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脸识别用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40738发布日期:2022-01-26 17:49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脸识别用镜头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光学镜头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人脸识别用镜头。


背景技术:

2.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网络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识别的一系列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3.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缺陷:相关技术中的人脸识别用镜头在使用过程中,当镜头覆盖的角度过大时,通过镜头识别的图像或视频会产生畸形,因此镜头在识别的过程中覆盖的角度小。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增加镜头覆盖的角度,本技术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用镜头。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人脸识别用镜头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人脸识别用镜头,包括镜筒和摄像模组,所述镜筒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摄像模组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沿所述镜筒轴线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镜片、支撑镜片、第一麦拉片、第二镜片、第二麦拉片、第三镜片、第三麦拉片、第四镜片和限位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镜片、支撑镜片、第一麦拉片、第二镜片、第二麦拉片、第三镜片,第三麦拉片、第四镜片和限位件等组合在一起,不仅增加了镜头的覆盖角度,而且通过镜头识别的图像或视频不会产生畸形,增加了图形和视频的清晰度。
8.可选的,所述安装孔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定位凸缘,所述定位凸缘的侧壁抵接于所述摄像模组的一端,所述限位件抵接于所述摄像模组的另一端。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凸缘对摄像模组有定位作用,增加了工作人员安装摄像模组的便捷性,同时定位凸缘和限位件对摄像模组有夹持作用,增加了摄像模组安装于镜筒内的稳定性。
10.优选的,所述限位件包括压环和ir片,所述压环的一侧与所述ir片固定连接,所述压环和所述ir片均与所述镜筒粘接固定,所述压环背离所述ir片的侧壁抵接于所述第四镜片的侧壁。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环与ir片固定连接,工作人员便于同时将第四垫片和ir片安装于镜筒的安装孔内,同时通过压环和ir片同时与镜筒粘接固定,从而增加了限位件与镜筒连接的牢固性;同时ir片具有滤光效果,当镜头外的红外感应点侦测到光线的强弱变化后,内置的ir片能够根据外部光线的强弱随之自动切换,使图像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不论是在白天还是黑夜下,都能使镜头得到最佳成像效果。
12.优选的,所述第一镜片靠近所述定位凸缘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镜片背离所述定位凸缘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定位凸缘的中心开设有供第一凸台穿过的避位孔。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镜片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凸台,第一镜片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通过镜片的光学折射原理进行设计,不仅具有扩大镜头的覆盖角度的效果,同时达到无畸变效果;避位孔提供了第一凸台穿过的空间,对第一凸台有保护作用。
14.优选的,所述第三镜片靠近所述第二镜片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定位凸环,所述第二镜片靠近所述第三镜片的侧壁开设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缘位于所述定位凹槽内。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样将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均安装于镜筒内时,定位凸缘位于定位凹槽内,定位凹槽对定位凸缘有定位作用,从而对第三镜片有定位作用,增加了第三镜片安装于定位孔内的稳定性。
16.优选的,所述镜筒靠近所述限位件的一端开设有定位孔,所述ir片与所述定位孔卡接配合。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孔对ir片有定位作用,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将ir片安装于镜筒内的效率,同时定位孔增加了ir片安装于镜筒上的稳定性。
18.优选的,所述支撑镜片的一端开设有贯穿的通光孔。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镜片不仅可以使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同时通关孔以使支撑镜片具有透光性能。
20.优选的,所述定位凸缘上固定设置有第一加强环和第二加强环。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加强环和第二加强环增加了定位凸缘与镜筒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同时第一加强环和第二加强环呈环形状设置,从而使第一加强环和第二加强环具有透光效果。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通过将第一镜片、支撑镜片、第一麦拉片、第二镜片、第二麦拉片、第三镜片,第三麦拉片、第四镜片和限位件等组合在一起,不仅增加了镜头的覆盖角度,而且通过镜头识别的图像或视频不会产生畸形,增加了图形和视频的清晰度;
24.定位凸缘对摄像模组有定位作用,增加了工作人员安装摄像模组的便捷性,同时定位凸缘和限位件对摄像模组有夹持作用,增加了摄像模组安装于镜筒内的稳定性;
25.压环与ir片固定连接,工作人员便于同时将第四垫片和ir片安装于镜筒的安装孔内,同时通过压环和ir片同时与镜筒粘接固定,从而增加了限位件与镜筒连接的牢固性;同时ir片具有滤光效果,当镜头外的红外感应点侦测到光线的强弱变化后,内置的ir片能够根据外部光线的强弱随之自动切换,使图像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不论是在白天还是黑夜下,都能使镜头得到最佳成像效果。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人脸识别用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镜筒;11、安装孔;12、定位凸缘;121、避位孔;13、第一加强环;14、第二加强环;2、第一镜片;21、第一凸台;22、第一凹槽;3、支撑镜片;31、通光孔;4、第一麦拉片;5、第二镜片;51、第二凸台;52、定位凹槽;6、第二麦拉片;7、第三镜片;71、第二凹槽;72、第三凹槽;73、定位凸环;8、第三麦拉片;9、第四镜片;91、第三凸台;92、第四凹槽;93、第四凸台;10、限
位件;101、压环;102、ir片。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一种人脸识别用镜头,参照图1和图2,人脸识别用镜头包括镜筒1和摄像模组,镜筒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镜筒1的端部开设有安装孔11,摄像模组安装于安装孔11内。
32.参照图2,摄像模组包括沿镜筒1轴线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镜片2、支撑镜片3、第一麦拉片4、第二镜片5、第二麦拉片6、第三镜片7、第三麦拉片8、第四镜片9和限位件10。镜筒1的安装孔11内一体成型有定位凸缘12,定位凸缘12位于镜筒1靠近第一镜片2的一端,且定位凸缘12的侧壁抵接于第一镜片2的侧壁。限位件10与安装孔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限位件10和定位凸缘12对支撑镜片3、第一麦拉片4、第二镜片5、第二麦拉片6、第三镜片7、第三麦拉片8、第四镜片9和限位件10有夹持作用,从而将整个摄像模组固定于安装孔11内。
33.限位件10包括压环101和ir片102,在本实施例中,制作压环101的材料为塑胶,压环101靠近ir片102的一侧与ir片102粘接固定,压环101和ir片102均与镜筒1粘接固定,压环101背离所述ir片102的侧壁抵接于所述第四镜片9的侧壁。通过压环101和ir片102同时与镜筒1粘接固定,从而增加了限位件10与镜筒1连接的牢固性;同时ir片102具有滤光效果,当镜头外的红外感应点侦测到光线的强弱变化后,内置的ir片102能够根据外部光线的强弱随之自动切换,使图像达到最佳效果。
34.继续参照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麦拉片4、第二麦拉片6和第三麦拉片8均为环形,不仅具有遮光效果,同时也具有透光效果。第一镜片2、支撑镜片3、第二镜片5、第三镜片7和第四镜片9均为透明的镜片,不仅对光线有折射功能,同时也具有聚光功能。
35.第一镜片2靠近定位凸缘12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凸台21,第一镜片2背离定位凸缘12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22。与之相对应的,定位凸缘12的中心开设有定位凸缘12穿过的避位孔121,从而对定位凸缘12有保护作用。定位凸缘12背离第一镜片2的侧壁一体成型有第一加强环13,第一加强环13背离定位凸缘12的侧壁一体成型设置有第二加强环14。定位凸缘12、第一加强环13和第二加强环14的厚度之和大于第一凸台21的厚度。当工作人员将镜头放置于桌面上时,定位凸缘12、第一加强环13和第二加强环14对第一镜片2有向上支撑作用,从而对第一镜片2上的第一凸台21有保护作用。第二加强环14内侧壁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加强环13内侧壁的直径,第一加强环13的内径大于定位凸缘12的内径,以使镜头靠近第一镜片2的一端能收集更多的光源。
36.支撑镜片3的中心开设有通光孔31,通光孔31的形状为圆台状,且通光孔31靠近第一镜片2一端的直径较小。第二镜片5两侧均一体成型有第二凸台51,第二镜片5靠近第三镜片7的侧壁开设有定位凹槽52。与之相对应的,第三镜片7靠近第二镜片5的侧壁一体成型有定位凸环73,定位凸环73位于定位凹槽52内。定位凹槽52对定位凸环73有定位作用,从而对第三镜片7有定位作用,从而保证第二镜片5与第三镜片7的轴线对齐。定位凸环73的中心开设有第二凹槽71,第二镜片5背离定位凸环73的侧壁开设有第三凹槽72。与之相对应的,第四镜片9靠近第三镜片7的侧壁一体成型有第三凸台91,第三凸台91位于第三凹槽72内。第四镜片9背离第三凸台91的侧壁开设有第四凹槽92,第四凹槽92位于第四镜片9的中心位置,第四凹槽92内一体成型有第四凸台93。第一镜片2、支撑镜片3、第一麦拉片4、第二镜片
5、第二麦拉片6、第三镜片7,第三麦拉片8、第四镜片9和限位件10等组合在一起,增加了镜头整体的覆盖角度。
37.本技术的人脸识别用镜头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将第一镜片2、支撑镜片3、第一麦拉片4、第二镜片5、第二麦拉片6、第三镜片7,第三麦拉片8、第四镜片9和限位件10等组合在一起,由于第一镜片2、第二镜片5、支撑镜片3、第三镜片7和第四镜片9的特殊结构,不仅增加了镜头的覆盖角度,而且通过镜头识别的图像或视频不会产生畸形,增加了图形和视频的清晰度。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