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19808发布日期:2021-01-24 07:25阅读:77来源:国知局
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头戴式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头戴式设备,鼻托是头戴式设备的一部分,用于将头戴式设备架在鼻梁上,起到支撑作用。换言之,支撑在鼻梁上保持头戴式设备大致处于恒定位置的部件则为鼻托。因鼻托与鼻梁的表面直接接触,因此,鼻托的设计将直接关乎其与鼻梁的接触的稳定性和舒适性。相关技术中的鼻托多采用一体式鼻托,一体式鼻托是指鼻托整体为一体式不可调节。由于不同用户的鼻梁高度不同,且鼻梁表面通常为空间曲面,采用一体式鼻托,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用户的鼻型,导致鼻托对头戴式设备的支撑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能够有效调整托叶相对鼻托支架的角度,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用户的鼻型,提高鼻托组件对头戴式设备的支撑稳定性。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鼻托组件,所述鼻托组件包括
[0005]
鼻托支架,所述鼻托支架具有两个成角度连接的支撑部,各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贯通的卡孔;以及
[0006]
两托叶,两所述托叶分别对应两个所述支撑部设置,各所述托叶包括托叶主体和设置在所述托叶主体上的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可活动穿设于所述卡孔,所述转动部件用于带动所述托叶主体转动以调节所述托叶主体相对所述鼻托支架的角度,所述转动部件的背离所述托叶主体的一端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卡孔外,所述止挡部用于阻止所述转动部件自所述卡孔中脱离。
[0007]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头戴式设备,所述头戴式设备包括主体部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鼻托组件,所述鼻托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
[000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9]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通过在鼻托支架的支撑部上设置卡孔,使得托叶的转动部件能够活动穿设于该卡孔,同时,还通过止挡部的设置,使得转动部件既能够在卡孔中活动,同时也不会从卡孔中掉出。这样,通过调整转动部件在卡孔中的活动方向,可以有效调整托叶相对支撑部的角度,从而当将鼻托组件应用于头戴式设备上供用户佩戴时,托叶能够根据用户的鼻梁相对支撑部发生转动,以更好地贴合于用户的鼻梁。由此可见,采用本实施例的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能够有效调整托叶相对支撑部的角度,从而能够适用于不同用户的鼻梁,适用性更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鼻托组件对头戴式设备的支撑稳定性。
[0010]
此外,本实施例的鼻托组件的结构简单且不需要额外的固定件,能够有利于提高鼻托组件的装配便捷性。
附图说明
[001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
图1是本实施例一公开的鼻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是本实施例一公开的鼻托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4]
图3是本实施例一公开的鼻托组件的内部剖视图;
[0015]
图4是本实施例一公开的鼻托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5是本实施例一公开的转动部件与卡孔的壁面形成间距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6是本实施例一公开的托叶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7是本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8是本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内部剖视图;
[0020]
图9是本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1]
图10是本实施例二公开的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11是本实施例二公开的第一支架和鼻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12是本实施例二公开的第二支架和鼻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13是本实施例二公开的第二支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6]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0027]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28]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29]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0]
正如本申请的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相关技术中的鼻托多采用一体式鼻托,一体式
鼻托的鼻托支架和托叶之间的角度不可调节,从而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用户的鼻型。而市面上也有少量鼻托采用可活动式鼻托,但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在头戴式设备上设置具有开孔的金属支架,然后在托叶上设置具有轴孔的凸柱,将凸柱穿过金属支架的开孔处并使得凸柱上的轴孔对准开孔,然后再通过螺钉穿过开孔和轴孔,将螺钉拧紧时,即可将托叶和金属支架固定。在需要调节托叶相对金属支架的角度时,可通过拧松螺钉来实现。但是,这种方式,由于托叶只能够沿着螺钉的轴线方向转动,其仅有一个自由度,调整的角度非常有限,同样无法适用不同鼻型。
[0031]
基于此,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鼻托组件,通过将托叶与鼻托支架可活动连接且托叶相对鼻托支架的可活动角度较多,能够适用于不同鼻型。
[0032]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方案。
[0033]
实施例一
[0034]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该鼻托组件10包括鼻托支架11以及两个托叶12。该鼻托支架11具有两个成角度连接的支撑部11a,各个支撑部11a上开设有贯通的卡孔11c。两个托叶12分别对应两个支撑部11a设置,各个托叶12包括托叶主体12a和设置在托叶主体12a上的转动部件12b。该转动部件12b可活动穿设于该卡孔11c,转动部件12b可带动托叶主体12a转动以调节托叶主体12a相对鼻托支架11的角度,在该转动部件12b的背离托叶主体12a的一端端部设置有止挡部120,该止挡部120位于该卡孔11c外,用于阻止转动部件12b自卡孔11c中脱离,从而使得转动部件12b始终能够在卡孔11c中活动,以调整托叶12相对支撑部11a的角度。
[0035]
可以理解的是,该止挡部120位于卡孔11c外是指:止挡部120的外径大于卡孔11c的内径,从而止挡部120无法进入该卡孔11c中,从而能够保持该转动部件12b始终位于卡孔11c中,避免转动部件12b从卡孔11c中脱离。
[0036]
可以理解的是,该鼻托组件10可应用于头戴式设备中,上述提及的头戴式设备是指通过各种头部显示装置向人体眼镜发送光学信号,从而可以实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或者是混合现实(mr)等不同效果。示例性的,该头戴式设备可为ar眼镜、vr眼镜或者是mr眼镜等。该鼻托组件10应用于头戴式设备时,主要是通过鼻托支架11连接至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上,从而实现鼻托组件10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的连接。
[0037]
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鼻托组件10,通过在鼻托支架11的支撑部11a上设置卡孔11c,使得托叶12的转动部件12b能够活动穿设于卡孔11c,并通过止挡部120的设置,阻止转动部件12b从卡孔11c中掉出,这样,转动部件12b始终都可以在卡孔11c中活动,同时也不会从卡孔11c中掉出,从而当将鼻托组件10佩戴于用户鼻梁时,该转动部件12b能够适应于鼻梁的曲面相对卡孔11c活动以带动托叶12相对鼻托支架11转动,从而可以调整托叶12相对鼻托支架11的角度,进而使得托叶12能够更贴合于用户的鼻梁,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0038]
请结合图2至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鼻托支架11的材质可选用塑胶,以具有良好的轻便性,当用户佩戴于鼻梁时,也不至于因鼻托支架11自身重量较大而影响佩戴的舒适性。示例性的,该鼻托支架11的材质可为硬质塑胶,硬质塑胶能够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该鼻托支架11能够实现支撑重量较大的头戴式设备。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鼻托支架11的材质也可选用金属。
[0039]
进一步地,该鼻托支架11大致呈倒u字形,该两个支撑部11a之间形成的角度为匹
配于人体鼻梁的两侧面的角度,该两个托叶12可分别连接在该两个支撑部11a的相互朝向的一侧,从而该两个托叶12可分别贴合于人体鼻梁的两侧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鼻托支架11也可为适应于人体鼻梁的拱形、倒v字形等。
[0040]
更进一步地,该两个支撑部11a的连接处大致形成一字型,其具有第一连接面1101,该第一连接面1101可为平面或者是曲面,从而在将鼻托组件10应用于头戴式设备上时,该第一连接面1101可用于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配合连接,从而实现鼻托组件10与主体部的连接。
[0041]
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鼻托组件10主要应用于头戴式设备上,具体可安装在主体部上,因此,该鼻托支架11还可具有安装部11d,该安装部11d可设置于该两个支撑部11a的连接处,该安装部11d可与主体部配合连接,以使鼻托组件10连接于主体部上。
[0042]
具体地,可将安装部11d设置在该第一连接面1101上,并且为了保持该鼻托组件10的整体平衡性,该安装部11d可设置在该1101的中心处。
[0043]
可选地,该鼻托组件10可拆卸安装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上,则该安装部11d可为设置在两个支撑部11a的连接处的凸块或者是卡槽,对应的,在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上可设置有与该安装部11d配合的部位,从而使得安装部11d可通过与该配合的部位卡合连接,实现鼻托组件10的可拆卸安装。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鼻托组件10也可直接固定安装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上,则该安装部11d可为凸块,其可通过螺钉、螺栓或者是粘胶等方式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固定。
[0044]
本实施例以该鼻托组件10可拆卸安装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上,且安装部11d可为凸块为例。这样,鼻托组件10相对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可拆卸,从而一方面可便于鼻托组件10与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的组装,另一方面,当鼻托组件10或者是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任一方出现问题需更换时,可方便任一方进行更换,从而节省更换成本。
[0045]
此外,考虑到不同用户的鼻梁的高度、宽度不同,例如根据鼻梁宽度不同大致可分成狭鼻型、中鼻型、阔鼻型三类,从而为了能够适用于不同鼻梁宽度的用户,鼻托组件10相对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可拆卸,还可根据不同用户,更换不同大小(主要是两个支撑部11a之间的角度、间距不同)的鼻托组件10,提高该鼻托组件10的适应性、稳定性以及用户佩戴的舒适性。
[0046]
一些实施例中,托叶主体12a的材质同样可选用硬质塑胶,从而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以支撑鼻梁和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可选地,由于托叶主体12a用于与人体鼻梁连接,因此,该托叶主体12a大致可呈椭圆块状,一方面其外周圆滑能够避免损伤人体鼻梁,另一方面其面积可设置较大,以增大其与人体鼻梁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提高支撑稳定性。
[0047]
可选地,该转动部件12b可设置在托叶主体12a的用于朝向支撑部11a的一端,该转动部件12b可设置在托叶主体12a的大致中心位置处,以带动托叶主体12a相对支撑部11a转动。为了便于成型,该转动部件12b的材质也可选用硬质塑胶,即,转动部件12b可一体成型于托叶主体12a上。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2b与托叶主体12a也可分体成型,例如转动部件12b可通过粘胶的方式与托叶主体12a粘接。
[0048]
一些实施例中,该卡孔11c的孔径大于该转动部件12b的外径,从而该转动部件12b可在卡孔11c中沿不同方向转动,从而使得该托叶12相对该鼻托支架11具有多个方向的自由度,可调节范围更广。具体地,该卡孔11c具有第一轴线x、第二轴线y和中轴线z,该中轴线
z垂直于第一轴线x和第二轴线y,第一轴线x与第二轴线y垂直且二者的交点位于该中轴线z上。该转动部件12b可相对卡孔11c绕中轴线z、第一轴线x和第二轴线y转动,从而该转动部件12b具有绕中轴线z方向上、第一轴线x方向上以及第二轴线y方向上等三个方向上的自由度,从而使得托叶12相对鼻托支架11的可调节角度范围更广。
[0049]
由于转动部件12b相对卡孔11c具有上述x、y、z三个方向上的转动自由度,因此,在将鼻托组件10佩戴于人体鼻梁上时,由于托叶主体12a与人体鼻梁接触,而转动部件12b设置在托叶主体12a上,从而人体鼻梁对托叶主体12a的作用力可传递至转动部件12b上,使得转动部件12b可在该作用力下相对卡孔11c转动,从而使得托叶主体12a可调节至适应于人体鼻梁的角度,进而使得托叶主体12a与人体鼻梁的贴合度更高,有利于提高佩戴舒适度。
[0050]
一些实施例中,该卡孔11c具有第一壁面110和与第一壁面110相连的第二壁面111,该第一壁面110与第二壁面111位于不同平面上,且该第一壁面110的中心可位于该第一轴线x上,第二壁面111的中心可位于第二轴线y上。这样,利用位于不同平面上的第一壁面110和第二壁面111,一方面可限制转动部件12b相对卡孔11c转动的角度范围,使得该角度范围不至于过大,另一方面,该第一壁面110和第二壁面111位于不同平面上,可以利用其中某一个壁面缩小卡孔11c的孔径,从而进一步限制止挡部120位于卡孔11c外,使得止挡部120不易进入卡孔11c中。
[0051]
进一步地,该第一壁面110与第二壁面111之间具有高度差,该第一壁面110或第二壁面111的形成方式可大致包括以下方式:
[0052]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卡孔11c设置有朝向卡孔11c的中心凸起的凸块112,该凸块112的表面即可形成为该第一壁面110或第二壁面111。利用在卡孔11c上设置凸块112的方式形成第一壁面110或第二壁面111,从而可利用凸块112进一步减小卡孔11c的内径,从而有利于限制转动部件12b在卡孔11c中的转动角度,同时也有利于限制止挡部120始终位于卡孔11c外。
[0053]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卡孔11c设置有背离其自身中心设置的凹陷,该凹陷的底面即可形成为该第一壁面110或第二壁面111。
[0054]
本实施例以在卡孔11c上设置凸块112,且该凸块112的表面形成为第一壁面110为例进行说明。
[0055]
可选地,该第一壁面110和第二壁面111可为多个,相邻的两个第一壁面110之间连接有一个第二壁面111。换言之,该卡孔11c上的凸块112为多个,多个凸块112间隔设置。这样,可以进一步限制转动部件12b在卡孔11c的第一轴线x上的转动角度,使其实现微调效果,避免因转动角度太大而影响托叶主体12a与人体鼻梁的贴合效果。
[0056]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2b的外周面至第一壁面110之间可具有第一间距l1,该转动部件12b的外周面至第二壁面111之间可具有第二间距l2,其中,l2>l1,且0.1mm≤l1≤1mm,0.1mm≤l2≤1mm。即,转动部件12b的外周面第一壁面110和第二壁面111之间的间距较小,该间距可以限定转动部件12b在卡孔11c中的转动角度,使得托叶主体12a相对鼻托支架11的调整角度为微型调整,从而使得托叶主体12a可调整至贴合人体鼻梁的位置。
[0057]
示例性的,l1可为0.1mm、0.2mm、0.3mm、0.4mm、0.5mm、0.6mm、0.7mm、0.8mm或0.9mm等。l2可为0.1mm、0.2mm、0.3mm、0.4mm、0.5mm、0.6mm、0.7mm、0.8mm或0.9mm等。
[0058]
结合图3至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卡孔11c可为台阶孔,其具有第一孔体部分113
和与第一孔体部分113连通的第二孔体部分114,该转动部件12b同样可为台阶柱,其可包括第一转动部分121和设置在第一转动部分121上的第二转动部分122,该第一转动部分121可穿设于第一孔体部分113,第二转动部分122可穿设于第二孔体部分114,止挡部120可设置在第二转动部分122的背离第一转动部分121的一端上,且该止挡部120位于该第二孔体部分114外。具体地,该第一孔体部分113可为多边形孔、圆孔或者是类圆孔(例如椭圆孔或腰型孔),该第二孔体部分114同样可为多边形孔、圆孔或者是类圆孔。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孔体部分113和第二孔体部分114二者之一为非圆孔,例如,若第一孔体部分113为圆孔,则该第二孔体部分114则应为多边形孔。若第一孔体部分113为多边形孔,则第二孔体部分114可为圆孔。采用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因为:第一转动部分121和第二转动部分122分别被构造成适于与第一孔体部分113和第二孔体部分114的形状相匹配,即,第一转动部分121的形状与第一孔体部分113相同,第二孔体部分122的形状与第二孔体部分114相同,如果第一孔体部分113和第二孔体部分114都是圆孔,那么,第一转动部分121和第二转动部分122则会绕着第一孔体部分113和第二孔体部分114的中心转动360
°
,无法实现对该第一转动部分121或第二转动部分122在中轴线z方向上的限位,同时影响第一转动部分121或第二转动部分122在第一轴线x或第二轴线y上的转动,因此,通过设置第一孔体部分113为多边形孔,具体可为方形孔,则该第一转动部分121为方形块,第二孔体部分114为圆孔,第二转动部分122为圆柱,从而第一转动部分121在第一孔体部分113中不可转动,而第二转动部分122在第二孔体部分114中可转动,且第二转动部分122的转动方向则是沿着上述的第一轴线x、第二轴线y以及中轴线z转动。
[0059]
进一步地,第二孔体部分114的孔径小于第一孔体部分113的孔径,且该第二孔体部分114具有上述的第一壁面110和第二壁面111。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二孔体部分114的孔径也可大于或等于该第一孔体部分113的孔径。
[0060]
采用将卡孔11c设置成台阶孔的方式,且该台阶孔的各孔体部分其中之一不为圆孔,从而使得转动部件12b在卡孔11c中能够沿着预定的三个方向上转动,使得该转动部件12b带动托叶主体12a调节的角度能够更适应人体鼻梁的表面。
[0061]
以该第一孔体部分113为多边形孔,例如为方形孔为例,该第二孔体部分114为近似圆孔为例。
[0062]
进一步地,第一转动部分121可为与第一孔体部分113配合的多边形块状,例如可为方形块,该第二转动部分122可为与第二孔体部分114配合的圆柱块。为了便于控制该转动部件12b相对卡孔11c的转动角度,该第一转动部分121的外周至第一孔体部分113的内壁面的间距小于第二转动部分122的外周至第二孔体部分114的内壁面的间距。
[0063]
一些实施例中,止挡部120可一体成型于第二转动部分122的背离第一转动部分121的一端,从而可以减少止挡部120与第二转动部分122的组装工序。即,止挡部120的材质同样可为硬质塑胶。该止挡部120的外径大于第二孔体部分114的内径,在将托叶12与支撑部11a装配时,可将第二转动部分122带有止挡部120的一端挤压由第一孔体部分113挤压至第二孔体部分114,并经由第二孔体114穿出至第二孔体部分114外,由于止挡部120为硬质塑胶,其具有少量变形力,在挤压力作用下,可自第二孔体部分114伸出至位于第二孔体部分114外。由于第二孔体部分114的内壁面为上述第一壁面110和第二壁面111的设置,因此,该第一壁面110能够限制止挡部120始终位于该第二孔体部分114外部。
[0064]
由此可见,采用本实施例的鼻托组件10,其结构简单,部件装配工序较少,同时通过止挡部120即可阻止转动部件12b从卡孔11c中脱离,无需额外使用紧固件,在佩戴于人体鼻梁时也能根据人体鼻梁主动进行角度调整,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活动式鼻托需采用拧松螺钉或拧紧螺钉才能实现角度调整以及角度保持的方式,本实施例鼻托组件10整体结构更加简单,调整方式更加快捷简便,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便捷性以及使用舒适性。
[0065]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止挡部120也可与转动部件12b分体成型。示例性地,该止挡部120可通过粘接的方式粘接于该第二转动部分122伸出第二孔体部分114的一端。这样,在装配时,可先将第二转动部分122伸出第二孔体部分114外,然后再将止挡部120粘接在第二转动部分122上,这样也能够实现止挡部120阻止第二转动部分122自第二孔体部分114脱离。
[0066]
进一步地,转动部件12b的背离托叶主体12a的一端至少部分凸出于该卡孔11c外,从而沿卡孔11c的z中轴线方向上,该转动部件12b的高度大于该卡孔11c的深度,从而使得转动部件12b可在卡孔11c中沿着中轴线z上下移动,进而使得转动部件12b具有沿卡孔11c的第一轴线x和第二轴线y方向上的转动间隙。具体地,该支撑部11a包括相背的第一面1110和第二面1111,第一面1110可朝向托叶主体12a设置,该卡孔11c可贯通第一面1110和第二面1111。更具体地,第一孔体部分113的开口位于该第一面1110上,第二孔体部分114的开口位于该第二面1111上,该止挡部120可朝向第二面1111设置,这样,转动部件12b的背离托叶主体12a的一端至少部分凸出于该卡孔11c外,能够使得止挡部120至第二面1111和/或托叶主体12a至第一面1110之间具有间隙,避免止挡部120直接抵接于第二面1111上或者是托叶主体12a直接抵接至第一面1110上而可能影响转动部件12b相对卡孔11c转动的情况,确保该转动部件12b能够具有转动间隙,进而确保转动部件12b相对卡孔11c具有上述三个方向的转动自由度。
[0067]
可以理解的是,转动部件12b的背离托叶主体12a的一端凸出该卡孔11c外的高度可大致为0.2-0.6mm,该止挡部120至第二面1111的间隙可为第一间隙s1,该托叶主体12a至第一面1110之间的间隙可为s2,该第一间隙s1、第二间隙s2均可为0.2mm-0.6mm。
[0068]
进一步地,止挡部120可为伞状结构,该止挡部120可自与第二转动部件12b连接的一端向朝向该托叶主体12a的方向倾斜延伸,从而使得止挡部120在对应卡孔11c的开口处的外径最大,从而止挡部120不易进入卡孔11c中。此外,止挡部120采用伞状结构,由于其顶端外径最小,在装配时,将止挡部120的顶端先伸入卡孔11c的一端开口(即先伸入第一孔体部分113),使其能够顺利通过,然后再使得止挡部120的顶端伸入第二孔体部分114并在挤压力作用下伸出第二孔体部分114外,此时,止挡部120的底端(即外径最大的一端)对着该第二孔体部分114,从而止挡部120不易进入第二孔体部分114中,进而有效保持第二转动部分122位于该第二孔体部分114中而不会脱离。
[0069]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转动部件12b可相对卡孔11c具有上述三个方向的转动自由度,该转动部件12b还包括台阶部123,台阶部123设置在第一转动部分121的背离第二转动部分122的一端,该台阶部123位于该第一孔体部分113外,用于使得托叶主体12a与支撑部11a之间具有间隙,具体为使得托叶主体12a与第一面1110之间具有间隙,这样,在转动部件12b相对卡孔11c转动过程中,由于托叶主体12a的表面尺寸远大于第一面1110,如果托叶主体12a直接贴合于第一面1110,那么会导致转动部件12b相对卡孔11c转动没有支
点,影响转动部件12b的转动,导致转动部件12b无法实现上述多个方向的转动。因此,通过台阶部123的设置,因台阶部123的表面尺寸远小于托叶主体12a的表面尺寸,因此,在转动部件12b转动过程中,台阶部123的外边缘能够先与支撑部11a接触,从而形成支点,使得转动部件12b可具有上述多个方向的转动自由度。具体地,该台阶部123可为多边形块状或者是圆柱状结构,该台阶部123的外径略大于第一孔体部分113的内径,台阶部123始终位于该第一孔体部分113的外部。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转动部件12b,在对应第一孔体部分113设置了台阶部123,利用台阶部123使得托叶主体12a不直接接触支撑部11a的第一面1110,同时,在对应第二孔体部分114设置了止挡部120,并使得止挡部120至支撑部11a的第二面1111具有间隙,从而有效确保转动部件12b具有上述三个方向的转动自由度。
[0070]
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托叶12还包括接触部件12c,该接触部件12c包覆在对应的托叶主体12a的外部,用于与用户鼻梁接触。具体地,该接触部件12c可采用软硅胶或者是软橡胶,从而与用户鼻梁接触时,能够具有良好的触感,同时不至于损伤用户鼻梁。
[0071]
具体地,该接触部件12c同样可采用近似椭圆形块状,其上可形成有安装槽124,该托叶主体12a可安装在该安装槽124中,从而接触部件12c可完全包覆托叶主体12a的边缘。这样,硬质塑胶材质的托叶主体12a不直接与用户鼻梁接触,从而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加工中,为了便于加工成型,托叶主体12a与接触部件12c可采用软硬胶双射注塑成型。
[0072]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鼻托组件10的组装过程简单描述:
[0073]
将止挡部120依次穿过第一孔体部分113和第二孔体部分114,使得止挡部120从第二孔体部分114伸出至位于第二孔体部分114外,即可完成托叶12与鼻托支架11的安装。使用时,将鼻托组件10安装至头戴式设备的主体部上,当用户佩戴该头戴式设备时,鼻托组件10支撑在用户鼻梁上,受用户鼻梁表面作用力,第二转动部分122可相对第二孔体部分114沿上述第一轴线x、中轴线z或第二轴线y转动,从而调整托叶主体12a相对支撑部11a的角度,从而使得接触部件12c可更贴合于用户鼻梁。
[0074]
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鼻托组件10,通过将转动部件12b可转动设置在卡孔11c中,然后利用止挡部120阻止转动部件12b从卡孔11c中脱离,从而使得转动部件12b可相对卡孔11c沿多个方向上发生转动,使得托叶主体12a相对支撑部11a具有多个方向上的转动自由度,从而使得托叶主体12a佩戴于人体鼻梁时能够利用转动部件12b的转动而实现微调以适应人体鼻梁,提高鼻托组件10的适用性,同时由于托叶主体12a采用椭圆块状,其与人体鼻梁的接触面积较大,可以提高与人体鼻梁接触的舒适度,避免受力集中。
[0075]
此外,通过在卡孔11c中设置凸块112以使卡孔11c的内壁面形成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第一壁面110和第二壁面111,这样,可以有效阻止止挡部120,避免止挡部120进入卡孔11c中。
[0076]
实施例二
[0077]
请一并参阅图7至图9,本发明实施例二还公开了一种头戴式设备200,该头戴式设备200可包括主体部20以及如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鼻托组件10。在应用时,可将鼻托组件10设置在主体部20上。
[0078]
该头戴式设备200可为ar眼镜,因ar眼镜的主体部20上需设置光机、主板、电池、摄像头、显示屏等功能部件,因此,该ar眼镜的主体部20整体重量较重,如果使用普通的鼻托
组件10,ar眼镜的整体重量可能通过鼻托组件10直接传递至用户鼻梁,导致局部应力集中产生压迫感,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0079]
因此,本实施例的头戴式设备200采用上述实施例一的鼻托组件10,因鼻托组件10的托叶12与用户鼻梁的接触面积较大,不仅能够有效支撑主体部20,同时也可增大与用户鼻梁的接触面积,避免局部应力集中产生压迫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080]
结合图8至图9所示,该主体部20可包括镜框部分21和连接在镜框部分21的两个镜腿22,鼻托组件10可设置在镜框部分21。具体地,镜框部分21主要包括第一壳体21a和与第一壳体21a连接的第二壳体21b,第一壳体21a和第二壳体21b之间可形成容置空间210,该鼻托组件10可伸入该容置空间210中并固定于该容置空间210。更具体地,鼻托支架11的安装部11d可至少部分位于该容置空间210中并固定于该容置空间210。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主体部20也可不设置镜腿,而是替代为头带。
[0081]
进一步地,该容置空间210中可用于容置上述的光机、电池、主板、摄像头等功能器件。采用镜框部分21包括第一壳体21a和第二壳体21b连接的方式,可以方便上述的功能器件的装配。
[0082]
一些实施例中,当将主体部20架设于人体耳部时,该第二壳体21b朝向人体的鼻梁设置,该第二壳体21b可具有用于与鼻托支架11的第一连接面1101配合的第二连接面2101,该第二连接面2101上设置有开口,鼻托支架11的安装部11d可通过该开口伸入至容置空间210中,且当安装部11d伸入容置空间210中并固定于该容置空间210时,该第一连接面1101可与第二连接面2101贴合。
[0083]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安装鼻托组件10于主体部20上,容置空间210中还可设置有第一支架21c,该鼻托支架11的安装部11d可至少部分位于该容置空间210中并与第一支架21c连接,这样,可利用第一支架21c实现安装该鼻托支架11。具体地,该第一支架21c可为光机支架,即当该头戴式设备200为ar眼镜时,该第一支架21c可为用于固定光机的支架。利用用于固定光机的第一支架21c同时还用于与鼻托支架11的安装部11d连接,从而一方面可节省额外设置部件用于安装鼻托支架11,另一方面还可提高鼻托支架11与主体部20的连接稳固性。
[0084]
进一步地,该安装部11d与第一支架21c可拆卸连接,从而可便于鼻托组件10与主体部20的拆装。具体地,在第一支架21c上可设置有第一卡合部211,该第一卡合部211可用于与安装部11d配合连接,以实现鼻托支架11与第一支架21c连接。
[0085]
示例性地,以该安装部11d为凸柱,第一卡合部211为卡槽为例。则在安装时,该安装部11d可伸入至该容置空间210中并与该第一卡合部211卡合。由于安装部11d需伸入至容置空间210中与第一卡合部211卡合,因此,该安装部11d的凸起高度较大,可提高其与第一卡合部211的卡合稳定性,从而提高鼻托支架11与第一支架21c的安装稳定性。
[0086]
结合图10至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因安装部11d容易从容置空间210中脱离,在安装部11d的靠近两个支撑部11a的连接处可设置有凸筋115,该凸筋115可位于该容置空间210中,且该凸筋115位于第一卡合部211外,这样,由于凸筋115的作用,该凸筋115的外径可大于容置空间210的用于供安装部11d伸入的开口(即第二壳体的第二连接面2101上的开口)的内径,从而凸筋115不易进入该容置空间210的开口,从而可以防止安装部11d从容置空间210中脱离。
[0087]
可选地,该凸筋115可沿着安装部11d的周向环绕一圈设置,且该凸筋115可抵顶于第一支架21c的设置有第一卡合部211的一面上,从而利用该凸筋115可保证安装部11d与第一卡合部211的安装的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凸筋115可为多个,多个凸筋115可沿着安装部11d的周向间隔设置。或者,该凸筋115也可不沿着安装部11d的周向环绕一圈,例如可环绕半圈或者是四分之一等。
[0088]
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该头戴式设备200还包括第二支架23,第二支架23可设置在容置空间210中且与第一支架21c固定连接。具体地,该第二支架23可为用于固定主板的支架,该第一支架21c包括朝向头戴式设备200的出光端的第一侧212和与该第一侧212向背的第二侧213,第二侧213设置有该第一卡合部211,第一侧212设置有收容槽214,该第二支架23可固定在收容槽214中,从而便于设置在第二支架23上的主板与光机的电连接。当该第一卡合部211为卡槽时,第一卡合部211与该收容槽214连通,从而安装部11d可自该第一卡合部211延伸至收容槽214中与第二支架23连接,从而该安装部11d不仅与第一支架21c连接,还同时与第二支架23连接,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安装部11d的连接稳定性。
[0089]
进一步地,在第二支架23上对应第一卡合部211的位置可设置有第二卡合部231,安装部11d可自第一卡合部211延伸至第二卡合部231与第二卡合部231连接。具体地,该第一卡合部211、第二卡合部231同为卡槽且二者相互连通,从而安装部11d可自第一卡合部211中伸入至第二卡合部231中并固定在第二卡合部231中,这样,利用ar眼镜的容置空间210中用于设置光机的第一支架21c以及用于设置主板的第二支架23,还可进一步用于固定鼻托组件10,不仅无需额外增加固定部件,而且还由于鼻托组件10的安装部11d同时与第一支架21c和第二支架23相连,大大地增加了鼻托组件10安装于主体部20上的稳定性,防止出现在佩戴过程中鼻托组件10与主体部20分离的情况。
[0090]
更进一步地,由前述可知,安装部11d与第一卡合部211、第二卡合部231为卡合连接,因此,鼻托组件10与主体部20之间的配合关系为可拆卸配合。为了方便鼻托组件10的安装或拆卸,在安装部11d的与第二卡合部23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部116,在第二卡合部231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232,该第二导向部232与第一导向部116配合连接,以对安装部11d与第二卡合部231的连接或分离提供导向。
[0091]
具体地,该第一导向部116可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导向部232同样可为一个或多个。当该第一导向部116、第二导向部232为多个时,该多个第一导向部116可分别设置在安装部11d的不同侧,从而加强第一导向部116的导向作用。例如,该第一导向部116、第二导向部232均为两个时,该两个第一导向部116可设置在安装部11d的两相对侧,从而该两个第二导向部232可间隔设置在第二卡合部231中,且分别对应两个第一导向部116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一导向部116、第二导向部232的数量,本实施例并不加以限定,只要在安装部11d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部116,在第二卡合部231中设置有第二导向部232即可。
[0092]
可选地,该第一导向部116和第二导向部232二者之一可为导向槽,二者另一可为卡勾。示例性地,以第二导向部232为卡勾,第一导向部116为导向槽为例,该导向槽可具有底面116a以及连接于该底面116a两侧的第一导向面116b和第二导向面116c,该第一导向面116b自与底面116a的连接处向安装部11d的背离支撑部11a的一端倾斜设置,该第二导向面116c自与底面116a的连接处向安装部11d的朝向支撑部11a的一端倾斜设置,以使该导向槽形成底面116a外径小于开口口径的扩口槽。这样,当需要使得安装部11d伸入第一卡合部
211和第二卡合部231中配合安装时,可利用第二导向面116c和第二导向部232的配合导向作用,使得该安装部11d可准确、无误地伸入第二卡合部231中并卡合固定。而当需要使得安装部11d与第二卡合部231分离时,则可利用第一导向面116b和第二导向部232的配合导向作用,使得安装部11d可沿着第一导向面116b自第二卡合部231中脱离。换言之,采用该第一导向部116为扩口槽的方式,其具有安装和拆卸的导向作用,从而使得该鼻托组件10与主体部20的安装、拆卸更方便快捷。
[0093]
另外,增加该第一导向部116和第二导向部232的设置,由于第二导向部232为卡勾,在安装部11d卡合配合于第二卡合部231中时,该卡勾可勾设在导向槽中,从而还可进一步增加该安装部11d与第二卡合部231的配合稳定性,进而提高该鼻托组件10与主体部20的安装稳定性。
[0094]
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头戴式设备200,利用设置在主体部20的容置空间210中的第一支架21c和第二支架23,第一支架21c和第二支架23上分别设置第一卡合部211和第二卡合部231用于与鼻托支架11的安装部11d配合,从而不仅可提高鼻托组件10与主体部20的安装稳定性,而且还直接利用主体部20的已有部件与安装部11d配合安装,无需额外增加配合安装的部件,节省部件成本以及使得主体部20整体更加轻便。
[0095]
此外,安装部11d与第一卡合部211、第二卡合部231配合安装,从而使得鼻托组件10与主体部20的安装方式为可拆卸安装,这样可便于鼻托组件10与主体部20的拆装,从而方便根据不同用户的鼻梁情况更换不同尺寸的鼻托组件10,提高该头戴式设备200的适用性。
[0096]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鼻托组件及头戴式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