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22545发布日期:2023-05-11 09:13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背光模组,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1、背光模组是从背面为不能自发光的显示部件提供光源的机构,例如液晶显示屏不能自发光,需要背光模组从背面提供光源,使得液晶显示屏实现千变万化的显示功能。为了使得背光模组前侧的显示部件显示的画面更加均匀,需要背光模组提供发光均匀的面光源。现在的背光模组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不论是直下式背光模组还是侧入式背光模组都包括背板、光源、散光组件、固定框等结构,光源和散光组件通过固定框固定在背板内,形成一个整体的背光模组,从而方便与前侧的显示部件配合安装使用。但是现在的固定框一般通过卡扣结构卡接固定在背板外侧,而固定框为框状结构,强度较低,容易从背板上掉落,进而光源和散光组件移位甚至掉落,影响背光模组使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在的背光模组固定框容易从背板上掉落,影响背光模组使用稳定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解决的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一散光组件、第二散光组件、第一固定框和第二固定框,所述背板上设置有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一散光组件设置在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固定框将第一散光组件固定在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二光源和第二散光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二固定框将第二散光组件固定在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固定框外侧设置有插块,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侧壁上设置有插槽,所述插块与插槽相适配,所述插块插接在插槽内。

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侧壁上设置有平台,所述第一固定框安装在平台上;所述平台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第一固定框外侧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槽与限位块相适配,所述限位块安装在限位槽内。

4、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粘接固定在限位槽内。

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框外侧还设置有卡固件,所述卡固件上设置有卡孔;所述背板外侧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内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固件与卡槽相适配,所述卡孔与卡块相适配,所述卡固件卡接在卡槽内,所述卡块卡接在卡孔内。

6、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单面胶,所述固定单面胶粘接在卡固件外侧,并且将第一固定框与背板粘接在一起。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源为固定在第一容置腔侧壁上的侧入式灯条,第一散光组件包括第一反射膜、第一导光板和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反射膜、第一导光板、第一光学膜片依次叠设在第一容置腔内。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置腔底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导光板下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导光板上侧设置有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块与第一定位孔相适配,所述第二定位块与第二定位孔相适配,所述第一定位块插接在第一定位孔内,所述第二定位块插接在第二定位孔内。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框上设置有双向卡扣,所述第二容置腔内设置有通孔,所述双向卡扣与通孔相适配,所述双向卡扣卡接在通孔内。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光源为固定在第二容置腔内侧壁上的侧入式灯条;所述第二散光组件包括第二反射膜、第二导光板和第二光学膜片,所述第二反射膜、第二导光板和第二光学膜片依次叠设在第二容置腔内。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光板下侧设置第三定位块,所述第二导光板上侧设置有第四定位块,所述第二容置腔内底部设置有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二光学膜片上设置第四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块与第三定位孔相适配,所述第四定位块与第四定位孔相适配,所述第三定位块插接在第三定位孔内,所述第四定位块插接在第四定位孔内。

12、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双发光区背光模组背板为强度较大的板状结构,并在背板第一容置腔内侧壁上设置插槽与第一固定框外侧的插块来配合安装,使得第一固定框被保护在背板内侧,通过强度较大的背板在外侧保护易变形的第一固定框,从而第一固定框在背板上安装的更加稳定,不易从背板掉落,避免第一光源和第一散光组件移位甚至掉落,可以保证双发光区背光模组使用的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1)、第一光源(2)、第二光源(3)、第一散光组件(4)、第二散光组件(5)、第一固定框(6)和第二固定框(7),所述背板(1)上设置有第一容置腔(11)和第二容置腔(12);所述第一光源(2)和第一散光组件(4)设置在第一容置腔(11)内,所述第一固定框(6)将第一散光组件(4)固定在第一容置腔(11)内;所述第二光源(3)和第二散光组件(5)设置在第二容置腔(12)内,所述第二固定框(7)将第二散光组件(5)固定在第二容置腔(12)内;所述第一固定框(6)外侧设置有插块(61),所述第一容置腔(11)内侧壁上设置有插槽(111),所述插块(61)与插槽(111)相适配,所述插块(61)插接在插槽(11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内侧壁上设置有平台(112),所述第一固定框(6)安装在平台(112)上;所述平台(112)上设置有限位槽(113),所述第一固定框(6)外侧设置有限位块(62),所述限位槽(113)与限位块(62)相适配,所述限位块(62)安装在限位槽(113)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62)粘接固定在限位槽(113)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框(6)外侧还设置有卡固件(63),所述卡固件(63)上设置有卡孔(631);所述背板(1)外侧设置有卡槽(13),所述卡槽(13)内设置有卡块(131),所述卡固件(63)与卡槽(13)相适配,所述卡孔(631)与卡块(131)相适配,所述卡固件(63)卡接在卡槽(13)内,所述卡块(131)卡接在卡孔(63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单面胶(64),所述固定单面胶(64)粘接在卡固件(63)外侧,并且将第一固定框(6)与背板(1)粘接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2)为固定在第一容置腔(11)侧壁上的侧入式灯条,第一散光组件(4)包括第一反射膜(41)、第一导光板(42)和第一光学膜片(43),所述第一反射膜(41)、第一导光板(42)、第一光学膜片(43)依次叠设在第一容置腔(11)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底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114),所述第一导光板(42)下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块(421),所述第一导光板(42)上侧设置有第二定位块(422),所述第一光学膜片(43)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431),所述第一定位块(421)与第一定位孔(114)相适配,所述第二定位块(422)与第二定位孔(431)相适配,所述第一定位块(421)插接在第一定位孔(114)内,所述第二定位块(422)插接在第二定位孔(431)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框(7)上设置有双向卡扣(71),所述第二容置腔(12)内设置有通孔(121),所述双向卡扣(71)与通孔(121)相适配,所述双向卡扣(71)卡接在通孔(12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3)为固定在第二容置腔(12)内侧壁上的侧入式灯条;所述第二散光组件(5)包括第二反射膜(51)、第二导光板(52)和第二光学膜片(53),所述第二反射膜(51)、第二导光板(52)和第二光学膜片(53)依次叠设在第二容置腔(12)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光板(52)下侧设置第三定位块(521),所述第二导光板(52)上侧设置有第四定位块(522),所述第二容置腔(12)内底部设置有第三定位孔(122),所述第二光学膜片(53)上设置第四定位孔(531),所述第三定位块(521)与第三定位孔(122)相适配,所述第四定位块(522)与第四定位孔(531)相适配,所述第三定位块(521)插接在第三定位孔(122)内,所述第四定位块(522)插接在第四定位孔(531)内。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结构稳定的双发光区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一散光组件、第二散光组件、第一固定框和第二固定框,背板上设置有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第一光源和第一散光组件设置在第一容置腔内,第一固定框将第一散光组件固定在第一容置腔内;第二光源和第二散光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置腔内,第二固定框将第二散光组件固定在第二容置腔内;第一固定框外侧设置有插块,第一容置腔内侧壁上设置有插槽,插块与插槽相适配,插块插接在插槽内。本技术通过强度较大的背板在外侧保护易变形的第一固定框,第一固定框在背板上安装的更加稳定,避免第一光源和第一散光组件移位甚至掉落,保证双发光区背光模组使用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金煌,姚君乐,罗增昌,叶海霞,刘启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伟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26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