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42049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摄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摄像I竞头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与摄像镜头相关的发明。尤其适用于使用高像素 CCD、CMOS等摄像元 件的手机相机组件、WEB摄像头等。本发明的摄像镜头是由5个具有优秀光学特征、同时, TTL(光学长度)/IH(像高)5 1.40、超薄、全画角(以下称为2ω)为78°以上的广角、同 时具有F值(以下称为Fno)在2. 2以下的透镜组成。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使用C⑶或CMOS等摄像元件的各种摄像装置广泛普及起来。随着摄像元件 小型化、高性能化发展,社会更需求具有优秀光学特征、超薄且高通光量的广角摄像镜头。
[0003] 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超薄、高通光量的5个广角透镜组成的摄像镜头相关的技 术开发在逐步推进。本发明的摄像镜头由5个透镜组成,从物侧开始依次分别是:具有正折 射率的第1透镜、具有负折射率的第2透镜、具有正折射率的第3透镜、具有正折射率的第 4透镜、具有负折射率的第5透镜。
[0004] 特许文献1中实施例1-9公开展示的摄像镜头由上述5个透镜组成,但是第1透 镜和第2透镜的形状不充分,所以TTL/IH > 1. 71、2ω < 71. Γ,超薄以及广角化不充分。
[0005] 特许文献2中实施例1-6公开展示的摄像镜头是由上述5个透镜组成,但是第1 透镜的折射率分配、以及第2透镜的形状不充分,所以2ω <70°且镜头广角化不充分。
[0006]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摄像镜头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7] 在先的技术参考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 :特开2013-222172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2 :特开2014-092781号公报 【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由具有优秀光学特征且超薄、高通光量的5个广角透镜组 成的摄像镜头。
[0011] 为达成上述目的,认真探讨第1透镜的折射率分配、第1透镜和第2透镜的形状、 第4透镜的像侧面到第5透镜的物侧面之间的轴上距离与全部透镜群的比例后,改善了以 往的技术,提出了本发明的摄像镜头
[0012] 所记载的摄像镜头从物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光圈、具有正折射率的第1透镜、具有 负折射率的第2透镜、具有正折射率的第3透镜、具有正折射率的第4透镜、具有负折射率 的第5透镜,且摄像镜头具有满足以下条件(1)-(4)的特征。
[0013] 〇· 70 刍 F1/F 刍 0· 85 (1)
[0014] -1.15^ (R1+R2) / (Rl - R2) 1. 00 (2)
[0015] -0.55^ (R3+R4) / (R3 - R4) 0. 20 (3)
[0016] 0· 09 刍 d8/F 刍 0· 15 (4)
[0017] 其中:
[0018] F :全部镜头群之间的焦距
[0019] Fl:第1透镜的焦距
[0020] Rl :第1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021] R2 :第1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022] R3 :第2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023] R4 :第2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024] d8 :第4透镜像侧面到第5透镜物侧面之间的轴上距离。
[0025] 优选的,所述摄像镜头具有满足以下条件(5)的特征而形成的。
[0026] 0· 12 刍 d6/F 刍 0· 15 (5)
[0027] 其中:
[0028] F :全部镜头群之间的焦距
[0029] d6 :第3透镜像侧面到第4透镜物侧面之间的轴上距离。
[0030] 优选的,所述摄像镜头具有满足以下条件(6)的特征而形成的。
[0031] - 2. 50 ^ F2/F ^ - 1. 00 (6)
[0032] 其中:
[0033] F :全部镜头群之间的焦距
[0034] F2 :第2透镜的焦距。
[0035] 优选的,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7)、(8)而形成的。
[0036] F3/F ^ 50. 00 (7)
[0037] (R5+R6) / (R5 - R6) 8. 00 (8)
[0038] 其中:
[0039] F :全部镜头群之间的焦距
[0040] F3 :第3透镜的焦距
[0041] R5 :第3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042] R6 :第3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043] 根据本发明,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构成的手机摄像头 组件和WEB摄像头,同时具有优秀的光学特性,TTL(光学长度)/IH(像高)5 1.40超薄, 2ω兰78°的广角,同时由Fno兰2. 2且高通光量(Fno)的5个透镜组成的摄像镜头。 【【附图说明】】
[0044] 图1为与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相关的摄像镜头LA的构成示意图;
[0045] 图2为上述摄像镜头LA的具体实施例1的构成示意图;
[0046] 图3为实施例1中摄像镜头LA的球面像差(皱面色像差)示意图;
[0047] 图4为实施例1中摄像镜头LA的倍率色像差示意图;
[0048] 图5为实施例1中摄像镜头LA中像面弯曲和歪曲像差示意图;
[0049] 图6为上述摄像镜头LA的具体实施例2的构成示意图;
[0050] 图7为实施例2中摄像镜头LA的球面像差(皱面色像差)示意图;
[0051] 图8为实施例2中摄像镜头LA的倍率色像差示意图;
[0052] 图9为实施例2中摄像镜头LA中像面弯曲和歪曲像差示意图;
[0053] 图10为上述摄像镜头LA的具体实施例3的构成示意图;
[0054] 图11为实施例3中摄像镜头LA的球面像差(皱面色像差)示意图;
[0055] 图12为实施例3中摄像镜头LA的倍率色像差示意图;
[0056] 图13为实施例3中摄像镜头LA中像面弯曲和歪曲像差示意图;
[0057] 图14为上述摄像镜头LA的具体实施例4的构成示意图;
[0058] 图15为实施例4中摄像镜头LA的球面像差(皱面色像差)示意图;
[0059] 图16为实施例4中摄像镜头LA的倍率色像差示意图;
[0060] 图17为实施例4中摄像镜头LA中像面弯曲和歪曲像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1] 参考附图来说明与本发明相关的摄像镜头的一种实施方式。图1所示为本发明 摄像镜头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构成图。摄像镜头LA是由5个透镜群组成,从物侧到像侧依次 配置光圈S1、第1透镜LU第2透镜L2、第3透镜L3、第4透镜L4、第5透镜L5。在第5透 镜L5和像面之间配置有玻璃平板GF。玻璃平板GF是玻璃盖片且能够拥有IR防止滤镜功 能,且玻璃平板GF设置在第5像面L5和像面之间更优。
[0062] 第1透镜Ll具有正折射率,第2透镜L2具有负折射率,第3透镜L3具有正折射 率,第4透镜L4具有正折射率,第5透镜L5具有负折射率。为了更好补正像差问题,此5 个透镜表面设计成非球面形状。
[0063] 摄像镜头LA满足以下条件(1)-(4):
[0064] 〇· 70 刍 F1/F 刍 0· 85 (1)
[0065] -1.15^ (R1+R2) / (Rl - R2) 1. 00 (2)
[0066] -0.55^ (R3+R4) / (R3 - R4) 0. 20 (3)
[0067] 0· 09 刍 d8/F 刍 0· 15 (4)
[0068] 其中:
[0069] F :全部镜头群之间的焦距
[0070] Fl :第1透镜的焦距
[0071] Rl :第1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072] R2 :第1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073] R3 :第2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074] R4 :第2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075] d8 :第4透镜像侧面到第5透镜物侧面之间的轴上距离。
[0076] 条件⑴规定了第1透镜Ll的正折射率。超过条件⑴的下限规定时,第1透镜 Ll的正折射率会过强,难以补正像差等问题,同时不利于镜头向广角化发展,相反,超过上 限规定时,第1透镜的正折射率会变过弱,镜头难以向超薄化发展。
[0077] 条件(2)规定了第1透镜Ll的形状。在条件(2)的范围外,随着镜头向广角化和 超薄化发展,更不利于补正球面像差等的高次像差问题。
[0078] 条件(3)规定的是第2透镜L2的形状。在条件(3)的范围外,随着镜头向广角 化和超薄化发展,更不利于补正轴上色像差的问题。
[0079] 条件⑷规定了第4透镜L4的像侧面到第5透镜L5的物面侧面之间的距离与全 部透镜群焦距之间的比例。在条件(4)规定的范围外,摄像镜头很难向超薄化和广角化发 展。
[0080] 满足以下条件(5):
[0081] 0. 12 ^ d6/F ^ 0. 15 (5)
[0082] 其中:
[0083] F :全部镜头群之间的焦距
[0084] d6 :第3透镜像侧面到第4透镜物侧面之间的轴上距离。
[0085] 条件(5)规定的是第3透镜L3的像侧面到第4透镜L4物侧面之间的距离与全部 透镜群的焦距之间的比例。在条件(5)规定的范围外,摄像镜头很难向超薄化和广角化发 展。
[0086] 第2透镜L2具有负折射率,同时满足以下条件(6):
[0087] - 2. 50 ^ F2/F ^ - 1. 00 (6)
[0088] 其中:
[0089] F :全部镜头群之间的焦距
[0090] F2 :第2透镜的焦距。
[0091] 条件(6)规定的是第2透镜L2的负折射率。在条件(6)的规定的范围外,随着镜 头向广角和超薄化发展,很难补正轴上、轴外的色像差。
[0092] 第3透镜L3具有正折射率,同时满足以下条件(7)、(8)。
[0093] F3/F ^ 50. 00 (7)
[0094] (R5+R6) / (R5 - R6) 8. 00 (8)
[0095] 其中:
[0096] F :全部镜头群之间的焦距
[0097] F3 :第3透镜的焦距
[0098] R5 :第3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099] R6 :第3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100] 条件(7)规定的是第3透镜L3的负折射率。若能满足条件(7),可有效提高镜头 向广角化和超薄化发展,同时能更好补正轴上、轴外的色像差问题。
[0101] 条件(8)规定的是第3透镜L3的形状。若能满足条件(8),可有效提高镜头向广 角化和超薄化发展。
[0102] 由于构成摄像镜头LA的5个透镜都具有前面所述的构成且满足所有条件,所以具 有优秀的光学特征且TTL(光学长度)/IH(像高)5 1.40且超薄,2ω 3 78°的广角,同时 Fno 5 2. 2且具有高通光量的摄像镜头。
[0103] 实施例:
[0104] F :全部摄像镜头LA的焦距
[0105] Fl :第1透镜Ll的焦距
[0106] F2 :第2透镜L2的焦距
[0107] F3 :第3透镜L3的焦距
[0108] F4 :第4透镜L4的焦距
[0109] F5:第5透镜L5的焦距
[0110] Fno :F 值
[0111] 2ω :全画角
[0112] SI:光圈口径
[0113] R :光学面的曲率半径、透镜时为中心曲率半径
[0114] Rl :第1透镜Ll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115] R2 :第1透镜Ll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116] R3 :第2透镜L2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117] R4 :第2透镜L2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118] R5 :第3透镜L3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119] R6 :第3透镜L3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120] R7 :第4透镜L4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121] R8 :第4透镜L4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122] R9 :第5透镜L5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123] RlO :第5透镜L5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124] Rll :玻璃平板GF的物侧面的曲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