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栅装置、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_2

文档序号:8472270阅读:来源:国知局
压,从而实现对不同区域液晶分子转向的控制。
[0041]本实施例中的复合光栅膜16具体包括柱镜光栅161以及形成在柱镜光栅161上的平坦层162,由于柱镜光栅161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条状凸面镜单元,以实现从柱镜光栅161 一端至另一端相位延迟量重复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的变化状况,由于柱镜光栅161的顶面为曲面,直接粘接在第一电极层14上不牢固且易产生缝隙,因此需要在柱镜光栅161上设置平坦层162,从而形成复合光栅膜16。
[0042]基于上述光栅装置1,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图4所示的光栅装置1,以及与该光栅装置I叠加在一起的显示面板3。
[0043]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所包括的光栅装置I为液晶层13与复合光栅膜16叠加的结构,二者所产生的相位延迟量叠加的结果为进行2D/3D显示时对应区域所需要的总的相位延迟量,因此液晶层13仅需产生一部分的相位延迟量即可,液晶层13的厚度能够做的更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无复合光栅膜16叠加时,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的显示装置具备相应速度快、功耗低和制作工艺难度小的优点,进而使显示装置在进行2D/3D切换显示时的速度更快,降低了功耗。并且本实施例中将复合光栅膜16设置在第一基板11与液晶层13之间,相对于将复合光栅膜16中的柱镜光栅161直接设置在第一基板11的外侧,其视角不受限制,提高了显示装置的视觉效果。
[0044]举例来说,如图3所示的光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中,其中柱镜光栅161设置在光栅装置I中的第二基板12之上,因此,该柱镜光栅161与液晶层13在竖直方向的间隔为第二基板12的厚度与第二电极层15的厚度,一般第二基板12的厚度为0.5_,经过减薄工艺后可达0.3mm,第二电极层15的厚度一般为0.4-0.7mm,由于柱镜光栅161与液晶层13在竖直方向的间隔较大,导致该显示装置的视角受限;而采用本申请方案,如图4所示,复合光栅膜16与液晶层13在竖直方向的间隔为第一电极层14的厚度0.4-0.7_,相对于图3中柱镜光栅161与液晶层13在竖直方向的间隔,减少了一个基板的厚度,也就是说,其间隔仅仅为第二电极层15的厚度,由此使得液晶层13形成的透镜与复合光栅膜16形成的透镜在竖直方向的间隔变小,减少了一个基板的厚度,大概为0.5mm,由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提高显示装置的响应速度,降低功耗的同时,提高了显示装置的视觉效果。
[0045]具体的,光栅装置I中的第一基板11与所述显示面板3通过光学胶2粘接,即将第一基板11通过光学胶2与第三基板31粘接,其工艺简单、易操作;或者光栅装置I与显示面板3共用一片基板,即无光学胶2和第三基板31,直接将第一基板11作为显示面板3的上基板,从而实现减薄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节约材料、提高透光率等目的。
[0046]与上述显示装置相对应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其驱动方法,该驱动方法包括:在进行3D显示时,向显示装置的液晶层13施加第一组驱动电压,使同一区域内液晶层13产生的相位延迟量与显示装置的复合光栅膜16产生的相位延迟量的叠加为该区域所需要的相位延迟量,且从显示装置的一端至另一端叠加后的相位延迟量呈曲线变化;在进行2D显示时,向液晶层13施加第二组驱动电压,使同一区域内液晶层13产生的相位延迟量与复合光栅膜16产生的相位延迟量的叠加为该区域所需要的相位延迟量,且显示装置各个区域的叠加后的相位延迟量均相同。
[0047]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方法,通过在2D/3D显示时分别施加第一组驱动电压和第二组驱动电压,使液晶层13在2D/3D显示时能够产生不同的位相延迟曲线,实现了 2D/3D显示的功能,驱动方式简单,并且具有响应速度快和功耗低的优点。
[0048]例如,在进行3D显示时,第一组驱动电压使液晶层13从一端至另一端的位相延迟量PR的变化情况如图5中的虚线和图6底部的曲线所示,重复的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从而具有光学透镜的形貌,能够产生的最大位相延迟量(即位置X处)例如为4.5μπι;复合光栅膜16产生的位相延迟量PR随位置的变化曲线如图6中部的曲线所示,重复的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其能够产生的最大位相延迟量(即位置X处)例如也为4.5 μπι;液晶层13与复合光栅膜16产生的位相延迟量叠加,最终整个显示装置产生的位相延迟量PR随位置的变化曲线如图6上部的曲线所示,重复的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最大位相延迟量(即位置X 处)为 4.5 μ m+4.5 μ m = 9 μ m。
[0049]在进行2D显示时,第二组驱动电压使液晶层13从一端至另一端的位相延迟量PR的变化情况如图7中的虚线和图8底部的曲线所示,重复的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其能够产生的最大位相延迟量为4.5 μ m,最小位相延迟量为O ;复合光栅膜16产生的位相延迟量PR随位置的变化曲线如图8中部的曲线所示,重复的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其能够产生的最大位相延迟量也为4.5 μπι;液晶层13与复合光栅膜16产生的位相延迟量叠加,最终整个显示装置产生的位相延迟量PR并不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如图8上部的直线所示,在位置xl处的位相延迟量为2.25 μ m+2.25 μ m = 4.5 μ m,在位置x2处的位相延迟量为0+4.5 μ m=4.5 μπι,即位相延迟量始终为4.5 μm,从而整个光栅装置I实际上起一平面透镜的作用,对经过的光线不具有分光作用,允许全部光线通过。
[005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仅以上述具体的数值为例对驱动过程进行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上述具体的驱动过程,能够用其它数值将其中的具体数值进行替换,或者进行其它的变形和延伸。
[0051]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组驱动电压和第二组驱动电压的设置原则优选的可为:从显示装置的一端至另一端,第一组驱动电压的变化情况与第二组驱动电压的变化情况相反,以使从显示装置的一端至另一端液晶层13在进行3D显示时产生的相位延迟量的变化情况与在进行2D显示时产生的相位延迟量的变化情况相反,从而保证了在3D和2D显示时显示装置各区域均能够进行需要的位相延迟。
[0052]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0053]本发明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005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光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液晶层之间的复合光栅膜; 其中,所述液晶层的厚度为进行2D或3D显示时所需要的最大相位延迟量与所述复合光栅膜所能够产生的最大相位延迟量之差所需要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层的厚度为进行2D或3D显示时所需要的最大相位延迟量的一半所需要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复合光栅膜和所述液晶层之间设置第一电极层,在所述液晶层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第二电极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为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为面状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层为栅状电极;或者所述第一电极层为栅状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层为面状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光栅膜包括柱镜光栅以及形成在所述柱镜光栅上的平坦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镜光栅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条状凸面镜单元。
8.—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栅装置,以及与所述光栅装置叠加在一起的显示面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装置中的第一基板与所述显示面板通过光学胶粘接,或者所述光栅装置与所述显示面板共用一片基板。
10.一种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驱动权利要求8-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在进行3D显示时,向所述显示装置的液晶层施加第一组驱动电压,使同一区域内所述液晶层产生的相位延迟量与所述复合光栅膜产生的相位延迟量叠加为该区域所需要的相位延迟量,且从所述显示装置的一端至另一端叠加后的相位延迟量呈曲线变化; 在进行2D显示时,向所述液晶层施加第二组驱动电压,使同一区域内所述液晶层产生的相位延迟量与所述复合光栅膜产生的相位延迟量的叠加为该区域所需要的相位延迟量,且所述显示装置各个区域的叠加后的相位延迟量均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显示装置的一端至另一端所述第一组驱动电压的变化情况与所述第二组驱动电压的变化情况相反,以使从所述显示装置的一端至另一端所述液晶层在进行3D显示时产生的相位延迟量的变化情况与在进行2D显示时产生的相位延迟量的变化情况相反。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栅装置、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该光栅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基板和液晶层之间的复合光栅膜;其中,液晶层的厚度为进行2D或3D显示时所需要的最大相位延迟量与所述复合光栅膜所能够产生的最大相位延迟量之差所需要的厚度。该光栅装置通过在第一基板与液晶层之间设置复合光栅膜,使复合光栅膜分别承担一部分的相位延迟量,液晶层的厚度变薄,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响应速度,将复合光栅膜设置在第一基板与液晶层之间,从而使得液晶层与复合光栅膜之间仅包含一个电极层的厚度,减少了液晶层和复合光栅膜之间的纵向间隔,提高了显示装置的视觉效果。
【IPC分类】G02F1-133, G02F1-1335, G02B27-22
【公开号】CN104793394
【申请号】CN201510213279
【发明人】王涛
【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