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76060发布日期:2021-07-30 13:25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盒,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中的导电构件。



背景技术:

处理盒是一种可拆卸地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主机中的盒,现有成像装置的处理盒分两种,一种是分体式的,其包括显影组件和感光组件;另外一种是一体式的,也就是显影组件和感光组件一起组成处理盒。这两种处理盒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同,包括显影组件和感光组件,显影组件主要包括粉仓、供粉辊、显影辊和出粉刀等,感光组件主要包括感光鼓、充电辊和废粉仓等。采用电子照相成像方式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是这样工作的:通过图像形成装置的光对电子照相感光鼓进行有选择的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像,该潜像由显影辊用碳粉显影成碳粉图像,所形成的碳粉像由转印辊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现有技术中,图像形成装置通常设置有多个电力输出部,电连接处理盒设置的多个导电片,该多个导电触片分别与供粉辊、显影辊和出粉刀电性连接,将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电力分别转接至供粉辊、显影辊和出粉刀,然而,由于显影辊和送粉辊在工作中不停的旋转,该多个触点容易出现导电不良等缺陷,从而影响处理盒的打印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方案存在处理盒的多个触点容易出现导电不良等缺陷,从而影响处理盒的打印品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处理盒,安装于电子成像设备,包括:

鼓单元,包括:第一壳体;

感光鼓,支撑于所述第一壳体;

显影单元,包括:第二壳体;

显影辊,用于承载显影剂,支撑于所述第二壳体;

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所述显影单元可绕所述连接轴旋转;

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导电构件和电转接体,所述导电构件与所述显影辊电性连接,用于传输所述成像设备输出的电力至所述显影辊;所述电转接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电转接体与所述成像设备以及所述导电构件电性连接,用于接入所述成像设备输出的电力并传输至所述导电构件。

进一步,所述导电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凸出部,所述主体部分别与所述显影辊和所述送粉辊电性连接,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出粉刀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包括显影辊轴承部,所述显影辊突出于所述第二壳体形成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可旋转承接于所述显影辊轴承部以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导电构件电性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送粉辊,所述送粉辊突出于所述第二壳体形成第二端部,所述主体部包括送粉辊轴承部,所述第二端部可旋转承接于所述送粉辊轴承部以使所述送粉辊与所述导电构件电性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固定构件和出粉刀,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固定孔,在所述固定构件的安装方向上,所述固定孔位于所述出粉刀的下游侧,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固定孔的下游侧。

进一步,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自所述第二壳体表面在纵向方向上凹设,所述凸出部设置于所述固定槽中。

进一步,所述电转接体包括固定部、接触部和弹性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成像设备电性连接,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导电构件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定位突起和承接柱,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定位突起配合固定,所述接触部包覆固定在所述承接柱表面。

进一步,当所述显影单元绕所述连接轴相对于所述感光单元旋转时,所述导电构件可相对所述电转接体移动。

进一步,所述导电构件还包括通孔,所述连接轴设置于所述通孔,以使所述导电构件可旋转的安装在所述连接轴上。

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处理盒,其包括导电构件和电转接体,通过导电构件和电转接体将成像设备输出的电力转接至显影辊、送粉辊以及出粉刀,导电构件与成像设备之间只需要一个接触点进行电力传输,接触更加稳定,有效减少了导电不良的缺陷,提升处理盒的打印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显影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显影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显影单元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导电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显影单元非驱动侧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显影单元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电转接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显影单元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a的放大分解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说明中,将感光鼓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称为处理盒的纵向方向,纵向方向上处理盒接收驱动力的一端为驱动端,另一端为非驱动端。

如图1至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中,其包括鼓单元和显影单元。

鼓单元

鼓单元包括感光鼓11、充电辊12、清洁刮刀13和第一壳体14。第一壳体14在纵向方向上具有相对的设置的第一侧面141和第二侧面142,第一侧面141设置于处理盒的非驱动端,第二侧面142设置于处理盒的驱动端;感光鼓11沿纵向延伸,可旋转的支撑在第一侧面141和第二侧面142之间,感光鼓11位于第一壳体14的第二侧面142设置有联结件,联结件穿过第二侧面142露出于第二侧面142之外,用于接收成像设备的驱动力并带动感光鼓11转动。充电辊12可旋转的支撑在第一侧面141和第二侧面142之间,使得充电辊12能够在与感光鼓11相接触的情况下随着感光鼓11的旋转而旋转。第一壳体14在第一侧面141和第二侧面142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转印残留的显影剂的废粉仓,清洁刮刀13通过螺丝固定在废粉仓的第一侧面141和第二侧面142之间,清洁刮刀13以一定的压力接触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以将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上转印残留的显影剂移除并容纳在废粉仓中。

显影单元

显影单元包括显影辊21、送粉辊22、出粉刀23和第二壳体24。第二壳体24形成有粉仓,用于容纳显影剂;显影辊21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用于承载显影剂,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二壳体24并可与感光鼓11接触;送粉辊22在纵向方向延伸设置在粉仓中,可与显影辊21接触使显影剂带电;出粉刀23在纵向方向延伸固定在第二壳体24上,可与显影辊21接触以控制显影辊21上的显影剂的层厚。

显影单元还包括支架3和齿轮组件4,齿轮组件包括输入齿轮41、显影辊齿轮42、送粉辊齿轮43、传动齿轮44和齿轮盖45。支架设置在第二壳体24的位于驱动端的一侧,输入齿轮41设置在支架上,用于接收成像设备的驱动力,显影辊齿轮42和送粉辊齿轮43设置在支架上,显影辊齿轮42和送粉辊齿轮43均与输入齿轮41啮合,跟随输入齿轮41旋转,显影辊齿轮42带动显影辊21转动,送粉辊齿轮43带动送粉辊22转动,传动齿轮44与输入齿轮41啮合,用于接收输入齿轮41传输的驱动力并跟随输入齿轮41旋转。

如图5至图11所示,显影单元还设置有导电构件5和电转接体6,导电构件5构造为导体的金属或具有导电性的树脂,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构件5为导电树脂材料制成,其分别与显影辊21、送粉辊22以及出粉刀23电性连接,向显影辊21、送粉辊22以及出粉刀23输出所需电力。导电构件5包括主体部51,其设置有显影辊轴承部52、送粉辊轴承部53以及自主体部51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凸出部54;显影辊21在非驱动端突出于第二壳体24的表面形成第一端部211,该第一端部211可旋转承接于显影辊轴承部52以使显影辊21与导电构件5电性连接,同样,送粉辊22在非驱动端突出于第二壳体24的表面形成第二端部221,该第二端部221可旋转承接于送粉辊22轴承部以使送粉辊22与导电构件5电性连接。

第二壳体24设置有固定孔241,固定孔241用于固定出粉刀23,其中,固定孔241包括用于固定出粉刀23驱动侧的第一固定孔和用于固定出粉刀23非驱动侧的第二固定孔,通过固定构件7分别将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紧固在第二壳体24上。凸出部54自主体部51在纵向方向上朝向出粉刀23延伸,具体来说,第二壳体24设置有固定槽242,该固定槽242自第二壳体24位于非驱动端的表面在纵向方向上凹设,导电构件5的凸出部54设置于该固定槽242中。固定构件7构造为导体的金属或具有导电性的树脂,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构件7构造为具有导电性的螺钉,在螺钉的安装方向上,凸出部54位于出粉刀23的下游侧,其设置有连接孔541,在安装时,螺钉先穿过出粉刀23,再穿过固定孔241与出粉刀23电性连接并进入连接孔541,从而使导电构件5通过螺钉与出粉刀23电性连接,输出所需电力至出粉刀23。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螺钉进一步将导电构件5固定在第二壳体24上,第二壳体24还设置有附接孔,具体来说,固定槽242在螺钉的安装方向上设置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固定孔241设置第一侧壁上,附接孔243自该第二侧壁在螺钉的安装方向凹设形成,在螺钉的安装方向上,该附接孔243位于凸出部54的下游侧,在螺钉安装完成状态下,螺钉的末端穿过凸出部54的连接孔541进入附接孔243中。

电转接体6构造为导体的金属或具有导电性的树脂,在本实施例中,电转接体6构造为导电铜片,用于导接成像设备输出的电力,并将该电力传输至导电构件5。电转接体6包括固定部61、自该固定部61一端弯折延伸的接触部62以及自该固定部61另一端弯折延伸的弹性部63。第一壳体14设置有固定支架143,电转接体6安装在该固定支架143上,该固定支架143包括定位突起1431和承接柱1432,固定部61与该定位突起1431配合固定,电转接体6的接触部62形成为自固定部61弯折延伸的“u”型形状,以使接触部62包覆固定在承接柱1432表面,接触部62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一壳体14表面,该露出的部分用于与成像设备的电触点连接,用于接收成像设备输出的电力。弹性部63通过与导电构件5表面弹性抵接的方式与导电构件5电性连接,以将成像设备输出的电力转接至导电构件5。

如图12和图13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处理盒为一体盒,具体来说,处理盒还包括连接轴8,连接轴8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24,使显影单元可绕连接轴8旋转,实现处理盒鼓辊分离。在本实施例中,鼓辊分离通过外力使显影单元以连接轴8为旋转轴远离鼓单元旋转实现,导电构件5设置于显影单元上,会跟随显影单元一起旋转,而电转接体6设置于第一壳体14也就是鼓单元上,当显影单元绕连接轴8相对于鼓单元旋转时,电转接体6的弹性部63与导电构件5保持弹性抵接,且导电构件5可相对所述电转接体6转动,为了使导电构件5与电转接体6的接触更稳定,需要使导电构件5和电转接体6之间的相对稳定且位移量较小,由此,在导电构件5设置有通孔55,连接轴8设置于通孔55,即连接轴8穿过该通孔55设置,以使导电构件5可旋转的安装在连接轴8上,在鼓辊分离时,导电构件5通过通孔55以连接轴8为旋转轴旋转,保证导电构件5与电转接体6的稳定接触;弹性部63与与连接轴8之间的距离小于接触部62与连接轴8之间的距离,导电构件5与电转接体6之间的电接触点相对较靠近连接轴8,显影单元以连接轴8为轴线旋转时,导电构件5和电转接体6之间的相对位移较小,使得导电构件5与电转接体6的电接触相对稳定。可以理解的是,连接轴8包括设置于非驱动端的第一连接轴和位于驱动端的第二连接轴,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同轴设置,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24均可旋转的固定于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构件5包括自主体部51延伸的弹性抵接部(未图示),可以与电转接体6实现弹性电接触,显影单元以连接轴8为旋转轴远离鼓单元旋转时,该弹性抵接部可以跟随显影单元旋转,也可以保证导电构件5与电转接体6的稳定电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4为一体注塑形成的塑胶件,以降低成本,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感光鼓11等元件的组装,第一壳体14还可以由分体组件组装而成,具体的,如图14所示,第一壳体14可以包括外壳本体,以及设置于外壳本体两侧的第一边盖和第二边盖,外壳本体在纵向方向上具有相对的设置的第一侧面141和第二侧面142,第一边盖设置在第一侧面141,第二边盖设置在第二侧面142,导电构件5设置在第一侧面141,电转接体6则设置在第一边盖上。

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处理盒,通过导电构件同时与显影辊、送粉辊以及出粉刀电性连接,导电构件还与成像设备电性连接,通过导电构件和电转接体将成像设备输出的电力分别转接至显影辊、送粉辊以及出粉刀,导电构件与成像设备之间只需要一个接触点进行电力传输,接触更加稳定,有效减少了导电不良的缺陷,提升处理盒的打印品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