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组件、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34599发布日期:2022-04-27 12:25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驱动组件、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打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驱动组件、处理盒。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该电子成像装置内设有输出旋转驱动力的驱动机构。该处理盒一般包括有旋转力驱动组件、显影单元、显影剂、控粉单元以及容纳上述单元的壳体,另外根据不同种类的处理盒结构,还额外地设置有感光单元、充电单元、清洁单元以及搅拌单元等。该处理盒的旋转力驱动组件沿显影单元轴向设置在处理盒的一端,通过该旋转力驱动组件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机构相互啮合后进而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中,最后驱动处理盒内部的旋转单元(如显影单元、感光单元、搅拌单元等)转动,参与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显影工作。
3.电子成像装置在进行显影工作(即常说的“打印”)之前,使用者需将处理盒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中,处理盒的旋转力驱动组件需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机构进行接触进而相互啮合。
4.如图1、图2所示,为电子成像装置(未出示)中的驱动机构a500与处理盒一端的驱动组件a100进行接触啮合的示意图,驱动组件a100随着处理盒的安装沿安装方向y1(安装方向y1与显影单元a10的旋转轴l3大致垂直)向驱动机构a500移动,当移动至与驱动机构a500基本同轴时,驱动机构a500的传动销a510与驱动组件a100的啮合爪a110抵接啮合将来至驱动机构a500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驱动组件a100中,最后驱动组件a100通过齿轮将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的各个单元中。
5.如图3所示,在驱动组件a100与驱动机构a500进行接触啮合前,由于处理盒在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处理盒的轴向两端被电子成像装置内的内壁或导轨相对固定,使处理盒不能产生轴向的移动。同样的,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驱动机构a500也设计成只能绕自身轴线旋转而不能产生位移。这样,在驱动组件a100与驱动机构a500进行接触啮合前,用于传递驱动力的传动销a510的最低点与啮合爪a110的最高点存在高度差h1,因此啮合爪a110在移动至与传动销a510啮合的过程中将存在一定的机率产生相互的结构干涉。在现有技术中,为减少相互的结构磨损或干涉现象,传动销a510或啮合爪a110的外表面一般设置成带有一定的倾斜或圆滑面,同时驱动组件a100与驱动机构a500抵接时,啮合爪a110可沿驱动组件a100的旋转轴l2进行内缩以避免上述的结构干涉。
6.因此,若上述的驱动机构a500与驱动组件a100两者在处理盒的安装或拆卸期间存在多次的反复啮合与分离动作,则容易导致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机构a500的结构或处理盒的驱动组件a100的结构出现磨损或断裂,致使驱动机构a500和驱动组件a100难以或无法相互稳定地啮合并传递动力。这样,电子成像装置或处理盒也因此不能继续正常使用,后续的显影质量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组件,设置在处理盒的一端,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中,驱动组件包括:
8.动力接收部,用于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啮合,
9.其中动力接收部能够相对于处理盒内侧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缩进位置。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处理盒接收电子成像装置动力的驱动组件。当处理盒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时,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啮合,动力接收部啮合时相对于轮毂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缩进位置,避免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硬性接触,大大提高了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啮合过程中的流畅度,提高了处理盒的工作寿命。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还包括
12.迫压件,迫压件设有限位部;
13.滑动件,滑动件与迫压件通过连接构件连接,
14.在初始位置时,迫压件使得连接构件处于倾斜的状态。
15.由此,迫压件使得连接构件在初始位置时处于倾斜的状态,能够让动力接收部向内缩进的过程所需的时间更短,能够节省了驱动组件与驱动头啮合的时间。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述迫压件包括容纳部、轴孔以及限位部,连接构件的端部与轴孔连接,限位部设有向内倾斜的迫压面;
17.滑动件的上表面设有一通孔,滑动件设有倾斜的斜滑面,滑动件的中间设有一滑槽,连接构件安装在滑槽中;
18.当滑动件安装到容纳部中后,迫压面与斜滑面抵接,限位部对滑动件进行固定,连接构件处于倾斜的状态,滑动件能够随着连接构件一起运动并相对于迫压件滑动。
19.由此,迫压件、滑动件如上述连接,通过上述结构使得滑动件能够随着连接构件相对于迫压件共同滑动。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迫压件通过轴孔与安装在滑槽中并与连接构件平移滑动配合;动力接收部通过连接部穿过滑动件的通孔安装到滑动件中,限位面与滑动件的上表面抵接;连接件穿过连接部一端的槽口,其连接件中间突起的部分位于槽口中,连接件的两端放置入轮毂内置的限位滑槽中;弹性件放置在轮毂的内腔中,弹性件的一端抵靠在内腔的底面上,而另一端抵靠在连接件的两端处。
21.由此,驱动组件的各个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如上述。
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抵靠在连接件上,连接件的两端位于限位滑槽中;
23.当连接件可沿着限位滑槽进行弹性移动时,动力接收部也相对于轮毂沿轴线方向进行轴向的伸缩移动。
24.由此,在动力接收部未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弹性件的弹性力使动力接收部保持向外伸出的状态。
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接触啮合时,
26.驱动头与动力接收部抵接使动力接收部相对于轮毂向内缩进,动力接收部的轴线与轮毂的轴线相互平行。
27.由此,动力接收部的轴线方向一直与轮毂的轴线方向保持大致平行,能够让动力
接收部向内缩进的过程所需的时间更短,能够节省了驱动组件与驱动头啮合的时间。
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还包括控制机构,处理盒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将处理盒在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中安装和定位的导向部件,控制机构的一部分位于导向部件上,控制机构控制动力接收部沿其旋转的轴向方向上运动。
29.由此,且控制机构的一部分可位于导向部件上,可起到与导向部件相同的导向作用,即,控制机构除了控制动力接收部的轴向运动外,还可进一步起到将处理盒安装进电子成像装置主体中的导向作用。
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中具有旋转元件,处理盒架设在旋转元件上。
31.由此,旋转元件能够承载处理盒并带动处理盒一同旋转。
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旋转元件上设有导轨部件,导轨部件包括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及两者之间的空间n构成该导轨部件;导向部件容纳在导轨部件中。
33.由此,通过空间n容纳导向部件,从而对处理盒进行承载。
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机构包括一抵接部和作用部,抵接部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抵接部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动力接收部处于缩进状态。
35.由此,当抵接部受到来自处理盒外部的力的作用时,外力可直接或间接作用在抵接部上,使抵接部可相对处理盒发生移动,从而移动至第二位置处。
3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机构还包括一弹性部,弹性部使抵接部趋向保持在第一位置处。
37.由此,卡接部的移动使得弹性作用件压缩出现弹性变形,于是,当上述抵接部上受到的力撤销时,抵接部在弹性部的弹性恢复力下朝其初始状态的第一位置移动。
3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动力接收部设有凸爪,驱动头设有驱动柱,凸爪与驱动柱抵接啮合。
39.由此,凸爪与驱动柱抵接啮合,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动力连接,从而接收驱动力。
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动力接收部设有连接部,连接部的一端设有用于与驱动头啮合的啮合部,连接部另一端设有槽口、限位面,凸爪设于啮合部的一端。
41.由此,动力接收部如上述构成。
4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中,处理盒中具有驱动组件。
4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44.动力接收部、驱动头相互啮合时能够较为平稳,且有效地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中使其参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显影工作。同时也避免了因动力接收部在接收动力过程中因受力不均导致处理盒在工作时出现晃动现象。避免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硬性接触,提高了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啮合过程中的流畅度,提高了处理盒的工作寿命。
附图说明
45.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处理盒的驱动组件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处理盒的驱动组件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7.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驱动组件与驱动机构进行接触啮合前的动作示意图。
4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剖面结构图。
4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驱动组件的爆炸图。
51.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一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迫压件的结构图。
52.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一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滑动件的结构图。
53.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一实施例的迫压件和滑动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54.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一实施例的动力接收部的结构图。
55.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剖面结构图。
56.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实施例的处理盒沿方向y1向驱动头移动的示意图。
57.图13、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接触啮合的示意图。
58.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另一实施例的处理盒安装于电子成像装置主体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9.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另一实施例的电子成像装置主体中的第一旋转元件c1的结构示意图。
60.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中另一实施例的电子成像装置主体中的第二旋转元件c2的结构示意图。
61.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另一实施例的处理盒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主体中后在第一旋转元件c1处的局部示意图。
62.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中另一实施例的处理盒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主体中后在第一旋转元件c1处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的轴向方向与显影单元或传递单元的旋转轴同轴或平行。
64.实施例一
65.图4-14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处理盒b。
66.具体地,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的剖面结构图。如图4所示,处理盒b包括显影仓b100,显影仓b100内储存有显影剂t,位于显影仓b100的表面固定设置有控粉单元20,显影单元10可旋转地安装在显影仓b100上。驱动组件200安装在处理盒b的显影仓b100的一端上。
67.另外,根据不同类似的处理盒b结构,还额外的设置有壳体91以及内设的清洁单元60、感光单元40以及充电单元50。
6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的驱动组件的爆炸图。如图5和图6所示,驱动组件200包括动力接收部210、迫压件220、滑动件230、弹性件250、连接件260、轮毂270,迫压件220、滑动件230、弹性件250、连接件260组成
控制组件。
69.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驱动组件的迫压件的结构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驱动组件的滑动件的结构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迫压件和滑动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如图7至图9所示,迫压件220为中空的框体结构,迫压件220包括:容纳部221、轴孔222以及具有一向内倾斜的迫压面223a的限位部223,其中限位部223为半包围结构。滑动件230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滑动件230的上表面设有一通孔234,滑动件230的侧表面设有倾斜的斜滑面231,滑动件230的中间设有一滑槽232,滑动件230的下表面还设有凸部233。
70.具体的,迫压件220与滑动件230通过连接构件230a连接,优选地,连接构件设置为曲柄构件,参见图8。进一步的,连接构件230a安装到滑动件230的滑槽232中,连接构件230a的端部与迫压件220的轴孔222连接,当滑动件230安装到迫压件220的容纳部221中后,迫压面223a与斜滑面231抵接,同时由于限位部223对滑动件220进行固定,使得连接构件230a处于倾斜的状态,并且滑动件230能够随着连接构件230a一起运动并相对于迫压件220滑动。
71.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动力接收部的结构图。如图所示,动力接收部210设有连接部216、设在连接部216一端用于与驱动头900啮合的啮合部213、设在连接部216另一端的槽口215以及一限位面212,其中啮合部213的一端包括一对用于与驱动头900的驱动柱910抵接啮合的凸爪211。
72.如图11所示,驱动组件200的各个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是:迫压件220通过轴孔222与安装在滑动件230的滑槽232中的连接构件230a平移滑动配合;动力接收部210通过连接部216穿过滑动件230的通孔234安装到滑动件230中,此时限位面212与滑动件230的上表面抵接;连接件260穿过连接部216一端的槽口215,其连接件260中间突起的部分位于槽口215中,连接件260的两端放置入轮毂270内置的限位滑槽273中,以在动力接收部210接收到驱动力后带动轮毂270旋转;弹性件250放置在轮毂270的内腔272中,弹性件250的一端抵靠在内腔272的底面275上,而另一端抵靠在连接件260的两端处。
73.上述的各零件互相配合后可整体装配如处理盒b的一侧,参见图5和图6,其轮毂270可将驱动力传递至齿轮15并使显影单元10运转,端盖290覆盖在滑动件230上,动力接收部210从端盖290的通口299向外伸出,迫压件220的限位部223与端盖290的滑动面291垂直滑动配合,最后可将端盖290通过螺丝、胶粘、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处理盒b的一侧上,防止驱动组件200从处理盒b中脱出。
74.根据上述,弹性件250的一端抵靠在连接件260上且连接件260的两端位于限位滑槽273中使连接件260可沿着限位滑槽273进行弹性移动,与连接件260连接的动力接收部210也可相对于轮毂270沿轴线方向进行轴向的伸缩移动,同样,由于滑动件230与动力接收部210的连接、迫压件220与滑动件230的连接使滑动件230与迫压件220也可随着动力接收部210的伸缩移动一并移动。
75.以下对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接触啮合的过程进行说明(为便于了解动力接收部210在轮毂270中的动作过程,驱动组件200中的部分部件未出示)。
76.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处理盒b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马达推动处理盒b整体沿方向y1向驱动头900移动,动力接收部210随之移动并接近驱动头900。在动力接收部210未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弹性件250的弹性力使动力接收部210保持向外伸出的状态,此时动力接收部210处于初始位置,而由于迫压件220的迫压面223与斜滑面231抵
接,同时由于限位部223对滑动件220进行固定,使得连接构件230a处于倾斜的状态,这时连接构件230a的轴线与动力接收部2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r1。
77.当凸爪211在接触啮合的过程中与驱动柱910形成结构干涉时,随着处理盒b的继续移动,驱动头900与动力接收部210抵接啮合,动力接收部210接收到驱动头施加的压力f后沿与y1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并相对于轮毂270向内缩进,同时带动与动力接收部210相对固定配合的的滑动件230下移并压缩弹性件250,这时安装在滑动件230内的连接构件230a也随之运动,此时动力接收部210处于缩进位置,连接构件230a的轴线与动力接收部2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r2,在缩进位置时的夹角r2的角度比在初始位置时的夹角r1的角度大,随着动力接收部210的向内缩进其凸爪211即可避开与驱动柱910的结构干涉,当处理盒b被推动到位后,动力接收部210受到弹性件250的弹性力向外伸出与驱动头900啮合接收旋转的驱动力。在动力接收部210移动过程中,动力接收部210的轴线方向一直与轮毂的轴线方向保持大致平行,由于迫压件220使得连接构件230a在初始位置时处于倾斜的状态,这种结构的设计能够让动力接收部210向内缩进的过程所需的时间更短,节省了驱动组件200与驱动头900啮合的时间,大大提高了驱动组件200与驱动头900啮合过程中的流畅度和处理盒的工作寿命。
78.实施例二
79.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其区别在于:实施例一中,迫压件220、滑动件230、弹性件250、连接件260组成的控制组件对动力接收部210进行控制。而本实施例中,采用控制机构280对动力接收部210进行控制。
80.如图15至图1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盒100,包括壳体101,在壳体101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端盖110和第二端盖120,在壳体101中架设有显影辊130、出粉刀140,以及在壳体101中存储有显影剂(未示出),位于壳体101中的显影剂经由出粉刀140控制在显影辊130表面形成均匀的显影剂层,以用于在与显影辊对接的感光构件(未示出)上形成显影图像。处理盒100的一端部处还设置有驱动组件200,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200设置在第一端盖110上,驱动组件200至少包括有动力接收部210和控制机构280,控制机构280用于控制动力接收部210沿其旋转轴的方向上的运动。在第一端盖110和第二端盖120上还分别设置有用于将处理盒100在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中安装和定位的导向部件290,进一步地,控制机构280位于第一端盖110上,且控制机构280的一部分可位于导向部件290上,可起到与导向部件290相同的导向作用,即,控制机构280除了控制动力接收部210的轴向运动外,还可进一步起到将处理盒安装进电子成像装置主体中的导向作用。
81.根据本技术的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下述电子成像装置中,如图16和图17所示,电子成像装置内设置有可承载处理盒并带动处理盒一同旋转的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分别对应于处理盒100的两端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中的左右两侧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通过与处理盒左右两端的配合共可架设四个处理盒,各处理盒中携带有不同颜色的显影剂,以用于显影彩色图像。在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上可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处理盒100的第一导轨部件c01和第二导轨部件c02,以其中一个处理盒的安装方式为例,其两端分别自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的外部向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内安装,以第一导轨部件c01处的配合为例,第一导轨部件c01为由至少一个侧壁及其周边空间
构成的具有导引和承载功能的结构,如图18所示,第一导轨部件c01包括有第一侧壁c011和第二侧壁c012,由第一侧壁c011和第二侧壁c012及两者之间的空间n构成该第一导轨部件c01,通过该空间n容纳导向部件290,以及第一侧壁c011和第二侧壁c012在相对的两个方向上与导向部件290的外周相接触,使导向部件290在空间n中与第一侧壁c011和第二侧壁c012不会形成明显可供显影盒晃动的间隙,从而对导向部件290具有导向以及一定的限位作用,第一导轨部件c01与第一端盖110上的导向部件290相配合,使导向部件290插入第一导轨部件c01中并沿第一导轨部件c01朝第一旋转元件c1的旋转中心q的方向滑移,直至到达预定位置后,导向部件290通过卡接结构(未示出)与第一导轨部件c01相卡接以不易于朝第一旋转元件c1外部脱离,此时处理盒100成功安装于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内,并能够随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的旋转而在该旋转圆周上移动,在将处理盒移动至位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900附近的特定位置时,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带动该处理盒盒使其上的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进行接触,以使动力接收部210和驱动头900进行啮合,从而进行前述的旋转力的传递,使处理盒进行显影工作,当需要切换处理盒工作时,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可进一步带动处理盒旋转使之在旋转圆周上移动,使正在啮合的动力接收部210和驱动头900之间有相对位移产生,以使两者脱离啮合,随后将预切换的处理盒转至该特定位置,重复进行上述啮合动作。
82.根据本实施例的处理盒上控制机构的结构,如图18所示,控制机构280可设置在第一端盖110上,且控制机构280的一部分可位于导向部件290上,控制机构280至少包括一抵接部281、和作用部283,以及还可包括有弹性部282,抵接部281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抵接部281不受力的作用时,即初始状态(第一状态)下,由弹性部282使抵接部281趋向保持在第一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位置为弹性部282作用于抵接部281使抵接部281伸出于处理盒或导向部件290的伸出位置,此时弹性部282处于伸展状态。
83.当抵接部281受到来自处理盒外部的力的作用时,外力可直接或间接作用在抵接部281上,使抵接部281可相对处理盒发生移动,从而移动至第二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位置为由该外力使抵接部281缩进处理盒或导向部件290的缩进位置,此时弹性部282被压缩变形,抵接部281处于第二状态。由于该抵接部281朝第二位置的移动动作,使得抵接部281能将该外力传递至作用部283,再经由作用部283将力传递至动力接收部210,使动力接收部210沿其旋转轴的方向朝处理盒内部伸缩。具体地,作用部283可以是连接在抵接部281上的或者和抵接部281一体形成的结构,例如与抵接部281一体形成一连杆结构,抵接部281与作用部283由一连接部(未示出)连接,该连接部上设置有支撑孔,通过第一端盖110内侧一支柱(未示出)套设在该支撑孔中,将该连接部架设在第一端盖110内侧,抵接部281和作用部283固定在连接部两端,由此将该连杆结构架设在第一端盖110内侧。动力接收部210上套设有受力部(未示出),用于接收抵接部281传递的作用力,该受力部具有受力面,在本实施例中,受力部的受力面为一受力斜面,抵接部281末端设置为与该斜面相配合的施力斜面,将来自抵接部281作用力通过施力斜面与受力斜面的配合而作用在受力部后,推动受力部沿动力接收部210的轴向方向发生运动,根据本实施例,受力部沿该轴向方向朝处理盒内部移动,此外,动力接收部210中间部(未示出)位于受力部靠近处理盒内的一侧还设置有诸如卡簧、轴销或台阶面的卡接部(未示出),使受力部受力移动时能够抵接至卡接部并带动动力接收部210一同朝处理盒内部轴向移动,由此实现将抵接部281上受到的力作用在动力
接收部210并带动动力接收部210朝处理盒内轴向缩进,此时抵接部281移动至第二位置,动力接收部210处于缩进状态。在动力接收部210与容纳动力接收部210的如齿轮等的安装部之间还设有弹性作用件(未示出),该弹性作用件用于抵接至动力接收部210施与动力接收部210向处理盒外部伸出的作用力,本实施例中,该弹性作用件抵接在卡接部与齿轮底面之间,上述受力部受力移动时能够抵接至卡接部并带动动力接收部210一同朝处理盒内部轴向移动时,卡接部的移动使得弹性作用件压缩出现弹性变形,于是,当上述抵接部281上受到的力撤销时,抵接部281在弹性部282的弹性恢复力下朝其初始状态的第一位置移动,与此同时,传递至受力部上使其朝处理盒内部轴向移动的力撤销,此时在弹性作用件上压缩的力撤销,弹性作用件发生弹性恢复,在齿轮底部轴向固定的情况下,弹性作用件的弹性恢复力使得动力接收部210朝处理盒外部的方向进行轴向伸出,于是,此时抵接部281移动至第一位置,动力接收部210恢复至初始的伸出状态。
84.进一步,对于上述的抵接部281的受力情况,该施加在抵接部281上的力来自于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带动其上的处理盒在旋转圆周上移动或是朝向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900移动的过程中,当出现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的干涉时,例如动力接收部210的突起与驱动头900的轴销相抵接时因彼此相位原因造成的两者之间的干涉,使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不能顺利进行啮合,处理盒因受到该干涉的作用力,不能够及时跟随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顺利地沿m方向旋转,于是,会出现如图19所示的现象,在导轨部件c01中,第一侧壁c011会在m方向上挤压导向部件290上的抵接部281,以及压缩弹性部282,据此实现上述的带动动力接收部210的轴向运动。当动力接收部210和驱动头900啮合后,处理盒能够在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中适应性地被架设,第一侧壁c011不会在m方向上挤压导向部件290上的抵接部281,抵接部281上受到的力撤销,抵接部281移动至第一位置,动力接收部210恢复至初始的伸出状态。
85.对于动力接收部210和驱动头900脱离啮合时,同样适用上述过程,即,当例如动力接收部210的突起与驱动头900的轴销相抵接时因彼此相位原因造成的两者之间的干涉,使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不能顺利脱离啮合,处理盒因受到该干涉的作用力,不能够及时跟随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顺利地沿m方向旋转,于是,会再次出现如图19所示的现象,在导轨部件c01中,第一侧壁c011会在m方向上再次挤压导向部件290上的抵接部281,以及压缩弹性部282,据此实现上述的带动动力接收部210的轴向运动。当动力接收部210和驱动头900脱离啮合后,处理盒能够跟随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顺利地沿m方向旋转,第一侧壁c011不会在m方向上挤压导向部件290上的抵接部281,抵接部281上受到的力撤销,抵接部281移动至第一位置,动力接收部210恢复至初始的伸出状态。
86.此外,针对控制机构280的抵接部281的不同的设置情况,会造成该力的方向可以与电子成像装置主组件中的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旋转方向m的指向大致相同,也可以与电子成像装置主组件中的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旋转方向m的指向大致相反,此设置方式在此可不做限制。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旋转方向也可以是与m相反的方向,抵接部281的外力来源可以是通过抵接部281受到第一侧壁c011的挤压,也可以是受到第二侧壁c012的挤压,还可以是受到导轨部件c01上其它壁面的挤压,这些均可根据第一旋转元件c1和第二旋转元件c2旋转方向、抵接部281的设置结构、以及导轨部件c01上与抵接部281的配合结构所决定,且这些均为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的啮
合或者脱离啮合出现的干涉而引起。除此之外,弹性部282的设置可以不做限制,例如该弹性部282无需设置在导轨部件c01处,而是设置在处理盒第一端盖内部等,当抵接部281自身具备弹性变形和弹性恢复能力时,亦可取消该弹性部282。
87.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