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86885发布日期:2021-11-22 13:13阅读:87来源:国知局
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的消费电子设备,尤其穿戴类电子设备对功耗续航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让显示屏既有彩色信息显示功能,又能保持持续的信息显示和低功耗特性成为领域研究热点。
3.在相关技术中,多通过双层或多层显示屏架构实现彩色信息显示和持续的信息显示,比如,在oled显示屏上叠加更低功耗的单色液晶显示屏,在需要进行持续信息显示时控制单色液晶显示屏显示,并关闭oled显示屏;在需要进行彩色信息显示时控制oled显示屏显示,并关闭单色液晶显示屏,以此维持显示屏相对的低功耗特性。上述的双层或多层显示屏架构属于利用两块或多块显示屏进行叠加组合,两块或多块显示屏叠加之后的整体厚度较大,对电子设备的集成设计提出更高要求,不利于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高集成化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显示组件,旨在减小采用双层显示屏架构的显示组件的整体厚度。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上基板、中间基板以及下基板;
6.所述上基板面向所述中间基板的一侧上下层叠设有上电极层和电致发光层,所述中间基板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像素电极层和第二像素电极层,所述下基板面向所述中间基板的一侧依次层叠设有下电极层和电子墨水层;
7.其中,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层用于与所述上电极层配合产生驱动所述电致发光层进入第一显示状态的电场;
8.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层用于与所述下电极层配合产生驱动所述电子墨水层进入第二显示状态的电场。
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层和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层位于所述中间基板面向所述上基板的一侧;
10.或,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层位于所述中间基板面向所述上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层位于所述中间基板面向所述下基板的一侧。
1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层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一像素电极;
12.所述电致发光层包括具有所述第一显示状态的多个发光段,每一所述发光段位于所述上电极层和一所述第一像素电极之间,每一所述第一像素电极用于驱动一所述发光段进入所述第一显示状态。
1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绝缘层和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路;
14.每一所述第一像素电极设于所述电致发光层背向所述上电极层的一侧,所述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层背向所述电致发光层的一侧,并位于所述中间基板和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层之间;
15.多个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路设于所述绝缘层内,每一所述薄膜晶体管电路与一所述第一像素电极电连接。
1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层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二像素电极;
17.所述电子墨水层包括具有所述第二显示状态的多个微胶囊结构,每一所述微胶囊结构位于所述下电极层和一所述第二像素电极之间,每一所述第二像素电极用于驱动多个所述微胶囊结构进入所述第二显示状态。
1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绝缘层和多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
19.所述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层背向所述电致发光层的一侧,并位于所述中间基板和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层之间;
20.多个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设于所述绝缘层内,每一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与一所述第二像素电极电连接。
2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像素电极设于所述中间基板面向所述下基板的一侧;
22.所述中间基板设有多个过孔,每一所述第二像素电极通过一所述过孔与一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电连接。
2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像素电极设于所述中间基板面向所述绝缘层的一侧,并位于所述绝缘层内。
2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层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一像素电极,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层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二像素电极;
25.每一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在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层上的正投影遮蔽多个所述第一像素电极。
2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发光层的材质为透明材质,以使所述电致发光层具有透视状态;所述电子墨水层具有维持状态;
27.在所述透视状态时,所述上电极层和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层之间不形成电场;在所述维持状态时,所述下电极层和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层之间不形成电场;
28.所述电致发光层处于所述透视状态时,所述电子墨水层处于所述第二显示状态;所述电致发光层处于所述第一显示状态时,所述电子墨水层处于所述维持状态。
29.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显示组件。
30.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上基板、中间基板以及下基板的三基板架构,在上基板面向中间基板的一侧依次设置上电极层和电致发光层,在下基板面向中间基板的一侧依次设置下电极层和电子墨水层,并在中间基板上设置第一像素电极层和第二像素电极层,通过上电极层与第一像素电极层在通电时产生可驱动电致发光层进入第一显示状态的电场,通过
下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层在通电时产生可驱动电子墨水层进入第二显示状态的电场,实现显示组件的显示功能。以此,通过将第一像素电极层和第二像素电极层同时集成在中间基板上,避免了现有双层显示屏架构中双显示屏厚度的线性叠加问题,从而能够降低本显示组件的整体厚度,有利于实现本显示组件和采用本显示组件的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高集成化设计。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本发明显示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发明显示组件的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本发明显示组件的另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发明显示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图4中显示组件沿a

a’线的一种剖视结构图;
37.图6为图4中显示组件沿a

a’线的另一种剖视结构图;
38.图7为图5中显示组件的一种局部放大结构图;
39.图8为图5中显示组件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图。
40.附图标号说明:
[0041][0042]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4]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45]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6]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7]
本发明提出一种显示组件,结合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显示组件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上基板1、中间基板7以及下基板10;上基板1面向中间基板7的一侧上下层叠设有上电极层2和电致发光层3,中间基板7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像素电极层4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下基板10面向中间基板7的一侧依次层叠设有下电极层9和电子墨水层8;其中,第一像素电极层4用于与上电极层2配合产生驱动电致发光层3进入第一显示状态的电场;第二像素电极层5用于与下电极层9配合产生驱动电子墨水层8进入第二显示状态的电场。
[0048]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组件包括上基板1、中间基板7以及下基板10的三层基板架构,上基板1、中间基板7以及下基板10依次间隔排布,上基板1、中间基板7以及下基板10均为透明材质,比如玻璃、树脂等,以使本显示组件的上基板1、中间基板7以及下基板10透光,实现本显示组件在下基板10侧进光和在上基板1侧出光。
[0049]
上电极层2与第一像素电极层4间隔且对立设置,上电极层2和第一像素电极层4在通电时,上电极层2和第一像素电极层4之间产生可驱动电致发光层3进入第一显示状态的电场。其中,上电极层2和第一像素电极层4包括但不限于为透明电极,比如氧化铟锡薄膜。电致发光层3为利用电致发光技术制成的膜层,根据现有的电致发光技可使电致发光层3在非驱动状态下呈现透明状态,而在被上电极层2和第一像素电极层4之间的电场驱动时,电致发光层3可由透明状态切换至第一显示状态,此时可使电致发光层3显示彩色图像。如此,在上电极层2和第一像素电极层4之间不形成电场时,电致发光层3将保持透明状态,以使电子墨水层8显示的图像得以透过电致发光层3表达和显示;在上电极层2和第一像素电极层4之间形成电场时,电致发光层3将在该电场作用下由透明状态切换至第一显示状态,以满足
显示组件的彩色图像显示需求。
[0050]
下电极层9与第二像素电极层5间隔且对立设置,下电极层9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在通电时,下电极层9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之间产生可驱动电子墨水层8进入第二显示状态的电场。其中,下电极层9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包括但不限于为透明电极,比如氧化铟锡薄膜。电子墨水层8为利用电子墨水技术制成的膜层,根据现有的电子墨水技术可使电子墨水层8在非驱动状态下维持原显示画面,而在被下电极层9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之间的电场驱动时,电子墨水层8可进入第二显示状态,电子墨水层8进入黑白显示模式或者进入彩色显示模式,此时电子墨水层8只有在需要进行显示画面刷新时才会需要对下电极层9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通电,否则维持原显示画面,因此电子墨水层8具有低功耗的特性。如此,在下电极层9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之间不形成电场时,电子墨水层8将维持和显示原画面,以使更靠近上基板1的电致发光层3能够通过上基板1对外显示彩色图像,并遮挡电子墨水层8所维持的画面,使电子墨水层8所维持的画面不对外显示和表达。在下电极层9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之间形成电场时,电子墨水层8将在该电场作用下切换至第二显示状态,以满足显示组件的低功耗显示需求。
[0051]
第一像素电极层4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同时设于中间基板7,第一像素电极层4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可同时设置于中间基板7的同一侧,或者分别位于中间基板7的相对两侧。第一像素电极层4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之间绝缘隔离,以避免第一像素电极层4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因电连通而被同时供电或断电时,造成电致发光层3和电子墨水层8同时进入或退出显示状态,而无法对电致发光层3和电子墨水层8进行独立驱动。本实施例方案通过将第一像素电极层4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同时集成在中间基板7上,避免了现有双层显示屏架构或多层显示屏架构中显示屏之间厚度的线性叠加问题,能够降低本显示组件的整体厚度,有利于实现本显示组件和采用本显示组件的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高集成化设计。
[0052]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像素电极层4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位于中间基板7面向上基板1的一侧;或,如图3所示,第一像素电极层4位于中间基板7面向上基板1的一侧,第二像素电极层5位于中间基板7面向下基板10的一侧。因为中间基板7为透光材质,因此,第一像素电极层4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只要位于上电极层2和下电极层9之间,且第一像素电极层4位于第二像素电极层5上方或与第二像素电极层5同层设置,都可以使上电极层2与第一像素电极层4配合产生可驱动电致发光层3进入第一显示状态的电场,并使第二像素电极层5和下电极层9配合产生可驱动电子墨水层8进入第二显示状态的电场,实现本显示组件的显示功能。
[0053]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像素电极层4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一像素电极41;电致发光层3包括具有第一显示状态的多个发光段31,每一发光段31位于上电极层2和一第一像素电极41之间,每一第一像素电极41用于驱动一发光段31进入第一显示状态。
[005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极41和发光段31一一对应设置,上电极层2和一第一像素电极41在通电时,该第一像素电极41和上电极层2之间产生电场,该电场驱动位于该第一像素电极41和上电极之间的一发光段31进入第一显示状态。以此,每一像素电极将对应控制和驱动一发光段31,实现电致发光层3的像素级控制,使电致发光层3能够根据发光段31分布按像素单位进行更准确和精细的图像显示。其中,发光段31为依据电致发光技术原理
制成的具有独立发光功能的膜结构,发光段31也能够在上电极层2和与发光段31对应的第一像素电极41在非通电的情况下表现为透明状态人,以此实现使发光段31具有透明状态和第一显示状态,满足显示组件在发光段31为透明状态下时的低功耗需求,以及满足显示组件在发光段31在第一显示状态下时的彩色图像显示需求。
[0055]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7所示,显示组件还包括绝缘层6和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路61;每一第一像素电极41设于电致发光层3背向上电极层2的一侧,绝缘层6设于第一像素电极层4背向电致发光层3的一侧,并位于中间基板7和第一像素电极层4之间;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路61设于绝缘层6内,每一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路61与一第一像素电极41电连接。
[0056]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层6用于隔离和绝缘保护第一像素电极41,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路61与第一像素电极41一一对应设置,每一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路61与一第一像素电极41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路61作为该第一像素电极41通断电控制的开关,用于控制第一像素电极41的通断电,从而控制每一第一像素电极41和上电极层2之间是否产生驱动发光段31进入第一显示状态的电场,进而控制发光段31的显示状态,实现本显示组件的像素级显示控制,提升本显示组件显示画面控制的精细度。
[0057]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像素电极层5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二像素电极51;电子墨水层8包括具有第二显示状态的多个微胶囊结构81,每一微胶囊结构81位于下电极层9和一第二像素电极51之间,每一第二像素电极51用于驱动多个微胶囊结构81进入第二显示状态。
[0058]
在本实施例中,微胶囊结构81用于显示黑白或彩色画面,示例性地,微胶囊结构81包括胶囊和设于胶囊内的带正点白色颗粒和带负黑色电颗粒,在下电极层9和一第二像素电极51之间形成电场时,该第二像素电极51和下电极层9之间产生电场,该电场作用于位于该第二像素电极51和下电极层9之间的多个微胶囊结构81,使该多个微胶囊结构81内的带电颗粒产生定向移动,从而使黑色颗粒和白色颗粒分别集中于微胶囊结构81的顶端和底端,使电子墨水层8在与每一微胶囊结构81对应的出光区显示为黑点或白点,以此实现电子墨水层8的画面显示。当微胶囊结构81内的带正点或负电的颗粒被染成非黑且非白的其它颜色时,则可相应地使电子墨水层8显示彩色画面。根据电子墨水技术原理,当第二像素电极51和下电极层9之间的电场消失时,微胶囊结构81内的带电颗粒也能够维持在其所在的位置,这就使电子墨水层8在第二像素电极51和下电极层9之间的电场消失时,依然可以维持其上次显示的画面,只有电子墨水层8需要进行另一画面显示时,才需要对第二像素电极51和下电极层9供电,因此电子墨水层8具有低功耗的特性,能够降低本显示组件的功耗。
[0059]
本实施例通过一第二像素电极51驱动多个微胶囊结构81协同工作,并同时进入第二显示状态,可使多个微胶囊结构81能够同时显示相应的颜色,从而在多个微胶囊结构81紧密排列时,电子墨水层8的出光面能够显现出多个连续的带有颜色的点,以点成线,实现线条、文字、图案等显示。
[006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7所示,显示组件还包括绝缘层6和多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绝缘层6设于第一像素电极层4背向电致发光层3的一侧,并位于中间基板7和第一像素电极层4之间;多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设于绝缘层6内,每一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与一第二像素电极51电连接。
[0061]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层6用于隔离和绝缘保护第二像素电极51,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与第二像素电极51一一对应设置,每一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与一第二像素电极51连接,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作为该第二像素电极51通断电控制的开关,用于控制第二像素电极51的通断电,从而控制每一第二像素电极51和下电极层9之间是否产生驱动微胶囊结构81进入第二显示状态的电场,进而微胶囊结构81的显示状态,实现本显示组件的像素级显示控制,提升本显示组件显示画面控制的精细度。此外,通过将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路61和多个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同时设置于绝缘层6内,能够实现绝缘层6的共用,而避免在双层或多层显示屏架构中需要设置两层甚至多层绝缘层来保护相应的薄膜晶体管电路,以此能够节省至少一层绝缘层6,降低本显示组件的整体厚度,有利于实现本显示组件和采用本显示组件的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高集成化设计。
[006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结合6和图8所示,每一第二像素电极51设于中间基板7面向下基板10的一侧;中间基板7设有多个过孔71,每一第二像素电极51通过一过孔71与一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电连接。
[0063]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层6可具有多层绝缘结构,绝缘层6对应过孔71开设有通孔,每一第二像素电极51可通过一过孔71和一通孔与位于绝缘层6内的一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电连接。第二像素电极51可以是部分穿过过孔71和通孔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连接,实现第二像素电极51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的电连接;也可以是,从第二像素电极51上引出导线,使导线穿过过孔71和通孔与第二像素电极51连接,通过导线实现第二像素电极5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之间的电连接。过孔71的设计,一方面给连接第二像素电极5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的连接结构让位;另一方面,缩减连通第二像素电极5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的连接结构的行程,避免上述连接结构长距离铺设,节省相应的物料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显示组件整体的结构紧凑性;此外,过孔71还约束上述连接结构的活动范围,避免连接结构晃动和碰撞损伤。
[0064]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7所示,每一第二像素电极51设于中间基板7面向绝缘层6的一侧,并位于绝缘层6内。
[0065]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各第二像素电极51设置在中间基板7面向绝缘层6的一侧,将第二像素电极51设置在绝缘层6内,能够方便第二像素电极51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在绝缘层6内进行电连接,缩减连接第二像素电极5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路62的连接结构的铺设长度,降低相关物料成本。通过将第一像素电极41和第二像素电极51同时设置在绝缘层6内,有利于提升本显示组件的结构紧凑性,缩减本显示组件的整体厚度;且通过绝缘层6对第一像素电极41和第二像素电极51进行绝缘隔离,能够保证第一像素电极41和第二像素电极51发挥各自独立的驱动作用。
[0066]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结合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像素电极层4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一像素电极41,第二像素电极层5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第二像素电极51;每一第二像素电极51在第一像素电极层4上的正投影遮蔽多个第一像素电极41。
[0067]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二像素电极51对应于多个第一像素电极41设置,通过将第二像素电极51与第一像素电极41对应设置,使电致发光层3内的发光段31和电子墨水层8内的微胶囊结构81也形成在分布位置上的对应关系,以此实现电子墨水层8和电致发光层3的显示效果的叠加,使本显示组件具有多种显示效果。示例性地,一第二像素电极51控制和驱
动多个微胶囊结构81进入第二显示状态时,与该第二像素电极51对应的多个第一像素电极41控制和驱动多个发光段31进入透明状态,此时电子墨水层8和电致发光层3的显示效果就叠加为只显示电子墨水层8所显示的画面。
[0068]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显示组件的电致发光层3的材质为透明材质,以使电致发光层3具有透视状态;显示组件的电子墨水层8具有维持状态;在透视状态时,显示组件的上电极层2和显示组件的第一像素电极层4之间不形成电场;在维持状态时,所显示组件的下电极层9和显示组件的第二像素电极层5之间不形成电场;显示组件的电致发光层3处于透视状态时,显示组件的电子墨水层8处于第二显示状态;显示组件的电致发光层3处于第一显示状态时,显示组件的电子墨水层8处于维持状态。
[0069]
在本实施例中,上电极层2和第一像素电极层4通电时,下电极层9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不通电;下电极层9和第二像素电极层5通电时,上电极层2和第一像素电极层4不通电。以此,当电致发光层3处于透视状态时,电子墨水层8处于第二显示状态,因为电子发光层3的材质为透明材质,电子墨水层8发出的光可通过透视状态下的电致发光层3对外显示,利用电子墨水显示技术的低功耗特性,能降低本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的能耗。当电致发光层3处于第一显示状态时,电子墨水层8处于维持状态,利用电致发光的色彩显示技术可实现本显示组件的色彩显示;因为电致发光层3与电子墨水层8不同时进入主动显示状态,能够实现本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切换显示状态以及显示时的低能耗。
[0070]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如图2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个实施例中的显示组件。
[0071]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可移动终端,显示组件可用作电子设备的显示模块,以使电子设备具有显示功能。显示组件的上基板1作为显示组件的出光侧,显示组件的下基板10作为显示组件的入光侧,电子设备内可设置有光源,光源用于给显示组件提供入射光,以使显示组件能够对外显示图像。
[0072]
本实施例中的显示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子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7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