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膜及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48607发布日期:2022-07-30 06:25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导光膜及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光膜,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多个第一凸条、多个第二凸条及多个导光网点的导光膜及包含该导光膜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2.现有液晶显示器(lcd)的背光模块(backlight module)可通过导光膜提供面光源(surface source)。例如中国台湾专利tw i664477公开一种导光板,包括板体、条状微结构及散光微结构,可提供具有良好光学质量的均匀面光源。
3.然而,其背光模块的逆棱镜片(reverse prism sheet)与上述导光板之间容易发生吸附现象,进而在该背光模块上产生白色雾状区块,降低面光源输出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膜,可以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缺点。
5.本发明的导光膜包含呈圆角锯齿状的出光面、反射面及入光面。该出光面具有多个第一凸条及多个第二凸条,每一个第一凸条及每一个第二凸条在纵向方向上延伸且皆为顶角呈圆角的三角柱,所述第一凸条及所述第二凸条在垂直于该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上邻接排列,每一个该第一凸条的顶角及每一个该第二凸条的顶角朝向垂直于该纵向方向及该横向方向的高度方向,该出光面中的第一凸条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二凸条的数量,每一个该第一凸条在该高度方向上具有第一延伸高度,每一个该第二凸条在该高度方向上具有第二延伸高度,该第二延伸高度为该第一延伸高度的20%-90%。该反射面相对于该出光面,并具有多个导光网点(1ight guide dots),所述导光网点在该纵向方向上排列。该入光面在该横向方向上延伸,并在该高度方向上分别连接该出光面及该反射面。
6.本发明所述的导光膜,该出光面中的第一凸条的数量不大于所述第二凸条的数量的50%。
7.本发明所述的导光膜,所述第一凸条在该横向方向上通过所述第二凸条彼此间隔。
8.本发明所述的导光膜,每一个该第一凸条的顶角呈曲率半径范围为该第一延伸高度的4%-32%的圆角,每一个该第二凸条的顶角呈曲率半径范围为该第二延伸高度的4%-32%的圆角。
9.本发明所述的导光膜,每一个该第一凸条及每一个该第二凸条皆为顶角呈圆角的等腰三角柱。
10.本发明所述的导光膜,所述导光网点共同形成多个在该横向方向上延伸的导光凸条,每一个该导光凸条为三角柱。
11.本发明所述的导光膜,每一个导光凸条具有靠近该入光面的第一斜面及远离该入光面的第二斜面,该第二斜面与包括该纵向方向及该横向方向的平面的夹角小于该第一斜面与包括该纵向方向及该横向方向的平面的夹角。
12.本发明所述的导光膜,所述第一凸条及所述第二凸条皆为丙烯酸系树脂所形成。
13.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如上所述的导光膜、逆棱镜片及光源单元。该逆棱镜片设置于该导光膜的出光面上方,并包括多个尖端朝向该出光面的柱状棱镜,每一个该柱状棱镜在该横向方向上延伸。该光源单元设置于该导光膜的入光面的一侧,以提供经由该入光面进入该导光膜的光线。
14.本发明所述的背光模块,该光源单元包括多个在该横向方向上排列的点光源。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导光膜与该逆棱镜片搭配而得的背光模块可获得高准直光束,可以减少该逆棱镜片与该导光膜之间的吸附现象,且能保护该出光面与该反射面之间的聚碳酸酯膜免受刮伤,并可满足薄形化的要求。
附图说明
16.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17.图1是本发明背光模块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18.图2是该实施例沿图1的ii-ii剖面线所截取的剖视示意图;及
19.图3是(a)该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以及(b)出光面不具有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的出光视角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将就本发明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21.本发明导光膜1包含呈圆角锯齿状的出光面11、反射面12及入光面13。该出光面11具有多个第一凸条111及多个第二凸条112,每一个第一凸条111及每一个第二凸条112在纵向方向x上延伸且皆为顶角呈圆角的三角柱,所述第一凸条111及所述第二凸条112在垂直于该纵向方向x的横向方向y上邻接排列,每一个第一凸条111的顶角及每一个第二凸条112的顶角朝向垂直于该纵向方向x及该横向方向y的高度方向z,该出光面11中的第一凸条111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二凸条112的数量,每一个第一凸条111在该高度方向z上具有第一延伸高度h1,该第一延伸高度h1为若该第一凸条111的顶角呈尖角时的高度;每一个第二凸条112在该高度方向z上具有第二延伸高度h2,该第二延伸高度h2为若该第二凸条112的顶角呈尖角时的高度,且该第二延伸高度h2为该第一延伸高度h1的20%-90%。该反射面12相对于该出光面11,并具有多个导光网点121,所述导光网点121在该纵向方向x上排列。该入光面13在该横向方向y上延伸,并在该高度方向z上分别连接该出光面11及该反射面12。
22.优选地,该出光面11中的第一凸条111的数量不大于所述第二凸条112的数量的50%。
23.优选地,所述第一凸条111在该横向方向y上通过所述第二凸条112彼此间隔。
24.优选地,每一个第一凸条111的顶角呈曲率半径范围为该第一延伸高度h1的4%-32%的圆角,每一个第二凸条112的顶角呈曲率半径范围为该第二延伸高度h2的4%-32%的圆角。
25.优选地,每一个第一凸条111及每一个第二凸条112皆为顶角呈圆角的等腰三角柱。
26.优选地,所述导光网点121共同形成多个在该横向方向y上延伸的导光凸条122,每
一个导光凸条122为三角柱。更优选地,每一个导光凸条122具有靠近该入光面13的第一斜面123及远离该入光面13的第二斜面124,该第二斜面124与包括该纵向方向x及该横向方向y的平面的夹角小于该第一斜面123与包括该纵向方向x及该横向方向y的平面的夹角。
27.优选地,所述第一凸条111及所述第二凸条112皆为丙烯酸系树脂(acrylic resin)所形成。
28.本发明背光模块100包含如上所述的导光膜1、逆棱镜片2及光源单元3。该逆棱镜片2设置于该导光膜1的出光面11上方,并包括多个尖端朝向该出光面11的柱状棱镜21,每一个柱状棱镜21在该横向方向y上延伸。该光源单元3设置于该导光膜1的入光面13的一侧,以提供经由该入光面13进入该导光膜1的光线。
29.优选地,该光源单元3包括多个在该横向方向y上排列的点光源31(point source)。
30.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31.本发明将就以下实施例来作进一步说明,但应了解的是,该实施例仅为例示说明用,而不应被解释为本发明实施的限制。
32.参阅图1与图2,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的实施例包含导光膜1、逆棱镜片2及光源单元3。
33.该导光膜1包括呈圆角锯齿状的出光面11、反射面12及入光面13。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光膜1的材质为聚碳酸酯。
34.该出光面11具有多个第一凸条111及多个第二凸条112。每一个第一凸条111及每一个第二凸条112皆为顶角呈圆角的等腰三角柱,并在纵向方向x上延伸。所述第一凸条111及所述第二凸条112在垂直于该纵向方向x的横向方向y上邻接排列。每一个第一凸条111的顶角及每一个第二凸条112的顶角朝向垂直于该纵向方向x及该横向方向y的高度方向z。该出光面11中的第一凸条111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二凸条112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该出光面11中的第一凸条111的数量约为所述第二凸条112的数量的33%。所述第一凸条111在该横向方向y上通过所述第二凸条112彼此间隔。所述第一凸条111及所述第二凸条112皆为丙烯酸系树脂通过光固化所形成的透明物,可保护该出光面11与该反射面12之间的聚碳酸酯膜(即导光膜1)避免受到刮伤。可选择地,该丙烯酸系树脂的折射率约为1.58。
35.每一个第一凸条111在该高度方向z上具有第一延伸高度h1,该第一延伸高度h1为若该第一凸条111的顶角呈尖角时的高度;每一个第二凸条112在该高度方向z上具有第二延伸高度h2,该第二延伸高度h2为若该第二凸条112的顶角呈尖角时的高度,且该第二延伸高度h2为该第一延伸高度h1的20%-90%。该第一延伸高度h1及该第二延伸高度h2可分别为5-30μm。
36.每一个第一凸条111的顶角呈曲率半径范围为该第一延伸高度h1的4%-32%的圆角,每一个第二凸条112的顶角呈曲率半径范围为该第二延伸高度h2的4%-32%的圆角。
37.该反射面12相对于该出光面11,并具有多个导光网点1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网点121在该纵向方向x上排列,并共同形成多个在该横向方向y上延伸的导光凸条122。具体来说,每一个导光凸条122为三角柱,并具有靠近该入光面13的第一斜面123及远离该入光面13的第二斜面124,该第二斜面124与该纵向方向x的夹角小于该第一斜面123与该纵
向方向x的夹角。该第一斜面123与包括该纵向方向x及该横向方向y的平面的夹角可为20
°‑
50
°
,该第二斜面124与包括该纵向方向x及该横向方向y的平面的夹角可为1.0
°‑
3.0
°
。每一个导光凸条122在该高度方向z上具有第三高度,该第三高度可为1-5μm。
38.该入光面13在该横向方向y上延伸,并在该高度方向z上分别连接该出光面11及该反射面12。
39.该逆棱镜片2设置于该导光膜1的出光面11上方,并包括多个尖端朝向该出光面11的柱状棱镜21。每一个柱状棱镜21在该横向方向y上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柱状棱镜21为等腰三角柱。由于所述柱状棱镜21与该出光面11的第二凸条112距离较远,因此可以减少该逆棱镜片2与该导光膜1之间的吸附现象,得以避免在该背光模块100上产生白色雾状区块。
40.该光源单元3设置于该导光膜1的入光面13的一侧,以提供经由该入光面13进入该导光膜1的光线。在本实施例中,该光源单元3包括多个在该横向方向y上排列的点光源31。
41.当该光源单元3的点光源31放出的光线经由该入光面13进入该导光膜1中,射向该反射面12的光线能通过所述导光网点121转向而反射至该出光面11,进而提高该背光模块100的出光亮度。射向该出光面11的光线能通过所述第一凸条111及所述第二凸条112会聚,射出该出光面11的光线能进一步通过所述柱状棱镜21会聚。
42.分别以视角光度计(viewing angle photometer,购自于westboro photonics,型号为80)测量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以及出光面11不具有所述第一凸条111和所述第二凸条112的出光视角图,结果分别如图3(a)及图3(b)所示。图3显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的出光视角较窄,可以获得较集中的高准直光束(highly-collimated beam)。
43.综上所述,本发明导光膜1通过所述第一凸条111、所述第二凸条112及所述导光网点121的设置,其与该逆棱镜片2搭配而得的背光模块100可获得高准直光束,可以减少该逆棱镜片2与该导光膜1之间的吸附现象,且能保护该出光面11与该反射面12之间的聚碳酸酯膜免受刮伤,并可满足薄形化的要求,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