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477997发布日期:2023-03-15 11:01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调光膜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现在的夏天也变得尤为炎热,致使许多高层建筑内必须要将空调调制到较低的温度,才能使人达到较为舒适的状态,但随之也带来严重的能源消耗问题。智能动态调光玻璃具有光线透过率可调,阻隔紫外红外,遮阳隔热等特点,在高层建筑的幕墙玻璃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智能动态调光玻璃若在现有的高层建筑上投入使用,需将原有的幕墙玻璃进行替换,这将带来巨大的人力成本和资源浪费。目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可以直接贴在现有的幕墙玻璃上,使得建筑幕墙玻璃在不需要替换的前提下,仍能够实现光线透过率可调,阻隔紫外红外,遮阳隔热等优点,但现有的智能动态调光膜受水汽的影响较大,使得智能动态调光膜的使用寿命降低。
3.因此,亟需提出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以保证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具有显著的阻水性能,进而延长智能动态调光膜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阻水性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依次包括第一导电层、调光层、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由iot导电膜与iot导电膜表面的阻水层构成;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还周向设有密封层;所述阻水层,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100-200份改性聚氨酯、12-16份填料、5-7份红外线阻隔剂、2-6份成膜助剂、3-5份分散剂。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依次包括第一导电层、调光层、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由iot导电膜与iot导电膜表面的阻水层构成,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还周向设有密封层,使得智能动态调光膜的阻水性能得到显著地提高,能够有效延长了智能动态调光膜的使用寿命,且可自贴,使用方便,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另外,本技术的阻水层的原料包括改性聚氨酯、填料、红外线阻隔剂、成膜助剂、分散剂,各组分相互作用,使得阻水层不仅具有优异的阻水防水能力,而且耐高低温、耐候性、耐化学腐蚀、耐磨性也都得了显著地增强,使得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综合性能更加优异。
7.优选的,所述改性聚氨酯,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60-80份二异氰酸酯、100-200份第一多元醇、150-200份第二多元醇、11-15份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3-6份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40-60份丙酮。
8.优选的,所述改性聚氨酯,由以下方法制得:s11、将第一多元醇先升温至104-108℃脱水1.5-2.5h,再降温至70-80℃;氮气保护下先加入二异氰酸酯和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在82-88℃下搅拌反应2-4h后,再加入第二多元醇,保持相同的温度,继续搅拌反应1-2h,得聚氨酯预聚体;s12、先将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加入丙酮中,再加入步骤s11所得的聚氨酯预聚体,在氮气保护下,70-80℃下搅拌反应2-3h,得改性聚氨酯。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改性聚氨酯以二异氰酸酯、第一多元醇、第二多元醇为主体原料,二异氰酸酯的不饱和键-n=c=o与第一多元醇中羟基进行反应,得到含有重复的氨基甲酸酯基-nh-coo-的聚氨酯预聚体;随后加入第二多元醇进行进一步地反应,增加了交联密度,有效提高了改性聚氨酯的耐水性和强度;还加入了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的-nh2会与聚氨酯预聚体中的残余-n=c=o基团,发生扩链交联反应,在提高了改性聚氨酯的阻水、耐水性能的同时,还增强了改性聚氨酯的撕裂强度和拉伸强度,从而提高了智能动态调光膜的耐用性能。
10.优选的,所述第一多元醇,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20-30份聚丙二醇、10-20份纳米二氧化钛、5-10份柠檬醛、0.5-1份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20-30份水。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多元醇,由以下方法制得:先将纳米二氧化钛与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加入水中,以转速1100-1500r/min搅拌10-30min;再加入聚丙二醇,加热至70-90℃,以相同转速搅拌1-1.5h后,调节ph至2-3,加入柠檬醛,在100-150w、60-80℃下,超声反应2-3h,得第一多元醇。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以柠檬醛和纳米二氧化钛共同作用对聚丙二醇进行改性,柠檬醛可以与聚丙二醇能够进行交联反应,而纳米二氧化钛的尺寸较小,可以进入聚丙二醇分子链的空隙中,通过氢键与聚丙二醇结合,形成致密的网络结构;本技术在改性聚氨酯中添加第一多元醇,第一多元醇的羟基能够与二异氰酸酯发生反应,不仅能够提高阻水层的阻水性能,而且能够增强阻水层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还使得阻水层具有抗紫外线的能力。
13.优选的,所述第二多元醇由质量比为3-7:4的聚环氧丙烷醚多元醇和聚碳酸酯多元醇混合而得。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第二多元醇由一定质量比的聚环氧丙烷醚多元醇和聚碳酸酯多元醇混合而得,二者都含极性较大的基团,协同增效,使得改性聚氨酯的内聚能密度增大,成膜抗拉伸强度增强,进而使得阻水层能够达到较高的阻水能力。
15.优选的,所述填料为超细聚四氟乙烯微粉和/或纳米氧化锌。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填料为超细聚四氟乙烯微粉和/或纳米氧化锌,能够增强阻水层的阻水性能的同时,还能提高阻水层的耐磨性、抗老化性以及力学性能,另外,还能减少改性聚氨酯的用量,节省原料。
17.优选的,所述红外线阻隔剂为纳米氧化锑锡。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添加纳米氧化锑锡作为红外线阻隔剂,使得阻水层具有显著的隔绝红外线的能力。
19.优选的,所述成膜助剂由质量比为2:1-5的十二碳醇酯和三丙二醇正丁醚混合而得。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成膜助剂由一定质量比的十二碳醇酯和三丙二醇正丁醚混合而得,二者相互辅助,促进阻水层中各组分之间的塑性流动和弹性变形,进而使得阻水层的性能更佳。
21.优选的,所述分散剂为槐糖脂。
22.优选的,所述调光层为pdlc液晶膜;所述第二导电层为iot导电膜;所述密封层为防水封装胶。
2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制备方法,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先将填料、红外线阻隔剂、成膜助剂、分散剂加入改性聚氨酯,搅拌均匀后,得涂层液;再将涂层液均匀涂敷在iot导电膜上,升温,固化,在iot导电膜的表面形成阻水层,得第一导电层;s2、将步骤s1所得的第一导电层、调光层与第一导电层依次进行粘结,并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周向设有密封层,得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
24.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涂覆量为100-200g/m2;在120-150℃下固化1-2h。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在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制备过程中,先以填料、红外线阻隔剂、成膜助剂、分散剂、改性聚氨酯为原料配制成涂层液,再通过涂覆的方式,在iot导电膜的表面形成阻水层,得第一导电层;最后将第一导电层、调光层与第一导电层依次进行粘结,并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周向设有密封层,并控制各工艺参数,使制得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具有优异的阻水性能;本技术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制备方法,步骤简单,成本低廉,适于工业化生产,所制得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依次包括第一导电层、调光层、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由iot导电膜与iot导电膜表面的阻水层构成;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还周向设有密封层,使得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具有优异的阻水性能和抗紫外、红线能力,能够很好地降低水蒸气通过率,且能够自贴,使用方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7.2、本技术的阻水层的原料包括改性聚氨酯、填料、红外线阻隔剂、成膜助剂、分散剂等,各组分相互作用,使第一导电层表面的阻水层的阻水性能得到显著提高,且具有优异的红外阻隔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力学性能。
28.3、本技术的改性聚氨酯由二异氰酸酯、第一多元醇、第二多元醇、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等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而得,使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阻水性能得到了增强。
29.4、本技术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制备方法,步骤简单,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所制得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性能优异,延长了智能动态调光膜的使用寿命,且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扩大了智能动态调光膜的应用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制备例1-5提供了第一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
32.制备例1第一多元醇,包括以下原料:200g聚丙二醇(ppg1000)、100g纳米二氧化钛、50g柠檬醛、5g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200g水;第一多元醇,由以下方法制得:先将纳米二氧化钛与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加入水中,以转速1100r/min搅拌30min;再加入聚丙二醇,加热至70℃,以相同转速搅拌1.5h后,调节ph至2,加入柠檬醛,在100w、60℃下,超声反应3h,得第一多元醇。
33.制备例2第一多元醇,包括以下原料:220g聚丙二醇(ppg1000)、120g纳米二氧化钛、60g柠檬醛、6g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220g水;第一多元醇,由以下方法制得:先将纳米二氧化钛与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加入水中,以转速1200r/min搅拌25min;再加入聚丙二醇,加热至75℃,以相同转速搅拌1.4h后,调节ph至2.2,加入柠檬醛,在120w、65℃下,超声反应2.8h,得第一多元醇。
34.制备例3第一多元醇,包括以下原料:250g聚丙二醇(ppg1000)、150g纳米二氧化钛、70g柠檬醛、7g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250g水;第一多元醇,由以下方法制得:先将纳米二氧化钛与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加入水中,以转速1300r/min搅拌20min;再加入聚丙二醇,加热至80℃,以相同转速搅拌1.3h后,调节ph至2.5,加入柠檬醛,在130w、70℃下,超声反应2.5h,得第一多元醇。
35.制备例4第一多元醇,包括以下原料:280g聚丙二醇(ppg1000)、180g纳米二氧化钛、90g柠檬醛、8g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280g水;第一多元醇,由以下方法制得:先将纳米二氧化钛与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加入水中,以转速1400r/min搅拌25min;再加入聚丙二醇,加热至85℃,以相同转速搅拌1.2h后,调节ph至2.8,加入柠檬醛,在140w、75℃下,超声反应2.3h,得第一多元醇。
36.制备例5第一多元醇,包括以下原料:300g聚丙二醇(ppg1000)、200g纳米二氧化钛、100g柠檬醛、10g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300g水;第一多元醇,由以下方法制得:先将纳米二氧化钛与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加入水中,以转速1500r/min搅拌10min;再加入聚丙二醇,加热至90℃,以相同转速搅拌1h后,调节ph至3,加入柠檬醛,在150w、80℃下,超声反应2h,得第一多元醇。
37.制备例6-10、对比制备例1-5提供了改性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
38.制备例6改性聚氨酯,包括以下原料:600g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1000g第一多元醇、1500g
第二多元醇、110g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30g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400g丙酮;其中,第一多元醇由制备例1制得;第二多元醇由质量比为3:4的聚环氧丙烷醚二元醇(dl-2000d)和聚碳酸酯二元醇(pcd1000)混合而得;改性聚氨酯,由以下方法制得:s11、将第一多元醇先升温至104℃脱水2.5h,再降温至70℃;氮气保护下先加入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和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在82℃下搅拌反应4h后,再加入第二多元醇,保持相同的温度,继续搅拌反应1h,得聚氨酯预聚体;s12、先将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加入丙酮中,再加入步骤s11所得的聚氨酯预聚体,在氮气保护下,70℃下搅拌反应3h,得改性聚氨酯。
39.制备例7改性聚氨酯,包括以下原料:650g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1500g第一多元醇、1600g第二多元醇、120g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40g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450g丙酮;其中,第一多元醇由制备例2制得;第二多元醇由质量比为1:1的聚环氧丙烷醚二元醇(dl-2000d)和聚碳酸酯二元醇(pcd1000)混合而得;改性聚氨酯,由以下方法制得:s11、将第一多元醇先升温至105℃脱水2.2h,再降温至72℃;氮气保护下先加入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和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在84℃下搅拌反应3.5h后,再加入第二多元醇,保持相同的温度,继续搅拌反应1.2h,得聚氨酯预聚体;s12、先将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加入丙酮中,再加入步骤s11所得的聚氨酯预聚体,在氮气保护下,72℃下搅拌反应2.8h,得改性聚氨酯。
40.制备例8改性聚氨酯,包括以下原料:700g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1500g第一多元醇、1700g第二多元醇、130g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50g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500g丙酮;其中,第一多元醇由制备例3制得;第二多元醇由质量比为5:4的聚环氧丙烷醚二元醇(dl-2000d)和聚碳酸酯二元醇(pcd1000)混合而得;改性聚氨酯,由以下方法制得:s11、将第一多元醇先升温至106℃脱水2h,再降温至75℃;氮气保护下先加入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和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在86℃下搅拌反应3h后,再加入第二多元醇,保持相同的温度,继续搅拌反应1.5h,得聚氨酯预聚体;s12、先将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加入丙酮中,再加入步骤s11所得的聚氨酯预聚体,在氮气保护下,75℃下搅拌反应2.5h,得改性聚氨酯。
41.制备例9改性聚氨酯,包括以下原料:700g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1500g第一多元醇、1800g第二多元醇、140g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55g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550g丙酮;其中,第一多元醇由制备例4制得;第二多元醇由质量比为3:2的聚环氧丙烷醚二元醇(dl-2000d)和聚碳酸酯二元醇(pcd1000)混合而得;改性聚氨酯,由以下方法制得:s11、将第一多元醇先升温至107℃脱水1.8h,再降温至78℃;氮气保护下先加入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和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在87℃下搅拌反应2.5h后,再加入第二多元醇,
保持相同的温度,继续搅拌反应1.8h,得聚氨酯预聚体;s12、先将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加入丙酮中,再加入步骤s11所得的聚氨酯预聚体,在氮气保护下,78℃下搅拌反应2.3h,得改性聚氨酯。
42.制备例10改性聚氨酯,包括以下原料:800g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2000g第一多元醇、2000g第二多元醇、150g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60g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600g丙酮;其中,第一多元醇由制备例5制得;第二多元醇由质量比为7:4的聚环氧丙烷醚二元醇(dl-2000d)和聚碳酸酯二元醇(pcd1000)混合而得;改性聚氨酯,由以下方法制得:s11、将第一多元醇先升温至108℃脱水1.5h,再降温至80℃;氮气保护下先加入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和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在88℃下搅拌反应2h后,再加入第二多元醇,保持相同的温度,继续搅拌反应2h,得聚氨酯预聚体;s12、先将n-羟基磺酸琥珀酰亚胺加入丙酮中,再加入步骤s11所得的聚氨酯预聚体,在氮气保护下,80℃下搅拌反应2h,得改性聚氨酯。
43.对比制备例1对比制备例1,同制备例6,不同之处仅在于:用等质量的聚丙二醇(ppg1000)替换第一多元醇。
44.对比制备例2对比制备例2,同制备例6,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多元醇仅为聚环氧丙烷醚二元醇(dl-2000d)。
45.对比制备例3对比制备例3,同制备例6,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多元醇仅为聚碳酸酯二元醇(pcd1000)。
46.对比制备例4对比制备例4,同制备例6,不同之处仅在于:用等质量的第二多元醇替换第一多元醇。
47.对比制备例5对比制备例5,同制备例6,不同之处仅在于:用等质量的第一多元醇替换第二多元醇。
48.实施例1-7提供了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49.实施例1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依次包括第一导电层、调光层、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由iot导电膜与iot导电膜表面的阻水层构成;第二导电层为iot导电膜;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还周向设有密封层;调光层为pdlc液晶膜;密封层为有机硅胶黏剂yt-2576;且iot导电膜与pdlc液晶膜的面积均为50cm
×
50cm;阻水层,包括以下原料:1000g改性聚氨酯、120g填料、50g红外线阻隔剂、20g成膜助剂、30g分散剂;其中,改性聚氨酯由制备例6制得;填料由质量比为1:1的超细聚四氟乙烯微粉、纳米氧化锌混合而得;红外线阻隔剂为纳米氧化锑锡;成膜助剂由质量比为2:1的十二碳醇酯
和三丙二醇正丁醚混合而得;分散剂为槐糖脂;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先将填料、红外线阻隔剂、成膜助剂、分散剂加入改性聚氨酯,以转速600r/min搅拌60min后,得涂层液;再将涂层液以涂覆量为100g/m2均匀涂敷在iot导电膜上,在120℃下固化2h,在iot导电膜的表面形成阻水层,得第一导电层;s2、先将1kg环氧树脂e44与0.4kg聚酰胺树脂650进行均匀混合得粘结剂,再将步骤s1所得的第一导电层、调光层与第一导电层采用粘结剂进行依次粘结,在120℃下固化0.5h,并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周向设有密封层,得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
50.实施例2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依次包括第一导电层、调光层、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由iot导电膜与iot导电膜表面的阻水层构成;第二导电层为iot导电膜;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还周向设有密封层;调光层为pdlc液晶膜;密封层为有机硅胶黏剂yt-2576;且iot导电膜与pdlc液晶膜的面积均为50cm
×
50cm;阻水层,包括以下原料:1200g改性聚氨酯、130g填料、55g红外线阻隔剂、30g成膜助剂、35g分散剂;其中,改性聚氨酯由制备例7制得;填料由质量比为1:1的超细聚四氟乙烯微粉、纳米氧化锌混合而得;红外线阻隔剂为纳米氧化锑锡;成膜助剂由质量比为1:1的十二碳醇酯和三丙二醇正丁醚混合而得;分散剂为槐糖脂;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先将填料、红外线阻隔剂、成膜助剂、分散剂加入改性聚氨酯,以转速650r/min搅拌55min后,得涂层液;再将涂层液以涂覆量为120g/m2均匀涂敷在iot导电膜上,在130℃下固化1.8h,在iot导电膜的表面形成阻水层,得第一导电层;s2、先将1kg环氧树脂e44与0.4kg聚酰胺树脂650进行均匀混合得粘结剂,再将步骤s1所得的第一导电层、调光层与第一导电层采用粘结剂进行依次粘结,在120℃下固化0.5h,并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周向设有密封层,得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
51.实施例3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依次包括第一导电层、调光层、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由iot导电膜与iot导电膜表面的阻水层构成;第二导电层为iot导电膜;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还周向设有密封层;调光层为pdlc液晶膜;密封层为有机硅胶黏剂yt-2576;且iot导电膜与pdlc液晶膜的面积均为50cm
×
50cm;阻水层,包括以下原料:1500g改性聚氨酯、140g填料、60g红外线阻隔剂、40g成膜助剂、40g分散剂;其中,改性聚氨酯由制备例8制得;填料由质量比为1:1的超细聚四氟乙烯微粉、纳米氧化锌混合而得;红外线阻隔剂为纳米氧化锑锡;成膜助剂由质量比为2:3的十二碳醇酯和三丙二醇正丁醚混合而得;分散剂为槐糖脂;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先将填料、红外线阻隔剂、成膜助剂、分散剂加入改性聚氨酯,以转速700r/min搅拌50min后,得涂层液;再将涂层液以涂覆量为150g/m2均匀涂敷在iot导电膜上,在140℃下固化1.5h,在iot导电膜的表面形成阻水层,得第一导电层;
s2、先将1kg环氧树脂e44与0.4kg聚酰胺树脂650进行均匀混合得粘结剂,再将步骤s1所得的第一导电层、调光层与第一导电层采用粘结剂进行依次粘结,在120℃下固化0.5h,并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周向设有密封层,得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
52.实施例4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依次包括第一导电层、调光层、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由iot导电膜与iot导电膜表面的阻水层构成;第二导电层为iot导电膜;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还周向设有密封层;调光层为pdlc液晶膜;密封层为有机硅胶黏剂yt-2576;且iot导电膜与pdlc液晶膜的面积均为50cm
×
50cm;阻水层,包括以下原料:1800g改性聚氨酯、150g填料、65g红外线阻隔剂、50g成膜助剂、45g分散剂;其中,改性聚氨酯由制备例9制得;填料由质量比为1:2的超细聚四氟乙烯微粉、纳米氧化锌混合而得;红外线阻隔剂为纳米氧化锑锡;成膜助剂由质量比为1:2的十二碳醇酯和三丙二醇正丁醚混合而得;分散剂为槐糖脂;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先将填料、红外线阻隔剂、成膜助剂、分散剂加入改性聚氨酯,以转速750r/min搅拌45min后,得涂层液;再将涂层液以涂覆量为180g/m2均匀涂敷在iot导电膜上,在140℃下固化1.2h,在iot导电膜的表面形成阻水层,得第一导电层;s2、先将1kg环氧树脂e44与0.4kg聚酰胺树脂650进行均匀混合得粘结剂,再将步骤s1所得的第一导电层、调光层与第一导电层采用粘结剂进行依次粘结,在120℃下固化0.5h,并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周向设有密封层,得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
53.实施例5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依次包括第一导电层、调光层、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由iot导电膜与iot导电膜表面的阻水层构成;第二导电层为iot导电膜;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还周向设有密封层;调光层为pdlc液晶膜;密封层为有机硅胶黏剂yt-2576;且iot导电膜与pdlc液晶膜的面积均为50cm
×
50cm;阻水层,包括以下原料:2000g改性聚氨酯、160g填料、70g红外线阻隔剂、60g成膜助剂、50g分散剂;其中,改性聚氨酯由制备例10制得;填料由质量比为2:1的超细聚四氟乙烯微粉、纳米氧化锌混合而得;红外线阻隔剂为纳米氧化锑锡;成膜助剂由质量比为2:5的十二碳醇酯和三丙二醇正丁醚混合而得;分散剂为槐糖脂;一种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先将填料、红外线阻隔剂、成膜助剂、分散剂加入改性聚氨酯,以转速800r/min搅拌40min后,得涂层液;再将涂层液以涂覆量为200g/m2均匀涂敷在iot导电膜上,在150℃下固化1h,在iot导电膜的表面形成阻水层,得第一导电层;s2、先将1kg环氧树脂e44与0.4kg聚酰胺树脂650进行均匀混合得粘结剂,再将步骤s1所得的第一导电层、调光层与第一导电层采用粘结剂进行依次粘结,在120℃下固化0.5h,并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周向设有密封层,得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
54.实施例6实施例6,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填料为超细聚四氟乙烯微粉。
55.实施例7实施例7,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填料为纳米氧化锌。
56.为了验证本技术实施例1-7中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性能,申请人设置了对比例1-10,具体如下:对比例1对比例1,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改性聚氨酯由对比制备例1制得。
57.对比例2对比例2,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改性聚氨酯由对比制备例2制得。
58.对比例3对比例3,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改性聚氨酯由对比制备例3制得。
59.对比例4对比例4,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改性聚氨酯由对比制备例4制得。
60.对比例5对比例5,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改性聚氨酯由对比制备例5制得。
61.对比例6对比例6,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不添加填料。
62.对比例7对比例7,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不添加红外线阻隔剂。
63.对比例8对比例8,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不添加成膜助剂。
64.对比例9对比例9,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成膜助剂仅为十二碳醇酯。
65.对比例10对比例10,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成膜助剂仅为三丙二醇正丁醚。
66.分别检测本技术实施例1-7、对比例1-10中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主要性能,得出如下结果参数,具体见表1:参考国标gb/t 30447-2013进行智能动态调光膜的疏水接触角的测试;参考国标gb/t 1733-1993进行智能动态调光膜的耐水性的测试;参考国标gb/t 26253-2010进行智能动态调光膜的水蒸气透过率的测试;并在断电的情况下,采用ls110a手持式分体式透过率测量仪进行智能动态调光膜的紫外线透光率和红外透光率的测试。
67.表1:
由上述表1显示数据可知:实施例1-7中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综合性能远优于对比例1-10,说明本技术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具有优异的阻水性能,显著的紫、红外线阻隔能力,能够极大地延长了智能动态调光膜的使用寿命。
68.由实施例1和对比例1可知:实施例1的阻水层原料中的改性聚氨酯由制备例6制得,制备例6的原料中第一多元醇由制备例1制得,较对比例1,实施例1制得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阻水性能更加优异,且阻隔紫外线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69.由实施例1和对比例2、3可知:实施例1的阻水层原料中的改性聚氨酯由制备例6制得,制备例6的原料中第二多元醇由聚环氧丙烷醚二元醇和聚碳酸酯二元醇混合而得,较对比例2、3,实施例1制得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疏水接触角大、水蒸气透过率低,阻水性能更佳。
70.由实施例1和对比例4、5可知:实施例1的阻水层原料中的改性聚氨酯由制备例6制得,制备例6的原料中含有第一多元醇和第二多元醇,较对比例4、5,实施例1制得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综合性能佳,更加持久耐用。
71.由实施例1、6、7以及对比例6可知:实施例1的阻水层原料中含有填料,且填料由超细聚四氟乙烯微粉、纳米氧化锌混合而得;较实施例6、7与对比例6,实施例1制得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阻水性能优于实施例6、7与对比例6。
72.由实施例1和对比例7可知:实施例1的阻水层原料中的阻水层原料中含有红外线阻隔剂,较对比例7,实施例1制得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不仅能够阻隔红外线,还能很好地阻隔水蒸气。
73.由实施例1和对比例8-10可知:实施例1的阻水层原料中含有成膜助剂,且成膜助剂由十二碳醇酯和三丙二醇正丁醚混合而得;较对比例8-10,实施例1制得的可自贴的智能动态调光膜的阻水性能更佳,红、紫外线透过率更低。
74.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