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60203发布日期:2024-05-07 19:35阅读:25来源:国知局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长焦距与防手震功能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1、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机)皆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通过设置于电子装置上的摄像模块,使用者可以操作电子装置来提取各式各样的照片。

2、现今的电子装置的设计不断地朝向微型化的趋势发展,使得摄像模块的各种元件或其结构也必须不断地缩小,以达成微型化的目的。一般而言,摄像模块中的驱动机构可具有一镜头承载件,配置以承载一镜头,并且驱动机构可具有自动对焦(auto focusing)或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的功能。然而,现有的驱动机构虽可达成前述照相或录影的功能,但仍无法满足所有需求。

3、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可以同时执行自动对焦、光学防手震并且可达成微型化的摄像模块,便是现今值得探讨与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2、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用以容纳一第一光学元件,包括一固定组件、一活动组件、以及一驱动组件。活动组件配置以连接一第二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对应于第一光学元件,并且活动部可相对固定组件运动。驱动组件配置以驱动活动组件相对固定组件运动。固定组件包括一第一容纳空间,配置以容纳第一光学元件。

3、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活动组件包括一第二容纳空间,配置以容纳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容纳空间位于第一容纳空间中。第二光学元件定义有一光轴。光轴穿过第二光学元件以及第一光学元件。活动组件包括一第一活动部以及一第二活动部。第一活动部的一部分容纳于第二活动部内。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活动部重叠于第二活动部的一部分。当沿着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活动部重叠于第二活动部的一部分。第一轴向不平行于光轴。第一活动部包括一第一侧边部以及一第二侧边部。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侧边部以及第二侧边部彼此分离并且位于第一光学元件的相反两侧。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二活动部具有一长条形结构。

4、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活动组件还包括一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对应第一光学元件。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一开口露出。第一侧边部以及第二侧边部分别具有一第一右顶壁以及一第一左顶壁,对应于第二光学元件。第二活动部具有一第二顶壁,对应于第二光学元件。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左顶壁、第一右顶壁以及第二顶壁形成一第二开口。光轴穿过第二开口。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光学元件的一部分由第二开口露出。第一侧边部以及第二侧边部更分别具有一第一右侧壁以及一第一左侧壁。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左侧壁以及第一右侧壁位于第一光学元件的相反两侧。第二活动部还包括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以及一后侧壁。后侧壁连接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第二顶壁连接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位于第一光学元件的相反两侧。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光学元件位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第二顶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后侧壁形成前述第一开口。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二活动部环绕第一光学元件。

5、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二活动部还具有一前穿口,形成于第二顶壁。第一左顶壁以及第一右顶壁位于前穿口内。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左顶壁以及第一右顶壁不重叠于第二顶壁。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左顶壁以及第一右顶壁重叠于第二顶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分别形成有一第一穿口以及一第二穿口。第一右侧壁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穿口内,并且第一左侧壁的一部分位于第二穿口内。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右顶壁的一部分不重叠于第一侧壁。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左顶壁的一部分不重叠于第二侧壁。固定组件还包括一底座以及一外框。底座包括一底板,其具有板状结构。外框固定地连接底座并形成第一容纳空间。固定组件还包括一第一支撑部,设置于底板,用以容纳第一光学元件。第一光学元件固定地连接固定组件的第一支撑部。活动组件可相对第一光学元件运动。第一侧壁的一第一表面面对第一光学元件。第一侧壁的一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面朝相反方向。第一表面与固定组件之间具有间隙。第二表面与固定组件之间具有间隙。第二侧壁的一第三表面面对第一光学元件。第二侧壁的一第四表面与第三表面面朝相反方向。第三表面与固定组件之间具有间隙。第四表面与固定组件之间具有间隙。第三表面面朝第一表面。固定组件还包括一第三开口。第三开口对应第二光学元件。第三开口对应第一光学元件。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三开口大于第二开口。外框具有一第一外壁以及一第二外壁。第一外壁与第二外壁个别具有板状结构。第三开口由第一外壁与第二外壁延伸而形成。第一外壁与第二外壁彼此相互垂直。一外部光线沿着一第一方向入射至第三开口,并沿着一第二方向由第三开口射出。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相不平行。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轴向。固定组件还包括一第四开口,对应第二光学元件。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第四开口位于底座。

6、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连接组件,以使活动组件经由连接组件活动地连接于固定组件。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以及一第二弹性元件。第一弹性元件以及第二弹性元件分别具有一第一可挠部以及一第二可挠部。第一可挠部具有可挠性。第二可挠部具有可挠性。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可挠部与第一光学元件沿着一第二轴向排列。第二轴向与第一轴向不平行。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可挠部与第二可挠部沿着第二轴向排列。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二光学元件的中心位于第一可挠部与第二可挠部之间。第一弹性元件还具有一第一连接端,固定地连接固定组件。第一连接端固定于固定组件的一第一设置部。第一弹性元件还具有一第二连接端,固定地连接第一活动部。第一可挠部连接于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第二弹性元件还具有一第三连接端,固定地连接固定组件。第三连接端固定于固定组件的一第二设置部。第二弹性元件还具有一第四连接端,固定地连接第一活动部。第二可挠部连接于第三连接端与第四连接端之间。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设置部、第二光学元件以及第二设置部沿着第二轴向排列。第一设置部与第二设置部具有柱状结构,由底座的底板沿着第一轴向延伸。第一活动部的一第一回避部对应第一设置部。第一活动部的一第二回避部对应第二设置部。第一回避部以及第二回避部具有凹陷结构。

7、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连接组件还包括一第三弹性元件以及一第四弹性元件。第三弹性元件以及第四弹性元件分别具有一第三可挠部以及一第四可挠部。第三可挠部具有可挠性。第四可挠部具有可挠性。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三可挠部与第一光学元件沿着第二轴向排列。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三可挠部与第四可挠部沿着第二轴向排列。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二光学元件的中心位于第三可挠部与第四可挠部之间。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三可挠部重叠于第一可挠部的一部分。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四可挠部重叠于第二可挠部的一部分。当沿着第二轴向观察时,第一弹性元件不重叠于第三弹性元件。当沿着第二轴向观察时,第二弹性元件不重叠于第四弹性元件。第三弹性元件还具有一第五连接端,固定地连接固定组件。第五连接端固定于第一设置部。第三弹性元件还具有一第六连接端,固定地连接第二活动部。第三可挠部连接于第五连接端与第六连接端之间。第四弹性元件还具有一第七连接端,固定地连接固定组件。第七连接端固定于第二设置部。第四弹性元件还具有一第八连接端,固定地连接第二活动部。第四可挠部连接于第七连接端与第八连接端之间。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五连接端不重叠于第一连接端。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七连接端不重叠于第三连接端。当沿着光轴观察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不包括任何与第二光学元件沿着第一轴向排列的可挠部。

8、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五连接端包括一第一对外连接部以及一第二对外连接部。第一对外连接部以及第二对外连接部固定地连接于第一设置部。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对外连接部以及第二对外连接部不重叠于第一连接端。第六连接端包括一第一对内连接部以及一第二对内连接部。第一对内连接部以及第二对内连接部固定地连接于第二活动部。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对内连接部以及第二对内连接部不重叠于第二连接端。第七连接端包括一第三对外连接部以及一第四对外连接部。第三对外连接部以及第四对外连接部固定地连接于第二设置部。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三对外连接部以及第四对外连接部不重叠于第三连接端。第八连接端包括一第三对内连接部以及一第四对内连接部。第三对内连接部以及第四对内连接部固定地连接于第二活动部。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三对内连接部以及第四对内连接部不重叠于第四连接端。

9、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光学元件与第二光学元件具有不同材质。第一光学元件与第二光学元件具有不同物质状态。第二光学元件为一液态镜头。第一光学元件包括一镜片。第二光学元件包括一光学固定部、一本体以及一推挤部。光学固定部固定地连接固定组件。光学固定部是以激光熔接的方式固定于固定组件。光轴穿过本体。推挤部固定地连接活动组件。推挤部具有环状结构。当沿着光轴观察时,光学固定部与连接组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10、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右侧壁以及第一左侧壁分别形成有一第一容置开口以及一第二容置开口。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一驱动元件以及一第二驱动元件,分别设置于第一容置开口以及第二容置开口内。第一驱动元件以及第二驱动元件配置以驱动第一活动部绕一第一转轴旋转,以使推挤部推挤本体以改变第二光学元件的光学性质。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转轴位于第一可挠部以及第二可挠部之间。当沿着第二轴向观察时,第一右侧壁与第一侧壁在第一轴向上具有一第一间隙。当沿着第二轴向观察时,第一右侧壁与后侧壁在光轴上具有一第二间隙。第二间隙大于第一间隙。当第一活动部绕第一转轴旋转时,第一活动部不会抵接第二活动部。当沿着第二轴向观察时,后侧壁与底座在第一轴向上具有一第三间隙。当沿着第二轴向观察时,后侧壁与外框在光轴上具有一第四间隙。后侧壁形成有一后穿口。驱动组件还包括一第三驱动元件,设置于后穿口内。第三驱动元件配置以驱动第二活动部绕一第二转轴旋转,以使推挤部推挤本体以改变第二光学元件的光学性质。当第二活动部绕第二转轴旋转时,第二活动部不会抵接第一活动部。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二转轴穿过第三可挠部以及第四可挠部。第二转轴不平行于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垂直于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不相交。当沿着光轴观察时,第一转轴与光轴相交。第一驱动元件以及第二驱动元件的每一者的n极与s极沿着光轴排列。第三驱动元件的n极与s极沿着第一轴向排列。

11、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驱动组件还包括一第一线圈以及一第二线圈,分别对应于第一驱动元件以及第二驱动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电路组件,固定地设置于固定组件的底座。电路组件包括一第一电路部以及一第二电路部。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分别固定地设置于第一电路部以及第二电路部上。驱动组件还包括一第三线圈,对应于第三驱动元件。电路组件还包括一第三电路部,连接于第一电路部以及第二电路部之间。第三线圈固定地设置于第三电路部上。第一电路部至第三电路部固定地设置于底座的第一支撑部。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线圈位于第一支撑部以及活动组件之间。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二线圈位于第一支撑部以及活动组件之间。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三线圈位于第一支撑部以及活动组件之间。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三线圈在第二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三驱动元件在第二轴向上的长度。

12、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可为一潜望式镜头机构,包括一固定组件、一驱动组件、一活动部以及一连接组件。活动部通过连接组件活动地连接于固定组件的底座,并且活动部是环绕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的光学固定部是固定于固定组件的外框,并且推挤部是固定地连接于活动部。

13、驱动组件是配置以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底座以及第一光学元件运动,以驱动推挤部来推挤薄膜以及液体,进而改变第二光学元件的光学性质,借以达到光学防手震以及微距摄影的目的。由于活动部与底座之间具有空隙,因此在活动部旋转时不会与底座碰撞造成损坏的问题。

14、值得注意的是,活动组件可包含第一活动部以及第二活动部。第一活动部是通过第一弹性元件以及第二弹性元件悬吊在底座上,并且第二活动部是通过第三弹性元件以及第四弹性元件悬吊在底座上。第一活动部以及第二活动部可单独或共同旋转。基于这样的设计,可以提升第二光学元件的光学性质的控制精确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