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19962发布日期:2023-02-01 03:33阅读:63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具有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客户对显示面板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显示面板出厂前,会针对其性能进行一系列的测试,例如铜棒摩擦测试。具体地,铜棒摩擦测试是指利用铜棒模拟用户手指触控显示面板,测试铜棒和显示面板摩擦产生的静电荷对显示面板的性能是否产生影响。目前,显示面板在铜棒摩擦测试时,出现了屏体发绿的问题。
3.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改善铜棒摩擦测试产生的静电荷对显示面板的性能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基底以及位于基底上的驱动电路层。驱动电路层包括薄膜晶体管层和静电屏蔽层。薄膜晶体管层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静电屏蔽层位于薄膜晶体管层和基底之间,且静电屏蔽层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5.在上述方案中,在静电屏蔽层上配置稳定的电压,使静电屏蔽层能够起到屏蔽静电荷的作用。因此,静电屏蔽层与薄膜晶体管空间上交叠的部分形成了保护薄膜晶体管的保护膜层,能够降低静电荷对薄膜晶体管性能的影响,从而改善了铜棒摩擦测试中显示面板出现的屏体发绿的现象。
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静电屏蔽层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覆盖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在基底上的正投影。
7.在上述方案中,静电屏蔽层在空间上覆盖了薄膜晶体管,能够对薄膜晶体管朝向基底方向的一侧实施全方位的保护,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静电荷对薄膜晶体管的性能的影响。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静电屏蔽层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和多条第二信号线,第一信号线的预设电压为恒定电压,且第一信号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9.在上述方案中,利用显示面板驱动电路中稳定的信号源来实现第一信号线对静电荷的屏蔽的设计,不需要额外施加外部稳定信号,简化了显示面板的设计。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子信号线,第一子信号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薄膜晶体管在基底上的正投影重合,或者,第一子信号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覆盖薄膜晶体管在基底上的正投影。
11.在上述方案中,将第一信号线设置成具有多个分支的结构,不仅能够灵活地实现第一信号线对多个薄膜晶体管进行保护,还简化第一信号线的设计方案,从而有利于缩小
显示面板的版图。
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线配置为与电源信号线连接,第二信号线配置为与数据信号线连接。
13.在上述方案中,将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配置为用于驱动显示面板的相关信号线的方案,能够在利用电源信号线的稳定性实现第一信号线对薄膜晶体管的保护的同时,还能不增加显示面板的制作过程中的mask工艺次数。
1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薄膜晶体管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至少一个驱动晶体管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信号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5.在上述方案中,对驱动晶体管进行保护,能够更有效地改善静电荷对显示面板性能的影响。
1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薄膜晶体管还包括多个开关晶体管,至少一个开关晶体管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信号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进一步地,与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的开关晶体管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信号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进一步地,开关晶体管对应的第一子信号线与驱动晶体管对应的第一子信号线不同。
17.在上述方案中,对显示面板中包括的两种类型的薄膜晶体管都进行保护,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将静电荷对显示面板性能的影响。
1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晶体管为单栅结构,开关晶体管为双栅结构。
19.在上述方案中,将开关晶体管设置成双栅结构,能够降低漏电流对开关晶体的性能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2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层还包括导电层,导电层位于薄膜晶体管层背离静电屏蔽层的一侧,且包括多条第三信号线和多条第四信号线。进一步地,第三信号线为电源信号线,第四信号线为数据信号线。
21.在上述方案中,静电屏蔽层与导电层共同传输电源信号,可以减小传输电源信号的电阻,从而降低电源信号线的衰减程度,进而提升了显示面板显示的均一性。
2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层还包括存储电容,存储电容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同层,第二电极位于导电层朝向静电屏蔽层的一侧。静电屏蔽层还包括连接导线,连接导线的一端与初始化信号线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极连接。
23.在上述方案中,存储电容的设置方式,不仅简化了其与电源信连通的方式,还取消了第二电极上的开孔,使得第二电极面积调节空间增大,从而增大了存储电容的面积调节余量。
2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驱动电路层背离基底的一侧的显示功能层。显示功能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每个发光器件包括阳极,且至少一个发光器件的阳极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落在导电层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内。
25.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增大导电层的表面积使在空间上覆盖了阳极,能够提高阳极下方膜层的平整度从而提高了阳极的平整度,从进而改善了显示面板中的色偏问题。此外,导电层不仅参与显示面板的驱动,还参与了提高阳极的平整度,实现了多个功能,简化了显
示面板的设计。
2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三子信号线,第三子信号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阳极在基底上的正投影,或者,第四信号线包括多条第四子信号线,第四子信号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阳极在基底上的正投影。
27.在上述方案中,将第三信号线和第四信号线分别设置成包括多个分支的结构,不仅便于实现提高阳极平整度的设计,还在节省了显示面板的版图的同时,简化了驱动电路的设计。
28.本技术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的显示面板。
29.结合第二方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区包括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第一子显示区环绕于第二子显示区设置,且第一子显示区对应的设有静电屏蔽层。
30.在上述方案中,基于静电荷在显示装置中沿着外边缘扩散的考虑,对靠近显示装置的外边缘的显示区中的薄膜晶体管进行保护,能够有效地改善静电荷对显示装置的性能的影响。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32.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版面图。
33.图2是根据本技术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m1n1处的剖面图。
34.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静电屏蔽层的版面图。
35.图4是根据本技术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m2n2处的剖面图。
36.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导电层的版面图。
37.图6是根据本技术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m3n3处的剖面图。
38.图7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导电层和阳极叠加的版面图。
39.图8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7t1c电路图。
40.图9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2.在铜棒摩擦的测试中,在显示面板的玻璃基板经过多次铜棒摩擦后,玻璃基板上会积累大量的静电荷,而这些静电荷会沿着显示面板的外边缘传递,最后聚集到与玻璃基板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的保护膜上,因此,在玻璃基板和保护膜之间会形成电场,该电场会影响显示面板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性能,例如导致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和源极电源电压发生偏移,进而使显示面板在铜棒摩擦的测试中出现屏体发绿的问题。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
提供了一种新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静电屏蔽层对薄膜晶体管进行保护,从而改善显示面板存在铜棒摩擦测试中出现的屏体发绿的问题。
43.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图2所示,该显示面板10包括基底100以及位于基底100上的驱动电路层200。驱动电路层200包括薄膜晶体管层210和静电屏蔽层220。薄膜晶体管层210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211。静电屏蔽层220位于薄膜晶体管层210朝向基底100的一侧,且静电屏蔽层220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21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通过在静电屏蔽层220上配置稳定的电压,使静电屏蔽层220能够起到屏蔽静电荷的作用,即静电屏蔽层220与薄膜晶体管211空间上交叠的部分形成了用于保护薄膜晶体管211的保护膜层,以使得薄膜晶体管211朝向基底100的一侧从无保护膜层的状态变成了有保护膜层的状态,且从而降低静电荷对薄膜晶体管211朝向基底100的一侧的功能区域即半导体沟道区2111、源极区2112和漏极区2113的性能的影响,从而降低铜棒摩擦产生的静电荷对薄膜晶体管211的阈值电压和源极电源电压的影响,进而改善屏体发绿的问题。
44.基于上述描述可知,静电屏蔽层220能够对薄膜晶体管211的主要功能区域在基底100到其方向上进行保护,根据显示面板10的功能需求,可以对静电屏蔽层220的平面结构进行设计,以提高在显示面板10中设置静电屏蔽层220方案的灵活性。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静电屏蔽层220在空间上覆盖了薄膜晶体管层210,即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21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落在了静电屏蔽层220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内,这样就加大了静电屏蔽层220针对薄膜晶体管211形成的保护膜层的覆盖面积,从而能够对薄膜晶体管211朝向基底100方向的一侧实施全面的保护,进而更有效地降低了静电荷对薄膜晶体管211的性能的影响。
46.关于静电屏蔽层220的设计,以使其能够保护薄膜晶体管211朝向基底100的一侧的实施方式有多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不是将静电屏蔽层220作为一个单一的保护膜层来使用,还赋予了其具有驱动显示面板10工作的某些信号的作用,具体地,静电屏蔽层220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221和多条第二信号线222,二者分别排布在显示面板10的整个版面中,且第一信号线221的预设电压为恒定电压,第二信号线222的预设电压为脉冲电压,即第一信号线211的预设电压的稳定性大于第二信号线222的预设电压的稳定性。将预设电压更稳定的第一信号线221作为空间上遮挡的薄膜晶体管211的保护膜层,即第一信号线22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21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这样利用第一信号线221和第二信号线222分别作为连接驱动显示面板10信号的导线,并且通到第一信号线221上的信号使得第一信号线221具有了屏蔽静电荷的作用即实现了对对应的薄膜晶体管211的保护的方案,在简化了显示面板10的设计同时,还简化了静电屏蔽层220的设计方案,节约了生产成本。
47.基于静电屏蔽层220包括的第一信号线221和第二信号线222参与驱动显示面板10的设计,可以参照显示面板10的版图设计需求和布线设计需求对用于空间上遮挡薄膜晶体管211的第一信号线221进行进一步的设计。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述,第一信号线221设置成了包含多个分支的结构,并且通过分支能够灵活地实现对更多的薄膜晶体管211的保护。具体地,第一信号线221包括多条第一子信号线2211,用于保护薄膜晶体管211的一条第一子信号线2211在基底100上的正
投影与对应的薄膜晶体管21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重合,或者,该第一子信号线221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覆盖了对应的薄膜晶体管21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这样在降低布线难度的同时,该简化了第一信号线221对多个不同位置上的薄膜晶体管211实施保护的方案。
49.用于驱动显示基板的信号线多种,例如电源信号线线、发光控制信号线、数据信号线、复位控制信号线和初始化信号线等。基于显示面板10的多种信号线的走线设计和对应的信号源的稳定性,对静电屏蔽层220包括的信号线进行了进一步地限定。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信号线221与电源信号线电连接,其具有相对稳定的电压,可以起到很好的静电荷屏蔽作用。第二信号线222配置与数据信号线连接,其对应的是一个脉冲信号。以此,在利用稳定的电源信号来实现第一信号线221对薄膜晶体管211的保护的同时,还在不增加显示面板10的制作过程中的mask工序的前提下,完成静电屏蔽层220的制备,节约了生产成本。
51.考虑到在显示面板10的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211分成具有不同功能的不同类型,可以基于对应类型的薄膜晶体管211对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影响的重要程度,对该类型的薄膜晶体管211进行优先保护。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薄膜晶体管211包括多个驱动晶体管211a,该驱动晶体管211a的性能与流入到显示面板10中对应的发光器件中的驱动电流相关,第一信号线221对至少一个驱动晶体管211a进行了空间上的遮挡。具体地,驱动晶体管211a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第一子信号线221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之间的关系包括三种实施方案,即二者至少部分交叠或重合,或前者被后者覆盖。这样对驱动晶体管211a进行的保护,能够更有效地改善静电荷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即有效地改善了显示装置在铜棒摩擦测试中产生的发绿的问题。
53.薄膜晶体管211除了包括上述的驱动晶体管211a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多个薄膜晶体管211还包括多个开关晶体管211b,且静电屏蔽层220的第一信号线221不仅对驱动晶体管211a进行了保护,还对开关晶体管211b进行了保护,即至少一个开关晶体管211b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信号线22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与驱动晶体管211a的栅极连接的开关晶体管211b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信号线22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这样能够进一步地降低静电荷对显示面板的性能的影响。
54.关于实现第一信号线对薄膜晶体管进行保护的方案有多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3所示,在第一信号线221包括的多个第一子信号线2211中,不同分支方向上的两条第一子信号线2211可分别在空间上与对应的驱动晶体管211a和开关晶体管211b部分交叠,或重合,或覆盖。由此,对显示面板10中包括的两种类型的薄膜晶体管211都进行保护,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将静电荷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221对所有的驱动晶体管211a和/或开关晶体管211b进行了保护,即对应的与二者在空间上存在至少部分交叠或覆盖。
55.为了能够更好理解对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的保护,下面结合常规的7t1c电路,进行详细的说明。结合图2、图4和图6,以及7t1c电路图,图8所示,该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层包括七个薄膜晶体管,即数据写入晶体管t1、驱动晶体管t2、补偿晶体管t3、第一复位晶体管t4、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5、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6和第二复位晶体管t7,且驱动晶
体管t2、补偿晶体管t3和第一复位晶体管t4被静电屏蔽层220保护,该设计方式是考虑到,在驱动电路中,驱动晶体管t2的性能直接影响驱动电流的稳定性从而直接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而补偿晶体管t3和第一复位晶体管t4与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连接(即补偿晶体管t3和第一复位晶体管t4为与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的开关晶体管),二者性能的稳定性也会影响到驱动晶体管t4的工作。关于薄膜晶体管t2、t3和t4之间的工作关系,可以详见以下分析。
56.具体地,在初始化阶段,发光控制线上的发光控制信号em为高电平,第一复位晶体管t4响应第二扫描信号线的信号scan1的低电平而导通,分别将参考电压信号线上的初始化信号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确保后续数据信号驱动晶体管t2在下一阶段的初始时刻处于导通状态。在数据写入阶段,发光控制信号线上的信号em为高电平、第二扫描信号线上的信号scan1为高电平、第一扫描信号线上的信号scan2为低电平。补偿晶体管t3响应低电平而导通,分别将数据线上的数据信号vdata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在发光阶段,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5、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6响应发光控制信号em的低电平而导通,驱动晶体管t2响应其栅极的电压而产生驱动电流,分别向两个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例如阳极充电。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在多个开光晶体管中,提高t3和t4的性能的稳定性,也能提高驱动晶体管t4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的稳定性,并且这一论证通过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驱动晶体管211a为单栅结构,开关晶体管211b为双栅结构。根据漏电流对不同类型的薄膜晶体管211的性能的影响,可以将对应的薄膜晶体管211设置成单栅或双栅的结构,以此来降低漏电流对显示面板的性能的影响。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8可以将与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连接的补偿晶体管t3和第一复位晶体管t4设置成双栅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性能稳定性。
58.应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中的与静电屏蔽层存在空间交叠的薄膜晶体管的类型和个数,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案,其可以针对驱动电路中特定节点中的薄膜晶体管进行设置,并且多个薄膜晶体管可以包括多晶硅晶体管、氧化物晶体管,这些均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功能进行限定,在此就不做赘述。
59.考虑到静电屏蔽层220上的多条第一信号线221和多条第二信号线222的对应的信号的输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在驱动电路层200中还设置了导电层230,该导电层230位于薄膜晶体管211层210背离静电屏蔽层220的一侧,且包括多条第三信号线231和多条第四信号线232。
60.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将第三信号线231为电源信号线,同时将第四信号线232被为数据信号线,通过在静电屏蔽层220和导电层230之间的膜层例如绝缘层上设置过孔,实现二者的连接,即将导电层230从信源得到的信号分别传递给静电屏蔽层220中对应的第一信号线221和第二信号线222上,这样通过静电屏蔽层220与导电层230共同传输电源信号,可以减小传输电源信号的电阻,从而降低电源信号线的衰减程度,进而提升了显示面板的显示的均一性。
61.基于上述静电屏蔽层和导电层的设计,本实施例中还对驱动电路中对应的存储电容240的进行了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该显示面板10的驱动电路层200的存储电容24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241和第二电极242。第一电极241与薄膜晶体
管211的栅极2114同层,第二电极242位于导电层230朝向静电屏蔽层220的一侧。静电屏蔽层220还包括连接导线223,连接导线223的一端与初始化信号线连接,另一端与存储电容240的第一电极241连接。例如,通过在第一电极241和静电屏蔽层220之间的膜层例如绝缘层中设置通孔,实现二者的连接,这样就避免了第一电极241需要与位于第二电极242背离第一电极241一侧的导电层230的初始化信号线连接时,需要在第二电极242上设置通孔的方案。存储电容的电容大小与第一电极241和第二电极242的空间上交叠的面积相关,一般情况下,第一电极24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二电极242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因此,上述存储电容240的设计方案,取消了第二电极242上的决定存储电容240有效面积的第二电极242上的开孔的设计,从而增大了存储电容240的面积调节余量。
62.基于显示面板10的设计,如图4和图7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显示功能层300,该显示功能层300位于驱动电路层200背离基底100的一侧。显示功能层300包括多个发光器件,且每个发光器件包括阳极310。在阳极310与驱动电路层200之间还设置有平坦层400,且在平坦层400背离基底100的一侧还设有像素界定层320,且限定有多个像素开口,每个像素开口与阳极310对应的区域为对应发光器件的出光区域。
63.在改进前的方案中,在像素开口对应的区域的阳极朝向基底的一侧对应的部分区域内设有具有一定厚度的部分金属走线,该平坦层用于覆盖部分金属走线,但是由于平坦层不够厚,且阳极相对设置的比较薄,因此最终体现在形成的阳极平整性比较差,比如存在弧形凸起,从而导致同一像素开口内的发光器件的出光亮度不均匀对称,影响显示效果。
64.本实施例中改进后的显示面板,在保护薄膜晶体管的同时还提高了阳极的平整度。再参照图1、图4和图7所示,显示面板10中存储电容240的设计,使得对应的发光器件的阳极310朝向基底100的一侧具有足够大的剩余空间,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该显示面板10中,其位于驱动电路层200背离基底100的一侧的显示功能层300包括多个发光器件,且每个发光器件包括阳极310,且至少一个发光器件的阳极310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落在导电层230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内。即通过增大和/或加宽赠款导电层230的表面积使在该剩余空间对应的空间上覆盖阳极310,即调整了阳极310朝向基底100一侧的膜层,使其具有较高的平整度,从而使得阳极310具有较高的平整度,进而改善了显示面板10中的色偏问题。此外,导电层230不仅参与显示面板10的驱动,还参与了提高阳极310的平整度,实现了多个功能,因此,简化了显示面板10的结构。
65.基于显示面板10的布线设计和版图面积的考虑,在本实施例中针对导电层230中的导线的设置进行了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三信号线231包括多条第三子信号线2311和第四信号线232包括多条第四子信号线2321,第三子信号线231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覆盖阳极310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这样不仅利用第三子信号线2311提高了阳极310的平整度,并且考虑第三子信号线311上的电源信号为恒压信号,还不会对阳极信号产生影响,从而提高了显示面板性能的稳定性。
6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利用第四子信号线2321来增加阳极的平坦度,如图5所示,将第四信号线232设置成包括多个第四子信号线2321的方式,且参照图7中的设置方式一条第四子信号线232也可以参照第三子信号线2311的设置被加长或加宽,使该第四子信号线232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覆盖阳极310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将第三信号线231和第四信号线232分别设置成包括多个分支的结构,不仅便于实现提高阳极310平整度的设计,
还在节省了显示面板10的版图面积的同时,简化了驱动电路的设计。
67.应当理解的是,第三信号线和第四信号线的设置不局限于上述示例中的方式,其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版图设计和布线设计进行多种设计,在此就不做赘述。
6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显示面板。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该显示装置20包括显示区21和非显示区22,显示区21包括第一子显示区211和第二子显示区212,第一子显示区211环绕于第二子显示区212设置,且第一子显示区211对应的设有静电屏蔽层。基于静电荷集中在显示装置的外边缘的考虑,对靠近显示装置的外边缘的显示区中的薄膜晶体管进行保护能够有效地改善静电荷对显示装置的性能的影响。
70.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仅是示例性的介绍了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关于二者之间的形状以及面积相对大小均不作限定。
71.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该显示装置还包括在封装层和设置在封装层上的触控层,该触控层包括用于实现触控功能的触控芯片以及柔性电路板。为了实现触控显示装置的轻薄化,用于实现触控功能的触控传感器设置在显示装置的封装层中,触控芯片设置在柔性电路板上,且通过触控信号线向触控传感器传输信号。
72.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和触控功能的产品或部件。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7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