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45788发布日期:2022-01-19 15:03阅读:58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背光模组主要是为液晶显示器提供亮度及光源,使得液晶显示器具有显色性好、发光均匀等优点,随着液晶显示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液晶显示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追求液晶显示器高显示占比率和高分辨率等,为了提高液晶显示器的高显示占比率,通过不断地变窄边框的宽度以适应市场需求。然而,目前的背光模组,仍存在着容易发生松动的现象,从而影响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背光模组。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框体组件和灯条;
5.所述框体组件包括底板和边框,所述边框连接于所述底板的外侧边缘,且与所述底板形成一容纳槽,所述底板开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槽;
6.所述导光板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底板的一面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柱,每一所述第一定位柱插设于一所述定位槽内,所述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且所述灯条与所述边框固定连接,或者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底板的一面设置有连接胶层,所述连接胶层与所述底板连接。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防压膜,每一所述防压膜均与所述边框连接。
9.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光学膜组件,所述光学膜组件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背向所述底板的一面,所述导光板背向所述底板的一面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柱,所述光学膜组件开设至少一个通槽,每一所述第二定位柱插设于一所述通槽内。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组件的外侧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卡耳,所述边框开设有至少一个凹槽,每一所述卡耳插设于一所述凹槽内。
11.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遮光件,每一所述遮光件与一所述凹槽相互对齐,且与所述边框的外侧连接。
12.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防尘棉,所述边框朝向所述灯条的一侧开设有开口,所述防尘棉置于所述开口内,且所述防尘棉的外侧壁与所述开口的内壁相抵接。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边框远离所述底板的一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硅胶条。
14.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硅胶条均匀分布于所述边框背向所述底板的一面。
15.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个实例中所述的背光模组。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边框连接于底板的外侧边缘,使得底板与边框
能够形成一容纳槽,可以放置导光板和灯条,灯条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有利于光线直接射向导光板的一侧,使得光线能够从导光板的一侧进入并在导光板上发生散射,使得光线能够从导光板的正面射出,灯条与底板或灯条与边框固定连接,使得灯条不容易发生松动,并通过多个定位柱同时将导光板固定在底板上,加强了导光板与底板连接的牢固性,从而避免了背光模组容易发生松动的现象,保证了背光模组的正常运行,保证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且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不仅简化了背光模组的生产流程,且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物力及生产时间,从而降低了生产背光模组的成本,且提高了产品的产出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一方向立体结构分解图;
18.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背光模组的一方向立体结构分解图;
19.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导光板的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4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图5中b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一个实施例的框体组件与灯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中,10、背光模组;100、导光板;110、第一定位柱;120、第二定位柱;130、凸起部;140、连接胶层;150、防压膜;200、框体组件;210、底板;211、定位槽;220、边框;221、凹槽;222、开口;230、容纳槽;300、灯条;400、光学膜组件;410、散光膜;420、下增光膜;430、上增光膜;440、通槽;450、卡耳;460、固定胶体;500、遮光件;600、防尘棉;700、硅胶条;800、反射膜。
具体实施方式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26.需要理解的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7.如图1、图2和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10,包括导光板100、框体组件200和灯条300;所述框体组件200包括底板210和边框220,所述边框220连接于所述底板210的外侧边缘,且与所述底板210形成一容纳槽230,所述底板210开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槽211;所述导光板100置于所述容纳槽230内,所述导光板100朝向所述底板210的一面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柱110,每一所述第一定位柱110插设于一所述定位槽211内,所述灯条30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00的一侧,且所述灯条300与所述边框220固定连接,或者与所述底板210固定连接。
28.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灯条300与所述边框220固定连接,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灯条300与所述底板210固定连接。
2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通过将边框220连接于底板210的外侧边缘,使得底板210与边框220能够形成一容纳槽230,可以放置导光板100和灯条300,灯条300设置于导光板100的一侧,有利于光线直接射向导光板100的一侧,使得光线能够从导光板100的一侧进入并进行散射,也就是说,灯条300在通电时,灯条300发射出来的光线能够直接射向导光板100的一侧,并经导光板100上的导光点进行不同的角度散射,从而降低了光线的强度,使得光线能够从导光板100的正面散射出来,且散射出的光线变得更加柔和且均匀,灯条300与底板210或灯条300与边框220固定连接,使得灯条300不容易发生松动,避免了光线发生斜歪的现象。
30.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6导光板100朝向所述底板210的一面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柱110,每一所述第一定位柱110插设于一所述定位槽211内,使得多个定位柱能够同时将导光板100固定在底板210上,加强了导光板100与底板210连接的牢固性,从而避免了背光模组10容易发生松动的现象,保证了背光模组10的正常运行,进而保证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且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不仅简化了背光模组10的生产流程,且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物力及生产时间,从而降低了生产背光模组10的成本,且提高了产品的产出率。
31.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示,第一定位柱11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一定位柱110沿着导光板100长边的一侧的方向依次排列,中部的第一定位柱110的截面形状设为矩形,两端的第一定位柱110的截面形状设为椭圆形,通过将两端设置为椭圆形,便于用户将导光板100组装在底板210上,并将中部的第一定位柱110的截面形状设为矩形,使得中部的第一定位柱110的四个边角能够与定位槽211卡合得更加紧密,不容易发生松动,使用这样的组合方式,不仅有利于用户安装及拆卸导光板100,且还能保证导光板100与底板210连接牢固,不容易发生松动。
32.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导光板100与底板210连接的牢固性,如图6所示,所述导光板100朝向所述边框220的一面设置有凸起部130,所述凸起部130与所述边框220的侧壁相抵接,具体地,导光板100通过设置有凸起部130与边框220的侧壁相抵接,从而提高了导光板100与底板210连接的牢固性,避免了背光模组10发生松动的现象。
33.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采用无中框的结构,减少了大量的物料及劳动力的投入,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且简化了背光模组10的生产流程,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时间,并且提高了产品的产出率。
34.为了提高导光板100与底板210的牢固性,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导光板100朝向所述底板210的一面设置有连接胶层140,所述连接胶层140与所述底板21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导光板100朝向底板210的一面设置有连接胶层140,连接胶层140可以为固定胶条或双面胶,使得连接胶层140能够与底板210固定连接,加强了导光板100与底板210的连接,从而提高了导光板100与底板210连接的牢固性。
35.为了防止边框220擦伤导光板10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导光板100的外侧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防压膜150,每一所述防压膜150均与所述边框220连接。具体地,通过在导光板100的外侧边缘设置有多个防压膜150,使得防压膜150的一面与边框220连
接,防压膜150的另一面与导光板100连接,从而使得边框220粗糙面均与防压膜150的表面接触,有效避免了边框220的粗糙面擦伤导光板100的现象,从而保证了导光板100的导光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防压膜150的长度与导光板100的边长的长度相等,使得导光板100的外侧边缘均贴附有防压膜150,进而有效避免了边框220擦伤导光板100外侧边缘的现象。
36.为了提高背光模组10的发光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光学膜组件400,所述光学膜组件40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00背向所述底板210的一面,所述导光板100背向所述底板210的一面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柱120,所述光学膜组件400开设至少一个通槽440。需要理解的是,光学膜组件400包括上增光膜430、下增光膜420和散光膜410,通过在导光板100背向底板210的一面依次设置有散光膜410、下增光膜420和上增光膜430,使得导光板100导出的光线经散光膜410进行散射,从而改变了光线的散射角度,使得光线再经下增光膜420和上增光膜430折射后出来的光线变强,进而提高背光模组10的发光强度。
37.在本实例中,为了实现上增光膜430、下增光膜420及散光膜410与底板210的稳固连接,具体地,上增光膜430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子通槽440,下增光膜420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子通槽440及散光膜410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子通槽440,每一个第二定位柱120依次穿过一个第三子通槽440、一个第二子通槽440及一个第一子通槽440,使得导光板100能够与上增光膜430、下增光膜420及散光膜410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导光板100与上增光膜430、下增光膜420及散光膜410能够组装成一个整体,并通过导光板100的每一个第一定位柱110插设于底板210的一个定位槽211内,使得导光板100能够与底板210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了底板210与上增光膜430、下增光膜420及散光膜410与的稳固连接。
38.为了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10的发光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还包括反射膜800,所述反射膜80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00朝向所述底板210的一面,所述反射膜800背向所述导光板100的一面与所述底板210连接。具体地,反射膜800朝向导光板100的一面设置有胶条或双面胶,使得反射膜800能够与导光板100固定连接,同时,反射膜800朝向底板210的一面设置有胶条或双面胶,使得反射膜800能够与底板210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反射膜800夹在导光板100和底板210之间,通过在导光板100的一面设置有反射膜800,使得反射膜800能够将导光板100射向底板210一面的光进行阻拦并反射至导光板100上,经导光板100进行再次散射,从而提高了导光板100背向底板210一面的导光亮度,进而提高了背光模组10的发光强度。
39.为了实现上增光膜430、下增光膜420及散光膜410与边框220的稳固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光学膜组件400的外侧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卡耳450,所述边框220开设有至少一个凹槽221,每一所述卡耳450插设于一所述凹槽221内。具体地,通过在上增光膜430、下增光膜420及散光膜410的一侧边缘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卡耳450,使得上增光膜430、下增光膜420及散光膜410中的多个卡耳450能够与边框220的多个凹槽221一一对应卡合,实现了边框220与上增光膜430、下增光膜420及散光膜410的稳固连接。另外,每一卡耳450朝向边框220的一面设置有防刮伤胶,减少了边框220刮伤上增光膜430、下增光膜420及散光膜410的侧边缘,保证了背光模组10的背光效果。
4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上增光膜430、下增光膜420及散光膜410与底板210的稳固连接方式,并结合上增光膜430、下增光膜420及散光膜410与边框220的稳固连接方式的
同步使用,使用这两种结合的连接方式能够对背光模组10的不同方向进行限定,使得背光模组10的结构连接地更加稳固,不容易发生松动。
41.进一步地,上增光膜430的一面还设置有固定胶体460,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胶体460包贴于背光模组10一侧的外边缘,从而加强了背光模组10结构的牢固性,避免了背光模组10发生松动的现象,更进一步地,固定胶体460背向上增光膜430的一面设置有拦截层,拦截层可以为泡棉或防尘胶带,使得灰尘与颗粒等异物无法进入背光模组10,保证了背光效果。
42.为了防止背光模组10漏光,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7所示,背光模组10还包括多个遮光件500,每一所述遮光件500与一所述凹槽221相互对齐,且与所述边框220的外侧连接。具体地,边框220开设至少一个凹槽221,通过对应每一凹槽221的边框220设置有遮光件500,遮光件500可以为遮光胶或遮光带,每一个遮光件500的长度可以不相同,且每一遮光件500贴合边框220的外侧并将一凹槽221覆盖,使得遮光件500能够阻挡背光模组10光线穿过凹槽221,避免了背光模组10的漏光现象。同时,通过将遮光件500封闭于一凹槽221,防止了灰尘等杂物进入容纳槽230,保证了背光模组10的背光效果。进一步地,边框220是由四个长条拼接而成的,通过在边框220的四个边角上设置有遮光件500,避免了背光模组10漏光的现象,保证了背光模组10背光的效果。
43.为了防止灰尘进入背光模组10,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包括防尘棉600,如图2所示,所述边框220朝向所述灯条300的一侧开设有开口222,所述防尘棉600置于所述开口222内,且所述防尘棉600的外侧壁与所述开口222的内壁相抵接。具体地,所述边框220朝向所述灯条300的一侧开设有开口222,便于用户安装与拆卸灯条300,并将防尘棉600置于开口222内,且封闭于开口222,从而防止了灰尘与颗粒等异物进入背光模组10,保证了背光模组10的背光效果。
44.为了便于用户控制安装背光模组10的封胶量,如图1、图3和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边框220远离所述底板210的一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硅胶条700。具体地,通过将多个硅胶条700间隔设置于边框220远离底板210的一面上,用户将边框220设置有多个硅胶条700的一面安装于显示装置上,并向硅胶条700间隔的空隙内注入胶水,通过多个硅胶条700的厚度来衡量注入空隙的胶水量,从而便于用户控制注入的封胶量,能快速地完成背光模组10的安装。
45.为了提高了背光模组10整体连接的稳定性,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各所述硅胶条700均匀分布于所述边框220背向所述底板210的一面。具体地,在边框220背向所述底板210的一面均匀地设置有多个硅胶条700,使得每两个硅胶条700间隔的距离相等,从而使得胶水能够均匀地分布于边框220背向所述底板210的一面,使得背光模组10能够与显示装置连接地更加平稳,提高了背光模组10整体连接的稳定性。
46.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个实例中所述的背光模组10。
47.具体地,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面板、灯条300连接器等,将该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连接,使得背光模组10的光线能够直射于显示面板,从而实现显示装置的显像效果,通过灯条300与灯条300连接器连接,便于灯条300实现通电,使得光线能够从导光板100的一侧进入并光线发生散射,从而为显示装置提供充足的光源。
48.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
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