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曝光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24339发布日期:2021-05-19 03:19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激光曝光单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冲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激光曝光单元。


背景技术:

2.由于双面激光曝光单元发展的需要,一个双面激光曝光冲印设备里需要两套激曝光单元,两套激光曝光单元意味着多占用一倍的空间。现有的激光曝光单元由于其外形结构设计不够对称,相对放置会占用额外的空间。一般激光曝光内设有三台激光器,均是分布在一侧,布置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激光曝光单元,以优化激光曝光单元外壳及内部器件的布局。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激光曝光单元,包括壳体,壳体前部设有激光出口,壳体内设有第一激光器、第二激光器、第三激光器,壳体包括底壳及位于底壳上侧的盖板,底壳内于中部区域由后至前设有第一扫描场镜、第二扫描场镜、第三扫描场镜,第二扫描场镜的右方设有共用反射镜,共用反射镜的右侧设有所述的第三激光器,与第三激光器配合的第三扩束镜;底壳内于中部区域的前方、激光出口的后方设有第四扫描场镜,壳体内于左侧区域设有第一激光器、第二激光器、第一扩束镜、第二扩束镜、第一反射镜ⅰ、第二反射镜ⅰ,壳体内于右侧区域设有第一柱面镜总成、第二柱面镜总成、第三柱面镜总成、第一反射镜ⅱ、第二反射镜ⅱ、第三反射镜,所述左侧区域与右侧区域之间设有多边转镜,多边转镜位于第一扫描场镜的后方;
6.第一激光器发射的激光依次经第一扩束镜、第一反射镜ⅰ、第一反射镜ⅱ、第一柱面镜总成、共用反射镜、多边转镜、第一扫描场镜、第二扫描场镜、第三扫描场镜、第四扫描场镜;
7.第二激光器发射的激光依次经第二扩束镜、第二反射镜ⅰ、第二反射镜ⅱ、第二柱面镜总成、共用反射镜、多边转镜、第一扫描场镜、第二扫描场镜、第三扫描场镜、第四扫描场镜;
8.第三激光器发射的激光依次经第三扩束镜、第三反射镜、第三柱面镜总成、共用反射镜、多边转镜、第一扫描场镜、第二扫描场镜、第三扫描场镜、第四扫描场镜;
9.第一激光器、第二激光器、第三激光器中的一种为红激光器,另两种分别为蓝激光器、绿激光器。
10.进一步地,所述底壳的主体呈矩形,主体前部向前凸出形成前凸部,激光出口设置在前凸部处,激光出口呈长条形,底壳的右下角向内收缩呈台阶状。
11.进一步地,所述底壳的右侧设有线束出口。
12.进一步地,所述底壳前部区域设有激光束扫描检测反射镜、激光束扫描检测传感器,激光束扫描检测传感器、激光束扫描检测反射镜左右间隔设置,且均位于第四扫描场镜
的后方,激光束扫描检测传感器位于检测区,检测区设有围挡,围挡设有开口以接收经激光束扫描检测反射镜发射的激光束。
13.进一步地,所述底壳采用压铸铝合金制成。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5.在壳体内左侧设置了两个激光器和蓝激光器、第一反射镜ⅰ等,右侧设置了一个激光器、柱面镜总成等,中间设置扫描场镜,充分利用壳体左右空间,布局合理、紧凑,可以减小壳体体积,激光曝光单元更小些。这种结构布局,也容易使得壳体做得相对对称些,两个单元相对放置时也节省空间,也不用额外设计不同的激光曝光单元,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激光曝光单元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激光曝光单元的分解示意图;
18.图3是底壳内各器件的布局示意图。
19.图中各标记对应的名称:
20.1、底壳,2、盖板,31、第一激光器,32、第一扩束镜,33、第一反射镜ⅰ,34、第一反射镜ⅱ,35、第一柱面镜总成,41、第二激光器,42、第二扩束镜,43、第二反射镜ⅰ,44、第二反射镜ⅱ,45、第二柱面镜总成,51、第三激光器,52、第三扩束镜,53、第三反射镜,54、第三柱面镜总成,60、共用反射镜,61、第一扫描场镜,62、第二扫描场镜,63、第三扫描场镜,64、第四扫描场镜,65、多边转镜,71、激光束扫描检测反射镜,72、激光束扫描检测传感器,8、支撑横梁,a、激光出口,b、线束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23.如图1

图3所示,一种激光曝光单元,包括壳体,壳体前部设有激光出口a,壳体包括底壳1及位于底壳上侧的盖板2,底壳1采用压铸铝合金制成。底壳的主体呈矩形,主体前部向前凸出形成前凸部,激光出口设置在该前凸部处,激光出口呈长条形。底壳的右下角向内收缩呈台阶状,提高结构紧凑性,减小体积。底壳的右侧设有线束出口b。
24.底壳的上端,除激光出口外的一周设有若干螺钉孔,安装所述的盖板2,盖板即防尘板。盖板较薄,强度小,因此在激光出口处设置支撑盖板的支撑横梁8,支撑横梁上设计相应的螺钉孔,与盖板连接。
25.底壳1内于中部区域由后至前设有第一扫描场镜61、第二扫描场镜、第三扫描场镜63,第二扫描场镜62的右方设有共用反射镜60,共用反射镜60的右侧设有所述的第三激光器51,与第三激光器51配合的第三扩束镜。
26.底壳内于中部区域的前方、激光出口的后方设有第四扫描场镜。壳体内于左侧区域设有第一激光器31、第二激光器41、第一扩束镜32、第二扩束镜42、第一反射镜ⅰ33、第二
反射镜ⅰ34,第二激光器41位于第一激光器31的右下侧,紧凑布置,充分利用空间。壳体内于右侧区域设有第一柱面镜总成35、第二柱面镜总成45、第三柱面镜总成54、第一反射镜ⅱ34、第二反射镜ⅱ44、第三反射镜53。左侧区域与右侧区域之间设有多边转镜65,多边转镜65位于第一扫描场镜61的后方。第一柱面镜总成35、第二柱面镜总成45、第三柱面镜总成54左右相邻设置,且位于第一反射镜ⅱ34、第二反射镜ⅱ44、第三反射镜53的前方,并位于扫描场镜所在区域的右下方,紧凑布置。
27.第一激光器31为450nm的蓝激光器,发射的激光经第一扩束镜32扩束,射到第一反射镜ⅰ33,经第一反射镜ⅰ33上面的平面镜发射转向90度,射到第一反射镜ⅱ34,也是平面镜,经过反射后射到第一柱面镜总成35,柱面镜压缩了垂直方向的光束厚度,再经共用反射镜60反射到多边转镜65,最后依次经第一扫描场镜61、第二扫描场镜62、第三扫描场镜63、第四扫描场镜64,对激光束整形、聚焦后通过激光出口射出到感光相纸上。
28.第二激光器41为690nm的红激光器,发射的激光经第二扩束镜42扩束,射到第二反射镜ⅰ43,经第二反射镜ⅰ上面的平面镜发射转向90度,射到第二反射镜ⅱ44,也是平面镜,经过反射后射到第二柱面镜总成45,柱面镜压缩了垂直方向的光束厚度,再经共用反射镜60反射到多边转镜65,最后依次经第一扫描场镜61、第二扫描场镜62、第三扫描场镜63、第四扫描场镜64,对激光束整形、聚焦后通过激光出口射出到感光相纸上。
29.第三激光器51为520nm的绿激光器,发射的激光经第三扩束镜扩束52,射到第三反射镜53,经第三反射镜53反射后,射到第三柱面镜总成54,柱面镜压缩了垂直方向的光束厚度,再经共用反射镜60反射到多边转镜65,最后依次经第一扫描场镜61、第二扫描场镜62、第三扫描场镜63、第四扫描场镜64,对激光束整形、聚焦后通过激光出口射出到感光相纸上。共用反射镜60,在此是各光路共用的发射光束用的。
30.底壳前部区域设有激光束扫描检测反射镜71、激光束扫描检测传感器72,激光束扫描检测传感器72、激光束扫描检测反射镜71左右间隔设置,且均位于第四扫描场镜64的后方,激光束扫描检测传感器位于检测区,检测区设有围挡,围挡由竖向的挡板围成,防止光束干涉。围挡设有开口以接收经激光束扫描检测反射镜71发射的激光束,激光束扫描检测传感器72进行检测激光状态是否正常。
31.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镜ⅰ、第二反射镜ⅰ及第一反射镜ⅱ、第二反射镜ⅱ,均是对不同位置的反射镜的区别定义,并无实际限定作用。而且,本实施例中的激光器及光学器件,其自身具体原理不是创新,重点在于布局方式。
3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激光曝光单元,壳体内左侧设置了红激光器和蓝激光器、第一反射镜ⅰ等,右侧设置了绿激光器、柱面镜总成等,中间设置扫描场镜,充分利用壳体左右空间,布局合理、紧凑,可以减小壳体体积,激光曝光单元更小些。这种结构布局,也容易使得壳体做得相对对称些,两个单元相对放置时也节省空间,也不用额外设计不同的激光曝光单元,降低成本。
33.其他实施例中,关于第一激光器、第二激光器、第三激光器,可以互换位置,红、蓝、绿光路发生改变,但整体布局不变。当然,也可设置成与实施例1左右对称的布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具体结构、位置关系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