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66844发布日期:2022-12-16 21:21阅读:46来源:国知局
透镜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一种搭载于例如带相机的便携设备等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公知一种具备透镜保持件的透镜保持件驱动装置(透镜驱动装置),该透镜保持件被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参照专利文献1)。
3.该透镜驱动装置构成为,通过由驱动线圈、磁轭以及永磁体构成的vcm(voice coil motor,音圈马达)方式的驱动机构,能够使透镜保持件相对于基座部件沿光轴方向移动。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4-01797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8.但是,在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中,根据其姿势存在透镜保持件倾斜,透镜体的光轴倾斜的情况。
9.因此,希望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透镜体的光轴的倾斜的透镜驱动装置。
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1.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包括:固定侧部件;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可动侧部件,包括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以及驱动机构,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侧部件至少向光轴方向移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具有包括以隔着光轴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1驱动部和第2驱动部的至少两个驱动部,所述第1驱动部具备:第1磁性部件,具有第1磁场产生部件和第1磁轭,并且由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以及第1线圈,以与所述第1磁场产生部件对置的方式设于所述固定侧部件,并且所述第1驱动部构成为通过向所述第1线圈通电,所述第1磁性部件向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第2驱动部具备:第2磁性部件,具有第2磁场产生部件和第2磁轭,并且由所述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以及第2线圈,以与所述第2磁场产生部件对置的方式设于所述固定侧部件,并且所述第2驱动部构成为通过向所述第2线圈通电,所述第2磁性部件向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第1线圈和所述第2线圈能够独立地通电,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在第1位置与固定于所述第1磁性部件的第1连结部件连接,且在第2位置与固定于所述第2磁性部件的第2连结部件连接,所述第1位置与所述第2位置隔着光轴相互对置。
12.发明的效果
13.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能够抑制透镜体的光轴的倾斜。
附图说明
14.图1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15.图1b是拆下了罩部件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16.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17.图3a是可动侧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18.图3b是可动侧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19.图4a是线圈组装体的上方立体图。
20.图4b是线圈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21.图5a是安装有支承部件的可动侧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22.图5b是安装有支承部件的可动侧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23.图6a是安装有支承可动侧部件的支承部件的线圈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24.图6b是安装有支承可动侧部件的支承部件的线圈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25.图7a是安装有线圈组装体的线圈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26.图7b是安装有线圈组装体的线圈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27.图8a是右驱动部的俯视图。
28.图8b是右驱动部的左视图。
29.图8c是右驱动部的仰视图。
30.图9a是右驱动部的主视图。
31.图9b是右驱动部的右视图。
32.图9c是右驱动部的后视图。
33.图10是右驱动部的剖面图。
34.图11a是透镜驱动装置为初始状态时的右磁轭、右磁场产生部件、右线圈以及右磁检测部件的右视图。
35.图11b是右磁轭和右磁场产生部件向下方移动时的右磁轭、右磁场产生部件、右线圈以及右磁检测部件的右视图。
36.图11c是右磁轭和右磁场产生部件向上方移动时的右磁轭、右磁场产生部件、右线圈以及右磁检测部件的右视图。
37.图12a是透镜保持部件、连结部件以及磁轭的主视图。
38.图12b是光轴倾斜时的透镜保持部件、连结部件以及磁轭的主视图。
39.图13a是基座部件、线圈保持部件以及磁轭的俯视图。
40.图13b是基座部件、线圈保持部件以及磁轭的上方立体图。
41.图14a是安装有被加工件的磁轭的立体图。
42.图14b是安装有连结部件的磁轭的立体图。
43.图14c是安装有连结部件和磁场产生部件的磁轭的立体图。
44.图14d是安装有连结部件、磁场产生部件以及粘接剂的磁轭的立体图。
45.图15a是线圈保持部件和线圈的俯视图。
46.图15b是线圈保持部件和线圈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4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a和图1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a是安装有罩部件1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1b是拆下了罩部件1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
48.在图1a中,x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x轴的一方向,x2表示x轴的另一方向。另外,y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y轴的一方向,y2表示y轴的另一方向。同样地,z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z轴的一方向,z2表示z轴的另一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光轴oa与z轴平行地延伸。而且,透镜驱动装置101的x1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前侧(正面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x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后侧(背面侧)。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01的y1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左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y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右侧。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01的z1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侧,透镜驱动装置101的z2侧相当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下侧。在其他图中也相同。
49.透镜驱动装置101为用于驱动透镜体(未图示)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驱动装置101构成为利用驱动机构dm使透镜体沿光轴方向移动。光轴方向包括关于透镜体的光轴oa的方向以及与光轴oa平行的方向。
50.如图1b所示,驱动机构dm包括作为第1驱动部的左驱动部dml和作为第2驱动部的右驱动部dmr,该左驱动部dml和右驱动部dmr配置为隔着光轴oa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左驱动部dml和右驱动部dmr构成为相同形状,且配置为俯视时左右对称。
51.罩部件1构成为作为覆盖各部件的框体hs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1与基座部件2一起构成框体hs。框体hs是固定侧部件fb的一部分。罩部件1通过对由奥氏体类不锈钢等非磁性金属形成的板材实施冲裁加工和拉伸加工等而制作。
52.具体而言,罩部件1具有矩形筒状的外周壁部1a、与外周壁部1a的上端(z1侧的端)连续地设置的矩形环状且平板状的上板部1b、从上板部1b的内缘向上方延伸的圆筒壁部1c、以及与圆筒壁部1c的上端(z1侧的端)连续地设置的圆环板部1d。在圆环板部1d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k。外周壁部1a包括第1侧板部1a1~第4侧板部1a4。第1侧板部1a1与第3侧板部1a3相互对置,第2侧板部1a2与第4侧板部1a4相互对置。并且,第1侧板部1a1以及第3侧板部1a3相对于第2侧板部1a2以及第4侧板部1a4垂直地延伸。另外,上板部1b并不限定于平板状,也可以具有凹部或凸部。另外,也可以省略圆筒壁部1c和圆环板部1d。
53.接着,参照图2对收容在框体hs内的各部件进行说明。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
54.如图2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包括可动侧部件mb、固定侧部件fb、以及配置于可动侧部件mb与固定侧部件fb之间且将可动侧部件mb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移动的支承部件sm。
55.可动侧部件mb是以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移动的方式构成的部件。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可动侧部件mb包括透镜保持部件7、连结部件8以及磁性部件mg。磁性部件mg包括磁轭9和磁场产生部件10。
56.在此,参照图3a和图3b对可动侧部件mb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3a和图3b是表示可动侧部件mb的结构例的图。具体而言,图3a是可动侧部件mb的立体图,图3b是可动侧部件
mb的分解立体图。
57.透镜保持部件7构成为能够保持透镜体。透镜体例如是具备至少1片透镜的筒状的透镜筒。透镜体也可以是液体透镜。
58.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7通过将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注射成型来制作。具体而言,透镜保持部件7具有筒状部7p,该筒状部7p在俯视时具有内侧为圆形且外侧为八边形的剖面。透镜体(未图示)嵌入筒状部7p内,利用配置于筒状部7p的内周面与透镜体的外周面之间的粘接剂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7。
59.如图3a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7的上端部形成有从筒状部7p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7t。并且,如图3b所示,在突出部7t形成有用于接收连结部件8的上端部的贯通孔7h。具体而言,突出部7t包括向左方(y1方向)突出的左突出部7tl和向右方(y2方向)突出的右突出部7tr。而且,贯通孔7h包括形成于左突出部7tl的左贯通孔7hl和形成于右突出部7tr的右贯通孔7hr。
60.磁性部件mg是构成驱动机构dm的部件。驱动机构dm构成为,能够使可动侧部件mb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磁性部件mg包括磁轭9和磁场产生部件10。具体而言,磁性部件mg包括构成左驱动部dml的左磁性部件mgl和构成右驱动部dmr的右磁性部件mgr。而且,左磁性部件mgl包括左磁轭9l和左磁场产生部件10l,右磁性部件mgr包括右磁轭9r和右磁场产生部件10r。
61.连结部件8是用于连结透镜保持部件7和磁性部件mg的部件。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连结部件8是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金属部件(板簧)。具体而言,连结部件8包括左连结部件8l和右连结部件8r。左连结部件8l的上端部向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7的左突出部7tl的左贯通孔7hl插入,利用粘接剂ad1固定于左突出部7tl。同样地,右连结部件8r的上端部向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7的右突出部7tr的右贯通孔7hr插入,利用粘接剂ad1固定于右突出部7tr。另外,左连结部件8l通过焊接固定于左磁轭9l,右连结部件8r通过焊接固定于右磁轭9r。图3b中的虚线所示的图形g8表示安装于磁轭9时的连结部件8的位置。具体而言,图形g8包括图形g8l和图形g8r。而且,图形g8l表示安装于左磁轭9l时的左连结部件8l的位置,图形g8r表示安装于右磁轭9r时的右连结部件8r的位置。
62.磁轭9是与磁场产生部件10一起构成磁路的部件。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磁轭9通过对由铁等软磁性体材料形成的板材实施冲裁加工和弯曲加工等而制作。
63.具体而言,磁轭9包括位于靠近光轴oa一侧的内板部9i、与内板部9i对置地配置且位于远离光轴oa一侧的外板部9e以及将内板部9i的上端部与外板部9e的上端部相连的连结部9c。具体而言,左磁轭9l包括位于靠近光轴oa一侧的左内板部9il、与左内板部9il对置地配置且位于远离光轴oa一侧的左外板部9el以及将左内板部9il的上端部与左外板部9el的上端部相连的左连结部9cl。同样地,右磁轭9r包括位于靠近光轴oa一侧的右内板部9ir、与右内板部9ir对置地配置且位于远离光轴oa一侧的右外板部9er以及将右内板部9ir的上端部与右外板部9er的上端部相连的右连结部9cr。
64.磁场产生部件10是与磁轭9一起构成磁路的部件。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磁场产生部件10由二极磁化的永磁体构成。
65.具体而言,磁场产生部件10包括左磁场产生部件10l和右磁场产生部件10r。而且,左磁场产生部件10l由两个永磁体(左上磁体10lu和左下磁体10ld)构成,右磁场产生部件
10r由两个永磁体(右上磁体10ru和右下磁体10rd)构成。
66.在图3b中,为了清楚,对左上磁体10lu、左下磁体10ld、右上磁体10ru以及右下磁体10rd各自的n极部分标注十字图案,对各自的s极部分标注点状图案。在图示左上磁体10lu、左下磁体10ld、右上磁体10ru以及右下磁体10rd各自的极性的其他图中也相同。
67.如图3a所示,左磁场产生部件10l利用粘接剂固定于左磁轭9l的左内板部9il的内表面(与左外板部9el对置的一侧的面),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利用粘接剂固定于右磁轭9r的右内板部9ir的内表面(与右外板部9er对置的一侧的面)。
68.如图2所示,固定侧部件fb包括罩部件1、基座部件2、线圈保持部件6以及线圈组装体ca。
69.基座部件2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型来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基座部件2是具有矩形框状的外形的部件,在中央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开口2k。
70.如图1a所示,罩部件1的外周壁部1a的位于靠近下端部的位置的外周壁部1a的内表面与基座部件2的外周侧面组合并被定位。并且,基座部件2利用粘接剂ad0固定于罩部件1,与罩部件1一起构成框体hs。
71.线圈保持部件6构成为能够保持线圈组装体ca。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保持部件6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型来制作。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线圈保持部件6具有矩形框状的外形,在中央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开口6k。
72.在此,参照图4,对由线圈保持部件6保持的线圈组装体ca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线圈组装体ca的结构例的图。具体而言,图4a是线圈组装体ca的立体图,图4b是线圈组装体ca的分解立体图。线圈组装体ca包括电路基板3、线圈11、磁检测部件12、电容器13以及加强部件14。
73.电路基板3为形成有布线图案的基板,该布线图案用于将线圈11、磁检测部件12以及电容器13等与位于外部的控制装置(未图示)等装置连接。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电路基板3是构成为能够使其反复变形的柔性印刷电路基板。不过,电路基板3也可以是刚性电路基板。
74.具体而言,电路基板3包括沿着罩部件1的外周壁部1a的第1侧板部1a1延伸的左延伸部3l、沿着第2侧板部1a2延伸的后延伸部3b、以及沿着第3侧板部1a3延伸的右延伸部3r。此外,左延伸部3l、后延伸部3b以及第3侧板部1a3也可以作为单独的电路基板构成。
75.线圈11通过卷绕导电性(金属制)的线材(导线)而形成。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线圈11包括作为卷绕成大致八边形环状而形成的线圈主体部的卷绕部11m、以及从卷绕部11m延伸并焊接于电路基板3的第1延伸部11s及第2延伸部11e。在图4中,为了清楚,关于卷绕部11m,省略了表面由绝缘部件覆盖的导电性的线材的详细的卷绕状态的图示。即,简化地图示出卷绕部11m。在图示卷绕部11m的其他图中也相同。第1延伸部11s在线圈11的卷绕开始侧与位于卷绕部11m的内周侧的卷绕部11m的端部(卷绕开始部分)相连。第2延伸部11e在线圈11的卷绕结束侧与位于卷绕部11m的外周侧的卷绕部11m的端部(卷绕结束部分)相连。
76.具体地,线圈11包括安装于电路基板3的左延伸部3l的左线圈11l和安装于电路基板3的右延伸部3r的右线圈11r。左线圈11l包括左卷绕部11ml和第1左延伸部11sl以及第2左延伸部11el,右线圈11r包括右卷绕部11mr和第1右延伸部11sr以及第2右延伸部11er。第
1右延伸部11sr利用焊料sd1(参照图4a)固定于电路基板3的右延伸部3r中的第1导体焊盘pd1,第2右延伸部11er利用焊料sd2(参照图4a)固定于电路基板3的右延伸部3r中的第2导体焊盘pd2。同样地,第1左延伸部11sl以及第2左延伸部11el固定于电路基板3的左延伸部3l中的导体焊盘(在图4中不可视)。
77.更具体而言,如图4a所示,线圈11形成为具有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线圈轴11x。即,左线圈11l的左卷绕部11ml具有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左线圈轴11xl,右线圈11r的右卷绕部11mr具有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右线圈轴11xr。
78.磁检测部件12构成为能够检测磁场产生部件10产生的磁。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磁检测部件12构成为能够利用霍尔元件检测可动侧部件mb(磁性部件mg)的位置。不过,磁检测部件12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利用能够检测磁体所产生的磁场的巨磁阻效应(giant magneto resistive effect:gmr)元件、半导体磁阻(semiconductor magneto resistive:smr)元件、各向异性磁阻(anisotropic magneto resistive:amr)元件、或者隧道磁阻(tunnel magneto resistive:tmr)元件等磁阻元件来检测可动侧部件mb(磁性部件mg)的位置。
79.具体而言,磁检测部件12包括:左磁检测部件12l,其用于接收来自左磁场产生部件10l的磁并检测左磁性部件mgl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以及右磁检测部件12r,其用于接收来自右磁场产生部件10r的磁并检测右磁性部件mgr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
80.而且,左磁检测部件12l配置于左线圈11l的左卷绕部11ml内,且固定于电路基板3的左延伸部3l。同样地,右磁检测部件12r配置于右线圈11r的右卷绕部11mr内,且固定于电路基板3的右延伸部3r。
81.电容器13是将电源线与接地线连接的旁路电容器。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电容器13包括左电容器13l和右电容器13r。左电容器13l配置于左线圈11l的左卷绕部11ml内,且固定于电路基板3的左延伸部3l。同样地,右电容器13r配置于右线圈11r的右卷绕部11mr内,且固定于电路基板3的右延伸部3r。
82.也可以在卷绕部11m内涂布粘接剂。在该情况下,磁检测部件12和电容器13也可以埋设于在卷绕部11m内涂布的粘接剂的内部。
83.加强部件14是用于加强电路基板3的部件。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加强部件14是由不锈钢形成的板状部件,包括后加强部件14b、左加强部件14l以及右加强部件14r。
84.具体而言,加强部件14包括利用粘接剂固定于电路基板3的后延伸部3b的后加强部件14b、利用粘接剂固定于电路基板3的左延伸部3l的左加强部件14l以及利用粘接剂固定于电路基板3的右延伸部3r的右加强部件14r。此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也可以省略后加强部件14b。
85.在电路基板3的左延伸部3l和右延伸部3r形成有圆孔rh1,该圆孔rh1用于接收在将线圈11固定于电路基板3时用于定位线圈11的引导销。同样地,在左加强部件14l和右加强部件14r也形成有用于接收该引导销的圆孔rh2。
86.在此,参照图2~图7,对支承部件sm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5是安装有支承部件sm的可动侧部件mb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5a是安装有支承部件sm的可动侧部件mb的上方立体图,图5b是安装有支承部件sm的可动侧部件mb的下方立体图。图6是安装有支承可动侧部件mb的支承部件sm的线圈保持部件6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6a是安装有支承可动侧部件
mb的支承部件sm的线圈保持部件6的上方立体图,图6b是安装有支承可动侧部件mb的支承部件sm的线圈保持部件6的下方立体图。图7是安装有线圈组装体ca的线圈保持部件6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7a是安装有线圈组装体ca的线圈保持部件6的上方立体图,图7b是安装有线圈组装体ca的线圈保持部件6的下方立体图。此外,在图6和图7中,为了清楚,对线圈保持部件6标注了点状图案。
87.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sm由以铜合金为主要材料的金属板制作。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支承部件sm包括配置于可动侧部件mb(磁轭9)的上部与固定侧部件fb(线圈保持部件6)的上部之间的上侧板簧4、以及配置于可动侧部件mb(磁场产生部件10)的下部与固定侧部件fb(线圈保持部件6)的下部之间的下侧板簧5。
88.图2的虚线所示的图形g4表示上侧板簧4安装于磁轭9时的位置。具体而言,图形g4包括图形g4l和图形g4r。而且,图形g4l表示安装于左磁轭9l时的上侧板簧4(左内侧部分4il)的位置,图形g4r表示安装于右磁轭9r时的上侧板簧4(右内侧部分4ir)的位置。
89.图2的虚线所示的图形g10表示安装于下侧板簧5时的磁场产生部件10的位置。具体而言,图形g10包括图形g10l和图形g10r。而且,图形g10l表示左磁场产生部件10l(左下磁体10ld)安装于下侧板簧5(左内侧部分5il)时的位置,图形g10r表示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右下磁体10rd)安装于下侧板簧5(右内侧部分5ir)时的位置。
90.如图6所示,在组合了线圈保持部件6、可动侧部件mb以及支承部件sm的状态下,支承部件sm以可动侧部件mb能够相对于线圈保持部件6沿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可动侧部件mb。
91.如图5a所示,上侧板簧4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环状的外形。而且,上侧板簧4包括作为固定于可动侧部件mb(磁轭9)的第1支承部(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4i、作为固定于固定侧部件fb(线圈保持部件6)的第2支承部(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4e、位于内侧部分4i与外侧部分4e之间的弹性臂部4g以及将两个外侧部分4e相连的栅部4r。
92.更具体而言,内侧部分4i包括固定于左磁轭9l的左内侧部分4il和固定于右磁轭9r的右内侧部分4ir。
93.如图6a所示,上侧板簧4的外侧部分4e载置于线圈保持部件6的四个角部的被拍摄体侧(z1侧)的端面(上表面)。如图7a所示,在线圈保持部件6的四个角部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四个基座部6p。而且,在四个基座部6p的被拍摄体侧(z1侧)的端面(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6t。突出部6t被贯穿于设于上侧板簧4的外侧部分4e的贯通孔4h(参照图5a)。并且,如图6a所示,对突出部6t实施热铆接并将其固定于外侧部分4e。在图6a和图7a中,突出部6t以热铆接后的前端变形了的状态被图示。在图示突出部6t的其他图中也相同。另外,突出部6t也可以实施冷铆接。
94.上侧板簧4的内侧部分4i载置于磁轭9的连结部9c(参照图3b)上。而且,内侧部分4i通过焊接固定于磁轭9的连结部9c。具体而言,如图5a所示,左内侧部分4il焊接于左磁轭9l的左连结部9cl的上表面,右内侧部分4ir焊接于右磁轭9r的右连结部9cr的上表面。
95.如图5b所示,下侧板簧5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环状的外形。而且,下侧板簧5包括作为固定于可动侧部件mb(磁场产生部件10)的第1支承部(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5i、作为固定于固定侧部件fb(线圈保持部件6)的第2支承部(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5e、位于内侧部分5i与外侧部分5e之间的弹性臂部5g、以及将两个外侧部分5e相连的栅部5r。
96.更具体而言,内侧部分5i包括固定于左磁场产生部件10l的左内侧部分5il、以及固定于右磁场产生部件10r的右内侧部分5ir。
97.下侧板簧5的外侧部分5e载置于在线圈保持部件6的四个角部设置的四个基座部6p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端面(下表面)。如图7b所示,在四个基座部6p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端面(下表面)设有朝向上方(z1方向)凹陷的四个凹部6r。而且,如图6b所示,外侧部分5e利用涂布于凹部6r的粘接剂ad2固定于线圈保持部件6。
98.如图5b所示,下侧板簧5的内侧部分5i载置于磁场产生部件10上。而且,内侧部分5i利用粘接剂固定于磁场产生部件10。具体而言,如图5b所示,左内侧部分5il粘接固定于左磁场产生部件10l的左下磁体10ld的下表面,右内侧部分5ir粘接固定于右磁场产生部件10r的右下磁体10rd的下表面。
99.如图6a所示,上侧板簧4形成为关于光轴oa呈二次旋转对称(日文:二回回転対称)。而且,上侧板簧4在内侧部分4i固定于可动侧部件mb(磁轭9),在外侧部分4e固定于线圈保持部件6的上部。因此,上侧板簧4能够相对于线圈保持部件6平衡良好地支承可动侧部件mb(透镜保持部件7)。
100.同样地,如图6b所示,下侧板簧5形成为关于光轴oa呈二次旋转对称(日文:二回回転対称)。而且,下侧板簧5在内侧部分5i固定于可动侧部件mb(磁场产生部件10),在外侧部分5e固定于线圈保持部件6的下部。因此,下侧板簧5能够相对于线圈保持部件6平衡良好地支承可动侧部件mb(透镜保持部件7)。
101.透镜驱动装置101典型地具有如图1a所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形,在安装有拍摄元件(未图示)的外部基板(未图示)上安装。外部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安装于可动侧部件mb的透镜体、以及以与透镜体对置的方式安装于外部基板的拍摄元件构成相机模块。线圈11经由电路基板3与电流供给源连接。当电流流过线圈11时,驱动机构dm产生沿着光轴方向的电磁力。
102.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该电磁力,在拍摄元件的z1侧(被拍摄体侧)使可动侧部件mb(透镜保持部件7)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从而实现自动调焦功能(自动对焦功能)。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使可动侧部件mb(透镜保持部件7)向远离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微距拍摄,能够使可动侧部件mb(透镜保持部件7)向接近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进行无限远拍摄。
103.接着,参照图8~图10,对驱动机构dm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8和图9是表示作为驱动机构dm之一的右驱动部dmr的结构例的图。具体而言,图8a是右驱动部dmr的俯视图,图8b是右驱动部dmr的左视图,图8c是右驱动部dmr的仰视图。另外,图9a是右驱动部dmr的主视图,图9b是右驱动部dmr的右视图,图9c是右驱动部dmr的后视图。图10是如箭头所示那样从y1侧观察包含图8a的单点划线l1的与xz平面平行的平面时的右驱动部dmr的剖面图。在图8和图9中,为了清楚,对右上磁体10ru和右下磁体10rd各自的n极部分赋予较密的十字图案,对各自的s极部分赋予点状图案,对右线圈11r赋予较疏的十字图案。在图10中,为了清楚,用虚线表示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另外,以下的说明涉及右驱动部dmr,但对于左驱动部dml也同样适用。
104.如图8和图9所示,构成驱动机构dm的右驱动部dmr包括右磁轭9r、右磁场产生部件10r以及右线圈11r。
105.右驱动部dmr构成为,能够利用右磁场产生部件10r产生的磁场和流过右线圈11r的电流产生驱动力(推力),使固定于右磁场产生部件10r的右磁轭9r沿着光轴方向上下移动。
106.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右上磁体10ru和右下磁体10rd)如图3所示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而且,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在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初始状态下,如图8c所示,以相对于右线圈11r隔有间隙gp地位于右线圈11r的内侧(y1侧)的方式,利用粘接剂固定于右磁轭9r的右内板部9ir和右连结部9cr。此外,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初始状态是指未向线圈11供给电流时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状态。
107.另外,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在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初始状态下,如图9a所示,以其特征在于央面ms位于比右线圈轴11xr高出高度ht的位置的方式,利用粘接剂固定于右磁轭9r的右内板部9ir和右连结部9cr。中央面ms相当于右上磁体10ru与右下磁体10rd之间的边界面。即,如图10所示,右磁场产生部件10r配置为,右上磁体10ru的n极部分与右线圈11r的上侧直线状部分11ru对置,且右下磁体10rd的s极部分与右线圈11r的下侧直线状部分11rd对置。
108.另外,如图9b所示,右磁场产生部件10r构成为,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宽度w1)比右磁轭9r的右外板部9er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宽度w2)大,且宽度w1包含宽度w2。
109.另外,如图10所示,右磁场产生部件10r构成为,宽度w1比右线圈11r的上侧直线状部分11ru及下侧直线状部分11rd各自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宽度w3)大,且宽度w1包含宽度w3。
110.另外,右磁场产生部件10r构成为,宽度w1比右线圈11r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宽度w4)小,且宽度w4包含宽度w1。
111.另外,右磁场产生部件10r构成为,在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初始状态下,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的长度(高度h1)大于右线圈11r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的长度(高度h2),且高度h1包含高度h2。
112.接着,参照图11,说明由右驱动部dmr实现的右磁轭9r和右磁场产生部件10r的动作。图11是右磁轭9r、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右线圈11r以及右磁检测部件12r的右视图。具体而言,图11a表示透镜驱动装置101为初始状态时的右磁轭9r、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右线圈11r、以及右磁检测部件12r的位置关系。图11b表示右磁轭9r和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向下方(z2方向)移动时的右磁轭9r、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右线圈11r及右磁检测部件12r的位置关系。图11c表示右磁轭9r和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向上方(z1方向)移动了时的右磁轭9r、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右线圈11r、以及右磁检测部件12r的位置关系。此外,在图11中,为了清楚,对右上磁体10ru和右下磁体10rd各自的n极部分标注较密的十字图案,在各自的s极部分标注点状图案。此外,在图11中,为了清楚,对右线圈11r赋予较疏的十字图案,省略了电路基板3的图示。另外,以下的说明涉及右驱动部dmr,但对于左驱动部dml也同样适用。
113.在右磁轭9r的右外板部9er形成有开口9k(右开口9kr)。右开口9kr形成为,与右磁轭9r(右磁场产生部件10r)相对于右磁检测部件12r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高度)的变化相应的有效磁通密度的变化变大。另外,“有效磁通密度”是通过右磁检测部件12r的磁通的密度。即,关于在右磁轭9r的右外板部9er形成有右开口9kr的结构,有效磁通密度的变动幅度
比未形成有右开口9kr的结构大。此外,有效磁通密度的变动幅度例如是指,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在光轴方向上位于上限位置时的有效磁通密度与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在光轴方向上位于下限位置时的有效磁通密度之间的差。
114.该结构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增大右磁检测部件12r的输出,提高基于右磁检测部件12r的右磁场产生部件10r的位置的检测精度。此外,该结构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增大右磁检测部件12r的分辨率,提高基于右磁检测部件12r的右磁场产生部件10r的位置的检测精度。
11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a所示,右开口9kr构成为,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宽度w11)比右磁检测部件12r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宽度w12)大,且宽度w11包含宽度w12。此外,如图11a所示,右开口9kr构成为,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的长度(高度h11)比右磁检测部件12r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的长度(高度h12)大,且高度h11包含高度h12。
116.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透镜驱动装置101处于初始状态时,如图11a所示,右磁检测部件12r以与右开口9kr对置的方式被定位。即,右磁检测部件12r以在从右侧面观察时能够通过右开口9kr目视确认整体的方式定位。
117.当以从右线圈11r的第1右延伸部11sr经过右卷绕部11mr向第2右延伸部11er流动的方式供给电流时,构成右线圈11r的导线受到向上(z1方向)的力(基于洛伦兹力的力)。右线圈11r固定于固定侧部件fb(线圈保持部件6),因此无法向上方移动。因此,通过该力的反作用力,可动侧部件mb(右磁轭9r)向下方移动。其结果是,如图11b所示,右磁检测部件12r在从右侧面观察时,被移动到经由右开口9kr仅能够目视确认其下部的位置(其上端隐藏于右外板部9er的背侧而不可见的位置)。
118.相反地,当以从右线圈11r的第2右延伸部11er经过右卷绕部11mr向第1右延伸部11sr流动的方式供给电流时,构成右线圈11r的导线受到向下(z2方向)的力(基于洛伦兹力的力)。右线圈11r固定于固定侧部件fb(线圈保持部件6),因此无法向上方移动。因此,通过该力的反作用力,可动侧部件mb(右磁轭9r)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是,如图11c所示,右磁检测部件12r在从右侧面观察时,被移动到经由右开口9kr仅能够目视确认其上部的位置(其下端隐藏于右外板部9er的背侧而无法看到的位置)。
119.在本实施例中,图11b所示的状态下的有效磁通密度大于图11a所示的状态下的有效磁通密度。另外,图11a所示的状态下的有效磁通密度大于图11c所示的状态下的有效磁通密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驱动装置101构成为,右磁轭9r越向上方(z1方向)移动,有效磁通密度越大致线性地变小。不过,透镜驱动装置101也可以构成为右磁轭9r越向上方(z1方向)移动,有效磁通密度越大致线性地变大。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01也可以构成为右磁轭9r越向上方(z1方向)移动,有效磁通密度越非线性地变小,也可以构成为右磁轭9r越向上方(z1方向)移动,有效磁通密度越非线性地变大。
120.接着,参照图12说明驱动机构dm的倾斜抑制功能。倾斜抑制功能是用于抑制透镜体的光轴oa的倾斜的功能。图12是透镜保持部件7、连结部件8以及磁轭9的主视图。具体而言,图12a是光轴oa未倾斜时(光轴oa与z轴平行时)的透镜保持部件7、连结部件8以及磁轭9的主视图。图12b是光轴oa倾斜时(光轴oa相对于z轴倾斜倾斜角θ时)的透镜保持部件7、连结部件8以及磁轭9的主视图。
121.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控制装置(未图示)构成为能够基于磁检测部件12的输出来检测透镜保持部件7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是位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外部的装
置。不过,控制装置也可以是安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内部的装置,也可以与磁检测部件12整合。
122.例如,控制装置基于左磁检测部件12l的输出来检测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的左驱动部dml(左磁轭9l)的位置(高度),基于右磁检测部件12r的输出来检测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的右驱动部dmr(右磁轭9r)的位置(高度)。并且,控制装置基于左磁轭9l的高度和右磁轭9r的高度来检测图12b所示的状态、即左磁轭9l位于比右磁轭9r高出高度df的位置的状态。该状态相当于透镜体的光轴oa相对于z轴以倾斜角θ倾斜的状态。
123.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能够通过使左驱动部dml和右驱动部dmr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动作来使倾斜角θ接近零。
124.在图12b所示的例子中,控制装置利用左驱动部dml使左磁轭9l下降,且利用右驱动部dmr使右磁轭9r上升,以使透镜保持部件7的状态(姿势)成为图12a所示的状态(姿势)。
125.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不使右驱动部dmr进行动作,而利用左驱动部dml使左磁轭9l下降,由此使倾斜角θ接近零,也可以不使左驱动部dml进行动作,而利用右驱动部dmr使右磁轭9r上升,由此使倾斜角θ接近零。
126.或者,控制装置也可以通过将右驱动部dmr引起的右磁轭9r的上升幅度设为大于左驱动部dml引起的左磁轭9l的上升幅度来使倾斜角θ接近零。即,控制装置也可以一边使左磁轭9l和右磁轭9r双方上升一边使倾斜角θ接近零。
127.或者,控制装置也可以通过将右驱动部dmr引起的右磁轭9r的下降幅度设为小于左驱动部dml引起的左磁轭9l的下降幅度来使倾斜角θ接近零。即,控制装置也可以一边使左磁轭9l和右磁轭9r双方下降一边使倾斜角θ接近零。
128.接着,参照图13,对限制可动侧部件mb的动作的机构即止动件机构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基座部件2、线圈保持部件6以及磁轭9的位置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13a是基座部件2、线圈保持部件6以及磁轭9的俯视图,图13b是基座部件2、线圈保持部件6以及磁轭9的上方立体图。在图13中,为了清楚,省略了基座部件2、线圈保持部件6以及磁轭9以外的部件的图示。另外,在图13中,为了清楚,对基座部件2标注较密的点状图案,对线圈保持部件6标注较疏的点状图案,对磁轭9标注十字图案。
129.如图2所示,在基座部件2的被拍摄体侧(z1侧)的面(上表面)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四个突设部2s。具体而言,突设部2s包括左后侧突设部2slb、左前侧突设部2slf、右后侧突设部2srb以及右前侧突设部2srf。
130.如图2所示,在线圈保持部件6的四角设有朝向内侧伸出的四个伸出部6s。具体而言,伸出部6s包括左后侧伸出部6slb、左前侧伸出部6slf、右后侧伸出部6srb以及右前侧伸出部6srf。此外,线圈保持部件6在其下表面安装有下侧板簧5的状态下,利用粘接剂与基座部件2接合。
131.并且,如图13所示,在以光轴oa为中心的圆的径向上,左后侧突设部2slb与左后侧伸出部6slb相互对置地配置。同样地,在以光轴oa为中心的圆的径向上,左前侧突设部2slf与左前侧伸出部6slf相互对置地配置,右后侧突设部2srb与右后侧伸出部6srb相互对置地配置,右前侧突设部2srf与右前侧伸出部6srf相互对置地配置。
132.磁轭9具有接触部9s,该接触部9s形成为在磁轭9沿着x轴方向移动时能够与伸出部6s接触。即,接触部9s形成为能够防止伸出部6s与磁场产生部件10直接接触。在本实施方
式中,右磁轭9r的右内板部9ir具有一对右接触部9sr(右后侧接触部9srb和右前侧接触部9srf)。具体而言,形成为在右磁轭9r的右内板部9ir的前端(x1侧的端部)弯折并向外侧(y2方向)延伸的右前侧接触部9srf配置为能够与右前侧伸出部6srf的后侧面(x2侧的面)接触,形成为在右磁轭9r的右内板部9ir的后端(x2侧的端部)弯折并向外侧(y2方向)延伸的右后侧接触部9srb配置为能够与右后侧伸出部6srb的前侧面(x1侧的面)接触。
133.同样地,左磁轭9l的左内板部9il具有一对左接触部9sl(左后侧接触部9slb和左前侧接触部9slf)。具体而言,以在左磁轭9l的左内板部9il的前端(x1侧的端部)弯折并向外侧(y1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左前侧接触部9slf配置为能够与左前侧伸出部6slf的后侧面(x2侧的面)接触,以在左磁轭9l的左内板部9il的后端(x2侧的端部)弯折并向外侧(y1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左后侧接触部9slb配置为能够与左后侧伸出部6slb的前侧面(x1侧的面)接触。
134.突设部2s和伸出部6s作为限制可动侧部件mb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过度的动作的止动件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右后侧突设部2srb构成为,在右磁轭9r向y1侧移动了距离ds1时,y2侧的侧面与右磁轭9r的右内板部9ir的接触面cf1(在图8b中标注有斜线图案的部分)接触。另外,右前侧突设部2srf构成为,在右磁轭9r向y1侧移动了距离ds1时,y2侧的侧面与右磁轭9r的右内板部9ir的接触面cf2(在图8b中标注有斜线图案的部分)接触。对于左后侧突设部2slb和左前侧突设部2slf也相同。
135.另外,右后侧伸出部6srb构成为,在右磁轭9r向x2侧移动了距离ds2时,x1侧的侧面与右磁轭9r的右后侧接触部9srb接触。另外,右前侧伸出部6srf构成为,在右磁轭9r向x1侧移动了距离ds2时,x2侧的侧面与右磁轭9r的右前侧接触部9srf接触。对于左后侧伸出部6slb和左前侧伸出部6slf也相同。
136.接着,参照图14对磁性部件mg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14是构成磁性部件mg(左磁性部件mgl)的部件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4a是安装有被加工件wp的磁轭9的立体图。图14b是安装有连结部件8的磁轭9的立体图。图14c是还安装有磁场产生部件10的磁轭9的立体图。图14d是还安装有粘接剂ad3的磁轭9的立体图。另外,以下的说明涉及左磁性部件mgl,但对于右磁性部件mgr也同样适用。
137.被加工件wp是包括连结部件8和框部件15的金属板。具体而言,被加工件wp包括左被加工件wpl和右被加工件wpr(未图示),左被加工件wpl包括左连结部件8l和左框部件15l,右被加工件wpr包括右连结部件8r和右框部件15r(未图示)。
138.左被加工件wpl是在将左连结部件8l安装于左磁轭9l时使用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左被加工件wpl通过焊接与左磁轭9l的左内板部9il接合。
139.图14a表示焊接了左被加工件wpl后的左磁轭9l的状态。在图14a中,为了清楚,对作为左被加工件wpl的一部分的左框部件15l标注较疏的点状图案。另外,在图14a~图14d中,为了清楚,对左磁轭9l标注较疏的十字图案。形成于左框部件15l的圆孔rh3是供引导销插入的孔,该引导销用于被加工件wp的定位。
140.在磁轭9的内板部9i形成有贯通部9h。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部9h是圆形的贯通孔。不过,贯通部9h也可以是具有方形等其他形状的贯通孔,也可以是缺口。另外,贯通部9h包括形成于左磁轭9l的左内板部9il的左贯通部9hl和形成于右磁轭9r的右内板部9ir的右贯通部9hr(参照图8b)。具体而言,如图14a所示,在左磁轭9l的左内板部9il形成有左贯通
部9hl。左贯通部9hl包括左前侧贯通部9hlf和左后侧贯通部9hlb。左连结部件8l配置为与位于左前侧贯通部9hlf和左后侧贯通部9hlb之间的左内板部9il的表面接触,且在三个焊接点wd1~wd3处焊接于左内板部9il。在图14a~图14d中,为了清楚,对焊接点wd1~wd3标注较密的点状图案。
141.然后,左被加工件wpl由切断用激光照射装置或切割器等切断装置(未图示)切断。其结果是,构成左被加工件wpl的左框部件15l从左连结部件8l切离。具体而言,左被加工件wpl在由图14a的虚线表示的切断线ct处被切离为左连结部件8l和左框部件15l。切断线ct包括第1切断线ct1~第3切断线ct3。即,左被加工件wpl分别在第1切断线ct1~第3切断线ct3处被切断。更具体而言,左连结部件8l的上端在第1切断线ct1处从左框部件15l切离,左连结部件8l的下部前端在第2切断线ct2处从左框部件15l切离,左连结部件8l的下部后端在第3切断线ct3处从左框部件15l切离。
142.左贯通部9hl作为用于实现切断用激光照射装置或切割器等切断装置的切断的空间而利用。具体而言,左前侧贯通部9hlf作为用于实现第2切断线ct2处的切断的空间被利用,左后侧贯通部9hlb作为用于实现第3切断线ct3处的切断的空间被利用。
143.图14b表示左框部件15l从左连结部件8l被切离后的左磁轭9l的状态。
144.左磁场产生部件10l从左磁轭9l的下侧(z2侧)嵌入左磁轭9l的内部。具体而言,左磁场产生部件10l以如下方式嵌入左磁轭9l的内部:左上磁体10lu的上表面(z1侧的面)与左磁轭9l的左连结部9cl的顶面(z2侧的面)接触,左上磁体10lu的右侧面(y2侧的面)与左磁轭9l的左内板部9il的内表面(y1侧的面)接触,且左下磁体10ld的右侧面(y2侧的面)与左磁轭9l的左内板部9il的内表面(y1侧的面)接触。
14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上磁体10lu的上表面(z1侧的面)与左磁轭9l的左连结部9cl的顶面(z2侧的面)之间涂布有粘接剂,在左磁场产生部件10l的前表面(x1侧的面)与左前侧接触部9slf的内表面(x2侧的面)之间涂布有粘接剂,在左磁场产生部件10l的后表面(x2侧的面)与左后侧接触部9slb的内表面(x1侧的面)之间涂布有粘接剂(未图示)。
146.图14c表示安装左磁场产生部件10l之后的左磁轭9l的状态。在图14c和图14d中,为了清楚,对左上磁体10lu和左下磁体10ld各自的n极部分标注较密的十字图案,对各自的s极部分标注较密的点状图案。
147.在左磁场产生部件10l安装于左磁轭9l的状态下,能够经由左贯通部9hl(左后侧贯通部9hlb和左前侧贯通部9hlf各自)目视确认左上磁体10lu的下端部be和左下磁体10ld的上端部te。
148.在该阶段,左贯通部9hl作为用于在左上磁体10lu与左下磁体10ld之间、以及左磁场产生部件10l与左内板部9il之间涂布粘接剂ad3的空间而利用。
149.图14d表示涂布有粘接剂ad3后的左磁轭9l的状态。在图14d中,为了清楚,对粘接剂ad3标注较疏的点状图案。
150.接着,参照图15,对线圈保持部件6与线圈11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线圈保持部件6和线圈11的结构例的图。具体而言,图15a是线圈保持部件6和线圈11的俯视图。图15b是如箭头所示那样从y1侧观察包含图15a所示的俯视图中的单点划线l2的与xz平面平行的平面时的线圈保持部件6和线圈11的剖面图。在图15中,为了清楚,对线圈保持部件6标注较疏的点状图案,对线圈11标注较密的点状图案。
151.右线圈11r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后侧弯曲部分11rb和前侧弯曲部分11rf)的y1侧的内表面利用粘接剂粘接固定于右后侧伸出部6srb和右前侧伸出部6srf。同样地,左线圈11l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的y2侧的内表面利用粘接剂粘接固定于左后侧伸出部6slb和左前侧伸出部6slf。即,线圈组装体ca固定于伸出部6s。
152.如图15b所示,右线圈11r包括上侧直线状部分11ru、下侧直线状部分11rd、上后侧倾斜部分11rub、上前侧倾斜部分11ruf、下后侧倾斜部分11rdb、下前侧倾斜部分11rdf、后侧弯曲部分11rb以及前侧弯曲部分11rf。即,与右线圈11r具有长圆形状的情况相比,右线圈11r具有两端部变窄的形状。对于左线圈11l也相同。
153.该结构与右线圈11r具有长圆形状的情况相比,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减小供在将右线圈11r粘贴于电路基板3的右延伸部3r时利用的引导销穿过的圆孔rh4的直径,进而能够提高形成于右延伸部3r的导体图案的设计自由度。这是因为能够减小右延伸部3r中的用于圆孔rh4的空间。
154.另外,该结构与右线圈11r具有长圆形状的情况相比,具有能够抑制线圈保持部件6的底部6b的厚度变薄的效果。具体而言,该结构具有如下效果:能够抑制底部6b中的与下后侧倾斜部分11rdb、下前侧倾斜部分11rdf、后侧弯曲部分11rb以及前侧弯曲部分11rf分别对置的部分的厚度变薄。即,该结构具有能够将线圈保持部件6的底部6b设为厚壁并提高底部6b的强度的效果。
155.如上所述,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固定侧部件fb、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7、包括透镜保持部件7的可动侧部件mb、以及使透镜保持部件7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至少向光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dm。驱动机构dm具有包括作为第1驱动部的左驱动部dml和作为第2驱动部的右驱动部dmr的至少两个驱动部,该左驱动部dml和右驱动部dmr以隔着光轴oa对置的方式配置。左驱动部dml具备作为第1磁性部件的左磁性部件mgl和作为第1线圈的左线圈11l,所述左磁性部件mgl具有作为第1磁场产生部件的左磁场产生部件10l和作为第1磁轭的左磁轭9l,并且由支承部件sm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所述左线圈11l以与左磁场产生部件10l对置的方式设于固定侧部件fb。而且构成为,通过向左线圈11l通电,左磁性部件mgl向光轴方向移动。同样地,右驱动部dmr具备作为第2磁性部件的右磁性部件mgr和作为第2线圈的右线圈11r,所述右磁性部件mgr具有作为第2磁场产生部件的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和作为第2磁轭的右磁轭9r,并且由支承部件sm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所述右线圈11r以与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对置的方式设于固定侧部件fb。而且构成为,通过向右线圈11r通电,右磁性部件mgr向光轴方向移动。此外,左线圈11l和右线圈11r能够单独地通电。透镜保持部件7在第1位置(上端部的左侧的位置)与作为固定于左磁性部件mgl的第1连结部件的左连结部件8l连接,且在第2位置(上端部的右侧的位置)与作为固定于右磁性部件mgr的第2连结部件的右连结部件8r连接。第1位置和第2位置隔着光轴oa相互对置。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1位置是形成有左突出部7tl的位置,第2位置是形成有右突出部7tr的位置。
156.该结构通过调整流过至少两个驱动部各自的线圈的电流,不仅能够实现自动对焦功能,还能够实现抑制透镜保持部件7的倾斜的倾斜抑制。因此,该结构即使在光轴oa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校正该倾斜。
157.如图5a所示,左磁轭9l典型地包括作为位于接近光轴oa一侧的第1内板部的左内
板部9il、以作为与左内板部9il对置的方式配置且位于远离光轴oa一侧的第1外板部的左外板部9el、以及作为将左内板部9il与左外板部9el的光轴方向上的一端部彼此(在图5a所示的例子中为上端部彼此)相连的第1连结部的左连结部9cl。同样地,如图5b所示,右磁轭9r典型地包括作为位于接近光轴oa一侧的第2内板部的右内板部9ir、作为以与右内板部9ir对置的方式配置且位于远离光轴oa一侧的第2外板部的右外板部9er、以及作为将右内板部9ir与右外板部9er的光轴方向上的一端部彼此(在图5a所示的例子中为上端部彼此)相连的第2连结部的右连结部9cr。而且,左磁场产生部件10l固定于左内板部9il的内表面(与左外板部9el对置的一侧的面),左线圈11l配置于左磁场产生部件10l与左外板部9el之间。同样地,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固定于右内板部9ir的内表面(与右外板部9er对置的一侧的面),右线圈11r配置于右磁场产生部件10r与右外板部9er之间。
158.该结构能够提高驱动机构dm的推力。这是因为,该结构能够利用磁轭9提高通过线圈11的磁通的密度。
159.左连结部件8l典型地是固定于左磁轭9l的左内板部9il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金属部件(板簧)。同样地,右连结部件8r典型地是固定于右磁轭9r的右内板部9ir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金属部件(板簧)。即使两个磁性部件mg(左磁性部件mgl和右磁性部件mgr)各自的移动量不同,作为板状的金属部件(板簧)的连结部件8也能够抑制由该不同带来的影响。即,连结部件8能够通过其变形来吸收由于两个磁性部件mg各自的移动量的差异而产生的力。如图14a所示,在左内板部9il形成有作为第1贯通部的左贯通部9hl,如图14b所示,左连结部件8l的切断部cp位于与左贯通部9hl对置的位置,并且如图14d所示,将左磁场产生部件10l固定于左内板部9il的粘接剂ad3从左贯通部9hl露出。同样地,如图8b所示,在右内板部9ir形成有作为第2贯通部的右贯通部9hr,右连结部件8r的切断部cp(参照图3b)位于与右贯通部9hr对置的位置,并且将右磁场产生部件10r固定于右内板部9ir的粘接剂(未图示)从右贯通部9hr露出。
160.如图14所示,该结构能够利用贯通部9h进行连结部件8的切断和粘接剂ad3的涂布。因此,该结构例如与分别具有为了连结部件8的切断而设置的构造以及为了粘接剂ad3的涂布而设置的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小型化,并且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生产率。
161.如图3所示,左磁场产生部件10l由两个第1永磁体(左上磁体10lu和左下磁体10ld)构成。而且,两个第1永磁体各自的一部分均位于与左贯通部9hl对应的位置。例如,如图14c所示,在涂布粘接剂ad3之前的阶段,左上磁体10lu和左下磁体10ld分别配置为与左贯通部9hl对应,以使得左上磁体10lu的下端部be和左下磁体10ld的上端部te均能够经由左贯通部9hl目视确认。同样地,如图3所示,右磁场产生部件10r由两个第2永磁体(右上磁体10ru和右下磁体10rd)构成。而且,两个第2永磁体各自的一部分均位于与右贯通部9hr对应的位置。例如,如图8b所示,在涂布粘接剂之前的阶段,右上磁体10ru和右下磁体10rd分别配置为与右贯通部9hr对应,以使得右上磁体10ru的下端部be和右下磁体10rd的上端部te均能够经由右贯通部9hr目视确认。
162.该结构能够在两个永磁体各自与磁轭9的内板部9i之间可靠地涂布粘接剂,因此,具有能够可靠地利用粘接剂将两个永磁体分别固定于磁轭9的效果。
163.如图2所示,固定侧部件fb包括配置于左磁场产生部件10l与左磁轭9l的左外板部
9el(参照图3b)之间的第1基板(电路基板3的左延伸部3l)、以及配置于右磁场产生部件10r与右磁轭9r的右外板部9er(参照图3b)之间的第2基板(电路基板3的右延伸部3r)。如图4所示,左线圈11l形成为具有第1卷绕部(左卷绕部11ml)并且固定于第1基板(电路基板3的左延伸部3l),该第1卷绕部(左卷绕部11ml)具有沿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1线圈轴(左线圈轴11xl)。用于接收来自左磁场产生部件10l的磁场并检测左磁性部件mgl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的第1磁检测部件(左磁检测部件12l)位于左卷绕部11ml内,并且固定于第1基板(电路基板3的左延伸部3l)。如图4所示,右线圈11r形成为具有第2卷绕部(右卷绕部11mr)并且固定于第2基板(电路基板3的右延伸部3r),该第2卷绕部(右卷绕部11mr)具有沿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2线圈轴(右线圈轴11xr)。用于接收来自右磁场产生部件10r的磁场并检测右磁性部件mgr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的第2磁检测部件(右磁检测部件12r)位于右卷绕部11mr内,并且固定于第2基板(电路基板3的右延伸部3r)。
164.该结构具有如下效果:实现基于由磁检测部件12检测到的磁性部件mg的位置的磁性部件mg的位置的反馈控制。
165.如图11所示,在右磁轭9r的右外板部9er,在与右磁检测部件12r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右开口9kr。另外,在左磁轭9l的左外板部9el,在与左磁检测部件12l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左开口9kl(参照图3a)。
166.该结构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增大磁检测部件12接收到的相对于磁性部件mg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的变化的磁场的变化,能够提高磁性部件mg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的检测精度。
167.如图7a所示,固定侧部件fb包括将构成左驱动部dml的左线圈11l支承且将构成右驱动部dmr的右线圈11r支承的线圈保持部件6。
168.在该结构中,由于至少两个线圈11(左线圈11l和右线圈11r)由一个线圈保持部件6保持,因此具有线圈组装体ca的处理变得容易这样的效果。
169.如图5a所示,左磁轭9l的左连结部9cl是将左内板部9il和左外板部9el的上端部彼此相连的板状部分,右磁轭9r的右连结部9cr是将右内板部9ir和右外板部9er的上端部彼此相连的板状部分。如图2所示,支承部件sm包括上侧板簧4和下侧板簧5。而且,上侧板簧4设于线圈保持部件6的上部(图7a所示的基座部6p的上端面)与左磁轭9l(左连结部9cl)之间、以及线圈保持部件6的上部与右磁轭9r(右连结部9cr)之间。另外,下侧板簧5设于线圈保持部件6的下部(图7b所示的基座部6p的下端面)与左磁场产生部件10l之间、以及线圈保持部件6的下部与右磁场产生部件10r之间。
170.在该结构中,由于下侧板簧5固定于作为驱动用磁体的左下磁体10ld和右下磁体10rd,因此与上侧板簧4同样地,与下侧板簧5固定于磁轭9(左磁轭9l和右磁轭9r)的情况相比,具有能够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小型化这样的效果。
171.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应用各种变形或置换等。另外,参照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各个特征只要在技术上不矛盾,则也可以适当地组合。
172.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dm构成为包括左驱动部dml和右驱动部dmr,但也可以是,还包括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7的前侧(x1侧)的前驱动部和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7的后侧(x2侧)的后驱动部。即,驱动机构dm也可以包括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7的前后左右的
四个驱动部。四个驱动部优选构成为相同形状,且配置为在俯视时关于光轴oa呈四次旋转对称(日文:四回回転対称)。在该情况下,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实现透镜保持部件7在z轴方向上的平移、绕与x轴平行的旋转轴的旋转以及绕与y轴平行的旋转轴的旋转。因此,透镜驱动装置101除了自动调焦功能之外,还能够实现手抖校正功能。
173.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磁轭9构成为,连结部9c将内板部9i的上端部和外板部9e的上端部相连,但也可以构成为,连结部将内板部9i的下端部和外板部9e的下端部相连。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下侧板簧5的内侧部分5i固定于该连结部的下表面,上侧板簧4的内侧部分4i固定于磁场产生部件10的上表面。即,也可以省略将内板部9i的上端部与外板部9e的上端部相连的连结部9c。
174.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开口9k(参照图1)由一个贯通孔构成,但也可以由多个贯通孔构成,还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缺口构成。
175.附图标记说明
176.1、罩部件;1a、外周壁部;1a1、第1侧板部;1a2、第2侧板部;1a3、第3侧板部;1a4、第4侧板部;1b、上板部;1c、圆筒壁部;1d、圆环板部;1k、开口;2、基座部件;2k、开口;2s、突设部;2slb、左后侧突设部;2slf、左前侧突设部;2srb、右后侧突设部;2srf、右前侧突设部;3、电路基板;3b、后延伸部;3l、左延伸部;3r、右延伸部;4、上侧板簧;4e、外侧部分;4g、弹性臂部;4h、贯通孔;4i、内侧部分;4il、左内侧部分;4ir、右内侧部分;4r、栅部;5、下侧板簧;5e、外侧部分;5g、弹性臂部;5i、内侧部分;5il、左内侧部分;5ir、右内侧部分;5r、栅部;6、线圈保持部件;6b、底部;6k、开口;6p、基座部;6r、凹部;6s、伸出部;6slb、左后侧伸出部;6slf、左前侧伸出部;6srb、右后侧伸出部;6srf、右前侧伸出部;6t、突出部;7、透镜保持部件;7h、贯通孔;7hl、左贯通孔;7hr、右贯通孔;7p、筒状部;7t、突出部;7tl、左突出部;7tr、右突出部;8、连结部件;8l、左连结部件;8r、右连结部件;9、磁轭;9c、连结部;9cl、左连结部;9cr、右连结部;9e、外板部;9el、左外板部;9er、右外板部;9h、贯通部;9hl、左贯通部;9hlb、左后侧贯通部;9hlf、左前侧贯通部;9hr、右贯通部;9i、内板部;9il、左内板部;9ir、右内板部;9k、开口;9kl、左开口;9kr、右开口;9l、左磁轭;9r、右磁轭;9s、接触部;9sl、左接触部;9slb、左后侧接触部;9slf、左前侧接触部;9sr、右接触部;9srb、右后侧接触部;9srf、右前侧接触部;10、磁场产生部件;10l、左磁场产生部件;10ld、左下磁体;10lu、左上磁体;10r、右磁场产生部件;10rd、右下磁体;10ru、右上磁体;11、线圈;11e、第2延伸部;11el、第2左延伸部;11er、第2右延伸部;11l、左线圈;11m、卷绕部;11ml、左卷绕部;11mr、右卷绕部;11r、右线圈;11rb、后侧弯曲部分;11rd、下侧直线状部分;11rdb、下后侧倾斜部分;11rdf、下前侧倾斜部分;11rf、前侧弯曲部分;11ru、上侧直线状部分;11rub、上后侧倾斜部分;11ruf、上前侧倾斜部分;11s、第1延伸部;11sl、第1左延伸部;11sr、第1右延伸部;11x、线圈轴;11xl、左线圈轴;11xr、右线圈轴;12、磁检测部件;12l、左磁检测部件;12r、右磁检测部件;13、电容器;13l、左电容器;13r、右电容器;14、加强部件;14b、后加强部件;14l、左加强部件;14r、右加强部件;101、透镜驱动装置;ad0~ad3、粘接剂;ca、线圈组装体;cp、切断部;dm、驱动机构;dml、左驱动部;dmr、右驱动部;fb、固定侧部件;hs、框体;mb、可动侧部件;mg、磁性部件;mgl、左磁性部件;mgr、右磁性部件;ms、中央面;oa、光轴;pd1、第1导体焊盘;pd2、第2导体焊盘;rh1~rh3、圆孔;sm、支承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