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装置、显示系统及光源组件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329786发布日期:2022-01-05 02:4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投影装置、显示系统及光源组件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投影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技术涉及一种投影装置、显示系统及光源组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智能投影的迅速发展,投影装置以其优秀的画面呈现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投影装置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3.但是,现有的投影装置多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数字光处理)以及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硅基液晶)等类型,这些类型的投影装置的光源多为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投影图像的显示亮度和对比度均较低,影响投影图像的显示效果,导致只能在较暗的光线环境下,才可以保障投影图像的显示效果,这严重限制了投影装置的应用场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投影装置、显示系统及光源组件的制备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投影装置的显示亮度或对比度较低,影响投影图像的显示效果的技术问题。
5.第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投影装置,包括:投影图像生成组件和第一凸透镜;
6.投影图像生成组件包括光源组件,光源组件包括基板和多个微型发光单元,基板朝向第一凸透镜的一面为凹弧面;微型发光单元设置于凹弧面;
7.第一凸透镜,设置于光源组件的出光侧。
8.第二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系统,包括:投影屏幕和如上述第一个方面所提供的投影装置,投影幕布设置于投影装置的出光侧。
9.第三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如上述第一个方面所提供的投影装置的投影图像生成组件中光源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10.将多个微型发光单元转移至柔性衬底;
11.将柔性衬底贴合至基板的凹弧面;柔性衬底的面积与凹弧面的面积相同。
1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13.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中,通过在光源组件的基板设置凹弧面,光源组件包括微型发光单元,且微型发光单元设置于凹弧面,相较于平面型的基板,具有凹弧面的基板能够设置更多的微型发光单元,从而使得光源组件的亮度提升,能够提高投影图像的显示亮度和对比度,能够保障投影图像的显示效果,能够拓展投影装置的应用场景。
14.同时,微型发光单元相较于传统的led发光单元,具有更小的体积、具有更高的亮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图像的显示亮度和对比度。而且,采用微型发光单元,能够提高投影装置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从而能够降低投影装置的体积,便于投影装置的轻薄化,从
而能够进一步拓展投影装置的应用场景。
15.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6.本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投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投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投影装置中投影图像生成组件的光源组件中微型发光单元的一种排布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源组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0

投影图像生成组件;
23.11

光源组件;111

基板;112

微型发光单元;1121

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

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

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4

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
24.12

显示面板;
25.20

第一凸透镜;
26.30

第二凸透镜;
27.200

投影幕布。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技术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30.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31.本技术的发明人进行研究发现,现有投影装置多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数字光处理)以及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硅基液晶)等类型,其投影图像的显示亮度和对比度均较低,影响投影图像的显示效果,导致只能在较暗的光线环境下,才可以保障投影图像的显示效果,这严重限制了投影装置的应用场景。
32.而且,这些类型投影装置的体积往往较大,这进一步限制了投影装置的应用场景。
33.本技术提供的投影装置、显示系统及光源组件的制备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34.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投影装置,该投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投影图像生成组件10和第一凸透镜20。
36.投影图像生成组件10包括光源组件11,光源组件11包括基板111和多个微型发光单元112,基板111朝向第一凸透镜20的一面为凹弧面;微型发光单元112设置于凹弧面。第一凸透镜20,设置于光源组件11的出光侧。
37.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中,通过在光源组件11的基板111设置凹弧面,光源组件11包括微型发光单元112,且微型发光单元112设置于凹弧面,相较于平面型的基板,具有凹弧面的基板111能够设置更多的微型发光单元112,从而使得光源组件11的亮度提升,能够提高投影图像的显示亮度和对比度,能够保障投影图像的显示效果,能够拓展投影装置的应用场景。
38.同时,微型发光单元112相较于传统的led发光单元,具有更小的体积、具有更高的亮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图像的显示亮度和对比度。而且,采用微型发光单元112,能够提高投影装置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从而能够降低投影装置的体积,便于投影装置的轻薄化,从而能够进一步拓展投影装置的应用场景。
39.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投影装置包括投影生成组件10和第一凸透镜20。投影图像生成组件10用于形成原始投影图像,以使得投影装置可以投影出与原始投影图像对应的投影图像,如图1所示,用字母f来表示投影图像,相应的,字母f旋转180
°
后的图像为原始投影图像。
40.投影图像生成组件10包括光源组件11,且光源组件11的基板111朝向第一凸透镜20的一面为凹弧面,可选地,如图1所示,基板111整体为弧形。光源组件11还包括多个设置于凹弧面的微型发光单元112,相较于平面型的基板,具有凹弧面的基板111能够设置更多数量的微型发光单元112,从而使得光源组件11的亮度提升,能够提高原始投影图像的显示亮度、对比度以及分辨率,进而能够提高投影装置投影出的投影图像的显示亮度、对比度以及分辨率,能够拓展投影装置的应用场景。
41.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微型发光单元112可以是mini led(minilight

emitting diode,迷你发光二极管)和micro led(微型发光二极管)中的至少一种。相较于传统的led发光单元,mini led和micro led具有更小的体积、具有更高的亮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图像的显示亮度、对比度以及分辨率。
42.同时,由于mini led和micro led具有更小的体积,结合设置凹弧面的基板111,能
够提高投影装置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从而能够降低投影装置的体积,便于投影装置的轻薄化,从而能够进一步拓展投影装置的应用场景。
43.应该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投影装置中投影图像生成组件10形成的原始投影图像,以及投影装置投影出的投影图像之间的光路传播示意图,图1中标注出了投影幕布200,且图1中用箭头线表示光线。
4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微型发光单元112均为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微型发光二极管沿凹弧面阵列排布;投影图像生成组件10还包括显示面板12,用于显示投影图像,显示面板12设置于第一凸透镜20的出光侧。
45.本技术实施例中,微型发光单元112均为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可选地,微型发光单元112均为白光光源的mini led和/或micro led,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微型发光单元112均为smwp(single matrix white phosphor,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材料的micro

led。
46.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微型发光单元112沿凹弧面阵列排布,也即白光光源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沿基板111的凹弧面阵列排布。
47.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投影图像生成组件10还包括显示面板12,显示面板12设置于第一凸透镜20的出光侧,光源组件11中微型发光单元112发出的白光通过第一凸透镜20后入射到显示面板12,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2显示出原始投影图像,如图1所示,字母f旋转180
°
后的图像为原始投影图像。
48.可选地,显示面板12可以是液晶显示屏、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微机电系统)像素阵列结构等。本技术实施例中,以显示面板12为液晶显示屏进行说明,光源组件11相当于背光源,通过光源组件11中微型发光单元112发出的白光驱动液晶显示屏中液晶的偏转,从而使得液晶显示屏显示出原始投影图像。
4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沿第一凸透镜20的中心指向第一凸透镜20的边缘的方向,第一凸透镜20的折射率呈梯度变化,使得微型发光单元112入射至第一凸透镜20的光束转换为平行光束向显示面板12出射。
50.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凸透镜20为梯度折射率凸透镜,具体的,沿第一凸透镜20的中心指向第一凸透镜20的边缘的方向,第一凸透镜20的折射率呈梯度变化,即第一凸透镜20中具有多个折射率不相同的部分,且第一凸透镜20子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上,折射率呈梯度变化,从而使得微型发光单元112入射至第一凸透镜20的光束转换为平行光束向显示面板12出射,如图1所示。
51.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微型发光单元112阵列排布与基板111的凹弧面,因此,光源组件11发出的并不是平行光束,即各个微型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线会汇聚于一点。为了保障微型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线能够使得显示面板12显示出符合要求的原始投影图像,因此,需要设置第一凸透镜20将微型发光单元112入射至第一凸透镜20的光束转换为平行光束,并向显示面板12出射,以使得显示面板12显示出符合要求的原始投影图像,进而保障投影装置投影出的投影图像符合要求。
52.本技术实施例中,沿第一凸透镜20的轴向,第一凸透镜20各处与微型发光单元112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凸透镜20的焦距,从而使得第一凸透镜20能够将微型发光单元112入射至第一凸透镜20的光束转换为平行光束,并向显示面板12出射。
5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投影装置还包括:第二凸透镜30,设置于显示面板12的出光侧,用于将显示面板12显示的原始投影图像投影出去;第二凸透镜30与显示面板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凸透镜30的焦距,且小于两倍的第二凸透镜30的焦距。
54.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投影装置还包括第二凸透镜30,第二凸透镜30设置于显示面板12的出光侧,用于将显示面板12显示的原始投影图像投影出去,如图1所示,第二凸透镜30将显示面板12显示的原始投影图像投影至投影幕布200,使得投影幕布200显示与原始投影图像相对应的投影图像。
55.本技术实施例中,沿第二凸透镜30的轴向,第二凸透镜30与显示面板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凸透镜30的焦距,且小于两倍的第二凸透镜30的焦距。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2显示的原始投影图像在经过第二凸透镜30的转化放大后,在投影幕布200显示出与原始投影图像相对应的投影图像。
5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凸透镜20包括多个具有不同折射率的透镜单元,多个透镜单元同心设置;沿第一凸透镜20的径向,一个透镜单元的折射率,与位于中心的透镜单元的折射率成正比,并与一个透镜单元和位于中心的透镜单元的距离成反比。
57.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凸透镜20为菲涅尔透镜,具体的,第一凸透镜20包括多个具有不同折射率的透镜单元,多个透镜单元同心设置。以圆形菲涅尔透镜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凸透镜20包括多个圆环形透镜单元,每个圆环形透镜单元的尺寸不同,使得多个圆环形透镜单元同心设置后形成圆形菲涅尔透镜,且每个圆环形透镜单元的折射率不同。
58.本技术实施例中,沿第一凸透镜20的径向,一个透镜单元的折射率n,与位于中心的透镜单元的折射率n0成正比,并与该透镜单元和位于中心的透镜单元的距离r成反比,具体参见表达式(1)。
[0059][0060]
表达式(1)中,n0为第一凸透镜20中位于中心位置处的透镜单元的折射率;n为沿第一凸透镜20的径向,远离位于中心位置处透镜单元的折射率;α为渐变系数,其为一常数;r为沿第一凸透镜20的径向,一个透镜单元与位于中心位置处透镜单元的距离。
[0061]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光源组件11中基板111的凹弧面参数,来设置第一凸透镜20中各个透镜单元的折射率,使得第一凸透镜20能够将微型发光单元112入射至第一凸透镜20的光束转换为向显示面板12出射的平行光束。
[0062]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沿第一凸透镜20的轴向,第一凸透镜20中的每个透镜单元与最靠近透镜单元的微型发光单元112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凸透镜20的焦距。
[0063]
本技术实施中,由于第一凸透镜20包括多个透镜单元,且每个单元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为了保障第一凸透镜20能够将微型发光单元112入射至第一凸透镜20的光束转换为向显示面板12出射的平行光束,本技术实施中,沿第一凸透镜20的轴向,每个透镜单元与最靠近透镜单元的微型发光单元112之间的距离,均等于第一凸透镜20的焦距,即保障了第一凸透镜20中,各个透镜单元与最靠近透镜单元的微型发光单元112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0064]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微型发光单元112包括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1、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和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4;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1、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第
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和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4均沿凹弧面阵列排布;第一颜色、第二颜色和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用于显示原始投影图像;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用于对原始投影图像进行亮度补偿。
[0065]
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投影图像生成组件10中光源组件11的微型发光单元112包括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1、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和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4。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1、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和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4均沿基板111的凹弧面阵列排布。
[0066]
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1、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和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用于显示原始投影图像。可选地,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1为红色光源,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为绿色光源,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为蓝色光源。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4为白光光源,用于为原始投影图像进行亮度补偿,从而能够显示亮度、对比度。
[0067]
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1可以采用algainp(磷化铝镓铟)制成红色光源,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可以采用gan(氮化镓)制成绿色光源,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可以采用gan(氮化镓)制成蓝色光源。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4可以采用smwp(single matrix white phosphor,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制成白光光源。
[0068]
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1、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和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能够用于直接显示原始投影图像。而且,相较于传统的led发光单元,mini led和micro led具有更小的体积,结合设置凹弧面的基板111,使得基板111能够与布置更多的用于显示原始投影图像的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1、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和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从而能够提高投影图像生成组件10的分辨率,能够提高原始投影图像的分辨率;同时,能够提高提高投影图像的显示亮度和对比度。
[0069]
而且,本技术实施例中,每个微型发光单元112均包括为白光光源的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4,能够为原始投影图像提供亮度补充,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图像的显示亮度和对比度。
[0070]
本技术实施例中,能够单独控制每个微型发光单元112中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1、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和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4的点亮以及发光亮度,从而能够实现单一像素的精细化控制,能够进一步提升投影图像的对比度。
[0071]
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微型发光单元112阵列排布,且,每个微型发光单元112中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1、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和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4所占用的区域组合形成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区域。当然,微型发光单元112中各个微型发光二极管的排布方式并不局限于图3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不同的排布方式,只需要确保每个微型发光单元112中为白光光源的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4不单独形成一列或一行即可,防止出现局部亮度过大的情况,保障投影图像的显示效果。
[0072]
应该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展示微型发光单元112的排布,图3中展示的是微型发光单元112的平面效果,图3中,用虚线框表示微型发光单元112。
[0073]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凸透镜20包括多个具有不同折射率的透镜单元,多个透镜单元同心设置;沿第一凸透镜20的轴向,第一凸透镜20的每个透镜单元与最靠近该透镜单元的微型发光单元112之间的距离,小于该透镜单元的焦距,使得原始投影图像在第一凸透镜20靠近微型发光单元112的一侧形成虚像。
[0074]
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凸透镜20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透镜单元,且每个透镜单元的折射率均不相同。可选地,第一凸透镜20为菲涅尔透镜,具体的,以圆形菲涅尔透镜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凸透镜20包括多个圆环形透镜单元,每个圆环形透镜单元的尺寸不同,使得多个圆环形透镜单元同心设置后形成圆形菲涅尔透镜,且每个圆环形透镜单元的折射率不同。
[0075]
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凸透镜20用于将光源组件11中微型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线均匀化,将光源组件11显示的凹弧形的原始投影图像转化为常规的平面形投影图像。
[0076]
具体的,由于第一凸透镜20包括多个透镜单元,且每个单元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为了保障第一凸透镜20能够将微型发光单元112入射至第一凸透镜20的凹弧形原始投影图像转换为向显示面板12出射的平面形投影图像,本技术实施中,沿第一凸透镜20的轴向,每个透镜单元与最靠近该透镜单元的微型发光单元112之间的距离小于该透镜单元的焦距,从而使得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1、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和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显示的原始投影图像在第一凸透镜20靠近微型发光单元112的一侧形成虚像。
[0077]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是,通过使得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1、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和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显示的原始投影图像在第一凸透镜20靠近微型发光单元112的一侧形成虚像,能够减小投影装置中光路的传播长度,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投影装置的纵深,能够进一步减小投影装置的体积,便于投影装置的轻薄化。
[0078]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投影装置还包括:第二凸透镜30,设置于第一凸透镜20的出光侧,用于将第一凸透镜20转化后的、与虚像相对应的图像投影出去;第一凸透镜20虚像所在的成像面与第二凸透镜30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凸透镜30的焦距,且小于两倍的第二凸透镜30的焦距。
[0079]
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投影装置还包括第二凸透镜30,第二凸透镜30设置于第一凸透镜20的出光侧,用于将第一凸透镜20转化后的、与虚像相对应的图像投影至投影幕布200,使得投影幕布200显示与原始投影图像相对应的投影图像。
[0080]
本技术实施例中,沿第二凸透镜30的轴向,第一凸透镜20虚像所在的成像面与第二凸透镜30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凸透镜30的焦距,且小于两倍的第二凸透镜30的焦距。从而使得第一凸透镜20转化后的、与虚像相对应的图像在经过第二凸透镜30的转化放大后,在投影幕布200显示出与原始投影图像相对应的投影图像。
[0081]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凹弧面的最大凹陷距离,小于凹弧面的曲率半径。
[0082]
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保障光源组件11的出光,避免基板111中凹弧面遮挡微型发光单元112的出射光线,应该保障基板111的凹弧面的最大凹陷距离,小于凹弧面的曲率半
径。
[0083]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系统,包括:投影屏幕和如上述各个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投影装置,投影幕布200设置于投影装置的出光侧。
[0084]
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显示系统采用了前述各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投影装置,其原理和技术效果请参阅前述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0085]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源组件的制备方法,采用该制备方法制成的光源组件应用于上述各个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投影装置中的投影图像生成组件。该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401

s402:
[0086]
s401,将多个微型发光单元转移至柔性衬底。
[0087]
可选地,提供一柔性衬底,采用巨量转移技术将多个微型发光单元112转移至柔性衬底,并完成绑定。
[0088]
s402,将柔性衬底贴合至基板的凹弧面;柔性衬底的面积与凹弧面的面积相同。
[0089]
可选地,将转移有微型发光单元112的柔性衬底贴合至基板111的凹弧面,从而完成光源组件的制备。可选地,微型发光单元112可以只包括为白光光源的第四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4,还可以包括为红色光光源的第一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1、为绿色光源的第二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2和为蓝色光源的第三颜色的微型发光二极管1123。
[0090]
本技术实施中,柔性衬底的面积与凹弧面的面积相同,以保障贴合后柔性衬底能够完全覆盖凹弧面。
[0091]
应用本技术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0092]
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装置中,通过在光源组件11的基板111设置凹弧面,光源组件11包括微型发光单元112,且微型发光单元112设置于凹弧面,相较于平面型的基板,具有凹弧面的基板111能够设置更多的微型发光单元112,从而使得光源组件11的亮度提升,能够提高投影图像的显示亮度和对比度,能够保障投影图像的显示效果,能够拓展投影装置的应用场景。
[0093]
同时,微型发光单元112相较于传统的led发光单元,具有更小的体积、具有更高的亮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投影图像的显示亮度和对比度。而且,采用微型发光单元112,能够提高投影装置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从而能够降低投影装置的体积,便于投影装置的轻薄化,从而能够进一步拓展投影装置的应用场景。
[0094]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技术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技术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与本技术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0095]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96]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
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97]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98]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99]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0100]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