例六中成像镜头的结构参数中非球面数据no.ka4a6a8a10129.3418e-01-3.7862e-05-2.1869e-08-1.4650e-097.6640e-13135.7736e+00-1.1710e-054.1878e-07-4.8038e-092.4151e-1115-5.2208e+004.5747e-04-7.1551e-066.2454e-08-2.4604e-1016-2.0097e+007.3672e-04-8.5926e-066.4837e-08-2.3411e-10图12a~12c分别是图解说明在无限远聚焦(β=0.0,inf)、中间距离聚焦(β=0.025)和最近距离聚焦时,按照实施例六中成像镜头的诸像差图。其中,图12a~12c中由左至右依次为基于实施例六中成像镜头得到的球面像差示意图、像散示意图和畸变示意图。有关各种像差曲线图的上述说明与其他例子相同,在此省略其重复说明。正如同图12a到图12c中所示,实施例六的成像镜头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本发明的成像镜头,通过设置后镜片组的正光焦度的非球面镜片和第二透镜组的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镜片以降低球差和像散,达到良好的光学性能;通过限定前镜片组的焦距与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合成焦距之间满足2.5≤|f1a/f23|≤20,使得成像镜头满足大光圈、低色像差、小型化、低成本的同时,还具有高质量的成像性能。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表格中的具体参数仅仅是例示性的,各透镜的参数不限于由上述各数值实施例所示出的值,可以采用其他的值,都可以达到类似或者相同的技术效果。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