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96851发布日期:2023-02-04 12:48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显示装置中。部分显示面板的分辨率要求较高,叠层oled才可以满足工艺要求。
3.为了提升显示面板的色域,需要将白色出射光线中的黄光变为绿光,同时提升红光的比例,来保证白光的色点,但这样会降低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增加功耗。
4.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解决保证白光的色点时,降低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增加功耗的问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6.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像素层和彩膜层,像素层设于驱动背板的一侧,像素层发白光;彩膜层设于像素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或驱动背板与像素层之间,彩膜层包括色转换单元,色转换单元的吸收峰介于525~535nm之间,半高宽小于30nm,发射峰在介于550~560nm,半高宽小于40nm。
7.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彩膜层包括第二衬底基板和滤光单元,滤光单元包括红色子滤光单元、绿色子滤光单元和蓝色子滤光单元,滤光单元设于第二衬底基板靠近驱动背板的一侧,色转换单元与滤光单元同层设置。
8.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像素层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括四个白色子像素,色转换单元在像素层上的正投影与一个白色子像素交叠,红色子滤光单元、绿色子滤光单元和蓝色子滤光单元在像素层上的正投影与其余三个白色子像素交叠。
9.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白色子像素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发光单元,第二电极设于第一电极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发光单元设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层发光功能层,至少两层发光功能层间隔设置,每相邻两层发光功能层之间设有电荷产生层,其中一层发光功能层发蓝光,其余发光功能层发黄光。
10.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功能层、第二发光功能层、第三发光功能层、第一共同层和第二共同层,第一发光功能层靠近第一电极设置,第二发光功能层靠近第二电极设置,第二发光功能层设于第一发光功能层与第三发光功能层之间,第一共同层设于第一发光功能层与第二发光功能层之间,第二共同层设于第二发光功能层与第三发光功能层之间,第一发光功能层和第二发光功能层发蓝光,第三发光功能层发黄光。
11.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沿远离第一电极的方向,第一发光功能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第一发光材料层、空穴阻挡层和电子传输层,第一发光材料层包括蓝色掺杂剂。
12.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沿远离第一电极的方向,第二发光功能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第二发光材料层、空穴阻挡层和电子传输层,第二发光材料层包括蓝色掺杂剂。
13.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沿远离第一电极的方向,第三发光功能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空穴注入层、电子阻挡层、第三发光材料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第三发光材料层包括红色掺杂剂和黄色掺杂剂。
14.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发光材料层中的红色掺杂剂靠近第二共同层,第三发光材料层中的黄色掺杂剂靠近第二电极。
15.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彩膜层设于驱动背板与像素层之间时,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第二电极为反射电极。
16.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彩膜层设于像素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时,第一电极为反射电极,第二电极为透明电极。
17.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色转换单元由荧光材料制成。
18.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19.本公开的显示面板在像素层的出光侧设置色转换单元,色转换单元的吸收峰介于525~535nm之间,半高宽小于30nm,发射峰在介于550~560nm,半高宽小于40nm。可以理解的是,色转层材料的吸收光谱仅与白光光谱中绿光具有重叠区域,因而色转换单元材料只能吸收绿色的光,不能吸收蓝色的光。通过色转换单元把白光中绿色的光变成黄色的光,从而实现对调整白光色点的调整,能提升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降低功耗。
2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21.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23.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24.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白色子像素的截面示意图。
25.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色转换单元的吸收谱和发射谱。
26.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白光经过色转换单元前后的光谱。
27.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白光经过色转换单元前后的色点示意图。
28.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显示基板的截面示意图。
29.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截面示意图。
30.图中:1-驱动背板,10-第一衬底基板,11-晶体管,111-栅极,112-有源层,113-第一极,114-第二极,115-栅极绝缘层,12-第一晶体管,13-第二晶体管,14-接触孔,15-绝缘层,151-层间介质层,152-保护层,153-平坦化层,16-第三导电层,18-缓冲层,100-驱动电
路层,2-像素层,21-第一导电层,22-发光单元层,23-第二导电层,220-像素单元,2201-第一白色子像素,2202-第二白色子像素,2203-第三白色子像素,2204-第四白色子像素,221-第一电极,222-第二电极,223-发光单元,224-第一发光功能层,225-第二发光功能层,226-第三发光功能层,227-第一电荷产生层,228-第二电荷产生层,2291-空穴注入层,2292-电子注入层,201-空穴传输层,202-电子阻挡层,2031-第一发光材料层,2032-第二发光材料层,2033-第三发光材料层,204-空穴阻挡层,205-电子传输层,3-彩膜层,31-黑矩阵,32-滤光单元,321-红色子滤光单元,322-绿色子滤光单元,323-蓝色子滤光单元,33-第二衬底基板,34-色转换单元,4-封装层组,41-第一无机封装层,42-有机封装层,43-第二无机封装层。
具体实施方式
31.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32.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33.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34.有机发光显示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的基本结构包括第一电极、发光功能层和第二电极层。其中发光功能层包括:空穴传输层、发光材料层与电子传输层。当给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提供适当电压时,电子和空穴分别从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注入到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并分别经过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迁移到发光材料层,空穴与电子在发光材料层中复合发光,从而实现oled器件自身发光的特性。
35.部分显示面板的分辨率要求较高,叠层oled才可以满足工艺要求。一般是通过叠层oled发射白色出射光线,通过彩膜层的滤光单元进行滤光后,实现彩色显示。为了增强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会考虑提升显示面板的色域,以改善对画面的还原效果。
36.但在提升色域的同时,需要兼顾显示面板的白光色点,防止显示画面出现发黄或发绿的现象。相关技术中,通过将白色出射光线中的黄光变为绿光,同时提升红光的比例,来保证白光的色点,但这样会降低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增加功耗。
37.基于此,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至图6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和彩膜层3,显示基板包括驱动背板1和像素层2,像素层2设于驱动背板1的一侧,
像素层2发白光;彩膜层3设于像素层2远离驱动背板1的一侧或驱动背板1与像素层2之间,彩膜层3包括色转换单元34,色转换单元34的吸收峰介于525~535nm之间,半高小于30nm,发射峰在介于550~560nm,半高宽小于40nm。
38.显示面板在像素层2的出光侧设置色转换单元34,色转换单元34的吸收峰介于525~535nm之间,半高小于30nm,发射峰在介于550~560nm,半高宽小于40nm。可以理解的是,色转层材料的吸收光谱仅与白光光谱中绿光具有重叠区域,因而色转换单元34材料只能吸收绿色的光,不能吸收蓝色的光。通过色转换单元34把白光中绿色的光变成黄色的光,从而实现对调整白光色点的调整,能提升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降低功耗。
39.图1和图2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该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驱动背板1、像素层2和彩膜层3,像素层2设于驱动背板1的一侧,如图1所示,彩膜层3可以设于像素层2远离驱动背板1的一侧,如图2所示,彩膜层3也可以设于驱动背板1与像素层之间。
40.像素层2可以包括多个像素单元220,像素单元220包括四个白色子像素,四个白色子像素分别为第一白色子像素2201、第二白色子像素2202、第三白色子像素2203和第四白色子像素2204,例如,该第一白色子像素2201、第二白色子像素2202和第三白色子像素2203和第四白色子像素2204构成一个像素单元。
41.白色子像素可以包括第一电极221、第二电极222和发光单元223,第二电极222与第一电极221相对设置;发光单元223设于第一电极221和第二电极222之间,发光单元223包括第一发光功能层224、第二发光功能层225和第三发光功能层226,第一发光功能层224靠近第一电极221设置,第二发光功能层225靠近第二电极222设置,第二发光功能层225设于第一发光功能层224和第三发光功能层226之间。
42.发光单元223还可以包括第一共同层和第二共同层,第一共同层和为第一电荷产生层227,第二共同层为第二电荷产生层228,第一电荷产生层227位于第一发光功能层224和第二发光功能层225之间,第二电荷产生层228位于第二发光功能层225和第三发光功能层226之间。每相邻两层发光功能层之间设有电荷产生层,电荷产生层是两个发光功能层的连接层,电荷产生层能够将电子和空穴分离,并分别传输到两个发光功能层之中。
43.需要说明的是,四个白色子像素的第一共同层和第二共同层可以为一次工艺形成的相互连接的一整层,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工艺成本较低。四个白色子像素的第一共同层和第二共同层彼此之间也可以是相互断开的,这样能够防止相邻两个子像素之间相互串扰,影响显示效果。
44.以第一电荷产生层227为例进行说明,第一电荷传输层的两侧分别为电子传输层205和空穴传输层201,第一电荷产生层227中的n型电荷生成层更靠近该电子传输层205,第一电荷产生层227中的p型电荷生成层更靠近该空穴传输层201。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电荷产生层228与第一电荷产生层227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45.电荷产生层的工作原理为:在第一电极221与第二电极222之间形成的电场的作用下,p-n结型电荷产生层中的p型电荷产生层2271(p型cgl,重掺杂的p型半导体)与n型电荷产生层2272(n型cgl,重掺杂的n型半导体)会在界面处产生大量的电子和空穴,由于p型和n型半导体的电子亲和能存在着较大差异,电子更倾向于向电子亲和能大的材料(即n型半导体)转移,而空穴则更倾向于留在p型半导体中,于是产生的电子空穴在两者的界面发生了分离。分离后的自由电子与空穴在电场的作用下分别向电荷产生层两端做漂移运动。
46.如图3所示,第二发光功能层225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htl)201、第二发光材料层(eml)2032以及电子传输层(etl)205。第二发光材料层(eml)2032位于空穴传输层(htl)201与电子传输层(etl)205之间。此外,第二发光功能层225还可以包括电子阻挡层(ebl)202和空穴阻挡层(hbl)204,电子阻挡层202位于第二发光材料层(eml)2032与空穴传输层201之间,空穴阻挡层204位于第二发光材料层2032与电子传输层(etl)205之间。电子阻挡层202的厚度可以小于各发光功能层的空穴传输层201的厚度,以降低电子阻挡层202的厚度,避免对空穴注入效率造成不利影响。
4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光功能层224和第三发光功能层226与第二发光功能层225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些许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发光功能层224通过第一发光材料层2031发蓝光,第三发光功能层226通过第三发光材料层2033发黄光,蓝色光线先与黄色光线混合,形成混合光线,混合光线再与蓝色光线混合后射出。
48.第一发光材料层2031包括蓝色掺杂剂。第二发光材料层2032(eml)包括蓝色掺杂剂。第三发光材料层2033(eml)包括红色掺杂剂和黄色掺杂剂。第三发光材料层2033(eml)中的红色掺杂剂靠近第二电荷产生层228,第三发光材料层2033(eml)中的黄色掺杂剂靠近第二电极,蓝色光线先与红色光线混合,形成混合光线,混合光线再与黄色光线混合后形成白色光线射出。
49.需要说明的是,蓝色掺杂剂的峰位介于450-470nm,半高宽小于30nm;黄色掺杂剂的峰位介于525-535nm,半高宽小于65nm;红色色掺杂剂的峰位介于625-635nm,半高宽小于40nm。
5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光功能层224和第三发光功能层226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载流子注入层。该载流子注入层可以是电子注入层2292(eil)或空穴注入层2291(hil)。当载流子注入层为电子注入层2292时,电子注入层2292可以位于第三发光功能层226的电子传输层靠近第二电极222的一侧,用于降低从第二电极222极注入电子的势垒,使电子能从第二电极222有效地注入到第三发光功能层226中。
51.当载流子注入层为空穴注入层2291时,空穴注入层2291可以位于第一发光功能层224的空穴传输层(htl)靠近第一电极221的一侧,用于降低从第一电极221注入空穴的势垒,使空穴能从第一电极221有效地注入到第一发光功能层224中。
52.因此,在选择电子注入层2292或空穴注入层2291的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能级和电极材料的匹配。例如,电子注入层2292材料可以是liq(8-羟基喹啉锂)、alq3(8-羟基喹啉铝)等;空穴注入层2291的材料可以是cupc(聚酯碳酸),tiopc、m-mtdata、2-tnata等。
53.该第一电极221可以为发光元件的阳极,第二电极222可以为发光元件的阴极。第一电极221和第二电极222中的一个是反射电极,另一个是半透半反电极。无论是将第一电极221设为透明电极或半透电极,还是将第二电极222设为透明电极或半透电极,均是从透明电极或半透电极出光。
5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221和第二电极222其中之一具有反射性,另一个具有半透性或者透光性。例如,第一白色子像素2201中的第一电极221与第二电极222构成微腔,可以使得各发光功能层到反射层的距离与该发光功能层所发出光的波长满足2δ=mλ(m=1,2,3,
……
),其中δ为光程,光程等于介质折射率乘以光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乘以介质的折射率,从而使得该发射光和反射光在该微腔中发生共振,从而提高发光的纯度,进一步提高
显示面板的色域和发光亮度。
55.当彩膜层3设于像素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时,该第一电极221为高功函数材料,例如还具有高反射性,例如为ti/al/ti/mo的叠层结构,其中金属钛可以作为缓冲层提高层间的粘合性,al作为高反射材料,mo作为高功函数材料直接与有机功能层接触可以提高载流子的注入能力。
56.该第二电极222的材料为具有低功函数及高透射率的导电材料,例如可以是透明金属氧化物导电材料,如氧化铟锌(izo)、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镓锌(igzo)等,还可以是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银线等透明纳米导电材料。
57.当彩膜层3设于驱动背板1与像素层2之间时,第一电极221为透明电极,由高功函数材料及高透射率的导电材料制成,第二电极222为反射电极,由高功函数材料及高反射性的导电材料制成。
58.如图1和图2所示,彩膜层3可以包括第二衬底基板33和多个滤光单元32,滤光单元32设于第二衬底基板33靠近驱动背板的一侧。滤光单元32包括三种不同颜色的子滤光单元,相邻的子滤光单元32之间设置黑矩阵。三种不同颜色的子滤光单元32分别红色子滤光单元321、绿色子滤光单元322和蓝色子滤光单元323。红色子滤光单元321在像素层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白色子像素2201交叠,绿色子滤光单元322在像素层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白色子像素2202交叠,蓝色子滤光单元323在像素层上的正投影与第三白色子像素2203交叠,该像素单元220的第一白色子像素2201、第二白色子像素2202和第三白色子像素2203结合多个子滤光单元可以发出全彩光。
59.彩膜层3还可以包括色转换单元34,色转换单元34与滤光单元32同层设置,色转换单元34与滤光单元32之间设置黑矩阵,色转换单元在像素层上的正投影与第四白色子像素2204交叠。在本实施例中,色转换单元34在像素层2上的正投影覆盖第四白色子像素2204。
60.在一些实施例中,绿色子滤光单元322与色转换单元34间隔设置,进而避免绿色子滤光单元322光进入色转换单元34被吸收导致整体产生偏绿的情况。因色转层材料的吸收光谱仅与白光光谱中绿光具有重叠区域,因而色转换单元34材料只能吸收绿色的光,不能吸收蓝色的光。通过色转换单元34把白光中绿色的光变成黄色的光,从而实现对调整白光色点的调整,能提升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降低功耗
61.通常在像素层在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设置封装层,当彩膜层位于像素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时,彩膜层也可以仅包括三种不同颜色的子滤光单元和色转换单元,将三种不同颜色的子滤光单元和色转换单元直接形成于封装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面上。
62.色转换单元34由荧光材料制成。该荧光材料可以是alexa fluor 555活性染料,alexa fluor 555活性染料由胺、硫醇以及醛、酮、羧酸盐或磷酸盐通过点击反应形成生成叠氮化物和炔烃,胺可以包括nhs酯,硫醇可以包括马来酰亚胺,醛、酮、羧酸盐或磷酸盐可以包括戊二胺、酰肼。该荧光材料也可以是alexa fluor 647活性染料或alexa fluor 568活性染料,在此处不再一一进行列举。
63.如图4所示,光谱曲线m1为色转换单元的吸收谱,光谱曲线m2色转换单元的发射谱。可以看到,色转换单元的吸收峰介于525~535nm之间,半高宽小于30nm,发射峰在介于550~560nm,半高宽小于40nm。可以理解的是,色转层材料的吸收光谱仅与白光光谱中绿光具有重叠区域,因而色转换单元材料只能吸收绿色的光,不能吸收蓝色的光。
64.如图5所示,光谱曲线l1为第四白色子像素发出的光在色转换单元前的光谱,光谱曲线l2为第四白色子像素发出的光在色转换单元后的光谱,经过对比光谱曲线l1和光谱曲线l2可以发现,光线经过色转换单元后,在波长500-570nm的范围内强度明显减弱,在波长570-700nm的范围内强度明显增强。可以理解的是,色转换单元可以把白光中绿色的光变成黄色的光。
65.图6显示面板的白光视角的cie轨迹图。由图6可以看出,经过色转换单元前白光色点的色坐标为a(0.29,0.31),经过色转换单元后白光色点的色坐标为b(0.28,0.29)。在cie轨迹图中,a点偏黄绿,b点更接近白色,可以理解的是,色转换单元实现了对调整白光色点的色坐标调整,第四白色子像素2204经过色转换单元后,可以发出色点符合要求的白光,调节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该显示面板无需提升红光的比例,能提升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降低功耗。
66.下面对驱动背板的具体结构以及驱动背板与像素层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67.图7示出了一种显示基板,该显示基板可以应用于大尺寸显示装置。该显示基板的驱动电路层100设置于第一衬底基板10上,像素层设于驱动电路层100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侧,该驱动电路层100包括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层100与第一衬底基板10之间还可以设有缓冲层18。
68.当晶体管11为薄膜晶体管时,第一衬底基板10可以为无机材料的衬底基板,也可以为有机材料的衬底基板。举例而言,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衬底基板10的材料可以为钠钙玻璃(soda-lime glass)、石英玻璃、蓝宝石玻璃等玻璃材料,或者可以为不锈钢、铝、镍等金属材料。
69.在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衬底基板10的材料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聚乙烯基苯酚(polyvinyl phenol,pvp)、聚醚砜(polyether sulfone,pes)、聚酰亚胺、聚酰胺、聚缩醛、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或其组合。
70.在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衬底基板10也可以为柔性衬底基板,例如第一衬底基板10的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polyimide,pi)。第一衬底基板10还可以为多层材料的复合,举例而言,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衬底基板10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膜层(bottom film)、压敏胶层、第一聚酰亚胺层和第二聚酰亚胺层。
71.薄膜晶体管可以选自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底栅型薄膜晶体管或者双栅型薄膜晶体管,以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进行说明。
72.薄膜晶体管可包括有源层112、栅极绝缘层115、栅极111、源极和漏极,其中:
73.有源层112设于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侧,其材料可以是多晶硅、非晶硅等,且有源层112可包括沟道区和位于沟道区两侧的两个不同掺杂类型的源极区和漏极区。其中,沟道区可以保持半导体特性,源极区和漏极区的半导体材料被局部或者全部导体化。
74.栅极绝缘层115可覆盖有源层112和第一衬底基板10,且栅极绝缘层115的材料为氧化硅等绝缘材料。
75.栅极111设于栅极绝缘层115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侧,且与有源层112正对,即栅极11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投影位于有源层112在第一衬底基板10的投影范围内,例
如,栅极111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投影与有源层112的沟道区在第一衬底基板10的投影重合。
76.当晶体管11为薄膜晶体管时,绝缘层15包括层间介质层151,层间介质层151设于栅极11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侧,层间介质层151覆盖栅极111和栅极绝缘层115,层间介质层151为绝缘材料。
77.源极和漏极设于层间介质层15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表面,源极和漏极与有源层112连接,例如,源极和漏极分别通过过孔与对应的有源层112的源极区和漏极区连接。
78.绝缘层15还包括保护层152,保护层152设于源极和漏极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侧,保护层152覆盖源极和漏极。绝缘层15还包括平坦化层153,平坦化层153设于源极和漏极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侧,平坦化层153设于保护层152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侧,平坦化层153覆盖保护层152,且平坦化层153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表面为平面。
79.通过驱动电路层100控制不同的像素单元220发光,使得像素层实现图像显示的功能。具体是,源极可以与像素单元220的第一电极221连接,可通过向第一电极221施加信号驱动像素单元220发光,具体发光原理在此不再详述。至少部分像素单元220可以采用上面任一项的叠层电致像素单元,其结构和材料已经进行详细说明,因此不再进行赘述。
80.像素层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侧设有封装层组4,从而将像素层包覆起来,防止水氧侵蚀。封装层组4可为单层或多层结构,封装层组4的材料可包括有机或无机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81.在本实施例中,封装层组4可以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41、有机封装层4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43,第一无机封装层41设于像素层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侧,有机封装层42设于第一无机封装层41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侧,第二无机封装层43设于有机封装层42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侧。
82.可以在封装层组4远离驱动背板1的一侧设置彩膜层3,彩膜层3包括第二衬底基板33,第二衬底基板33的一侧设有黑矩阵31,黑矩阵31上界定出开口区域阵列,开口区域阵列包括沿行方向排布红色子滤光单元321、绿色子滤光单元322和蓝色子滤光单元323,开口区域行中相邻两个子滤光单元32颜色不同,位于同一开口区域行的多个子滤光单元组成多个滤光单元32。
83.图8示出了另一种显示基板,该显示基板可以应用于小尺寸显示装置。该显示基板包括驱动背板1和像素层,驱动背板1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0和驱动电路层100,为了清楚起见,图中仅示出了像素层相邻的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并且对于每个子像素区,仅示出了发光元件以及驱动电路层100中与该发光元件直接连接的晶体管11。例如,该晶体管11可以是驱动晶体管,配置为控制驱动发光元件发光的电流的大小。例如,该晶体管11也可以为发光控制晶体管,用于控制驱动发光元件发光的电流是否流过。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84.如图8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0、设置于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第一导电层21、发光单元层22和第二导电层23,第一导电层21包括分别位于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的彼此绝缘的第一白色子像素2201的第一电极221和第二白色子像素2202的第一电极221,第一白色子像素2201的第一电极221和第二白色子像素2202的第一电极221彼此断开。该第二导电层23包括分别位于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的彼此连接的第一白色
子像素2201的第二电极222和第二白色子像素2202的第二电极222。
85.不同像素单元220的第一电极221在平面内相互断开且相互绝缘,所有像素单元220的第一电极221组成第一导电层21。不同像素单元220的第二电极222为一体结构,即不同像素单元220的第二电极222为由同一导电材料层形成的连续光滑的结构,所有像素单元220的第二电极222组成第二导电层23,该第二导电层23中不同的区域之间不存在界面。所有发光单元223组成发光单元层22,发光单元层22设于第一导电层21与第二导电层23之间。
86.如图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采用硅基板作为第一衬底基板10,驱动电路层100可以集成于硅基板上形成驱动背板1,在此情形下,由于硅基电路可以实现较高的精度。该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形成于驱动背板1上,该驱动背板1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0和形成于该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驱动电路层100,该硅基板例如为单晶硅或者高纯度硅。
87.驱动电路层100通过半导体工艺形成于第一衬底基板10上,例如,通过掺杂工艺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中形成晶体管11的有源层112(即半导体层)、第一极113和第二极114,并通过硅氧化工艺形成绝缘层15、以及通过溅射工艺形成多个第三导电层16等。晶体管11的半导体层(如图8中的有源层)位于第一衬底基板10的内部,或者为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部分。
88.如图8所示,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一晶体管12电连接,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与第二晶体管13电连接。本公开的实施例对第一晶体管12和第二晶体管13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制。以下对第一晶体管12进行示例性说明,该说明也适用于第二晶体管13,因而不再赘述。
89.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221形成于该驱动背板1的表面,并通过填充有导电材料(例如为钨)的接触孔14以及该多个导电层与第一晶体管12的第一极113实现电连接。图8中示例性地示出了一层绝缘层15和两层第三导电层16,然而本公开实施例对于绝缘层15和导电层的层数不作限制。
90.例如,第一晶体管12包括栅极111、栅极绝缘层115、有源层112、第一极113和第二极114。本公开的实施例对于第一晶体管12的类型、材料、结构不作限制,例如其可以为顶栅型、底栅型等,第一晶体管12的有源层112可以为微晶硅、非晶硅、多晶硅(低温多晶硅或高温多晶硅)、氧化物半导体(例如igzo)等无机半导体材料,或者还可以为有机材料,例如为pbttt、pdbt-co-tt、pdqt、pdvt-10、二萘并-并二噻吩(dntt)或并五苯等有机半导体材料。例如,第一晶体管12可以为n型或p型。
91.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以形成在硅基板中的场效应晶体管(如mos场效应晶体管)为例进行说明,在该示例中,对硅基板进行掺杂(p型掺杂或n型掺杂)形成晶体管的有源层112,也即晶体管的有源层112位于硅基板内,或者晶体管的有源层112为硅基板的一部分。这里采用的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没有区别的。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为了区分晶体管除栅极之外的两极,例如,可直接描述了其中一极为第一极113,另一极为第二极114。
92.驱动背板1中的最顶层导电层可以具有反射性,例如为钛/氮化钛/铝的层叠结构。例如,该导电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子层,分别与第一导电层21所包括的多个第一电极221一一对应设置。在顶发射结构中,该导电层可以设置为反射层,用于反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提高出光效率。例如,第一导电层21中的每个电极在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落入该电极对应的导电层的部分在该第一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在这种情形,第一导电层21
可以采用具有高功函数的透明导电氧化物材料,例如ito、izo、igzo、azo等。
93.该像素层包括分别位于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的第一白色子像素2201和第二白色子像素2202。第一白色子像素2201和第二白色子像素2202均包括发光单元223,以及发光单元223与正对的第一电极221和第二电极222。例如,该第一白色子像素2201和第二白色子像素2202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等,本公开实施例对于发光元件的类型不作限定。例如,发光单元223可以为小分子有机材料或高分子有机材料。
94.例如,第一白色子像素2201和第二白色子像素2202为顶发射结构,第一电极221和第二电极222具有反射性。例如,第一电极221包括高功函数和高反射性的材料以充当阳极,例如为ti/al/ti/mo的叠层结构,其中金属钛可以作为缓冲层提高层间的粘合性,al作为高反射材料,mo作为高功函数材料直接与有机功能层接触可以提高载流子的注入能力。相应地第二导电层23充当阴极,例如,该第二导电层23可以是透明导电材料或者透明导电材料与金属材料的叠层结构。例如该第二导电层23可以是透明金属氧化物导电材料,如氧化铟锌(izo)、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镓锌(igzo)等,还可以是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银线等透明纳米导电材料。
95.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采用的晶体管11均可以为薄膜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或其他特性相同的开关器件。当晶体管11为薄膜晶体管时,驱动电路层100可以包括多个驱动电路单元,任意一个驱动电路单元可以包括晶体管11和存储电容,多个驱动电路单元组成驱动电路层100。
96.本公开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本公开实施方式上面任一项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和有益效果早上面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97.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除了显示面板以外,还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具体例如外壳、电路板、电源线,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98.当显示面板为图7中的结构时,显示装置可以是传统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电视和摄录放影机。当显示面板为图8中的结构时,显示装置也可以是新兴的穿戴设备,例如:虚拟现实设备和增强现实设备,在此不一一进行列举。
99.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