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024729发布日期:2024-05-17 12:58阅读:9来源:国知局
摄像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摄像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市场对于大像面、高像素的摄像结构的追求,为了满足大像面和高像素的需求,摄像结构中的透镜数量需要增加,例如增加到八片。由于受载体设备和马达尺寸的要求,此类摄像结构的体积和重量均需做到小且轻,但为实现其大像面和高像素的目的,其内部成像光学系统尺寸需做的很大,这也导致组装稳定性差的问题。因此,控制体积和重量的同时实现大像面和高像素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大像面和高像素的摄像结构中容易出现大段差的情况,这样就需要设置尺寸较大且较重的间隔件实现段差大的透镜之间的组立,否则会出现组立强度差的情况,进一步影响组立稳定性。

2、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摄像结构存在轻量化和组立稳定性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摄像结构存在轻量化和组立稳定性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摄像结构,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在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第七透镜、第七间隔件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位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的第一间隔件选择性地设置,位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选择性地设置;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中至少一个为弯折透镜,弯折透镜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为凸出部和边缘部,凸出部凸向物侧方设置,凸出部的物侧面与其物侧的间隔件抵接,边缘部的像侧面与其像侧的间隔件抵接;镜筒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承靠部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3、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第七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7s、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67之间满足:5.0<(d7s-d6s)/ep67+r14/r13<7.5。

3、进一步地,仅第七透镜为弯折透镜;或者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均为弯折透镜。

4、进一步地,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均为隔片;或者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中的至少一个为隔圈和隔片的组合。

5、进一步地,第六间隔件为第六隔圈和第六隔片的组合,第六隔圈位于第六隔片的物侧或像侧且二者相互抵接。

6、进一步地,第七间隔件为第七隔圈和第七隔片的组合,第七隔圈和第七隔片均为一个,一个第七隔圈位于一个第七隔片的物侧或像侧且二者相互抵接;或者第七隔圈为一个,第七隔片为两个,第七隔圈的物侧和像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七隔片,且三者相互抵接。

7、进一步地,第五间隔件为第五隔圈和第五隔片的组合,第五隔圈和第五隔片均为一个,一个第五隔圈位于一个第五隔片的物侧或像侧且二者相互抵接;或者第五隔圈为一个,第五隔片为两个,第五隔圈的物侧和像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五隔片,且三者相互抵接。

8、进一步地,摄像结构还包括压圈,压圈设置在第八透镜的像侧,且压圈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和镜筒的内壁面同时抵接。

9、进一步地,第六透镜和其物侧的间隔件的抵接面积大于第六透镜和其像侧的间隔件的抵接面积。

10、进一步地,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的外周缘包括与透镜抵接和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中的一种或多种;当间隔件的外周缘与透镜抵接时,间隔件所在的相邻两个透镜扣合设置,间隔件位于相邻两个透镜的扣合位置处,此时间隔件的外周缘与相邻两个透镜中的位于物侧的透镜抵接。

11、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之间满足:2.5<|f4/r7|+d4s/d4s<7.0。

12、进一步地,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第七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7s、第七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7s之间满足:1.0<|f8/(d7s-d7s)|<6.5。

13、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二间隔件和第三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23、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10.0<r6/(ep23+ct3)<30.5。

14、进一步地,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67、第六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6、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摄像结构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22.0<t67/cp6+f6/f<49.0。

15、进一步地,第二间隔件和第三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23、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3、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0.5<(ep23+cp3)/ct3<2.5。

16、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四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4之间满足:9.0<|r8/r9+ct4/cp4|<22.0。

17、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之间满足:3.0<|f2/r3|+d2s/d2s<5.5。

18、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之间满足:4.0<|f3/r6|+d3s/d3s<6.5。

19、进一步地,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5、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67、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78之间满足:1.5<f8/r15+ep67/t78<3.0。

20、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之间满足:2.0<r8/(d4s-d4s)<16.5。

21、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摄像结构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在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第七透镜、第七间隔件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位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的第一间隔件选择性地设置,位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的第五间隔件选择性地设置;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中至少一个为弯折透镜,弯折透镜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为凸出部和边缘部,凸出部凸向物侧方设置,凸出部的物侧面与其物侧的间隔件抵接,边缘部的像侧面与其像侧的间隔件抵接;镜筒的物侧端具有承靠部,承靠部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承靠部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3、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第七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7s、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67之间满足:5.0<(d7s-d6s)/ep67+r14/r13<7.5。

22、通过在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中的相邻两个透镜之间设置间隔件,使得该间隔件物侧和像侧的两个透镜能够稳定承靠在间隔件处,有利于各透镜能够稳定性组立在镜筒中,保证组立稳定性。弯折透镜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为凸出部和边缘部,凸出部凸向物侧方设置,凸出部的物侧面与其物侧的间隔件抵接,边缘部的像侧面与其像侧的间隔件抵接;这样设置使得弯折透镜的凸出部和边缘部都能充当间隔件,从而与其相邻的透镜进行抵接承靠,有利于弯折透镜放置在大段差部分,不仅不需要另外增加厚重的隔圈的同时保证大段差组立的稳定性。首先,控制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可保证第七透镜的形状整体不至于太弯曲,同时避免第七透镜厚度不均匀的情况,进一步避免了第七透镜在成型时出现面型扭曲、成型缩痕的风险,提升了摄像结构的解像力,改善了杂光;其次,通过控制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和第七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可有效控制第七透镜的物侧与像侧的承靠段差,减小因第七透镜的两侧承靠点之间段差过大而造成的透镜组装变形的可能性,避免了有效面实际轮廓偏离设计轮廓,从而避免最终解像力下降、成像能力下降和产生局部像不清晰的情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