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多方位调节的望远镜观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55264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多方位调节的望远镜观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观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多方位调节的望远镜观测装置。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多方位调节的望远镜观测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可多方位调节的望远镜观测装置,包括有夹紧装置、支撑杆II、升降气缸I、滑块、支撑杆I、移动台I、车轮、固定板、升降气缸II、圆形滑轨、固定杆、移动台II和球轴承;移动台I的底部下方连接有车轮,移动台I的底面设有升降气缸II,升降气缸II的下方连接有固定板,移动台I上设有圆形滑轨,圆形滑轨上设有滑块。本实用新型达到了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功能多样、可调节性强,让人们可以便捷地进行全方位观测的效果。
【专利说明】
一种可多方位调节的望远镜观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观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多方位调节的望远镜观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望远镜是一种利用透镜或反射镜以及其他光学器件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利用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而被看到。又称“千里镜”。望远镜的第一个作用是放大远处物体的张角,使人眼能看清角距更小的细节。望远镜第二个作用是把物镜收集到的比瞳孔直径(最大8毫米)粗得多的光束,送入人眼,使观测者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暗弱物体。1608年,荷兰的一位眼镜商汉斯.利伯希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望远镜。经过近400多年的发展,望远镜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观测的距离也越来越远。160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伽利略.伽利雷发明了40倍双镜望远镜,这是第一部投入科学应用的实用望远镜。
[0003]观测是指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或测定。
[0004]现有的望远镜观测装置存在结构复杂、设计不合理、功能单一、可调节性差的缺点,导致人们难以便捷地进行全方位的观测,因此亟需研发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功能多样、可调节性强,让人们可以便捷地进行全方位观测的可多方位调节的望远镜观测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5](I)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的望远镜观测装置结构复杂、设计不合理、功能单一、可调节性差,导致人们难以便捷地进行全方位的观测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多方位调节的望远镜观测装置。
[0007](2)技术方案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可多方位调节的望远镜观测装置,包括有夹紧装置、支撑杆I1、升降气缸1、滑块、支撑杆1、移动台1、车轮、固定板、升降气缸I1、圆形滑轨、固定杆、移动台II和球轴承;移动台I的底部下方连接有车轮,移动台I的底面设有升降气缸II,升降气缸II的下方连接有固定板,移动台I上设有圆形滑轨,圆形滑轨上设有滑块,滑块的上方设有升降气缸I,升降气缸I与滑块为铰接连接,升降气缸I的上方连接有支撑杆11,支撑杆11的上方连接有夹紧装置,支撑杆II与夹紧装置为铰接连接,夹紧装置包括有卡扣、后卡环、弹簧、前卡环和扣件,夹紧装置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前卡环和后卡环,前卡环和后卡环的底部通过弹簧连接,前卡环的顶部设有扣件,后卡环的顶部设有卡扣,并且扣件与卡扣配合,移动台I的内侧设有移动台11,移动台I与移动台II之间通过固定杆连接,移动台II的内侧连接有球轴承,球轴承的上方设有支撑杆I,支撑杆I与球轴承为过盈配合,支撑杆I的上方设有夹紧装置。
[0009]优选地,还包括有弹性元件,前卡环和后卡环的内侧面均设有弹性元件。工作原理:当需要利用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先将整个装置推至适合的观测位置,然后启动升降气缸II伸长,带动固定板向下移动,使车轮脱离地面后,升降气缸II停止伸长,从而使整个装置固定,再将望远镜放在前卡环和后卡环之间,使扣件扣入卡扣中,从而将望远镜紧紧夹住。当需要上下调节望远镜的观测角度时,启动升降气缸I伸缩,带动支撑杆II和夹紧装置一起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望远镜上下升降。当需要左右调节望远镜的观测角度时,观测者左右推动望远镜,带动夹紧装置和支撑杆I转动,同时带动滑块在圆形滑轨上移动,从而使望远镜能够360°转动,满足观测者对各个角度的观测需求。
[0010]因为还包括有弹性元件,前卡环和后卡环的内侧面均设有弹性元件,所以可以使望远镜在夹紧时不受损坏。
[0011](3)有益效果
[0012]本实用新型达到了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功能多样、可调节性强,让人们可以便捷地进行全方位观测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不意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中的标记为:1-望远镜,2-夹紧装置,3-支撑杆11,4-升降气缸I,5_滑块,6_支撑杆I,7-移动台I,8-车轮,9-固定板,10-升降气缸11,11-圆形滑轨,12-固定杆,13-移动台II,14-球轴承,15-卡扣,16-后卡环,17-弹簧,18-前卡环,19-弹性元件,20-扣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8]实施例1
[0019]—种可多方位调节的望远镜观测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有夹紧装置2、支撑杆II
3、升降气缸I 4、滑块5、支撑杆I 6、移动台I 7、车轮8、固定板9、升降气缸II 10、圆形滑轨U、固定杆12、移动台II 13和球轴承14;移动台I 7的底部下方连接有车轮8,移动台I 7的底面设有升降气缸II 10,升降气缸II 10的下方连接有固定板9,移动台I 7上设有圆形滑轨11,圆形滑轨11上设有滑块5,滑块5的上方设有升降气缸I 4,升降气缸I 4与滑块5为铰接连接,升降气缸I 4的上方连接有支撑杆II 3,支撑杆II 3的上方连接有夹紧装置2,支撑杆II 3与夹紧装置2为铰接连接,夹紧装置2包括有卡扣15、后卡环16、弹簧17、前卡环18和扣件20,夹紧装置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前卡环18和后卡环16,前卡环18和后卡环16的底部通过弹簧17连接,前卡环18的顶部设有扣件20,后卡环16的顶部设有卡扣15,并且扣件20与卡扣15配合,移动台I 7的内侧设有移动台II 13,移动台I 7与移动台II 13之间通过固定杆12连接,移动台1113的内侧连接有球轴承14,球轴承14的上方设有支撑杆I 6,支撑杆16与球轴承14为过盈配合,支撑杆I 6的上方设有夹紧装置2。
[0020]还包括有弹性元件19,前卡环18和后卡环16的内侧面均设有弹性元件19。
[0021]工作原理:当需要利用望远镜I进行观测时,先将整个装置推至适合的观测位置,然后启动升降气缸II 10伸长,带动固定板9向下移动,使车轮8脱离地面后,升降气缸II 10停止伸长,从而使整个装置固定,再将望远镜I放在前卡环18和后卡环16之间,使扣件20扣入卡扣15中,从而将望远镜I紧紧夹住。当需要上下调节望远镜I的观测角度时,启动升降气缸I 4伸缩,带动支撑杆II 3和夹紧装置2—起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望远镜I上下升降。当需要左右调节望远镜I的观测角度时,观测者左右推动望远镜I,带动夹紧装置2和支撑杆I 6转动,同时带动滑块5在圆形滑轨11上移动,从而使望远镜I能够360°转动,满足观测者对各个角度的观测需求。
[0022]因为还包括有弹性元件19,前卡环18和后卡环16的内侧面均设有弹性元件19,所以可以使望远镜I在夹紧时不受损坏。
[002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可多方位调节的望远镜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夹紧装置(2)、支撑杆II(3)、升降气缸I (4)、滑块(5)、支撑杆I (6)、移动台I (7)、车轮(8)、固定板(9)、升降气缸II(10)、圆形滑轨(11)、固定杆(12)、移动台11(13)和球轴承(14);移动台1(7)的底部下方连接有车轮(8),移动台1(7)的底面设有升降气缸11(10),升降气缸II(1)的下方连接有固定板(9),移动台1(7)上设有圆形滑轨(11),圆形滑轨(11)上设有滑块(5),滑块(5)的上方设有升降气缸I (4),升降气缸I (4)与滑块(5)为铰接连接,升降气缸I (4)的上方连接有支撑杆11(3),支撑杆11(3)的上方连接有夹紧装置(2),支撑杆11(3)与夹紧装置(2)为铰接连接,夹紧装置(2)包括有卡扣(15)、后卡环(16)、弹簧(17)、前卡环(18)和扣件(20),夹紧装置(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前卡环(18)和后卡环(16),前卡环(18)和后卡环(16)的底部通过弹簧(17)连接,前卡环(18)的顶部设有扣件(20),后卡环(16)的顶部设有卡扣(15),并且扣件(20)与卡扣(15)配合,移动台1(7)的内侧设有移动台11( 13),移动台1(7)与移动台II(13)之间通过固定杆(12)连接,移动台II (13)的内侧连接有球轴承(14),球轴承(14)的上方设有支撑杆1(6),支撑杆1(6)与球轴承(14)为过盈配合,支撑杆1(6)的上方设有夹紧装置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多方位调节的望远镜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弹性元件(19),前卡环(18)和后卡环(16)的内侧面均设有弹性元件(19)。
【文档编号】G02B23/16GK205539705SQ201620160137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5日
【发明人】王伟霞
【申请人】王伟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