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率低的镜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65848发布日期:2021-06-22 15:32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折射率低的镜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镜片领域,具体涉及折射率低的镜片。



背景技术:

在光学成像的过程中,镜头所采用的镜片对射入光线的折射率是影响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现有的镜片的折射率高,不能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镜片的折射率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折射率低的镜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折射率低的镜片,包括镜片主体,所述镜片主体包括依次设置的入光部,主体部,以及出光部,所述入光部往所述主体部外凸出,所述出光部往所述主体部内凹入,所述入光部上设有用于降低折射率的镀膜层。

如上所述的折射率低的镜片,所述镀膜层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氟化镁膜层、第二钛酸镧膜层、第三氟化镁膜层、第四钛酸镧膜层、第五氟化镁膜层、第六钛酸镧膜层、第七氟化镁膜层、第八钛酸镧膜层、第九氟化镁膜层。

如上所述的折射率低的镜片,所述镀膜层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九氟化镁膜层外的二氧化硅膜层。

如上所述的折射率低的镜片,述第一氟化镁膜层的厚度为44.15nm、所述第二钛酸镧膜层的厚度为19.95nm、所述第三氟化镁膜层的厚度为68.57nm、所述第四钛酸镧膜层的厚度为33.53nm、所述第五氟化镁膜层的厚度为31.14nm、所述第六钛酸镧膜层的厚度为105.52nm、所述第七氟化镁膜层的厚度为12.25nm、所述第八钛酸镧膜层的厚度为39.24nm、所述第九氟化镁膜层的厚度为96.49nm。

如上所述的折射率低的镜片,所述二氧化硅膜层的厚度为12.53nm。

如上所述的折射率低的镜片,所述主体部包括周侧面和底侧面,所述周侧面和所述底侧面上设有涂墨层。

如上所述的折射率低的镜片,所述主体部包括周侧面和底侧面,所述周侧面与所述入光部连接处设有倒角,所述周侧面与所述底侧面连接处设有倒角。

如上所述的折射率低的镜片,所述入光部包括呈弧形凸出的入光面,所述入光面的曲率半径为27.982mm。

如上所述的折射率低的镜片,所述出光部包括弧形凹入的出光面,所述出光面的曲率半径为3.057mm。

如上所述的折射率低的镜片,所述二氧化硅膜层外侧设有全氟聚醚膜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折射率低的镜片,包括镜片主体,所述镜片主体包括依次设置的入光部,主体部,以及出光部,所述入光部往所述主体部外凸出,所述出光部往所述主体部内凹入,所述入光部上设有用于降低折射率的镀膜层。镀膜层用于减少镜片界面对射入光线的反射,减少光晕,提高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2是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b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射率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射率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时,除非根据上下文其确实表达顺序之意,应当理解为仅仅是起区分之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折射率低的镜片,包括镜片主体1,所述镜片主体1包括依次设置的入光部2,主体部3,以及出光部4,所述入光部2往所述主体部3外凸出,所述出光部4往所述主体部3内凹入,所述入光部2上设有用于降低折射率的镀膜层5。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折射率低的镜片,包括镜片主体,所述镜片主体包括依次设置的所入光部,主体部,以及出光部,所述入光部往所述主体部外凸出,所述出光部往所述主体部内凹入,所述入光部上设有用于降低折射率的镀膜层。镀膜层用于减少镜片界面对射入光线的反射,减少光晕,提高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镀膜层5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氟化镁膜层51、第二钛酸镧膜层52、第三氟化镁膜层53、第四钛酸镧膜层54、第五氟化镁膜层55、第六钛酸镧膜层56、第七氟化镁膜层57、第八钛酸镧膜层58、第九氟化镁膜层59。氟化镁膜层有利于降低折射率。

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镀膜层5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九氟化镁膜层59外的二氧化硅膜层6。二氧化硅膜层具有防刮功能,对镜片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第一氟化镁膜层51的厚度为44.15nm、所述第二钛酸镧膜层52的厚度为19.95nm、所述第三氟化镁膜层53的厚度为68.57nm、所述第四钛酸镧膜层54的厚度为33.53nm、所述第五氟化镁膜层55的厚度为31.14nm、所述第六钛酸镧膜层56的厚度为105.52nm、所述第七氟化镁膜层57的厚度为12.25nm、所述第八钛酸镧膜层58的厚度为39.24nm、所述第九氟化镁膜层59的厚度为96.49nm。

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二氧化硅膜层6的厚度为12.53nm。二氧化硅膜层的厚度过厚会影响折射率,过薄会导致不耐刮。

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主体部3包括周侧面31和底侧面32,所述周侧面31和所述底侧面32上设有涂墨层7。涂墨层主要采用油墨,覆盖在周侧面和底侧面上,以防止镜片有效光圈以外的杂光进入,避免杂光透过镜片形成眩光,影响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主体部3包括周侧面31和底侧面32,所述周侧面31与所述入光部2连接处设有倒角,所述周侧面31与所述底侧面32连接处设有倒角。倒角的设置一方面是防止边缘过于锋利,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边缘崩碎,提高镜片的力学性能。

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入光部2包括呈弧形凸出的入光面21,所述入光面21的曲率半径为27.982mm。

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出光部4包括弧形凹入的出光面41,所述出光面41的曲率半径为3.057mm。

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二氧化硅膜层6外侧设有全氟聚醚膜层8。全氟聚醚膜层用利于防止指纹等油污沾上。全氟聚醚膜层外还设有防雾涂层。

进一步地,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镀膜层中设有标识区9。在进行氟化镁镀膜前,采用贴纸等方式覆盖在镜片上,以形成标识区,然后再进行氟化镁镀膜,镀膜后去除贴纸。这样该标识区的折射率与其他区域的折射率不一致,利用反光可以清楚看见该标识区的样式。最后根据需求再继续进行镀膜。在上述镀膜层中,至少一氟化镁膜层中设有标识区。在多个氟化镁膜层中设置多个标识区时,标识区在反光下效果更为明显,但后设置的标识区与在先设置的标识区的位置对应。标识区可以采用图案、文字的方式。目前在镜片上难以记录镜片型号等信息,目前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喷涂或者雕刻,但是这样会破坏镜片的整体的透光性,而且还会破坏镜片的外观,现在通过利用设置标识区,就能解决在镜片上难以记录型号等信息的问题,只需要调节镜片的反光角度,即可观察到标识区。

本实用新型的折射率低的镜片,最薄处的厚度h1为0.52mm,主体部的厚度h2为1.92mm,倒角为c0.2,主体部的直径d1为10.4mm,出光部的直径d2为5.68mm。

氟化镁膜层折射率低,钛酸镧膜层折射率高,二者以不同厚度交替沉积形成紧密的镀膜层,采用本实施例进行反射光测试,测试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有效降低反射率,避免成像模糊,提高清晰度。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折射率低的镜片,包括镜片主体,所述镜片主体包括依次设置的入光部,主体部,以及出光部,所述入光部往所述主体部外凸出,所述出光部往所述主体部内凹入,所述入光部上设有用于降低折射率的镀膜层。镀膜层用于减少镜片界面对射入光线的反射,减少光晕,提高成像质量。

如上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申请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申请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