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

文档序号:36641032发布日期:2024-01-06 23:26阅读: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
背景技术
::1、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缩写icl)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分为前房型和后房型,它于1997年首次在人眼中成功植入。随着技术的改进和深入的临床研究,这种新兴的矫正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安全、有效且备受欢迎的治疗选择。目前主流的可植入式隐形眼镜有两种类型:icl-v4(无中心孔型)和icl-v4c(有中心孔型)。无中心孔型可植入式隐形眼镜可能导致眼压升高,引发青光眼,或者减缓晶状体前表面房水循环,妨碍晶状体的营养供应,从而引发白内障。icl-v4c型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晶状体前表面房水循环减慢的问题,但由于中心孔设计,在注视光源时可能出现光晕和光环现象。技术实现思路1、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在保持了其光学功能的同时可改善手术后房水循环减缓问题,促进房水流动,提高眼内营养供应,避免术后白内障等并发症的发生。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包括:4、光学部分,位于植入式隐形眼镜的中间圆形区域,所述光学部分用于矫正眼睛屈光度;5、主体部分,设于光学部分外围,所述主体部分用于支撑所述光学部分;6、以及,第一固定部分和第二固定部分,分别对称设置主体部分两侧,所述第一固定部分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分用于贴附在人眼晶状体表面或固定在人眼睫状沟中,防止植入式隐形眼镜滑移;7、其中,所述主体部分至少一侧设置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用于改善人眼晶状体前表面的房水循环,确保晶状体得到足够的养分供应,避免因养分不足导致晶状体混浊而导致白内障。8、根据本发明一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部分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锚定孔和第二锚定孔;所述第二固定部分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锚定孔和第四锚定孔,第一至第四锚定孔用于注入亲水物质,使隐形眼镜与晶状体分离,方便取出隐形眼镜。9、根据本发明一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部分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均为半圆形状,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分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分的厚度均小于所述主体部分的厚度。10、根据本发明一可选实施例,每个导流槽为直通道、圆形通道、y型通道、s型通道和x型通道中的一种通道,每个导流槽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半圆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中的一种形状,且导流槽采用单通道或多通道的组合或叠加结构。11、根据本发明一可选实施例,所述主体部分一侧间隔设置有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和第三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和所述第三导流槽均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形状的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和所述第三导流槽的一端与所述光学部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连接。12、根据本发明一可选实施例,所述主体部分另一侧间隔设置有第四导流槽、第五导流槽和第六导流槽;所述第四导流槽、所述第五导流槽和所述第六导流槽均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形状的导流槽;所述第四导流槽、所述第五导流槽和所述第六导流槽的一端与所述光学部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连接。13、根据本发明一可选实施例,所述主体部分对应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所述第二导流槽之间位置设置有第一圆形通孔,所述主体部分对应所述第二导流槽和所述第三导流槽之间位置设置有第二圆形通孔;所述第一圆形通孔和所述第二圆形通孔用于促使房水从眼镜后表面快速到达前表面,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晶状体前表面的房水循环速度。14、根据本发明一可选实施例,所述主体部分一侧设置有第七导流槽;所述第七导流槽均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形状的导流槽,所述第七导流槽的一端与所述光学部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连接。15、根据本发明一可选实施例,所述主体部分一侧设置有第八导流槽、第九导流槽和第十导流槽,所述第八导流槽、所述第九导流槽和所述第十导流槽为s型导流槽;所述第八导流槽、所述第九导流槽和所述第十导流槽的一端与所述光学部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连接。16、根据本发明一可选实施例,所述主体部分一侧交叉设置有第十一导流槽和第十二导流槽,所述第十一导流槽和所述第十二导流槽为尖角型导流槽;所述第十一导流槽和所述第十二导流槽的一端与所述光学部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连接。17、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植入式隐形眼镜包括:位于植入式隐形眼镜的中间区域的光学部分、设于光学部分外围的主体部分、以及分别对称设置主体部分两侧的第一固定部分和第二固定部分;主体部分至少一侧设置有导流槽,导流槽用于改善人眼晶状体前表面的房水循环,确保晶状体得到足够的养分供应,避免因养分不足导致晶状体混浊而导致白内障。本发明在于提高了植入式隐形眼镜植入人眼后晶状体前表面的房水循环速度,改善房水循环,同时上述结构避开人工晶体行使其矫正屈光不正的主要光学区域,可避免晶体植入后视觉上出现的光晕光环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可植入式隐形眼镜植入手术后因眼镜阻挡导致的晶状体前表面房水循环速度缓慢、晶状体养分供应不足引发的晶状体混浊问题。由于本发明采用导流槽结构,使得晶状体前表面的房水循环速度加快,从而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本发明具备完整的光学区域,在植入人眼后,观察物体或注视光源时不会产生光晕或光环。技术特征:1.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包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锚定孔和第二锚定孔;所述第二固定部分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锚定孔和第四锚定孔,第一至第四锚定孔用于注入亲水物质,使隐形眼镜与晶状体分离,方便取出隐形眼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均为半圆形状,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分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分的厚度均小于所述主体部分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每个导流槽为直通道、圆形通道、y型通道、s型通道和x型通道中的一种通道,每个导流槽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半圆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和多边形中的一种形状,且导流槽采用单通道或多通道的组合或叠加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一侧间隔设置有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和第三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和所述第三导流槽均为权利要求4中的一种形状的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和所述第三导流槽的一端与所述光学部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另一侧间隔设置有第四导流槽、第五导流槽和第六导流槽;所述第四导流槽、所述第五导流槽和所述第六导流槽均为权利要求4中的一种形状的导流槽;所述第四导流槽、所述第五导流槽和所述第六导流槽的一端与所述光学部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对应所述第一导流槽和所述第二导流槽之间位置设置有第一圆形通孔,所述主体部分对应所述第二导流槽和所述第三导流槽之间位置设置有第二圆形通孔;所述第一圆形通孔和所述第二圆形通孔用于促使房水从眼镜后表面快速到达前表面,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晶状体前表面的房水循环速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一侧设置有第七导流槽;所述第七导流槽均为权利要求4中的一种形状的导流槽,所述第七导流槽的一端与所述光学部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一侧设置有第八导流槽、第九导流槽和第十导流槽,所述第八导流槽、所述第九导流槽和所述第十导流槽为s型导流槽;所述第八导流槽、所述第九导流槽和所述第十导流槽的一端与所述光学部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一侧交叉设置有第十一导流槽和第十二导流槽,所述第十一导流槽和所述第十二导流槽为尖角型导流槽;所述第十一导流槽和所述第十二导流槽的一端与所述光学部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连接。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促进房水循环的植入式隐形眼镜,植入式隐形眼镜包括:位于植入式隐形眼镜的中间区域的光学部分、设于光学部分外围的主体部分、以及分别对称设置主体部分两侧的第一固定部分和第二固定部分;主体部分至少一侧设置有导流槽,导流槽用于驱动人眼晶状体前表面的房水循环,确保晶状体得到足够的养分供应,避免因养分不足导致晶状体混浊而导致白内障;本发明在于提高了植入式隐形眼镜植入人眼后晶状体前表面的房水循环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可植入式隐形眼镜植入手术后因眼镜阻挡导致的晶状体前表面房水循环速度缓慢、晶状体养分供应不足引发的晶状体混浊问题。技术研发人员:张峰,王智冰,彭思甜,董鹏,许爽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科技大学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