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5752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以按下键这样的简单操作便能够正确地安装锤(hammer)的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电子钢琴等电子乐器已为人所知。该电子钢琴等电子乐器中,在键的下方转动自如地设置着锤。锤因在键被按下时抵抗自重而转动,所以能够在键被按下时对键赋予规定的负荷,从而能够赋予与原声(acoustic)钢琴近似的键的操作感。关于该锤,在如下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锤3,该锤3具备锤本体20、及一体地形成于该锤本体20的轴承部30。在轴承部30的中心形成着保持孔30a,并且在该保持孔30a的后方(键2的键支撑轴14侧)形成着导槽30b。键盘底座(chassis)1上设置着支撑轴28,该支撑轴28保持于保持孔30a中。即,在如下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锤3,该锤3通过导槽30b而将支撑轴28保持于保持孔30a中,由此设置成能够以支撑轴28为中心转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3495号公报(参照段落0027)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如所述专利文献1般,为了通过导槽30b而将支撑轴28保持于保持孔30a,存在需要烦杂的作业的问题。即,导槽30b为了使支撑轴28不会从保持孔30a拔出而朝向保持孔30a形成为前端变细状。因此,为了将支撑轴28保持于保持孔30a,需要将保持孔30a朝向支撑轴28压入。然而,在锤3的两侧,键盘底座1在与锤3之间隔开微小的间隙而竖立设置着,作业性差,难以将保持孔30a压入到支撑轴28。因此,在将支撑轴28保持于保持孔30a的情况下,将支撑轴28临时固定于导槽30b,在键盘底座1与锤3设定专用夹具,使用该专用夹具将保持孔30a压入到支撑轴28,由此正确地安装锤3。这样,为了正确安装锤3,在将支撑轴28临时固定于导槽30b后,需要准备专用夹具并进行设定,从而存在需要进行烦杂作业的问题。而且,如果将该锤3的安装作业针对多个锤3来同时进行,则需要相应的大的力,因而锤3的安装作业是针对每一个锤3来进行。因此,存在锤3的数量越增加,则作业变得越烦杂的问题。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以按下键这样的简单操作便能够正确地安装锤的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实现如下效果。键转动自如地设置于底座,以其转动中心为后方,从该后方向前方延伸设置。底座上,在比键的转动中心靠前方处设置着支撑轴。锤以支撑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地设置,伴随着键的前方被按下而与键联动地转动。锤上形成着为了使锤能够转动而保持支撑轴的保持孔、及将该保持孔的后方切开而成的导槽。此处,设为将支撑轴临时固定于保持孔的导槽的状态。过渡单元是使锤从该临时固定状态过渡到支撑轴保持于保持孔的保持状态。即,过渡单元将伴随着键的前方被按下而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向其后方按压,从而过渡到保持状态。由此,例如在使锤成为临时固定状态后,安装键,如果按下该安装的键,则锤过渡到保持状态,从而能够正确地安装锤。因此,无需为了将支撑轴保持于保持孔而使用专用夹具,从而具有以按下键这样的简单操作便能够正确地安装锤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除所述效果外,实现如下效果。从键朝向锤突出设置着突起。突起的后方的侧面形成着第一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抵接于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锤上形成着供突起的第一抵接部抵接的第一被抵接部。突起的第一抵接部与锤的第一被抵接部中的至少一个从后方朝向前方下降倾斜而形成。由此,当在锤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按下键时,突起的第一抵接部将锤的第一被抵接部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滑动,锤的第一被抵接部利用突起的第一抵接部从前方朝向后方而被朝向斜下方(与突起的第一抵接部滑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按压。该情况下,突起的第一抵接部与锤的第一被抵接部中的至少一个从后方朝向前方下降倾斜而形成,因而能够将突起的第一抵接部按压锤的第一被抵接部的力的朝向,变更为水平方向向后的成分与铅垂方向向下的成分。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即,利用该水平方向向后的成分将临时固定于导槽的支撑轴压入到保持孔,从而能够将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过渡到保持状态。而且,将键比喻为“杠杆”,而利用了以键的转动中心为支点、以被按下的键的前方为力点、且以突起的第一抵接部按压锤的第一被抵接部的部分为作用点的“杠杆原理”,因而具有以小的力便能够使锤从临时固定状态过渡到保持状态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除所述效果外,实现如下效果。突起的第一抵接部与锤的第一被抵接部在锤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下相互隔开。由此,即便在锤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下按下键,锤的第一被抵接部也不会被突起的第一抵接部按压。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即,能够使突起的第一抵接部与锤的第一被抵接部无关地将处于保持状态的锤顺畅地与键联动地转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除所述效果外,实现如下效果。从键突出设置的突起从比支撑轴靠前方的位置突出设置。在该突起的前端部形成着第二抵接部。该突起的第二抵接部与处于保持状态的锤抵接,因而当在锤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下操作键时,锤经由突起的第二抵接部而与键联动地转动。另一方面,突起的第二抵接部因与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隔开,所以即便在锤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按下键,锤也不会被突起的第二抵接部按压。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即,能够与突起的第二抵接部无关地使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顺畅地过渡到保持状态。而且,突起除具有使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过渡到保持状态的功能外,还具有使处于保持状态的锤与键联动地转动的功能。由此,具有能够使构件共用化而能够降低键盘装置的成本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当在所述锤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为了过渡到所述保持状态而按下所述键的前方时,所述第一被抵接部利用所述第一抵接部而朝向斜下后方受到力的按压,由此所述锤被朝向后方按压,所述支撑轴的中心在被按压到比所述导槽的前方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时嵌入到所述保持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所述导槽从其后方朝向所述保持孔形成为前端变细状,其最小宽度形成得比所述支撑轴的直径小。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除所述效果外,实现如下效果。从键中的比支撑轴靠前方的位置朝向锤突出设置着突起。在该突起的前端部形成着第三抵接部,该第三抵接部抵接于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而且,在从该突起的第三抵接部起的斜下前方的位置,引导构件固定设置于底座。该引导构件上形成着第四抵接部,该第四抵接部抵接于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锤上形成着供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抵接的第四被抵接部。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与锤的第四被抵接部中的至少一个从前方朝向后方下降倾斜而形成。由此,当在锤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按下键时,锤被突起的第三抵接部朝向下方按压。于是,锤的第四被抵接部将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向斜下方滑动,从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起从前方朝向后方而被朝向斜上方(与锤的第四被抵接部滑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按压。即,锤利用由突起的第三抵接部朝向下方按压的力、与由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按压的力的合力而被按压。此处,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与锤的第四被抵接部中的至少一个从前方朝向后方下降倾斜而形成,因而能够将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按压锤的第四被抵接部的力的朝向,变更为水平方向向后的成分与铅垂方向向上的成分。而且,突起的第三抵接部将锤向大致下方按压,因而该突起的第三抵接部将锤向大致下方按压的力与由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按压的力的铅垂方向向上的成分大致相等。由此,由突起的第三抵接部向下方按压的力与由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按压的力的合力,与由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按压的力的水平方向向后的成分大致相等。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即,利用该水平方向向后的成分将临时固定于导槽的支撑轴压入到保持孔中,而能够将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过渡到保持状态。而且,将键比喻为“杠杆”,而利用了以键的转动中心为支点、以被按下的键的前方为力点、且以突起的第三抵接部与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按压锤的部分为作用点的“杠杆原理”,因而具有以小的力便能够将锤从临时固定状态过渡到保持状态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除所述效果外,实现如下效果。突起的第三抵接部抵接于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并且抵接于处于保持状态的锤。而且,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与锤的第四被抵接部在锤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相互抵接,在锤处于所述保持状态的情况下相互隔开。由此,当在锤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下操作键时,锤经由突起的第三抵接部而与键联动地转动,但该情况下,锤的第四被抵接部不会被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按压。即,具有如下效果,即,能够使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与锤的第四被抵接部无关地将处于保持状态的锤顺畅地与键联动地转动。而且,突起除具有使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过渡到保持状态的功能外,还具有使处于保持状态的锤与键联动地转动的功能。由此,具有能够使构件共用化而能够降低键盘装置的成本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当在所述锤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为了过渡到所述保持状态而按下所述键的前方时,所述锤利用由所述第三抵接部朝向下方按压的力、与所述第四被抵接部从所述第四抵接部被朝向斜上后方按压的力的合力,而被朝向后方按压,所述支撑轴的中心被按压到比所述导槽的前方端部靠前方的位置,而嵌入到所述保持孔中。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所述导槽从其后方朝向所述保持孔而形成为前端变细状,其最小宽度形成得比所述支撑轴的直径小。附图说明图1(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剖面图,尤其表示锤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图1(b)是表示图1(a)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被按下的状态的剖面图。图2(a)是图1(a)的IIa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2(b)是图2(a)的IIb-IIb剖面线的剖面图。图3(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剖面图,尤其表示锤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图3(b)是图3(a)的要部放大剖面图。图4(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剖面图,尤其表示锤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图4(b)是表示图4(a)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被按下的状态的剖面图。图5(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剖面图,尤其表示锤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图5(b)是图5(a)的要部放大剖面图。[符号的说明]1、100:键盘装置(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2:底座3:键5:锤7~9:基底构件10:五金件11:前方导件12:盖14:开关24:键支撑轴20:底座本体20a:副底座21:底座上壁22a~22c:底座底壁23:锤支撑轴25:后方导件26:立壁(引导构件、过渡单元)32:上壁32a:贯通孔33:侧壁34:前壁35:钩36:突起(过渡单元)36a:突起的前端(突起的第二抵接部、突起的第三抵接部、过渡单元)36b:突起的侧面50:锤本体50a:保持孔51:轴承51a:保持孔51c:导槽51d:倾斜面52:凹部52a:底面52b:第一侧面52c:第二侧面53:开关突起54:锤的侧面A:突起侧抵接部(突起的第一抵接部、过渡单元)B:锤侧抵接部(锤的第一被抵接部、过渡单元)C:立壁侧抵接部(引导构件的第四抵接部、过渡单元)D:锤侧抵接部(锤的第四被抵接部、过渡单元)F、F1、F1h、F1v、F21、F22、F22h、F22v:箭头PL:分型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1的剖面图,尤其表示锤5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图1(b)是表示图1(a)所示的键盘装置1被按下的状态的剖面图。另外,锤5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是指在锤5的轴承51保持(轴支撑)着锤支撑轴23的状态。而且,本实施方式中,键3的长度方向上,将成为键3的转动中心的键支撑轴24侧作为后方,将其相反侧作为前方。键盘装置1搭载于电子乐器,输出与键3的操作相应的信号,尤其能够以按下键3这样的简单操作正确地安装锤5。另外,作为搭载键盘装置1的电子乐器,例如例示电子钢琴、电子风琴、电子键盘、合成器等。键盘装置1主要包含:底座2;键3,设置成能够以从该底座2突出设置的键支撑轴24为中心而转动;以及锤5,设置成与该键3联动地能够以锤支撑轴23为中心而转动。底座2形成键盘装置1的骨架,且由树脂材料形成。底座2在多个键3(未图示)并列设置的方向(以下称作宽度方向)上,以规定宽度的区块单位而形成。各区块包含:底座本体20;形成于底座本体20的上方的底座上壁21;以及形成于底座本体20的底方的底座底壁22a~底座底壁22c。底座本体20在键3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宽度方向上夹着锤5而并列设置着多个。底座上壁21在键3的后方与底座本体20连结。在底座上壁21上,键支撑轴24与后方导件25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键支撑轴24为键3的转动中心且针对每个键3而设置。键3利用上壁32、从沿上壁3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两缘垂下的一对侧壁33、及从上壁32的前端垂下的前壁34,而形成为下方开放的剖面大致U字状。侧壁33的后端连设着钩35,键支撑轴24卡在该钩35上。由此,键3设置成能够以键支撑轴24为中心而转动。后方导件25抑制键3的晃动且针对每个键3而设置。后方导件25从底座上壁21竖立设置着,且贯通在键3的上壁32穿设的贯通孔32a,因而能够抑制键3晃动。底座底壁22a~底座底壁22c桥接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底座本体20。底座本体20利用底座底壁22a~底座底壁22c而刚性得到提高。在底座底壁22a~底座底壁22c的下方固定着形成为剖面观察呈U字型的金属制的基底构件7~基底构件9。底座2利用基底构件7~基底构件9而刚性得到提高。底座底壁22c的上方固定着金属制的五金件10。在五金件10的前方竖立设置着前方导件11。前方导件11从键3的下方延伸到键3的一对侧壁33之间,因而能够抑制键3在宽度方向上晃动。而且,前方导件11由包含橡胶或弹性体等弹性构件的盖12所覆盖,因而能够缓冲键3的侧壁33与前方导件11碰撞时的冲击。另外,在盖12的外周面涂布着油脂(grease)等润滑油,从而与键3之间容易滑动。键3配设于底座本体20的上方,且由树脂材料形成。在键3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比锤支撑轴23靠前方),大致尖形形状的突起36朝向锤5突出设置着。突起36的前端抵接于锤5。键3在离键时(参照图1(a)),经由突起36并利用锤5而被朝向上方提升,在按键时(参照图1(b)),能够经由突起36将锤5向下方按压。锤5将近似于原声钢琴的触摸重量赋予到键3。锤5设置于键3的下方,包含向树脂材料内插入成形金属构件的构造。锤5构成为比锤支撑轴23靠后方的部分要比靠前方的部分重。锤5主要包含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锤本体50、及在锤本体50的中途与锤本体50一体形成的轴承51。锤本体50中凹设着供突起36的前端部插入的凹部52,从该凹部52的下方的外周面突出设置着开关突起53。在与开关突起53相向的位置,开关14经由基板而固定设置于底座本体20。开关14经由开关突起53对与键3的操作相关的信息(按键操作、按键速度等)进行检测。轴承51对锤支撑轴23进行保持(轴支撑)。锤支撑轴23从底座本体20的副底座20a突出设置着。通过将锤支撑轴23保持于轴承51,而锤5设置成能够以锤支撑轴23为中心而转动。因锤5如此构成,所以在按键时(图1(a)→图1(b)),抵抗自重而以锤支撑轴23为中心逆时针地转动,从而能够对键3赋予触摸重量。而且,能够利用开关突起53使开关14导通(ON),利用开关14来检测按键操作、按键速度。另一方面,锤5在离键时(图1(b)→图1(a)),能够利用自重以锤支撑轴23为中心顺时针地转动,经由突起36将键3向上方提升,从而使键3恢复到初始位置。而且,能够利用开关突起53使开关14断开(OFF),利用开关14来检测离键操作等。接下来,参照图2(a)、图2(b),对所述键3的突起36、锤5的凹部52、锤5的轴承51进行详细说明。图2(a)是图1(a)的IIa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2(b)是图2(a)的IIb-IIb剖面线的剖面图。另外,图2(a)中,由双点划线来表示被按下时的键3、及锤5。键3的突起36的前端部插入到锤5的凹部52。锤5的凹部52由如下包围而形成,即,供突起36的前端36a抵接且大致水平地延伸设置的底面52a、从该底面52a的前方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第一侧面52b、及从该底面52a的后方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第二侧面52c。突起36的前端36a在离键时(参照图2(a)的实线),抵接于凹部52的底面52a的大致中央。突起36的前端36a在按键时(参照图2(a)的实线→双点划线),一边使凹部52的底面52a朝向后方(凹部52的第二侧面52c侧)滑动,一边将锤5向大致下方按压。由此,锤5以锤支撑轴23为中心逆时针地转动。在离键时(参照图2(a)的双点划线→实线),锤5以锤支撑轴23为中心顺时针地转动,突起36的前端36a朝向凹部52的第一侧面52b侧滑动,并移动到凹部52的底面52a的大致中央。这样,在锤5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下,突起36的侧面36b(突起36的后方的侧面)与凹部52的第二侧面52c,无论在按键时(图2(a)的双点划线),还是在离键时(图2(a)的实线),均形成于相互隔开的位置。即,突起36的前端部虽插入到凹部52中,但在锤5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下,突起36的侧面36b与凹部52的第二侧面52c无论键3的操作如何均不会相互干扰,从而能够使锤5的转动动作变得顺畅。轴承51形成为剖面观察呈C字状。轴承51上形成着保持孔51a与导槽51c。保持孔51a穿设在轴承51的中央,该保持孔51a中保持着锤支撑轴23。该保持孔51a中保持着锤支撑轴23的状态为保持状态。导槽51c将锤支撑轴23引导至保持孔51a,且是将保持孔51a的后方切开而形成。导槽51c从其后方朝向保持孔51a形成为前端变细状,其最小宽度形成得比锤支撑轴23的直径小。因此,能够防止保持于保持孔51a的锤支撑轴23从保持孔51a拔出。换句话说,能够将锤支撑轴23临时固定于导槽51c。详情将于以后进行叙述,在制造时,将锤支撑轴23临时固定于导槽51c,在该临时固定状态下安装键3,通过按下该键3,而能够使锤5从临时固定状态过渡到保持状态。而且,为了将支撑轴23维持为临时固定状态而在导槽51c的后方设置着向下方下降的倾斜面51d。能够利用该倾斜面51d防止支撑轴23从临时固定位置大幅地脱离。而且,导槽51c形成为在与分型线(partingline)PL相向的范围内能够转动。分型线PL在射出成型副底座20a的情况下,形成于该模具的接缝部分。分型线PL以与锤支撑轴23的中心同等的高度形成于前后方向上。分型线PL如图2(b)所示那样,从副底座20a的内面稍微突出,容易因场所侧不同而进而产生突出量大的毛边。导槽51c在离键时(参照图2(a)的实线),相对于分型线PL稍微向斜下后方倾斜,在按键时(参照图2(a)的双点划线),与分型线PL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即,导槽51c形成为能够在与分型线PL相向的范围内转动。因此,即便锤5(轴承51)以锤支撑轴23为中心而转动,也能够极力地抑制分型线PL触碰到锤5(轴承51)而妨碍到锤5的转动动作。图3(a)是键盘装置1的剖面图,尤其表示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图3(b)是图3(a)的要部放大剖面图。另外,图3(a)、图3(b)中,相对于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5(参照实线),由双点划线来表示被按下的键3与由该按键操作而从临时固定状态过渡到保持状态的锤5。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是指锤支撑轴23临时固定于导槽51c的状态。如所述那样,导槽51c从其后方朝向保持孔51a形成为前端变细状,其最小宽度形成得比锤支撑轴23的直径小。由此,具体来说,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是指锤支撑轴23的中心在比导槽51c的最小宽度的部分(导槽51c的前方端部)靠后方处,被临时固定(压入)到导槽51c的中途的状态。键盘装置1的制造步骤中,以使导槽51c比保持孔51a朝向后方,且导槽51c与分型线PL大致平行的方式(导槽51c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将锤支撑轴23临时固定于导槽51c。而且,保持该临时固定状态安装着键3。图3(a)、图3(b)表示该状态(参照实线)。键盘装置1在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为了从该临时固定状态过渡到保持状态,在突起36与锤5形成着相互抵接的部分。即,突起36上形成着抵接于锤侧抵接部B的突起侧抵接部A,锤5上形成着抵接于突起侧抵接部A的锤侧抵接部B。具体而言,如图3(b)所示,在突起36的侧面36b的下方部分形成着突起侧抵接部A,在凹部52的第二侧面52c的上方部分形成着锤侧抵接部B。而且,突起侧抵接部A与锤侧抵接部B向斜下前方倾斜地形成。该倾斜角度相对于铅垂方向形成为约22度。因此,在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当键3的前方被力F按下时(参照图3(a)的箭头F),突起侧抵接部A将锤侧抵接部B向斜下前方滑动,锤侧抵接部B利用突起侧抵接部A而朝向斜下后方受到力F1的按压(参照图3(b)的箭头F1)。该情况下,突起侧抵接部A与锤侧抵接部B向斜下前方倾斜而形成,因而能够将该力F1的朝向变更为作为水平方向向后的成分的力F1h(参照图3(b)的箭头F1h)、及作为铅垂方向向下的成分的力F1v(参照图3(b)的箭头F1v)。即,能够利用作为力F1的水平方向向后的成分的力F1h将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5向后方按压。如此,锤5被朝向后方按压,当锤支撑轴23的中心被按压到比导槽51c的最小宽度的部分(导槽51c的前方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时,至此为止将锤支撑轴23临时固定的轴承51(导槽51c)的压力减少,因而锤5向后方弹出(锤侧抵接部B离开突起侧抵接部A),锤支撑轴23保持(嵌入)于保持孔50a。即,突起侧抵接部A中,锤支撑轴23的中心抵接于锤侧抵接部B而将锤5向后方按压,直至位于比导槽51c的最小宽度的部分(导槽51c的前方端部)靠前方为止,然后与锤侧抵接部B隔开。另一方面,在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突起36的前端36a与凹部52的底面52a因突起侧抵接部A抵接于锤侧抵接部B的关系而相互隔开。然而,当突起侧抵接部A与锤侧抵接部B隔开时(锤支撑轴23保持于保持孔50a时),突起36的前端36a与凹部52的底面52a抵接。如此,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5(参照图3(a)、图3(b)的实线),伴随键3被按下而利用突起侧抵接部A与锤侧抵接部B过渡到保持状态(参照图3(a)、图3(b)的双点划线),然后,处于该保持状态的锤5经由突起36而与键3联动地转动。由此,在键盘装置1的制造步骤中,在使锤5成为临时固定状态后,安装键3,如果按下该安装的键3,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5过渡到保持状态,从而能够正确地安装锤5。因此,无须为了将锤支撑轴23保持于保持孔50a而使用专用夹具,能够以按下键3这样的简单操作正确地安装锤5。而且,键盘装置1的制造步骤中,在安装键3后,为了进行所安装的键3的动作确认等,进行多次按下键3的按键操作。由此,能够配合该按键操作而正确地安装锤5,因而可使键盘装置1的制造步骤效率化。而且,将键3比喻为“杠杆”,利用了以键3的转动中心(键支撑轴24的中心)为支点、键3被按下的部分(参照图3(a)的箭头F)为力点、突起侧抵接部A按压锤侧抵接部B的部分为作用点的“杠杆原理”,因而能够以小的力使锤5从临时固定状态过渡到保持状态。因此,无须为了将锤支撑轴23保持于保持孔50a而使用专用夹具,能够以按下键3这样的简单操作正确地安装锤5。而且,突起侧抵接部A形成于突起36。如所述般,突起36具有在锤5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下,与键3联动而使锤5转动的功能。即,突起侧抵接部A形成于具有该功能的突起36,因而能够兼具与键3联动而使锤5相对于突起36转动的功能、与使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5过渡到保持状态的功能。由此,能够使构件共用化,从而可降低键盘装置1的成本。而且,突起的前端36a如图3(b)所示,与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5(凹部52的底面52a)隔开,因而即便在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按下键3,锤5也不会被突起36的前端36a按压。因此,能够与突起36的前端36a无关地,使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5顺畅地过渡到保持状态。而且,突起侧抵接部A与锤侧抵接部B一起向斜下前方倾斜而形成,因而能够跨及两者抵接的区间而按压锤5。由此,例如,突起侧抵接部A与锤侧抵接部B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形成为尖形状,利用其前端局部按压锤5,由此能够抑制临时固定的锤支撑轴23成为支点而锤5转动。因此,可更确实地将锤5向后方按压,将临时固定于导槽51c的锤支撑轴23压入到保持孔50a。进而,搭载着键盘装置1的电子乐器为图3(a)、图3(b)所示的状态,并不限定于在制造步骤的中途由作业者有意识地进行设定的情况。例如,在用户误使锤5设定为保持状态的电子乐器掉落的情况下,存在因该冲击而电子乐器成为图3(a)、图3(b)所示的状态的可能性。该情况下,需要重新安装锤5,以前,为了安装锤5而使用专用夹具,因而不具有专用夹具的用户需要依赖厂家等进行修理。然而,根据搭载着本申请的键盘装置1的电子乐器,能够以按下键3这样的简单操作,再次重新正确安装锤5。由此,不需要特意依赖厂家等进行修理从而具有各种便利性。图4(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100的剖面图,尤其表示锤5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图4(b)是表示图4(a)所示的键盘装置100被按下的状态的剖面图。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1相同的构成附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100将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相互抵接的部分预先形成于立壁26(底座底壁22c的一部分)与锤5,由此利用按键操作使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5过渡到保持状态。因此,键盘装置100在如下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即,从底座底壁22c的后方起向上方竖立设置的立壁26,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立壁26向更上方延伸设置。即,键盘装置100在立壁26的上端后方形成立壁侧抵接部C,通过使该立壁侧抵接部C抵接于锤5的侧面54(在锤5的前方,向斜下后方下降倾斜而形成的面),利用按键操作使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5过渡到保持状态。然而,立壁侧抵接部C与锤5的侧面54在锤5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下,无论键3是按键(参照图4(b))、还是离键(参照图4(a)),均形成于相互隔开的位置。由此,在锤5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下,立壁侧抵接部C与锤的侧面54相互不干涉,而键盘装置100能够使处于保持状态的锤5与键3联动而顺畅地转动。另外,键盘装置100在如下方面不同,即,锤5的凹部52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凹部52向更后方延伸设置。这是因为,键盘装置100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不需要使突起侧抵接部A与锤侧抵接部B抵接。图5(a)是键盘装置100的剖面图,尤其表示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图5(b)是图5(a)的要部放大剖面图。另外,图5(a)、图5(b)中,相对于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5(参照实线),由双点划线来表示被按下的键3与利用该按键操作而从临时固定状态过渡到保持状态的锤5。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是指锤支撑轴23临时固定于导槽51c的状态。第二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1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1同样地,即便使锤5为临时固定状态,导槽51c也比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稍许朝向斜上前方。第一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1如图3(b)所示,在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突起侧抵接部A与锤侧抵接部B抵接,从而抑制锤5因自重而被朝向上方提升。另一方面,第二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100在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突起36的侧面36b与凹部52的第二侧面52c相互隔开而形成。即,第二实施方式如图5(b)所示,凹部52的第二侧面52c比第一实施方式形成得靠后方。换句话说,凹部52的底面52a比第一实施方式向更后方延伸。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1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即便使锤5为临时固定状态,即便形成着突起侧抵接部A与锤侧抵接部B也不会抵接,因而利用锤5的自重,导槽51c比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稍许朝向斜上前方。而且,在该影响下,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如图3(b)所示,突起36的前端36a与凹部52的底面52a隔开,但第二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100中,无论在锤5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下,还是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突起36的前端36a均抵接于凹部52的底面52a。而且,如所述般,键盘装置100中,通过使立壁26的立壁侧抵接部C抵接于锤5的侧面54,而利用按键操作使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5过渡到保持状态。具体来说,在锤5的侧面54形成着抵接于立壁侧抵接部C的锤侧抵接部D。锤侧抵接部D向斜下后方倾斜而形成。另外,该倾斜角度相对于铅垂方向形成为约27度。因此,在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当键3的前方被力F按下时(参照图5(a)的箭头F),锤5利用突起的前端36a而大致朝向下方受到力F21(参照图5(b)的箭头F21)的按压。这样,锤侧抵接部D使立壁侧抵接部C向斜下后方滑动,并被力F22(参照图5(b)的箭头F22)从立壁侧抵接部C向斜上后方按压。即,锤5利用由突起的前端36a按压的力F21与由立壁侧抵接部C按压的力F22的合力而被按压。此处,锤侧抵接部D向斜下后方倾斜而形成,因而能够将该力F22的朝向变更为作为水平方向向后的成分的力F22h(参照图5(b)的箭头F22h)、与作为铅垂方向向下的成分的力F22v(参照图5(b)的箭头F22v)。而且,由突起的前端36a按压的力F21将锤5向大致下方按压,因而该力F21与由立壁侧抵接部C按压的力F22的铅垂方向向上的成分即力F22v(参照图5(b)的箭头F22v)大致相等。由此,由突起的前端36a按压的力F21与由立壁侧抵接部C按压的力F22的合力,与由立壁侧抵接部C按压的力F22的水平方向向后的成分即力F22h大致相等。因此,能够利用该力F22h,将锤5向后方按压。如此,锤5被朝向后方按压,当锤支撑轴23的中心被按压到比导槽51c的最小宽度的部分(导槽51c的前方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时,至此为止将锤支撑轴23临时固定的轴承51(导槽51c)的压力减少,因而锤5向后方弹出(锤侧抵接部D离开立壁侧抵接部C),锤支撑轴23保持(嵌入)于保持孔50a。即,立壁侧抵接部C中,锤支撑轴23的中心抵接于锤侧抵接部D而将锤5向后方按压,直至位于比导槽51c的最小宽度的部分(导槽51c的前方端部)靠前方为止,然后与锤侧抵接部D隔开。另外,突起36的前端36a与凹部52的底面52a无论在锤5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情况下,还是在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下,均相互抵接。如此,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5(参照图5(a)、图5(b)的实线)利用突起36的前端36a与立壁侧抵接部C过渡到保持状态(参照图5(a)、图5(b)的双点划线),处于该保持状态的锤5经由突起36而与键3联动地转动。结果,第二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1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1同样地,无须为了将锤支撑轴23保持于保持孔50a而使用专用夹具,能够以按下键3这样的简单操作正确地安装锤5。而且,将键3比喻为“杠杆”,利用了以键3的转动中心(键支撑轴24的中心)为支点、键3被按下的部分(参照图5(a)的箭头F)为力点、突起36的前端36a及立壁侧抵接部C按压锤5的部分为作用点的“杠杆原理”,因而能够以小的力使锤5从临时固定状态过渡到保持状态。因此,无须为了将锤支撑轴23保持于保持孔50a而使用专用夹具,能够以按下键3这样的简单操作正确地安装锤5。而且,如所述般,突起36的前端36a具有在锤5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下也与键3联动而使锤5转动的功能。即,突起36除该功能外,也具有使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5过渡到保持状态的功能。由此,能够使构件共用化,从而能够降低键盘装置100的成本。而且,立壁侧抵接部C形成于作为底座底壁22c的一部分的立壁26,该立壁26桥接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底座本体20。即,立壁26除具有增强底座本体20的功能外,也具有使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成为保持状态的功能。由此,能够使立壁26兼具两个功能,从而利用构件的共用化而能够降低键盘装置100的制造成本。进而,立壁侧抵接部C形成于立壁26的上端后方,与此相对,供该立壁侧抵接部C抵接的锤侧抵接部D向斜下后方倾斜而形成。由此,立壁侧抵接部C与锤侧抵接部D之间的滑动阻力小,锤侧抵接部D能够使立壁侧抵接部C顺畅地滑动,能够有效率地利用按键的力而使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成为保持状态。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所述实施方式任何限定,能够容易推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良变形。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突起36比锤支撑轴23设定得靠前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设置突起36的位置不限定于该位置。例如,突起36在锤5处于保持状态的情况下,仍保留与键3联动而使锤5转动的情况。而且,也可使与该突起36不同的另外的突起从键3突出设置,在该另一突起形成相当于突起侧抵接部A的突起侧抵接部a,锤5上形成相当于锤侧抵接部B的锤侧抵接部b(抵接于突起侧抵接部a的部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突起侧抵接部A与锤侧抵接部B一起向斜下前方倾斜而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使其中一个的一部分朝向另一个而形成为尖形状。该情况下,可减小突起侧抵接部A与锤抵接部B之间的滑动阻力,另一个沿一个顺畅地滑动,从而能够有效率地利用按键的力而使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成为保持状态。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已对将突起侧抵接部A与锤侧抵接部B的倾斜角度相对于铅垂方向形成为约22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倾斜角度。其中,该倾斜角度优选相对于铅垂方向为45度以下。这是因为,如图3(b)所示,如果为45度以下,则作为力F1的水平方向成分的力F1h(参照图3(b)的箭头F1h)比作为铅垂方向成分的力F1v(参照图3(b)的箭头F1v)大,从而容易将锤5向后方按压。进而,该倾斜角度优选为力F1(参照图3(b)的箭头F1)的朝向与导槽51c延伸的朝向大致一致的角度。该情况下,能够有效率地利用按键的力而使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锤成为保持状态。同样地,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已对将立壁侧抵接部C与锤侧抵接部D的倾斜角度相对于铅垂方向形成为约27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倾斜角度。其中,该倾斜角度优选相对于铅垂方向为45度以下。进而,该倾斜角度优选为力F22(参照图5(b)的箭头F22)的朝向与导槽51c延伸的朝向大致一致的角度。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已对将立壁侧抵接部C形成于立壁26的上端后方,且使锤侧抵接部D向斜下后方倾斜而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代替立壁侧抵接部C,而在立壁26形成与锤侧抵接部D抵接的部分作为向斜下后方倾斜的倾斜面。而且,在形成了该倾斜面的情况下,也可将锤侧抵接部D朝向其倾斜面形成为尖形状。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已对经由从键3突出设置的突起36使锤5与键3联动地转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代替该突起36,从锤5向键3突出设置突起,利用该突起使锤5与键3联动地转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