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摄影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94920发布日期:2024-03-13 20:43阅读: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下摄影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辅助摄影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水下摄影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水下摄影作业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当前的水下摄影作业主要依靠摄影师携带摄影器材进行水下拍摄,不仅需要摄影师熟练掌握潜水和水下摄影技巧,而且对于摄影师的个人体能都有极高要求,难以保证人身安全。

2、中国专利cn216852092u公开了一种水下摄影的辅助拍摄装置,其通过设置壳体,将普通的摄像机设置在壳体内;同时,在壳体内设置有安装件,通过安装件将普通的摄像机固定在壳体内并且在壳体的周围设置有用于照明的补光灯组件,为摄像机补光,使普通摄像机也可在正常情况下在水中拍摄;该装置虽然可以将摄像机固定辅助拍照,并且为摄像机补光,但是该补光的光源比较简单,强度比较弱,且不能根据需要进行补光或挡光。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辅助拍摄装置不能根据需要进行补光或挡光的不足,提供一种水下摄影辅助装置,不仅能够根据需要对补光或挡光,而且可靠性高,稳定性强。

2、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水下摄影辅助装置,包括固定框架和辅助装置本体,辅助装置本体固定在固定框架上,

3、辅助装置本体为具有内部空腔的壳体,壳体具有四个面,包括第一反光板、第二反光板、第三反光板和第四反光板;第一反光板、第二反光板、第三反光板和第四反光板均为具有凹面的光板;壳体的内部空腔内安装有气囊,气囊通过气管连接有气罐;第一反光板、第二反光板、第三反光板和第四反光板的四周安装有灯带,该灯带可以根据需要开启或关闭;辅助装置本体的上方安装有浮力块,辅助装置本体的下方安装有配重块;

4、辅助装置本体通过可拆卸的连接装置与水面上方连接。

5、进一步地,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辅助装置本体顶部的吊环,吊环通过吊绳与外部连接。

6、进一步地,吊绳与吊环接触的部位安装有电磁吸铁石,通过电磁吸铁石的充磁或消磁连接吊环或断开吊环。

7、进一步地,气管与气罐的连接处安装有延时开关,本发明控制气囊充气或放气从而控制辅助装置本体的升降,延时开关根据需要开启或闭合。

8、进一步地,固定框架采用的材质为l型材,在l型材内部的空腔内装置有电池及开关,电池及开关对灯带进行供电及控制,也方便电池的更换。

9、进一步地,第一反光板、第二反光板、第三反光板和第四反光板的材质为弹性材料,弹性材料朝向外侧的一面喷涂有反光材料,弹性材料便于携带,在水下也利于工作寿命,喷涂反光材料可以增强反光效果。

10、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1、(1)本发明设置有凹面的反光板,并且四周设置有灯带,可以根据需要便捷切换反光或挡光模式,若需要进行反光则开启灯带,若需要挡光,则关闭灯带;

12、(2)本发明由于设置了凹面反光板,因此当摄像机发射光源,光源透过反光板反射或多次发射至底板时,有利于检测缺陷;

13、(3)本发明通过固定框架,连接装置以及辅助装置本体的协同工作,可靠性高,稳定性强。



技术特征:

1.一种水下摄影辅助装置,包括固定框架(1)和辅助装置本体(2),所述辅助装置本体(2)固定在所述固定框架(1)上,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摄影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5)包括设置在所述辅助装置本体(2)顶部的吊环(5-1),所述吊环(5-1)通过吊绳(5-2)与外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下摄影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绳(5-2)与吊环(5-1)接触的部位安装有电磁吸铁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摄影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2-6)与气罐(2-7)的连接处安装有延时开关(2-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摄影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1)采用的材质为l型材,在l型材内部的空腔内装置有电池及开关(6),所述电池及开关(6)对所述灯带(2-9)进行供电及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摄影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板(2-1)、第二反光板(2-2)、第三反光板(2-3)和第四反光板(2-4)的材质为弹性材料,所述弹性材料朝向外侧的一面喷涂有反光材料。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下摄影辅助装置,属于辅助摄影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固定框架和辅助装置本体,辅助装置本体固定在固定框架上,辅助装置本体为具有内部空腔的壳体,壳体具有四个面,第一反光板、第二反光板、第三反光板和第四反光板均为具有凹面的光板;壳体的内部空腔内安装有气囊,气囊通过气管连接有气罐;第一反光板、第二反光板、第三反光板和第四反光板的四周安装有灯带;辅助装置本体的上方安装有浮力块,辅助装置本体的下方安装有配重块;本发明可以根据需要便捷切换反光或挡光模式,并且经过多次反射可以进行缺陷检测。

技术研发人员:孙刘林,胡升,刘海祥,张雷,吴银坤,范亮,唐万里,俞祚寅,单花佳,袁丽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30829
技术公布日:2024/3/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