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及地质信息采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66938发布日期:2022-12-24 01:13阅读:33来源:国知局
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及地质信息采集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及地质信息采集设备。


背景技术:

2.石油开采前需要对开采地的地质信息(如: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进行采集,以确定采集地的地层特征,从而使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具体的地层特征确定开采方式、开采时长、开采注意事项等信息。
3.电缆通过连接装置分别与牵引器和测井仪器连接,电缆为牵引器和测井仪器提供电能,而牵引器能够带着电缆、连接装置及测井仪器在井筒内前行至预定采集位置,当牵引器带着测井仪器到达预定采集位置后,测井仪器能够进行地质信息的采集及传输。
4.光电复合缆是一种新型结构,其集输电铜、光纤于一体,其中,输电铜使得光电复合缆具有电缆所具有的输电性能,而光纤使得光电复合缆具有测井仪器所具有的采集及传输功能。
5.由此,能够通过光电复合缆替换电缆和测井仪器,以通过光电复合缆、连接装置及牵引器的组合进行地质信息的采集,但是替换后,现有的连接装置无法匹配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及地质信息采集设备,以使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适配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之间的连接。
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牵引器所述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包括:管体和密封组件,所述管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管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的开口分别为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穿入所述光电复合缆,所述第二开口用于连接所述牵引器,所述密封组件设置于所述管体内,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密封帽、密封管及密封堵头,所述密封管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密封帽与所述密封管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螺接,所述密封帽和所述密封管螺接后两者配合形成挤压腔,所述挤压腔内设置有挤压结构,所述挤压结构分别抵接所述密封帽内壁和所述密封管,至少部分所述挤压结构具有弹性,所述密封帽和所述挤压结构分别开设有连通所述密封管内部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密封堵头与所述密封管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螺接并封闭所述密封管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开口;其中,自所述第一开口穿入的光电复合缆被拆分为电缆部分和光纤部分,所述电缆部分与所述第二开口处的牵引器连接,所述光纤部分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伸入所述密封管,且对应所述第二通孔两侧的光纤部分在所述密封帽螺接所述密封管和/或所述密封堵头螺接所述密封管的过程中变形以封闭所述第二通孔。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挤压结构包括:弹性套和卡环,所述弹性套和所述卡环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弹性套和所述卡环分别开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彼此对应以配合形成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弹性套为弹性结构件,所述卡环的弹性小于所述弹性套的弹性;其中,所述密封帽和所述密封堵头分别螺接于所述密封管后,所述弹性套发生形变以径向挤压光纤部分,且所述弹性套和所述卡环彼此相背的两侧分别抵接所述密封帽和所述密封管。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沿所述第一方向呈增大趋势;所述弹性套抵接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所述弹性套的内径沿所述第一方向呈增大趋势;所述卡环的外径沿所述第一方向不变,所述卡环靠近所述密封管一端的外表面凸起有一圈外缘,且所述卡环靠近所述弹性套的一端伸入所述弹性套内,所述一圈外缘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抵接所述弹性套和所述密封管。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管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密封组件之间,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堵头和抵接柱,所述固定堵头抵接所述管体的一圈内壁,所述固定堵头开设有第五通孔,所述第五通孔的径向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光电复合缆的直径,所述抵接柱穿过所述管体抵接所述固定堵头;其中,自所述第一开口穿入的光电复合缆穿过所述第五通孔,且穿过所述第五通孔的光电复合缆外表面的钢丝外铠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折后抵接所述管体的内壁。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对应所述第一开口一端的第一段管体的内径沿所述第一方向呈增大趋势;所述固定堵头抵接所述第一段管体的一圈内壁,所述固定堵头围绕所述第五通孔开设有多个第六通孔,且所述钢丝外铠弯折后分为多束并分别穿过所述多个第六通孔以抵接所述第一段管体的内壁。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分线组件,所述分线组件设置于所述管体内并位于所述固定组件和所述密封组件之间,所述分线组件设置有两两连通的进口、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所述进口靠近所述第五通孔,所述进口用于穿入所述光电复合缆,所述第一出口用于穿出所述电缆部分,所述第二出口用于穿出所述光纤部分。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线组件包括:第一分线件、第二分线件及紧固件,所述第一分线件和所述第二分线件对接后形成分线腔,所述第一分线件和所述第二分线件彼此对接的一端配合形成所述进口,所述第一分线件和所述第二分线件彼此对接的一侧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分线件和所述第二分线件彼此对接的另一端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出口,所述紧固件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一分线件和所述第二分线件。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的口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光电复合缆的直径,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口径小于所述光电复合缆的直径时所述光电复合缆过盈配合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牵引器与所述第二开口连接后封闭所述第二开口。
15.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地质信息采集设备,所述地质信息采集设备包括:光电复合缆、牵引器和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其中,所述光电复合缆包括:纤芯、钢管层、第一绝缘层、电缆层、第二绝缘层及钢丝外铠,所述钢管层、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电缆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钢丝外铠依次包裹于所述纤芯,且所述
纤芯、所述钢管层及所述第一绝缘层形成所述光电复合缆的光纤部分,自所述第一绝缘层外侧拆分下来的所述电缆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形成所述光电复合缆的电缆部分。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质信息采集设备还可以包括: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彼此对接以将所述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外侧的光电复合缆夹持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
17.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及地质信息采集设备,通过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能够分别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以形成地质信息采集设备,同时,密封组件的设置能够对光纤部分的端部进行密封,以能够防止意外进入管体内的液体接触光纤部分的端部,从而能够减少液体接触光纤部分以造成光纤部分的纤芯损坏的几率。
18.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19.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20.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的透视图;
21.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密封组件的剖面分解示意图;
22.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密封组件靠近第一开口侧的示意图;
23.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密封堵头靠近第一开口侧的示意图;
24.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分线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25.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地质信息采集设备的透视图;
26.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光电复合缆的剖面示意图。
27.附图标号说明:
28.10-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11-管体,111-第一连接结构,12-密封组件,121-密封帽,1211-第一通孔,122-密封管,123-密封堵头,124-挤压结构,1241-弹性套,1242-卡环,13-固定组件,131-固定堵头,1311-第五通孔,1312-第六通孔,132-抵接柱, 14-分线组件,141-进口,142-第一出口,143-第二出口,144-第一分线件,1441-紧固孔;
29.100-地质信息采集设备,20-光电复合缆,21-电缆部分,22-光纤部分,201-纤芯,202-钢管层,203-第一绝缘层,204-电缆层,205
‑ꢀ
第二绝缘层,206-钢丝外铠,30-夹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31.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32.第一方面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10,牵引器参见图1至图7所示,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10包括:管体11和密封组件12,管体11沿第一方向延伸,管体11 沿第一方向的两端的开口分别为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用于穿入光电复合缆20,第二开口用于连接牵引器,密封组件12设置于管体11内,密封组件12包括:密封帽121、密封管122及密封堵头 123,密封管122沿第一方向延伸,密封帽121与密封管122靠近第一开口的一端螺接,密封帽121和密封管122螺接后两者配合形成挤压腔,挤压腔内设置有挤压结构124,挤压结构124分别抵接密封帽 121内壁和密封管122,至少部分挤压结构124具有弹性,密封帽121 和挤压结构124分别开设有连通密封管122内部的第一通孔1211和第二通孔,密封堵头123与密封管122靠近第二开口的一端螺接并封闭密封管122靠近第二开口的开口;其中,自第一开口穿入的光电复合缆20被拆分为电缆部分21和光纤部分22,电缆部分21与第二开口处的牵引器连接,光纤部分22穿过第一通孔1211、第二通孔伸入密封管122,且对应第二通孔两侧的光纤部分22在密封帽121螺接密封管122和/或密封堵头123螺接密封管122的过程中变形以封闭第二通孔。
34.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管体11沿第一方向延伸,管体11的内管壁 /外管壁可以是沿第一方向直线延伸,也可以是沿第一方向波浪状延伸,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延伸。
35.上述中的第一开口用于穿入光电复合缆20,第一开口的口径大于、小于或等于光电复合缆20的直径,当第一开口的口径大于光电复合缆20的直径时,可以通过在光电复合缆20周侧缠绕绝缘密封材料堵塞光电复合缆20和第一开口之间的间隙以减少液体经由第一开口进入管体11内的机率,当第一开口的口径小于光电复合缆20的直径时,光电复合缆20过盈配合于第一开口使光电复合缆20和第一开口之间无间隙以减少液体经由第一开口进入管体11内的机率,当第一开口的口径等于光电复合缆20的直径时,光电复合缆20和第一开口之间无间隙以减少液体经由第一开口进入管体11内的机率。
36.上述中的第二开口用于连接牵引器,这里,管体11临近第二开口的内壁/外壁可以设置第一连接结构111,牵引器可以设置与第一连接结构111适配的第二连接结构,当第二连接结构和第一连接结构 111连接后能够实现牵引器和管体11的连接,比如:参见图1所示,第一连接结构111为设置在管体11内壁的一圈内螺纹,而第二连接结构为牵引器上的一圈外螺纹,由此一圈外螺纹和一圈内螺纹的连接能够实现牵引器和管体11的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当牵引器与管体 11连接后,牵引器封闭第二开口或者牵引器与第二开口之间具有间隙,当牵引器与第二开口之间具有间隙时,可通过在间隙处填充绝缘密封材料对间隙进行密封,以减少液体自管体11的第二开口进入管体11内的机率。
37.上述中的密封管122沿第一方向延伸,密封管122的内管壁/外管壁可以是沿第一方向直线延伸,也可以是沿第一方向波浪状延伸,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延伸。上述中的密封帽121与密封管122靠近第一开口的一端螺接,其可以是密封帽121螺接于密封管122的一圈内壁,也可以是螺接于密封管122的一圈外壁。上述中的密封堵头123 与密封管122靠近第二开口的一端螺接并封闭密封管122靠近第二开口的开口,也就是说,密封堵头123螺接于密封管121的一圈内壁或一圈外壁。
38.这里,光电复合缆20自管体11的第一开口穿入管体11,穿入管体11内的光电复合缆20被拆分为电缆部分21和光纤部分22,电缆部分21与连接在第二开口的牵引器连接以能够为牵引器供电,光纤部分22穿过第一通孔1211、第二通孔伸入密封管122,当密封堵头123与密封管122螺接后进一步螺接密封帽121与密封管122的过程中,挤压结构124所在空间逐渐减小使得挤压结构124内沿尺寸(即第二通孔的孔径)变小外沿尺寸变大,内沿尺寸变小的同时挤压结构 124的内沿挤压第二通孔内的光纤部分22的一圈表面使得光纤部分 22无法移动,由于光纤部分22的端部抵接密封堵头123使得在继续螺接密封帽121与密封管122的过程中,第二通孔靠近密封堵头123 一侧的光纤部分22被轴向挤压而凸起变形以封堵第二通孔,由此将光纤部分22的端部密封在密封组件12内。此处,光纤部分22能够进行地质信息的采集及数据的传输。
39.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10能够分别连接光电复合缆20和牵引器,以形成地质信息采集设备100,同时,密封组件12的设置能够对光纤部分22的端部进行密封,以能够防止意外进入管体11内的液体接触光纤部分22的端部,从而能够减少液体接触光纤部分22以造成光纤部分22的纤芯201损坏的几率,如:减少纤芯201氢损的机率。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挤压结构124为一弹性体,密封帽121和密封堵头123分别螺接于密封管122后,弹性体发生形变以径向挤压光纤部分22并对穿设在第二通孔内的光纤部分22进行限位,被限位后的光纤部分22进一步受到轴向的挤压力后径向凸起式变形,从而将光纤部分22的端部被密封在密封组件12内。
4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挤压结构124包括:弹性套 1241和卡环1242,弹性套1241和卡环1242沿第一方向分布于第一通孔1211内,弹性套1241和卡环1242分别开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彼此对应以配合形成第二通孔,弹性套 1241为弹性结构件,卡环1242的弹性小于弹性套1241的弹性;其中,密封帽121和密封堵头123分别螺接于密封管122后,弹性套 1241发生形变以径向挤压光纤部分22,且弹性套1241和卡环1242 彼此相背的两侧分别抵接密封帽121和密封管122。
42.具体来讲,上述中的弹性套1241和卡环1242沿第一方向分布于第一通孔1211内,这里,卡环1242可以设置在弹性套1241内,也可以是位于弹性套1241和密封管122之间。上述中的弹性套1241为弹性结构件,卡环1242的弹性小于弹性套1241的弹性,使得当螺接密封帽121与密封管122和/或密封堵头123与密封管122时,卡环 1242能够对弹性套1241进行支撑,以减少螺接过程中弹性套1241 被挤压至密封管122内的机率。
43.本实施例中,挤压结构124的结构简单,且与挤压结构124为一弹性体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挤压结构124能够减少螺接密封帽 121与密封管122和/或密封堵头123与密封管122的过程中将挤压结构124挤压至密封管122内的机率。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第一通孔1211的内径沿第一方向呈增大趋势,弹性套1241抵接第一通孔1211的内壁,弹性套 1241的内径沿第一方向呈增大趋势,卡环1242的外径沿第一方向不变,卡环1242靠近密封管122一端的外表面凸起有一圈外缘,且卡环1242靠近弹性套1241的一端伸入弹性套1241内,一圈外缘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抵接弹性套1241和密封管122。也就是说,密封帽121、弹性套1241及卡环1242沿第一方向依次套接。
45.本实施例中,卡环1242对应弹性套1241的一端抵接弹性套1241 的一圈内壁,从而
在挤压的过程中能够集中挤压弹性套1241靠近光纤部分22的部分,以能够快速的径向挤压光纤部分22以对光纤部分 22进行限位。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4所示,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10还可以包括:固定组件13,固定组件13设置于管体11内并位于第一开口和密封组件12之间,固定组件13包括:固定堵头131和抵接柱132,固定堵头131抵接管体11的一圈内壁,且固定堵头131开设有第五通孔1311,第五通孔1311的径向尺寸小于或等于光电复合缆20的直径,抵接柱132穿过管体11并抵接固定堵头131;其中,自第一开口穿入的光电复合缆20穿过第五通孔1311,且穿过第五通孔1311的光电复合缆20外表面的钢丝外铠206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折后抵接管体11的内壁。
47.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五通孔1311的径向尺寸小于或等于光电复合缆20的直径,当第五通孔1311的径向尺寸小于光电复合缆20 的直径时,光电复合缆20过盈配合于固定堵头131的第五通孔1311。上述中的固定堵头131可以是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圆柱状,而圆柱状的外表面抵接管体11的内壁,也可以是如图1中所示出的沿第一方向呈增大趋势的圆台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
48.上述中的抵接柱132穿过管体11并抵接固定堵头131以能够减少固定堵头131在管体11内转动的机率,从而能够减少由于固定堵头131的转动而使管体11内的光电复合缆20扭断的机率。这里,抵接柱132可以是表面没有设置螺纹的柱子,也可以是表面设置有螺纹的柱子,当抵接柱132的表面设置有螺纹时,管体11用于穿设抵接柱132的孔为螺纹孔以与抵接柱132配合螺接,管体11和抵接柱132 之间螺接的方式使得抵接柱132连接于管体11后固定堵头131移位的更小由此能够对固定堵头131进行更好的限位。
49.上述中的自第一开口穿入的光电复合缆20穿过第五通孔1311,且穿过第五通孔1311的光电复合缆20外表面的钢丝外铠206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折后抵接管体11的内壁,这里,光电复合缆20 和管体11内壁之间有间隙时光电复合缆20外表面的钢丝外铠206可以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折后抵接缝隙处的管体11的内壁;而当光电复合缆20和管体11内壁之间无间隙时,光电复合缆20外表面的钢丝外铠206可以在穿过第五通孔1311后再延长一段距离后进行弯折。
50.本实施例中,通过固定组件13的设置,能够对光电复合缆20的位置进行限定,以减少光电复合缆20移位的几率,同时钢丝外铠206 弯折的部分形成光电复合缆20的固定弱点,使得当地质信息采集设备100在井下遇到复杂情况时可以拉断固定堵头131处的钢丝外铠 206,以确保光电复合缆20的中间不会被拉断,以便于后期打捞。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管体11对应第一开口一端的第一段管体的内径沿第一方向呈增大趋势,固定堵头131抵接第一段管体的一圈内壁,固定堵头131围绕第五通孔1311开设有多个第六通孔1312,且钢丝外铠206弯折后分为多束并分别穿过多个第六通孔1312以抵接第一段管体的内壁。
52.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六通孔1312的径向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正六边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上述中的钢丝外铠206弯折后分为多束并分别穿过多个第六通孔1312以抵接第一段管体的内壁,这里,多个第六通孔1312可以是沿一弧线排布,也可以是沿一环形线排布,钢丝外铠206是光电复合缆20外表面的一层保护层,其为环形结构,多个第六通孔1312绕第五通孔1311设置,由此,每个第六通孔1312内可以对应穿设其附近的钢丝外铠
206。
53.本实施例中,第一段管体的内径沿第一方向呈增大趋势,使得在光电复合缆20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被拉动时,第一段管体能够阻挡固定堵头131以承受拉力。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5所示,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10还可以包括:分线组件14,分线组件14设置于管体11内并位于固定组件13和密封组件12之间,分线组件14设置有两两连通的进口141、第一出口142及第二出口143,进口141靠近第五通孔1311,进口141用于穿入光电复合缆20,第一出口142用于穿出电缆部分21,第二出口143用于穿出光纤部分22。
55.这里,进口141的口径大于、小于或等于光电复合缆20的直径,当进口141的口径大于光电复合缆20的直径时,可在进口141和光电复合缆20之间的间隙可以填充绝缘密封材料,当进口141的口径小于光电复合缆20的直径时,光电复合缆20过盈配合于进口141。由此,能够减少意外进入管体11内的液体经由进口141和未拆分的光电复合缆20之间进入分线组件14内的机率。
56.第一出口142的口径大于、小于或等于电缆部分21的直径,当第一出口142的口径大于电缆部分21的直径时,可在第一出口142 和电缆部分21之间填充绝缘密封材料,当第一出口142的口径小于电缆部分21的直径时,电缆部分21过盈配合于第一出口142。由此,能够减少意外进入管体11内的液体经由第一出口142和电缆部分21 之间进入分线组件14内的机率。
57.第二出口143的口径大于、小于或等于光纤部分22的直径,当第二出口143的口径大于光纤部分22的直径时,可在第二出口143 和光纤部分22之间填充绝缘密封材料,当第二出口143的口径小于光纤部分22的直径时,光纤部分22过盈配合于第二出口143。由此,能够减少意外进入管体11内的液体经由第二出口143和光纤部分22 之间进入分线组件14内的机率。
58.本实施例中,通过分线组件14的设置能够将光电复合缆20拆分为电缆部分21和光纤部分22并分别对未拆分的光电复合缆20及拆分后的电缆部分21和光纤部分22进行固定。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5所示,分线组件14包括:第一分线件144、第二分线件及紧固件,第一分线件144和第二分线件对接后形成分线腔,第一分线件144和第二分线件彼此对接的一端配合形成进口141,第一分线件144和第二分线件彼此对接的一侧配合形成第一出口142,第一分线件144和第二分线件彼此对接的另一端配合形成第二出口143,紧固件可拆卸的连接第一分线件144和第二分线件。
60.这里,参见图5所示,第一分线件144可以设置有具有内螺纹结构的紧固孔1441,而第二分线件设置有对应的具有内螺纹的孔,从而使得作为紧固件的螺钉能够分别螺接第一分线件144的紧固孔 1441和第二分线件的孔。
61.本实施例中,通过紧固件可拆卸的连接第一分线件144和第二分线件,以能够便于对分线组件14内的光电复合缆20、电缆部分21 及光纤部分22进行拆分位置等方面的调整。
62.示例性地,分线组件14包括:第一分线件和第二分线件,第一分线件的一侧凹陷有第一条形凹部和第二条形凹部,第一条形凹部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条形凹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分线件沿第一方向的两端边缘对应,第二条形凹部的一端与第一条形凹部连通,第二条形凹部的另一端与第一分线件沿第一方向的一侧边缘对应;第二分线件与第一分线件
设置有第一条形凹部的一侧对接;其中,第一条形凹部的两端与第二分线件配合形成进口141和第二出口143,第二条形凹部与第二分线件配合形成第二出口143。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条形凹部对未拆分的光电复合缆20及拆分后的光纤部分22进行限位,而第二条形凹部对拆分后的电缆部分21进行限位。
63.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得第一条形凹部对未拆分前的光电复合缆 20及拆分后的光纤部分22进行更好的限位,第一条形凹部对应未拆分的光电复合缆20的尺寸与未拆分的光电复合缆20的尺寸一致,对应光纤部分22的尺寸与光纤部分22的尺寸一致。为了使得第二条形凹部对拆分后的电缆部分21进行更好的限位,第二条形凹部的尺寸与电缆部分21的尺寸一致。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第一开口的口径小于或等于光电复合缆20的直径,在第一开口的口径小于光电复合缆20的直径时光电复合缆20过盈配合于第一开口;牵引器与第二开口连接后封闭第二开口。由此,当光电复合缆20穿过第一开口以与管体11连接,且牵引器与第一连接结构111连接以与管体11连接后,能够实现光电复合缆20对管体11一端的第一开口进行密封,牵引器对管体11 一端的第二开口进行密封。从而能够减少液体意外进入管体11内的机率,同时不需要其他绝缘密封材料就可以实现对管体11两端的开口进行密封以能够减少密封所需的工作时间及所带来的工作量。
65.第二方面
66.基于同一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地质信息采集设备100。参见图6所示,地质信息采集设备100包括:光电复合缆20、牵引器和上述中任一项的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10;其中,光电复合缆20包括:纤芯201、钢管层202、第一绝缘层203、电缆层204、第二绝缘层205及钢丝外铠206,钢管层202、第一绝缘层 203、电缆层204、第二绝缘层205及钢丝外铠206依次包裹于纤芯 201,且纤芯201、钢管层202及第一绝缘层203形成光电复合缆20 的光纤部分22,自第一绝缘层203外侧拆分下来的电缆层204和第二绝缘层205形成光电复合缆20的电缆部分21。
67.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纤芯201的数量不作限制,比如:参见图7 所示,纤芯201的数量为4个。
68.本实施例中,光电复合缆20同时具有供电功能和采集传输功能,由此可以不单独设置测井仪器,进而能够减小地质信息采集设备100 的体积。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地质信息采集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夹持装置30,夹持装置30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彼此对接以将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10外侧的光电复合缆20夹持在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
70.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可以分别向远离对方的方向凹陷有彼此对应的条形凹部,以使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对接后形成光电复合缆20的穿设通道。这里,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对接,也可以通过螺钉分别螺接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进行对接,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对接。
71.这里,地质信息采集设备100中的夹持装置30的数量可以是1 个,也可以是多个,比如:参见图6所示,夹持装置30的数量为3 个,3个夹持装置30沿光电复合缆20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
72.本实施例中,通过夹持装置30的设置能够对管体11外侧的光电复合缆20进行夹持,当地质信息采集设备100遇卡时拉断光电复合缆20后,光电复合缆20受到夹持装置30的夹持而不至散开,从而能够减少由于钢丝外铠206散开而造成二次施工事故的机率。
73.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7所示,地质信息采集设备100包括: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10、光电复合缆20、牵引器和3个夹持装置30,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10分别连接光电复合缆20的一端和牵引器。
74.光电复合缆20包括:纤芯201、钢管层202、第一绝缘层203、电缆层204、第二绝缘层205及钢丝外铠206,钢管层202、第一绝缘层203、电缆层204、第二绝缘层205及钢丝外铠206依次包裹于纤芯201,且纤芯201、钢管层202及第一绝缘层203形成光电复合缆20的光纤部分22,自第一绝缘层203外侧拆分下来的电缆层204 和第二绝缘层205形成光电复合缆20的电缆部分21。
75.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10包括:管体11、密封组件12、固定组件13及分线组件14。
76.管体11沿第一方向延伸,管体11沿第一方向的两端的开口分别为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的口径等于光电复合缆20的直径,光电复合缆20穿入第一开口后封闭第一开口,管体11临近第二开口的位置设置有连接牵引器的第一连接结构111,第一连接结构111 为管体11内壁设置的一圈螺纹,牵引器与第一连接结构111螺接后封闭管体11的第一出口142。
77.密封组件12设置于管体11内,密封组件12包括:密封帽121、密封管122及密封堵头123,密封管122沿第一方向延伸,密封帽121 与密封管122靠近第一开口的一端螺接,密封帽121和密封管122螺接后两者配合形成挤压腔,挤压腔内设置有挤压结构124,挤压结构 124分别抵接密封帽121和密封管122,至少部分挤压结构124具有弹性,密封帽121和挤压结构124分别开设有连通密封管122内部的第一通孔1211和第二通孔,密封堵头123与密封管122靠近第二开口的一端螺接并封闭密封管122靠近第二开口的开口。挤压结构124 包括:弹性套1241和卡环1242,弹性套1241和卡环1242沿第一方向分布于第一通孔1211内,弹性套1241和卡环1242分别开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彼此对应以配合形成第二通孔,弹性套1241为弹性结构件,密封帽121和密封堵头123分别螺接于密封管122后,弹性套1241发生形变以径向挤压光纤部分22,且弹性套1241和卡环1242彼此相背的两侧分别抵接密封帽121和密封管122。第一通孔1211的内径沿第一方向呈增大趋势,弹性套1241 抵接第一通孔1211的内壁,弹性套1241的内径沿第一方向呈增大趋势,卡环1242的外径沿第一方向不变,卡环1242靠近密封管122一端的外表面凸起有一圈外缘,且卡环1242靠近弹性套1241的一端伸入弹性套1241内,一圈外缘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抵接弹性套1241 和密封管122。
78.固定组件13设置于管体11内并位于第一开口和密封组件12 之间,固定组件13包括:固定堵头131和抵接柱132,固定堵头131 开设有第五通孔1311和围绕第五通孔1311的一圈第六通孔1312,固定堵头131的内径等于光电复合缆20的直径,管体11对应第一开口一端的第一段管体的内径沿第一方向呈增大趋势,固定堵头131抵接第一段管体的一圈内壁,光电复合缆20外侧的钢丝外铠206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折后分为多束并分别穿过多个第六通孔1312 以抵接第一段管体的内壁,抵接柱132穿过管体11并抵接固定堵头 131。
79.分线组件14设置于管体11内并位于固定组件13和密封组件12之间,分线组件14设置有两两连通的进口141、第一出口142及第二出口143,进口141靠近第五通孔1311,进口141用于穿入未拆分部分的光电复合缆20,第一出口142用于穿出拆分后的电缆部分 21,第二出口143用于穿出拆分后的光纤部分22。分线组件14包括:第一分线件144、第二分线件及紧固件,第一分线件144和第二分线件对接后形成分线腔,第一分线件144和第二分线件彼此对接的一端配合形成进口141,第一分线件144和第二分线件彼此对接的一侧配合形成第一出口142,第一分线件144和第二分线件彼此对接的另一端配合形成第二出口143,紧固件分别螺接第一分线件144和第二分线件。
80.这里,光电复合缆20自管体11的第一开口穿入管体11,穿入管体11内的光电复合缆20被拆分为电缆部分21和光纤部分22,电缆部分21与连接在第一连接结构111上的牵引器连接以为牵引器供电,光纤部分22穿过第一通孔1211、第二通孔伸入密封管122以使光纤部分22的端部被密封在密封组件12内。
81.3个夹持装置30分别与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10 外侧的光电复合缆20连接,且3个夹持装置30沿光电复合缆20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夹持装置30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螺钉,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彼此对接以将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10外侧的光电复合缆20夹持在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螺钉分别螺接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以实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的对接。
82.参见图6所示,一种组装方法为:a、将光电复合缆20自第一开口穿入并从第二开口穿出,继而将自第二开口穿出的光电复合缆20 穿过固定堵头131的第五通孔1311,并将光电复合缆20外侧的钢丝外铠206拆分为多束以分别穿过第六通孔1312进行弯折,光电复合缆20弯折钢丝外铠206后第二绝缘层205外露;b、将自第五通孔 1311穿出的无钢丝外铠206部分的光电复合缆20外侧的第二绝缘层 205和电缆层204拆分下来形成电缆部分21,继而通过第一分线件 144、第二分线件分别夹持无钢丝外铠206部分的光电复合缆20、电缆部分21及光纤部分22,并通过紧固件分别螺接第一分线件144和第二分线件以实现第一分线件144和第二分线件的对接,第一分线件 144和第二分线件对接后形成无钢丝外铠206部分的光电复合缆20 自进口141穿入电缆部分21自第一出口142穿出,光纤部分22自第二开口143穿出;c、将自第二开口143穿出的光纤部分22穿入至密封组件12内进行密封;d、将光电复合缆20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拉动,以使固定堵头131、分线组件14及密封组件12被拉动至管体11内,直至固定堵头131和弯折后的钢丝外铠206均抵接第一段管体,进而将抵接柱132穿过管体11并抵接第一段管体;e、在光电复合缆20连接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10一端的外表面夹持3个夹持装置30,当每一个夹持装置30的螺钉连接后,相对每一个夹持装置30拉动光电复合缆20,以确保每一个夹持装置30夹紧光电复合缆20。这里,当相对拉动使夹持装置30和光电复合缆20 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时,可以通过再次旋紧螺钉或者更换夹持装置30,更换后的夹持装置30用于夹持光电复合缆20的夹持通道的内径小于被更换的。
83.这里,位于密封管122内的光电复合缆20可以在未连接密封堵头123之前将其拉出并打结后再推回至密封管122内,以提升光电复合缆20与密封组件12之间的密封性。
8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地质信息采集设备中的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与上述中所述的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实施例的描述是类
似的,具有同上述中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技术地质信息采集设备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技术中连接光电复合缆和牵引器的连接装置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8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