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61171发布日期:2022-03-23 01:34阅读:78来源:国知局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如今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显示器的审美越来越高,画质方面要求高亮度和高对比度,且色度更接近真正的人眼视觉。除了画质上的要求,人们显示器的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窄边框及无边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的液晶显示器画质方面能够提高到可以和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电激光显示)媲美,但难以做到窄边框或无边框。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以实现显示模组窄边框或无边框。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所述第一显示面板位于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
5.第一对置基板;
6.第一阵列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对置基板远离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阵列基板包括与所述第一对置基板相对的第一对置区和位于所述第一对置区至少一侧的第一外接引线区。
7.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还包括:
8.第一偏光膜,所述第一偏光膜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远离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一侧;
9.第一液晶层,所述第一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和所述第一对置基板之间。
10.可选的,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
11.第二阵列基板;
12.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二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阵列基板之间;
13.第二偏光膜,所述第二偏光膜设置在所述第二阵列基板远离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一侧。
14.可选的,所述第二阵列基板包括第二对置区和位于所述第二对置区至少一侧的第二外接引线区;
15.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对置区相对的第二对置基板,所述第二对置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阵列基板和所述第一显示面板之间。
16.可选的,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
17.第二对置基板;
18.第二阵列基板,位于所述第二对置基板靠近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阵列基板包括与所述第二对置基板相对的第二对置区和位于所述第二对置区至少一侧的第二外接引线区;
19.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二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对置基板和所述第二阵列基板之间;
20.第二偏光膜,所述第二偏光膜设置在所述第二对置基板远离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一侧。
21.可选的,所述第二外接引线区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外接引线区内或与所述第一外接引线区重合。
22.可选的,所述第一外接引线区靠近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一侧或远离所述第一对置区的一侧绑定有第一驱动单元;和/或
23.所述第二外接引线区靠近所述第二对置基板的一侧或远离所述第二对置区的一侧绑定有第二驱动单元。
24.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25.光学透明粘胶层,所述光学透明粘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之间。
26.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27.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三偏光膜,所述第三偏光膜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之间。
2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29.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30.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远离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一侧。
31.本技术公开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2.本技术的方案中,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阵列基板和第一对置基板,第一阵列基板位于出光侧,相对的第一对置基板位于入光侧,第一阵列基板包括与第一对置基板相对的第一对置区和位于第一对置区至少一侧的第一外接引线区,第一外接引线区朝向入光侧,因此可以通过第一阵列基板自身遮挡第一外接引线区,相应的第二显示面板上的第二外接引线区也通过第一阵列基板遮挡,从而可以做到窄边框或无边框。
33.本技术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技术的实践而习得。
3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35.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显示模组的驱动单元侧绑定示意图;
3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4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四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4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五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2.附图标记说明:
43.100、显示模组;
44.110、第一显示面板;111、第一偏光膜;112、第一阵列基板;1121、第一对置区;1122、第一外接引线区;113、第一液晶层;114、第一对置基板;115、第一驱动单元;
45.120、第一显示面板;121、第二偏光膜;122、第二阵列基板;1221、第二对置区;1222、第二外接引线区;123、第二液晶层;124、第二对置基板;125、第二驱动单元;
46.130、光学透明粘胶层;
47.140、第三偏光膜;
48.200、背光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49.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50.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技术的各方面。
5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2.实施例一
5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均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出光侧和入光侧。其中,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在厚度方向上堆叠设置。具体地,第一显示面板110位于第二显示面板120的出光侧;第一显示面板110靠近第二显示面板120的一侧为自身入光侧,远离第二显示面板120的一侧为自身出光侧;第二显示面板120靠近第一显示面板110的一侧为自身出光侧,远离第一显示面板110的一侧为自身入光侧。
54.第一显示面板110可为液晶显示面板(即:lcd),第一显示面板110包括第一偏光膜111、第一对置基板114、第一液晶层113和第一阵列基板112,其按照自身出光侧到入光侧依
filter on array)技术制作,即:将彩膜层直接制作在阵列基板上,具体视情况而定。第一对置基板114和第一阵列基板112的衬底基板可为玻璃基板,但不限于此,也可为pi(聚酰亚胺)基板,视具体情况而定。
66.本技术的方案中,第一显示面板110中的第一阵列基板112可理解为位于出光侧,相对的第一对置基板114可理解为位于入光侧,即:可理解为将第一阵列基板112进行了倒置,由于第一阵列基板112进行了倒置,其第一外接引线区1121的引线可理解为位于衬底基板朝向第一对置基板114的一侧,这样设计通过第一阵列基板112自身可实现对第一外接引线区1122的引线进行遮挡,从而可以做到窄边框或无边框。
67.参见图2所示,第二显示面板120也可为液晶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120包括:第二偏光膜121、第二阵列基板122和第二液晶层123。第二液晶层123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110的第一对置基板114和第二阵列基板122之间,第二偏光膜121设置在第二阵列基板122远离第一显示面板110的一侧。
68.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可共用一对置基板,即:第一对置基板114,这样设计可减少了一层基板,从而可降低显示模组的厚度,同时,可降低生产成本。
69.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阵列基板122包括衬底基板和形成在衬底基板上的tft阵列层,应当理解的是,该衬底基板上还可设置像素电极、配向层等结构。第二阵列基板122的衬底基板可为玻璃基板,但不限于此,也可为pi(聚酰亚胺)基板,视具体情况而定。
70.在第二显示面板120中,第二阵列基板122包括第二对置区1221和位于第二对置区1221至少一侧的第二外接引线区1222。应当理解的是,在第二显示面板120中,第一外接引线区1222和第一对置区1221在水平方向上排布,此水平方向为与第二显示面板120的厚度方向相垂直。
71.其中,第二外接引线区1222在第一阵列基板112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外接引线区1122内或与第一外接引线区1122重合。如此设置,第二外接引线区1222可以完全被第一外接引线区1122遮挡,不需要制作前框遮挡第二外接引线区1222,从而可以做到窄边框或无边框。
72.参见图2所示,第一外接引线区1122靠近第二显示面板120的一侧绑定有第一驱动单元115,第一驱动单元115驱动第一显示面板110用于显示;第二外接引线区1222靠近第一对置基板114的一侧绑定有第二驱动单元125,第二驱动单元125驱动第二显示面板120用于控光。两个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一阵列基板112和第二阵列基板122之间,不需要制作边框遮挡两个驱动单元,从而可以做到窄边框或无边框。
73.此外,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显示模组的驱动单元侧绑定示意图,参见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接引线区1122远离第一对置区1121的一侧绑定有第一驱动单元115,第二外接引线区1222远离第二对置区1221的一侧绑定有第二驱动单元125,这样设计可适当增大对置区的面积,从而可适当增大透光面积,继而可提高显示占比。
74.第一阵列基板112整体可理解为包括远离第二显示面板120的出光面、靠近第二显示面板120的入光面,以及连接出光面和入光面的侧面,第一驱动单元115设置在第一阵列基板112的侧面,且与第一外接引线区1122的引线电连接。相应的,第二阵列基板122整体可理解为包括出光面、入光面和侧面,第二驱动单元125设置在第二阵列基板122的侧面,且与
第二外接引线区1222的引线电连接。第一驱动单元115设置在第一阵列基板112的侧面,第二驱动单元125设置在第二阵列基板122的侧面,两个驱动单元可通过边框遮挡,由于第一驱动单元115和第二驱动单元125的厚度比较小,因此,即使需要边框遮挡,此边框的尺寸也可以设计比较窄,即:本实施方案可以做到窄边框。
75.在本实施例中,两块液晶显示面板重叠设置,从背光侧发出的光通过第二偏光膜121转变为线性偏正光,再通过第二液晶层123和第一液晶层113变成椭圆偏光,之后再通过第一偏光膜111变成线偏正光,以保证出光侧能够观察到显示画面,但由于两层液晶层之间的光程为单层显示模组的两倍,这样会导致严重的色偏,进而影响双层面板显示模组的画质。
76.为了避免色偏产生,参见图2所示,显示模组还可包括第三偏光膜140,第三偏光膜140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之间,具体可设置在第一对置基板114远离所述第一阵列基板112的一侧,但不限于此,也可设置在第一对置基板114靠近所述第一阵列基板112的一侧,具体视情况而定。
77.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之间设置第三偏光膜140,利用第三偏光膜140的偏转,将光程差调整到和单层显示模组相同,从而避免色偏产生,极大的提升了双层面板显示模组的画质。
78.实施例三
7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所示,实施例三中显示模组和实施例二中显示模组的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例三中第二显示面板120还包括第二对置基板124,也就是说,第二显示面板120并未共用第一显示面板110的第一对置基板114,而是额外设置了一对置基板,即:第二对置基板124。
8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阵列基板122可包括第二对置区1221和位于第二对置区1221至少一侧的第二外接引线区1222。第二对置基板124与第二对置区1221相对设置,第二对置基板124设置在第二阵列基板122和第一对置基板114之间,即:从第二显示面板120自身的入光侧到出光侧,第二偏光膜121、第二阵列基板122、第二液晶层123和第二对置基板124依次设置。
81.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对置基板124可为彩膜基板,彩膜基板包括衬底基板和形成在衬底基板上的彩膜层、黑矩阵和衬垫,应当理解的是,该衬底基板上还可设置公共电极、配向层等结构。但彩膜层也不限于设置在第二对置基板124上,也可采用coa技术制作,将彩膜层直接制作在第二阵列基板122上,具体视情况而定。
82.第二外接引线区1222靠近第一对置基板114的一侧绑定有第二驱动单元125,第二驱动单元125驱动第二显示面板120用于控光,将第二显示面板120和背光模组相结合作为第一显示面板110的背光源,实现像素级别的光强控制和高精细的亮度调节,极大的提高了对比度。此外,通过亮暗调节还能降低显示模组的功耗,节约能源。
83.其中,第一显示面板110包括第一对置基板114,第二显示面板120包括第二对置基板124,第一对置基板114和第二对置基板124可均为彩膜基板,通过两个彩膜基板可以实现双倍的色彩显示,极大的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画质。
84.参见图4所示,显示模组还包括光学透明粘胶层130,光学透明粘胶层130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之间,用于实现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的
固定粘接,同时光能够通过光学透明粘胶层130,保证双层显示模组的画质。
85.参见图4所示,第三偏光膜140可设置在光学透明粘胶层130与第二对置基板124之间,但不限于此,也可设置在光学透明粘胶层130与第一对置基板114之间。
86.实施例四
8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四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所示,实施例四中显示模组和实施例三中显示模组的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例四中第二显示面板120的第二阵列基板122和第二对置基板124相对位置不同。
88.本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偏光膜121、第二阵列基板122、第二液晶层123和第二对置基板124,第二阵列基板122位于第二对置基板124靠近第一显示面板110的一侧,第二液晶层123设置在第二对置基板124和第二阵列基板122之间,第二偏光膜121设置在第二对置基板124远离第一显示面板110的一侧。第二阵列基板122包括与第二对置基板124相对的第二对置区1221和位于第二对置区1221至少一侧的第二外接引线区1222。
89.第一外接引线区1122的引线朝向第二显示面板120所在一侧,可以通过第一阵列基板112自身遮挡第一外接引线区1122的引线,第二外接引线区1222的引线朝向第二对置基板124所在一侧,可以通过第一阵列基板112和第二阵列基板122同时进行遮挡。
90.其中,第一外接引线区1122靠近第二显示面板120的一侧绑定有第一驱动单元115,第二外接引线区1222远离第一显示面板110的一侧绑定有第二驱动单元125,两个驱动单元均被遮挡,从而可以做到窄边框或无边框。
91.实施例五
9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五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所示,显示装置可包括显示模组100和背光模组200,显示模组100为实施例二、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提供的显示模组100,背光模组200设置在第二显示面板120远离第一显示面板110的一侧。
93.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模组200采用分区背光来进去区域亮度控制,第二显示面板120用于控光,将第二显示面板120和背光模组200相结合作为第一显示面板110的背光源,实现像素级别的光强控制和高精细的亮度调节,极大的提高了对比度。第一显示面板110用于色彩精控,忠实还原色彩,控光和色彩显示高效协同控制,实现高对比度,精准的色彩显示,极大的提升了显示装置的显示画质。
94.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9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装配”、“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9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例地”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
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9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故但凡依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