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30772发布日期:2022-06-15 17:02阅读:77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双面显示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多种行业,如:商业、通讯行业、政府服务窗口、金融行业、交通行业等。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在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的两侧分别设置显示面板以实现双面显示。
3.现有技术中,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存在结构复杂、整体厚度较大的问题,不利于轻薄化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有利于实现轻薄化设计。
5.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发光区和围绕发光区的边框区;导光板,沿第一方向,导光板的一侧设有灯槽,灯槽位于边框区,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灯槽至少贯穿部分导光板,其中,第一方向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相平行;光源组件,光源组件至少部分嵌设于灯槽内;第一光学膜片和第二光学膜片,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光学膜片和第二光学膜片分别位于导光板的两侧。
6.基于同一思想,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两个显示面板,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两个显示面板分别设置于背光模组的两侧;其中,背光模组为上述背光模组。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8.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光源组件。沿第一方向,导光板的一侧设有灯槽,灯槽位于边框区,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灯槽至少贯穿部分导光板,其中,第一方向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相平行。光源组件至少部分嵌设于灯槽内,光源组件射出的光线由灯槽的侧壁入射至导光板内进行混光转化为面光源,经过导光板的传导然后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射出,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分别位于背光模组的两侧,从而实现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均可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光源,从而实现双面显示。同时,光源组件至少部分嵌设于灯槽内,可对光源组件起到保护作用,减小外力对光源组件造成损坏的风险,提高使用寿命。
9.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中,通过导光板承载光源组件、第一光学膜片和第二光学膜片,从而背光模组中无需设置胶框结构和/或铁框结构用于承载光源组件、第一光学膜片和第二光学膜片中的一种或多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简单,有效减少工艺制程,减少生产成本;且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轻薄化设计。
10.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11.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12.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13.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平面示意图;
14.图2是图1所述的背光模组沿a-a’的一种剖面图;
15.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是图1所述的背光模组沿a-a’的另一种剖面图;
17.图5是图4所述的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8.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平面示意图;
24.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平面示意图;
25.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平面示意图;
26.图14是图1所述的背光模组沿a-a’的又一种剖面图;
27.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28.图16是图15所述的显示装置沿d-d’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30.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31.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32.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3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34.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图1所述的背光模组沿a-a’的一种剖面图,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光源。背光模组包括发光区fa和围绕发光区fa的边框区na,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从发光区fa射出,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不从边框区na射出。
35.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0和光源组件20。沿第一方向x,导光板10的一侧设有灯槽11,灯槽11位于边框区na,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灯槽11至少贯穿部分导光板10,其中,第一方向x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相平行。光源组件20至少部分嵌设于灯槽11内,光源组件20射出的光线由灯槽11的侧壁入射至导光板10内进行混光转化为面光源,经过导光板10的传导然后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和第二出光面s2射出,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出光面s1和第二出光面s2分别位于背光模组的两侧,从而实现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和第二出光面s2均可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光源,从而实现双面显示。同时,光源组件20至少部分嵌设于灯槽11内,可对光源组件20起到保护作用,减小外力对光源组件20造成损坏的风险,提高使用寿命。
3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灯槽11至少贯穿部分导光板10是指存在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灯槽11存在未完全贯穿导光板10以及灯槽11完全贯穿导光板10的情况。
37.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示例性的示出了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灯槽11未完全贯穿导光板10,有利于提高导光板10的结构强度。当然,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灯槽11也可贯穿导光板10,本发明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38.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光学膜片30和第二光学膜片40,沿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光学膜片30和第二光学膜片40分别位于导光板10的两侧。示例性的,第一光学膜片30设置于导光板10靠近第一出光面s1的一侧,通过第一光学膜片30对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射出的光源进行调节,以提高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射出的光源的出光效果。第二光学膜片40设置于导光板10靠近第二出光面s2的一侧,通过第二光学膜片40对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s2射出的光源进行调节,以提高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s2射出的光源的出光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一光学膜片30设置于导光板10靠近第一出光面s1的一侧,第二光学膜片40设置于导光板10靠近第二出光面s2的一侧,在发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成第一光学膜片30设置于导光板10靠近第二出光面s2的一侧,第二光学膜片40设置于导光板10靠近第一出光面s1的一侧,本发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39.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通过导光板10承载光源组件20、第一光学膜片30和第二光学膜片40,从而背光模组中无需设置胶框结构和/或铁框结构用于承载光源组件20、第一光学膜片30和第二光学膜片40中的一种或多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简单,有效减少工艺制程,减少生产成本;且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轻薄化设计。
40.继续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膜片30包括第一扩散片31、第一增亮片32和第二增亮片33,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增亮片32位于第一扩散片31远离导光板10的一侧,第二增亮片33位于第一增亮片32远离导光板10的一侧。
41.第一扩散片31一般是利用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扩散粒子,使光线发生无规律的折射,使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射出的光源更均匀。第一增亮片32和第二增亮片33可以使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射出的光源中较多的光线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射出,以提高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射出的光源的出光亮度。
42.第二光学膜片4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扩散片41、第三增亮片42和第四增亮片43,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三增亮片42位于第二扩散片41远离导光板10的一侧,第四增亮片43位于第三增亮片42远离导光板10的一侧。
43.第二扩散片41也可利用pmma扩散粒子,使光线发生无规律的折射,使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s2射出的光源更均匀。第三增亮片42和第四增亮片43可以使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s2射出的光源中较多的光线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射出,以提高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s射出的光源的出光亮度。
4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一光学膜片30包括第一扩散片31、第一增亮片32和第二增亮片33,第二光学膜片4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扩散片41、第三增亮片42和第四增亮片43,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膜片30和第二光学膜片40还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光学膜片,本发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45.继续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光源组件20包括光源21和电路板22,光源21与电路板22电连接,可通过电路板22的电路控制光源21的开启和关闭。
46.光源21嵌设于灯槽11内,光源21射出的光线由灯槽11的侧壁入射至导光板10内进行混光转化为面光源,经过导光板10的传导然后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和第二出光面s2射出,从而实现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和第二出光面s2均可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光源,从而实现双面显示。光源21嵌设于灯槽11内,有利于更多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0,提高光线利用率。同时,光源21嵌设于灯槽11内,可对光源21起到保护作用,减小外力对光源21造成损坏的风险,提高使用寿命。且光源21嵌设于灯槽11内,避免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光源21设置于导光板10的一侧造成背光模组的厚度增大,有效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
47.继续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发光区fa在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光学膜片30在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即第一光学膜片30覆盖整个发光区fa。由于第一光学膜片30可对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射出的光源进行调节,以提高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射出的光源的出光效果,第一光学膜片30覆盖整个发光区fa,从而提高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中与发光区fa对应的区域射出的光源的出光效果。且发光区fa在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光学膜片30在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即第一光学膜片30的尺寸大于发光区fa的尺寸,有利于减小第一光学膜片30的对位难度。
48.发光区fa在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光学膜片40在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即第二光学膜片40覆盖整个发光区fa。由于第二光学膜片40可对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s2射出的光源进行调节,以提高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s2射出的光源的出光效果,第二光学膜片40覆盖整个发光区fa,从而提高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s2中与发光区fa对应的区域射出的光源的出光效果。且发光区fa在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光学膜片40在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内,即第二光学膜片40的尺寸大于发光区fa的尺寸,有利于减小第二光学膜片40的对位难度。
49.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中示例性的示出了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的发光区fa和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s2的发光区fa相重合,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参考图3,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发光区fa包括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一
出光面s1的第一发光区fa1和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s2的第二发光区fa2,边框区na包括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的第一边框区na1和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s2的第二边框区na2,第一边框区na1围绕第一发光区fa1,第二边框区na2围绕第二发光区fa2,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的第一发光区fa1和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s2的第二发光区fa2的设置范围不同。当然,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的第一发光区fa1和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s2的第二发光区fa2还可以为其他对应关系,本发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50.图4是图1所述的背光模组沿a-a’的另一种剖面图,图5是图4所述的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图4和图5,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导光板10靠近第一光学膜片30的一侧设有第一膜片槽12,第一膜片槽12未贯穿导光板10,第一光学膜片30可嵌设于第一膜片槽12内,通过导光板10承载第一光学膜片30时,有利于提高整体的稳固性。且导光板10的一侧设置第一膜片槽12,第一光学膜片30嵌设于第一膜片槽12内,有利于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轻薄化设计。
51.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导光板10靠近第二光学膜片40的一侧设有第二膜片槽13,第二膜片槽13未贯穿导光板10,第二光学膜片40可嵌设于第二膜片槽13内,通过导光板10承载第二光学膜片40时,有利于提高整体的稳固性。且导光板10的一侧设置第二膜片槽13,第二光学膜片40嵌设于第二膜片槽13内,有利于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轻薄化设计。
52.继续参考图1、图4和图5,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膜片槽12的深度与第一光学膜片30的厚度相同,第一光学膜片30可完全嵌设于第一膜片槽12内,有利于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同时可形成较为平坦的表面,有利于后续膜层的设置。
53.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膜片槽13的深度与第二光学膜片40的厚度相同,第二光学膜片40可完全嵌设于第二膜片槽13内,有利于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同时可形成较为平坦的表面,有利于后续膜层的设置。
54.继续参考图1、图4和图5,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灯槽11和第一膜片槽12位于导光板10的同一侧,且灯槽11位于第一膜片槽12朝向第二膜片槽13的一侧,光源21位于灯槽11内,光源21射出的光线由灯槽11的侧壁入射至导光板10内进行混光转化为面光源,经过导光板10的传导然后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和第二出光面s2射出,从而实现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和第二出光面s2均可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光源,从而实现双面显示。
55.光源21嵌设于灯槽11内,电路板22位于第一膜片槽12内,有利于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轻薄化设计。同时,光源21嵌设于灯槽11内,电路板22位于第一膜片槽12内,避免光源21和电路板22的设置影响后续膜层的设置。
56.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位于导光板10的至少一侧的表面设有多个沟槽50。
57.沟槽50位于第一膜片槽12内,即导光板10靠近第一膜片槽12一侧的表面设有多个沟槽50,沟槽50具有聚光效果,从而有效提高从导光板10靠近第一膜片槽12一侧射出的光源的亮度。
58.沟槽50还可以位于第二膜片槽13内,即导光板10靠近第二膜片槽13一侧的表面设
有多个沟槽50,沟槽50具有聚光效果,从而有效提高从导光板10靠近第二膜片槽13一侧射出的光源的亮度。
59.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一膜片槽12内和第二膜片槽13内均设有沟槽50,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参考图7,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也可以仅在第一膜片槽12内设置沟槽5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仅在第二膜片槽13内设置沟槽50,本发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60.可选的,沟槽50和导光板10可通过注塑工艺一体制成,制作方法简单,结构可靠性高。
61.继续参考图6,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位于导光板10同一侧的沟槽50均匀排布,由于沟槽50具有聚光效果,使得导光板10设有沟槽50的一侧的表面射出的光源更均匀,提高了出光亮度。
62.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8,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位于导光板10的至少一侧的表面设有多个网点60。
63.网点60位于第一膜片槽12内,光源提供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0后在导光板10内部多次全反射,扩展至整个导光板10内部,当光线传播至第一膜片槽12内的网点60时,发生漫反射而从导光板10设有第一膜片槽12的一侧射出。网点60的设置,可使得导光板10设有网点60的一侧的表面射出的光源更均匀,提高了出光亮度。
64.网点60也可位于第二膜片槽13内,光源提供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0后在导光板10内部多次全反射,扩展至整个导光板10内部,当光线传播至第二膜片槽13内的网点60时,发生漫反射而从导光板10设有第二膜片槽13的一侧射出。通过网点60的设置,使得导光板10设有网点60的一侧的表面射出的光源更均匀,提高了出光亮度。
65.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一膜片槽12内和第二膜片槽13内均设有网点60,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参考图9,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也可以仅在第一膜片槽12内设置网点6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仅在第二膜片槽13内设置网点60,本发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66.可选的,网点60和导光板10可通过注塑工艺一体制成,制作方法简单,结构可靠性高。
67.可选的,网点60可以为半球形、锥形、梯形等形状,本发明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设置。
68.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0,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也可以在导光板10的一侧设置沟槽50,在导光板10的另一侧设置网点60,图10中示例性的示出了,可在第一膜片槽12内设置沟槽50,在第二膜片槽13内设置网点60。当然,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一膜片槽12内设置网点60,在第二膜片槽13内设置沟槽50,本发明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69.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平面示意图,参考图11,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且朝向远离光源组件20的方向,位于导光板10同一侧的网点60的单位密度逐渐增大。
70.沿第一方向x位于导光板10一侧的光源组件20射出的光线入射至导光板10内进行混光转化为面光源,经过导光板10的传导然后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射出,沿背光模组所在
平面的方向上,导光板10的出光面位于导光板10的两侧。现有技术中,在未设置网点60时,导光板10中沿第一方向x、与光源组件20越接近的区域的亮度越高。由于导光板10中某一区域的网点60的单位密度越大,相应的,该区域的出光亮度的增加越大,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且朝向远离光源组件20的方向,位于导光板10同一侧的网点60的单位密度逐渐增大,从而可对导光板10的出光面中各区域的出光亮度进行调节,使得导光板10设有网点60的一侧的表面射出的光源的亮度更均匀。
71.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平面示意图,参考图12,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导光板10包括中心区bb1和至少部分围绕中心区bb1的边缘区bb2,中心区bb1和边缘区bb2内均设有网点60。
72.现有技术中,由于导光板10位于边缘区bb2的部分易产生聚光的情况,导致从导光板10位于边缘区bb2的部分射出的光源的亮度较高。因此,本实施例中,位于导光板10同一侧的网点60中,边缘区bb2的网点60的单位密度可小于中心区bb1的网点60的单位密度,使得导光板10中与中心区bb1相对应的区域射出的光源的亮度与导光板10中与边缘区bb2相对应的区域射出的光源的亮度趋于相同,从而有效改善现有技术中导光板10位于边缘区bb2的部分射出的光源的亮度较高的问题,使得导光板10射出的光源的亮度更均匀。
73.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导光板的平面示意图,参考图13,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膜片槽12包括网点设置部cc1和围绕网点设置部cc1设置的无网点部cc2,其中,网点60设置于网点设置部cc1内,无网点部cc2内未设置网点60。
74.现有技术中,由于导光板10位于边缘的部分易产生聚光的情况,导致从导光板10位于边缘的部分射出的光源的亮度较高。本实施例中,第一膜片槽12包括网点设置部cc1和围绕网点设置部cc1设置的无网点部cc2,网点设置部cc1位于导光板10的中间区域,无网点部cc2位于导光板10的边缘区域,可仅在导光板10的中间区域设置网点60,导光板10的边缘区域不设置网点60,从而有效改善现有技术中导光板10中边缘区域射出的光源的亮度较高的问题,使得导光板10设有网点60的一侧的表面射出的光源的亮度更均匀。
75.无网点部cc2包括第一子部cc21,沿第一方向x,第一子部cc21位于导光板10远离光源组件20的一侧,沿第一方向x,第一子部cc21的宽度为d1,其中,0.5mm≤d1≤1mm。当d1小于0.5mm时,导光板10中与第一子部cc21相对应的区域射出的光源的亮度较高,当d1大于1mm时,导光板10中与第一子部cc21相对应的区域射出的光源的亮度较低。因此,当0.5mm≤d1≤1mm时,导光板10中与第一子部cc21相对应的区域射出的光源的亮度与导光板10中与网点设置部cc1相对应的区域射出的光源的亮度趋于相同,使得导光板10射出的光源的亮度更均匀。
76.无网点部cc2包括第二子部cc22,第二子部cc22沿第二方向y位于导光板10的一侧,其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沿第二方向y,第二子部cc22的宽度为d2,其中,0.5mm≤d2≤1mm。当d2小于0.5mm时,导光板10中与第二子部cc22相对应的区域射出的光源的亮度较高,当d2大于1mm时,导光板10中与第二子部cc22相对应的区域射出的光源的亮度较低。因此,当0.5mm≤d2≤1mm时,导光板10中与第二子部cc22相对应的区域射出的光源的亮度与导光板10中与网点设置部cc1相对应的区域射出的光源的亮度趋于相同,使得导光板10射出的光源的亮度更均匀。
77.需要说明的是,图13中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一膜片槽12包括网点设置部cc1和围绕
网点设置部cc1设置的无网点部cc2,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膜片槽也可以包括网点设置部和围绕网点设置部设置的无网点部,相应的结构可参考图13所述的结构,本发明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78.图14是图1所述的背光模组沿a-a’的又一种剖面图,参考图14,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两个遮光层70,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两个遮光层70分别设置于背光模组的两侧,遮光层70位于边框区na,遮光层70可防止背光模组的边框区na出现漏光的情况。
79.需要说明的是,图14中示例性的示出了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s1的发光区fa和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s2的发光区fa相重合,此时,两个遮光层70的开口相重合,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两个遮光层70的开口也可以设置为不同,具体可根据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的发光区的面积、设置位置与位于背光模组的第二出光面的发光区的面积、设置位置分别进行位置,本发明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80.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16是图15所述的显示装置沿d-d’的剖面图,请参考图15和图16,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为双面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0和两个显示面板200,沿垂直于背光模组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两个显示面板200分别设置于背光模组100的两侧;其中,背光模组100为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
81.需要说明的是,图15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0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还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1000,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模组1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82.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83.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光源组件。沿第一方向,导光板的一侧设有灯槽,灯槽位于边框区,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灯槽至少贯穿部分导光板,其中,第一方向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相平行。光源组件至少部分嵌设于灯槽内,光源组件射出的光线由灯槽的侧壁入射至导光板内进行混光转化为面光源,经过导光板的传导然后从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射出,沿垂直于背光模组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分别位于背光模组的两侧,从而实现背光模组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均可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光源,从而实现双面显示。同时,光源组件至少部分嵌设于灯槽内,可对光源组件起到保护作用,减小外力对光源组件造成损坏的风险,提高使用寿命。
84.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中,通过导光板承载光源组件、第一光学膜片和第二光学膜片,从而背光模组中无需设置胶框结构和/或铁框结构用于承载光源组件、第一光学膜片和第二光学膜片中的一种或多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简单,有效减少工艺制程,减少生产成本;且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轻薄化设计。
85.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