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4854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纤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光纤连接器,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光纤线路连接头的改良构造,兼具有可以免去铆接制造过程及组配稳固的新型构造的光纤连接器。
光电科技在近年来已成为热门话题之一,尤其在国家大力提高光电科技及将光电科技列为科技发展重点的趋势下,更使光电科技在国内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在光电科技中最广受注目和应用者,不外乎为光纤、激光(雷射)、光碟机等等光电产品,以光纤产品为例,其可应用于电信局的用户通讯网路、高性能战斗机操控系统部份的信号传输线路、有线电路系统网路线等光电线路信号的传输场合中,因此,光纤产品的线路连接及组装零附件的构造,相形之下,也就成了光纤线路配置上相当重要的环节。
然而,将一般光纤线路在连接或转接到相关的仪表板或电路装置上时,则需通过如图4、图5所示的光纤连接器或光纤藕合器的连接藕合作用,将两种不同的光纤线路相互连接,而传输光通讯讯息。然而,以图4、图5所示光纤连接器的构造而言,其是由上座A、下座B、上套C、下套D、内导管E及套环F所共同组成,其中,该上套C及下套D在装配至上座A及下座B时,由于上座A及下座B的内孔均为贯穿的结构,故需先以机械加工的方式,将上套C及下套D铆合到上座A及下座B的内孔中,再将内导管E容置于上套C及下套D内的预留孔内,并再以套环F套覆于上套C及下套D的接合处之间,使两光纤线路连接头可分别螺合至上座A及下座B上,并使两线路的光纤藕合于内导管E中。
因此,上述图4、图5所示习用光纤连接器的构造,在实际组配及应用时常有如下的缺点(一)构件组配繁复不便;因上套C及下套D装配于上座A及下座B时,需以机械加工的方式进行铆合,故需耗费较多的工时及人力,而不符合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原则。
(二)组配易产生误差及不良品由于上套C及下套D在装配上须由机械加工的方式进行,方可组配于上座A及下座B内,故极易因人为操作的不当产生装配位置的误差,而使后续的内导管E及套环F在组装时易产生误差,而影响光纤连接器的产品质量,并使其产品的不良率大幅度增加。
(三)使用时,易使光纤连接线路晃动,产生传递误差由于该上套C及下套D之间的连结,仅靠套环F作为将上套C及下套D相套合,故使其接合面较为薄弱,而无法承受较大的线路晃动或摇动的应力,因此,在光纤线路的连接或检修操作时,容易受到线路接头不当的晃动操作及应力的影响,使光纤线路无法准确的连接,而造成光信号传递上的误差或增添其信号失真量的现象。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构造的光纤连接器,使其藉由上、下座体内的卡置环缘使上、下套管精确地容置于上、下座体内,而不需以铆合方式加工;使下套管以套合部作为上、下套管间连结的应力支撑面,而使上、下套管在组合后,不致受外界的线路拉动或晃动而影响其组配的准确度;且藉由另一导管,而可稳固地容置于下套管的套合部中,使所连接的光纤线路更为稳固,及大幅度提高其光信号连接传递的准确度,可达到更为增加光纤连接器的组配便捷性及可提高光纤连接的稳定性和准确度,并可以改善习用光纤连接器在组配及连接上所易于产生的不便与困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光纤连接器,包含有一上座体、下座体、上套管、下套管及一导管所构成,其中该上座体及下座体上皆设有配合光纤线路接头的螺合部,且该上、下座体为相互对称结合的构造,而导管则为配合光纤线路中的光纤所构成,可供光纤藉合连接,且该上、下座体的螺合部中设有一内孔,在该内孔的适当位置处,由其内壁向内延伸设有一卡置环缘;一上套管,为配合该上座体中的内孔及卡置环缘的形状大小所构成,藉由该卡置环缘的卡组,将上套管准确及稳固地组配于上座体的内孔中;一下套管,其下端为配合下座体的内孔及卡置环缘的环状大小所构成,藉由卡置环缘的卡组,将下套管准确及稳固地组配于下座体的内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套管另向上延伸设有一套合部,且该套合部的外径为配合上套管的内径所构成,藉以将上套管与下套管相互紧密配合并加强其受晃动及摇动的应力强度;该套合部的内径则为配合导管的外径所构成,供将导管紧密稳固地容置于套合部中,而将光纤线路在导管内稳固及准确地藉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及容后所述的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新型的构造,特别是其中,在一上、下座体内的容置孔中的适当位置处,分别成形有一卡置环缘,并以一配合上、下座体内容置孔的上、下套管分别置入于该上、下座体内,并藉该卡置环缘使上、下套管精确地容置于上、下座体内,而不需以铆合方式加工;另该下套管向上延伸有一配合上套管内径的套合部,可使下套管直接套合于上套管内,并以该套合部作为上、下套管间连结的应力支撑面,而使上、下套管在组合后,不致受外界的线路拉动或晃动而影响其组配的准确度;另一导管,为配合下套管中套合部的直径所构成,而可稳固地容置于下套管的套合部中,使所连接的光纤线路更为稳固,及大幅度提高其光信号连接传递的准确度,可达到更为增加光纤连接器的组配便捷性及可提高光纤连接的稳定度和准确度,并可以改善习用光纤连接器在组配及连接上所易于产生的不便与困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可达到预期的目的与功效,为一新型的结构设计,尤以其构造与功效更为适于实用而具有实质上的实用性,又本实用新型为同类产品所未曾出现过而确属首创,实为一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新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部份立体分解结构图,是显示上、下套管及导管间的结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剖视图;图4是习用的光纤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结构图;图5是习用光纤连接器的侧剖视图;首先请参阅
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光纤连接器100,包含有一上座体10,其中,该上座体10的上端延伸设有一配合光纤线路接头的螺合部11,在该螺合部11内孔111中的适当位置处,由内壁向内延伸成形有一卡置环缘112,且在上座体10下端处的周缘,设有复数个组合孔10A;另下座体20,则与上座体10为相互对称的构造,亦设有相对于上座体10的螺合部21、内孔211、卡置环缘212及组合孔20A,藉以由该上座体10及下座体20的组合孔10A及20A的相互对应下,通过螺栓10B螺合上座体10及下座体20,供光纤连接器100整体锁固于电路装置或仪表板上。
另外,上套管30的形状为配合上座体10的内孔111及卡置环缘112的形状所构成,藉以使该上套管30套置于上座体10的内孔111中时,以卡置环缘112使上套管30正确及稳固地卡置于上座体10的内孔111中;另一下套管40,下端形状为配合下座体20的内孔211及卡置环缘212的形状所构成,亦可藉由其卡置环缘212使下套管40准确地容置于下座体20的内孔211之中;另在下套管40的上端延伸设有一套合部41(如图2及图3所示),且该套合部41的外径为恰好配合上套管30的内径所构成,藉以使下套管40紧密及稳固地与上套管30相互套合;且另一导管50,其外径及长度为配合下套管40的套合部41的内径所构成,藉以紧密地容置于套合部41内,而该导管50的一侧另剖裂有一沟槽51,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光纤线路在导管50内藕合连接时的弹性,如上述构造即构成了本实用新型光纤连接器100。

图1至图3所示的光纤连接器100,在实际组配时,可由上套管30及下套管40准确及稳固地容置于上座体10及下座体20内的内孔111、211中,而不需另行以机械加工铆合的方式作定位装配或配合以其他零附件(如套环)进行组配制造,而可大幅度地节省光纤连接器在产品制造上的工时与人力,并可提高光纤连接器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另在使用上,由于以下套管40中的套合部41作为上套管30与下套管40相套合时应力的补充加强,而使该上套管30与下套管40的组合结构更加稳固及准确,并使在导管50内相互为藕合连接的光纤,不受光纤线路的晃动或接头操作摇动的影响,而可大幅度地提高本实用新型光纤连接器100线路连接的稳定性及光信号连接传输的精确度,并藉以改善了习用光纤连接器在组配及使用上所易于产生的不便与困扰,而更适于实用。
权利要求1.一种光纤连接器,包含有一上座体、下座体、上套管、下套管及一导管所构成,其中该上座体及下座体上皆设有配合光纤线路接头的螺合部,且该上、下座体为相互对称结合的构造,而导管则为配合光纤线路中的光纤所构成,可供光纤藉合连接,且该上、下座体的螺合部中设有一内孔,在该内孔的适当位置处,由其内壁向内延伸设有一卡置环缘;一上套管,为配合该上座体中的内孔及卡置环缘的形状大小所构成,藉由该卡置环缘的卡组,将上套管准确及稳固地组配于上座体的内孔中;一下套管,其下端为配合下座体的内孔及卡置环缘的环状大小所构成,藉由卡置环缘的卡组,将下套管准确及稳固地组配于下座体的内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套管另向上延伸设有一套合部,且该套合部的外径为配合上套管的内径所构成,以将上套管与下套管相互紧密配合,并加强其受晃动及摇动的应力强度;该套合部的内径则为配合导管的外径所构成,将导管紧密稳固地容置于套合部中,而将光纤线路在导管内稳固及准确地藕合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光纤连接器,由一上座体、下座体、上套管、下套管及一导管构成,上座体及下座体外部设有配合光纤线路接头的螺牙,内部分别设有配合上套管及下套管外径的座孔,座孔内分别成型卡置环缘,使上下套管稳固置入上下座体中,下套管向上设有套合部,其内径配合导管外径供导管容置,上套管内径配合下套管套合部外径供上下套管紧密配合,藉由上下套管及导管等组合构造,紧密组配于上下座体内,并由设于上下座体外部的螺牙,组接光纤线路接头,使光纤线路在导管内紧密稳固连接。
文档编号G02B6/36GK2185445SQ9420187
公开日1994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1994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1994年1月27日
发明者李学文 申请人:李学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