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4294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在管乐器中的消音器。



背景技术:

消音器已经是公知的,其通过附接到喇叭来使用,用于在演奏期间减少通过管乐器产生的声音音量的目的。管乐器的喇叭是指靠近用于排出空气的出口的一部分,在该处,管乐器的管直径逐渐增加,以便增加声音音量。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从管乐器喇叭的端部朝向其内部的方向被称为“后方”,且从管乐器喇叭的端部离开喇叭的方向被称为“前方”。

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no.3552026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不允许大声演奏的地方或情况下演奏管乐器时,消音器是必不可少的装置。因此,将消音器和管乐器存放在一起,例如存放在乐器存放箱中,将会很便利。在消音器和管乐器存放在一起时,将消音器和管乐器一起携带会方便很多,且用户可在演奏管乐器时容易地使用消音器。然而,对于大多数这样的乐器存放情况来说,用于存放的空间是有限的。特别是,除了用于存放维护物品等的附件箱外,存放管乐器的乐器存放箱中剩余的唯一可用空间便是管乐器的喇叭中的空间。因为在附件箱中提供的空间经常小于喇叭中的空间,所以期望的是将消音器存放在管乐器的喇叭中的空间中。

用于管乐器的这类消音器包括设置有内部头部的消音器,且在演奏具有消音器的管乐器期间防止声音走音。内部头部例如是形成允许呼出空气在喇叭的内周面和内部头部之间经过的空隙的构件。更难的是将设置有内部头部的这种消音器与管乐器存放在一起。

有鉴于上述情况做出了本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消音器,其能与管乐器存放在一起。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消音器,包括具有小直径端部和大直径端部的管状中空本体,这两端部打开;管状中空头部,包括通过底部构件关闭且在底部构件处具有通孔的小直径端部,和打开且具有与本体的大直径端部的直径相同直径的大直径端部,其中头部能连接到本体,使得本体的大直径端部面向头部的大直径端部,以与之连结;杆状构件,其插入到通孔中且沿轴向方向可滑动;和内部头部,固定到杆状构件的一端以被头部支撑,其中,在存放时,本体和头部彼此分开,且头部被置于本体的内周面所包围的空间中,且内部头部置于头部的内周面所包围的空间中。

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消音器被使用时,本体连接到头部,使得本体的大直径端部面对头部的大直径端部,以与之连结。该状态下消音器通过被本体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和被头部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而消除声音(减弱声音)。另一方面,在本发明该方面的消音器存放时,本体从头部分开,头部置于被本体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中,且内部头部置于被头部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中。在该状态下的消音器的本体插入到喇叭中时,整个消音器置于喇叭中的空间中。因此,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消音器,其能与一管乐器存放在一起。

进而,在本体连接到消音器中的头部时,由于杆状构件的滑动,内部头部位于喇叭中的适当位置。因此,喇叭的内周面和内部头部之间形成空隙,呼出空气通过该空隙进入头部和本体中的空间。从而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在使用消音器的演奏期间防止声音走音。

作为消音器的一个例子,专利文献1公开了用于大号的消音器。根据专利文献1的用于大号的消音器包括:消音器主体;支撑件,其从消音器主体后方延伸;和调整筒,其从支撑件后方延伸。用于大号的消音器的消音器主体包括:环形后端,其允许在喇叭前端附近的位置处让开口边沿部分邻接大号的喇叭;前壁,位于喇叭端部的前方且与之离开;和侧壁,将后端与前壁连接。因为在喇叭前端附近的位置处消音器主体的后端的开口边沿部分邻接大号的喇叭,所以大部分消音器主体位于喇叭端部以外。结果,用于大号的消音器不能完全置于喇叭中的空间中。因而,用于大号的消音器不能与管乐器存放在一起。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了本发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使用中的消音器1的构造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显示了存放时的消音器1的构造的纵向截面图

图3是显示了消音器1的连接构件40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4是消音器1的组装图,显示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

图5是消音器1的组装图,显示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

图6是消音器1的组装图,显示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

图7是消音器1的组装图,显示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

图8是显示了本发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使用中的消音器1a的构造的纵向截面图;

图9是显示了存放时的消音器1a的构造的纵向截面图;

图10是消音器1a的组装图,显示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

图11是消音器1a的组装图,显示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

图12是消音器1a的组装图,显示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

图13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使用中的消音器1b的构造的纵向截面图;

图14是显示了存放时的消音器1b的构造的纵向截面图;

图15是消音器1b的组装图,显示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

图16是消音器1b的组装图,显示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

图17是消音器1b的组装图,显示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

图18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使用中的消音器1c的构造的纵向截面图;

图19是显示了存放时的消音器1c的构造的纵向截面图;

图20是消音器1c的组装图,显示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

图21是消音器1c的组装图,显示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

图22是消音器1c的组装图,显示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和

图23是消音器1的纵向截面图,其被重组为使用模式,被附接到到具有小于期望喇叭的喇叭3d的大号。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后文中,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消音器1是用于大号的消音器。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作为管状构件或杆状构件的旋转对称轴线的中心线被称为构件的轴线。

图1和2显示了通过沿喇叭3的轴线将消音器1和喇叭3切开而得到的纵向截面,在该喇叭3中存放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消音器1。在本实施例中,在用作消音器(即执行消音器功能)的情况下和在携带时存放在乐器存放箱中的情况下消音器1的模式是不同的。图1代表在使用模式下的消音器1附接到喇叭3且由此对应于前一种情况的状态。图2代表在用于存放模式下的消音器1被置于喇叭3中且由此对应于后一种情况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能将消音器1从图1所示的使用模式重组为图2所示的存放模式,以及从图2所示的存放模式重组为图1所示的使用模式。

通过附接到管乐器的喇叭3来使用消音器1。消音器1包括主体部分10、杆状构件50和内部头部60。主体部分10包括本体20、头部30和连接构件40。本体20和头部30可通过连接构件40彼此连接,且可通过移除连接构件40而彼此分离。

本体20是中空构件,其具有大致圆锥形管状形状。术语“大致圆锥形管状形状”在本文中是指管的形状,其垂直于轴线的截面是圆形的且其外部直径和内部直径从一端朝向其另一端逐渐增加(或减小)。进而,大致圆锥形管状构件的具有较大外部直径和内部直径的端部被称为大直径端部,且大致圆锥形管状构件的具有较小外部直径和内部直径的端部被称为小直径端部。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和小直径端部22两者均打开。本体20从本体20的小直径端部22侧插入到喇叭3中。因此,本体20的小直径端部22对应于本体20的后端,且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对应于本体20的前端。

绕本体20轴线在本体20的外周面上设置例如用软材料(例如尿烷)形成的海棉这样的缓冲材料24。置于喇叭3中的本体20固定到喇叭3,缓冲材料24插置在本体20的外周面和喇叭3的内周面之间。在该状态下,本体20的外周面和喇叭3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被填充有缓冲材料24。进而,大直径端部21和小直径端部22的尺寸被确定为,在本体20固定到喇叭3的内周面的状态下,使得大直径端部21靠近喇叭3的端部或在其后方定位(换句话说,在本体20固定到喇叭3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大直径端部21配置为沿轴向方向靠近喇叭3的端部位置或在其后方定位)。在图1的例子中,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对准喇叭3的端部。进而,在图1的例子中,本体20具有的直径以从小直径端部22朝向大直径端部21以本体20基本遵循喇叭3的内周面形状的方式增加。

凸缘23设置在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处。凸缘23是板状构件,其沿离开本体20的轴线的方向从大直径端部21突出。凸缘23的外边缘具有圆形形状。凸缘23的外部直径小于喇叭3的端部的内部直径。

头部30是中空构件,其具有大致圆锥形管状形状。类似于本体20,沿轴向方向,头部30包括在一端的小直径端部32和在另一端的大直径端部31。大直径端部31是开口端部且小直径端部32是关闭端部。沿轴向方向,头部30比本体20更短。头部30的大直径端部31形成为具有与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相同的直径。头部30的大直径端部31的内部直径具有与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的内部直径相同的直径。

凸缘33设置在头部30的大直径端部31处。凸缘33是板状构件,其沿离开头部30的轴线的方向从大直径端部31突出。凸缘33的外边缘具有圆形形状。头部30的凸缘33的外部直径具有与本体20的凸缘23的外部直径相同的直径。

头部30的小直径端部32的外部直径近似与本体20的小直径端部32的外部直径相同。底部构件34设置在头部30的小直径端部32处。底部构件34是使得头部30的小直径端部32关闭的圆形板状构件。底部构件34的边缘与头部30的侧壁连续。底部构件34基本上垂直于头部30的轴线。朝向被头部30的内周面所包围的空间的底部构件34的面被称为内部面,且与内部面相反的底部构件34的面被称为外部面。

头部30和本体20可通过连接构件40彼此连接。具体说,连接构件40是用例如橡胶这样的弹性体形成的圆形构件。图3是显示了沿与连接构件30的周向垂直于的平面截取的连接构件40的截面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连接构件40的截面是大致u形的,其中连接构件40的内周面的中心附近沿外周向方向凹入。

在消音器1中,在图1所示的使用模式下,与大直径端部21对应的凸缘23的密封面23s面对与大直径端部31对应的凸缘33的密封面33s,以与之连结。连接构件40附接到凸缘23和33,其方式是凸缘23和33插入其凹部42中,由此本体20和头部30彼此连接并固定。在本体20以这种方式连接到头部30时,本体20和头部30气密地连结在一起。进而,在这种状态下,设置空间s,其中被本体20中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本体20中的空间)和被头部30中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头部30中的空间)整合。

如图1所示,连续通过底部构件34的圆形通孔35设置在头部30的底部构件34的中心处。圆柱形杆状构件50插入到通孔35中。插入通孔35中的杆状构件50可相对于底部构件34沿轴向方向滑动。沿轴向方向,杆状构件50比头部30和本体20的总长度更长。

环圈53设置在杆状构件50的在底部构件34的外部面侧的端部52处。在杆状构件50沿从端部52朝向在底部构件34的内部面侧的端部51的方向滑动时,环圈53防止杆状构件50从通孔35离开。

止动器36设置在底部构件34处的通孔35处。止动器36是滑动限制器件,其限制杆状构件50的滑动,以将杆状构件50固定到头部30。通过用户做出的旋转操作器37的旋转操作,止动器36例如可在允许杆状构件50滑动的模式和将杆状构件50固定到头部30的模式之间切换。通孔35在杆状构件50固定到头部30时被密封。

内部头部60包括外周面,外周面具有的外部直径从小直径端部朝向大直径端部逐渐增加。在图1的例子中,内部头部60具有大致圆锥形管状中空形状。内部头部60沿轴向方向比头部30更短。内部头部60的大直径端部61打开。内部头部60的大直径端部61的外部直径小于本体20的小直径端部22的内部直径。

底部构件64设置在内部头部60的小直径端部62处。底部构件64是将内部头部60的小直径端部62关闭的圆形板状构件。底部构件64的边缘与头部60的侧壁连续。底部构件64大致垂直于内部头部60的轴线。朝向被内部头部60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的、底部构件64的面被称为内部面,且与该内部面相反的底部构件64的面被称为外部面。

在图2的例子中,内部头部60通过固定到杆状构件50而被头部30支撑,其方式是内部头部60的大直径端部61面对头部30的底部构件34的内部面。更具体地,杆状构件50的端部51固定到内部头部60的底部构件64的内部面的中心部分。在杆状构件50沿从端部51朝向端部52的方向滑动时,内部头部60置于头部30中。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内部头部60的大直径端部61定位为靠近头部30的底部构件34的内部面时,内部头部60的小直径端部62比头部30的大直径端部31更靠近内部定位。另一方面,在杆状构件50沿从端部52朝向端部51的方向滑动时,置于头部30中的内部头部60从头部30的大直径端部31离开。在图1所示的使用模式中,整个内部头部60位于头部30的外部,使得内部头部60的大直径端部61面对头部30的大直径端部31,且由此,内部头部60的小直径端部62位于空间s外部的空间中。

设置空气孔38,其连续通过头部30的底部构件34。空气孔38例如是圆形孔,且设置在偏离底部构件34的中心的位置。圆柱形管39(其两端部打开且具有与空气孔38的内部直径相同的内部直径)的一端固定到空气孔38的在底部构件34内部面上的边缘部分。管39沿轴向方向比内部头部60更短。换句话说,管39设置为不防止内部头部60置于头部30中。管39的内部直径和空气孔38的直径等于或大于吹嘴的最小内部直径。

已经如上描述了消音器1的构造。

为了使用消音器1以用于消音功能,在头部30的凸缘33的密封面33s面对本体20的凸缘23的密封面23s以与之连结的状态下,用户通过将凸缘33和23与连接构件40接合而将头部30连接到本体20。进而,用户让杆状构件50滑动,使得杆状构件50的端部52定位为靠近底部构件34,并将止动器36的旋转操作器37顺时针旋转,以将杆状构件50固定到头部30。以此方式,用户将消音器1组装成图1所示的使用模式。

其后,用户将该模式下的消音器1从内部头部60的小直径端部62插入大号的喇叭3中。在本体20的缓冲材料24接触喇叭3的内周面以使得本体20固定到喇叭3的内周面时,头部30的小直径端部32的底部构件34位于喇叭3的端部前方。随后,用户演奏附接了消音器1的大号。在演奏期间喇叭3产生的声音传递到通过本体20和头部30的整体形成的空间s。传递到空间s的声音在空间s中被消音(减弱)。换句话说,使用模式下的消音器1使得喇叭3中产生的声音消音,类似于常规消音器。

进而,在使用模式下的消音器1附接到喇叭3时,内部头部60位于适当的位置,且内部头部60的外周面朝向喇叭3的内周面突出。因为内部头部60的小直径端部64关闭,所以从吹嘴吹入大号中的呼出空气经过在内部头部60的外周面和喇叭3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隙,并经由本体20的小直径端部22进入空间s中。因为进入空间s中的呼出空气的路径因内部头部60而变窄,所以防止被消音的声音相对于未被消音的声音走音。进而,进入空间s的呼出空气通过管39和空气孔38排放凹消音器1的外部空间。

接下来,描述使用之后存放消音器1的情况。图4到7显示了消音器1的组装图,其解释了将消音器1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在使用之后用户存放消音器1时,用户按照图1、4、5,6、7和2的顺序重组消音器1。

首先,用户将附接到大号的消音器1(图1的消音器1)移到喇叭3以外。如图4所示,用户随后将连接构件40从凸缘23和33移除,由此原本连接的本体20和头部30被分开,且由此,消音器1被分为:整合了头部30、杆状构件50、和内部头部60的部分(下文,称为“头部侧部分300”);本体20;和连接构件40。接下来,用户让头部侧部分300运动,其方式是头部30沿轴线从本体20和连接构件40运动离开。在头部侧部分300的该运动期间,内部头部60在本体20中经过,其方式是内部头部60从本体20的小直径端部22进入本体20并从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离开本体20(换句话说,内部头部60被形成为能经过本体20的小直径端部22的开口)。进而,连接构件40在内部头部60的外周上运动,其方式是连接构件40从内部头部60的大直径端部61进入内部头部60的外周上的区域,并从内部头部60的小直径端部62离开内部头部60的外周上的区域。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内部头部60的小直径端部62(即底部构件64的外部面)面对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

接下来,如图5所示,用户通过用头部30的位置代替内部头部60的位置而将头部侧部分300的取向逆转,由此头部30的小直径端部32(即底部构件34的外部面)面对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

接下来,如图6所示,用户将内部头部60存放在头部30中。更具体地,用户首先逆时针旋转头部30的止动器36的旋转操作器37,以减小用于将杆状构件50保持在头部30处的力并允许杆状构件50滑动。接下来,让杆状构件50沿从端部51朝向端部52的方向滑动,以让内部头部60运动。在杆状构件50滑动时,内部头部60经由头部30的大直径端部31(其是打开的)从内部头部60的大直径端部61插入到头部30中。结果,整个内部头部60被置于头部30中。此时,与将内部头部60置于头部30之前的状态相比,杆状构件50的端部52朝向头部30的底部构件34的外部面显著突出。在内部头部60被置于头部30中的状态下,用户随后让止动器36的旋转操作器37顺时针旋转,以增加用于保持头部30的杆状构件50的力,以将杆状构件50到头部30。

接下来,用户将头部侧部分300经由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从杆状构件50的端部52插入到本体20中,所述端部52朝向底部构件34的外部面显著突出。此时,杆状构件50的端部52从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在本体20中经过,并从小直径端部22离开本体20。同时,在头部侧部分300插入时,头部30从小直径端部34插入到本体20中。如图7所示,用户随后将头部侧部分300插入到本体20中,直到与头部30的凸缘33的密封面33s相反的面接触本体20的凸缘23的密封面23s。由此,头部30置于本体20中。在该状态下,头部30的外周面接触本体20的内周面。

接下来,在凸缘23和凸缘33彼此接触的状态下,用户让连接构件40沿离开轴线的方向运动,以延伸连接构件40,并随后绕凸缘23和33的边沿部分设置连接构件40。用户随后将连接构件40附接到凸缘23和33,其方式是凸缘23和33插入到连接构件40的凹部42中,由此本体20连接到头部30,且头部侧部分300、本体20、和连接构件40整合。以此方式,消音器1被重组到图2所示的存放模式。

接下来,如图2所示,用户将消音器1从本体的小直径端部20插入到消音器1,所述消音器1被重组到存放模式。如图2所示,在被重组为存放模式的消音器1的本体20固定到喇叭3的内周面时,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定位为靠近喇叭3的端部或在其后方(换句话说,被重组为存放模式的消音器1的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沿轴向方向定位为靠近喇叭3的端部位置靠近或在其后方)。在图2的例子中,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对准喇叭3的端部。在存放模式下的消音器1中,因为头部30置于本体20中,且内部头部60置于头部30中(具体说,因为头部30置于被本体20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中,且内部头部60置于被头部30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中),所以整个消音器1置于喇叭3中。

已经如上描述了将消音器1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

在将消音器1从存放模式重组为使用模式时,用户可以逆向执行将消音器1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上述过程。更具体地,用户首先将存放模式下的消音器1从喇叭3取出。接下来,用户将连接构件40从本体20和头部30移除,并将本体20从头部30分开。随后,用户从本体20取出头部侧部分300。用户随后将内部头部60从头部30推出,并将头部侧部分300的取向前后逆转。随后,在本体20的凸缘23的密封面23s面对头部30的凸缘33的密封面33s以与之连结的状态下,用户通过连接构件40将凸缘23与凸缘33连接。

已经如上描述了操作消音器1的过程的例子。应注意,将消音器1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详细过程(或与之相反的过程)并不限于上述过程。

如上所述,在重组为存放模式的消音器1中,头部30和内部头部60置于本体20中。因此,在处于存放模式的消音器1的本体20插入到喇叭3中时,整个消音器1被置于喇叭3中的空间中。因此,通过将消音器1重组为存放模式,实现将根据本实施例的消音器1与大号一起存放在乐器存放箱中。

进而,在本体20插入到喇叭3中并与之固定的状态下,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消音器1中,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31对准喇叭3的端部。因此,实现了将整个消音器1(其被重组为存放模式)可靠地存放在喇叭3中,且因此能与大号一起可靠地存放在乐器存放箱中。

而且,在使用模式下的消音器1插入到喇叭3时,本体20和头部30使得喇叭3中的声音消音,而内部头部60防止演奏期间声音走音。

第二实施例

图8和9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消音器1a的构造的纵向截面图。通过附接到管乐器的喇叭3来使用本实施例的消音器1a。根据本实施例的消音器1a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消音器1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主体部分10a以代替主体部分10,且设置杆状构件50a以代替杆状构件50。主体部分10a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主体部分10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本体20a以代替本体20,且设置头部30a以代替头部30。类似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消音器1,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消音器1a中,头部30a和本体20a可彼此连接和分开,且由此实现将消音器1a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且能实现反过来的操作。图8显示了使用模式下的消音器1a附接到喇叭3的状态,且图9显示了存放模式下的消音器1a置于喇叭3中的状态。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消音器1中,内部头部60经由杆状构件50被头部30支撑。另一方面,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消音器1a中,内部头部60经由杆状构件50a被本体20a支撑。

头部30a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头部30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底部构件34a以代替底部构件34。底部构件34a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底部构件34的不同之处在于不设置第一实施例中的与通孔35对应的部分和与止动器36对应的部分。进而,头部30a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头部30不同之处在于,沿轴向方向,头部30a比本体20a更长。此外,类似于本体20a,头部30a具有的直径以从小直径端部32a朝向大直径端部31a头部30a遵循喇叭3的内周面的方式增加。

杆状构件50a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杆状构件50不同之处在于,沿轴向方向实现对其长度的调整。例如,杆状构件50a具有伸缩结构,其中中等直径管50a2插入大直径管50a1中且由此连接,且小直径管50a3插入中等直径管50a2且由此连接。在通过将小直径管50a3置于中等直径管50a2中且将中等直径管50a2置于大直径管50a1中以使得杆状构件50a的长度沿轴向方向最小化的情况下,沿轴向方向,杆状构件50a比本体20a更短。另一方面,在通过将小直径管50a3拉出中等直径管50a2且将中等直径管50a2拉出大直径管50a1而使得杆状构件50a的长度沿轴向方向最大化的情况下,沿轴向方向,杆状构件50a比本体20a更长。

作为用于支撑杆状构件50a的多个辐条设置为靠近本体20a的大直径端部21a,其方式是每一个辐条的一端固定在本体20a的轴线的位置处,且每一个辐条从该处径向地朝向本体20a的内周面延伸。换句话说,本体20a包括固定到大直径端部21a的支撑构件。图8显示了径向辐条中的两个辐条25a1和25a2。在后文中,包括辐条25a1和25a2在内的多个辐条被共同称为辐条25a。杆状构件50a的一端固定在与多个辐条25a每一端共同的固定位置处。沿本体20a的轴线设置杆状构件50a。进而,设置杆状构件50a,其方式是,在长度最小化的状态下,整个杆状构件50a置于本体20a中。因为在多个辐条25a中存在间隙,所以本体20a的大直径端部21a不关闭。进而,大直径端部21a和小直径端部22a的大小被确定为使得,在本体20a经由缓冲材料24固定到喇叭3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大直径端部21a略微位于喇叭3的端部的后方(换句话说,沿轴向方向略微位于喇叭3的端部位置的后方)。

在杆状构件50a中,小直径管50a3能被拉出和置于中等直径管50a2中,且在杆状构件50a的端部51a处,中等管50a2能被拉出和置于大直径管50a1中,所述端部51a靠近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2a(即与固定了辐条25a的端部52a相反的端部)。因此,响应于杆状构件50a的缩回,杆状构件50a的端部51a经由在本体20a以外的小直径端部22a置于本体20中。另一方面,响应于杆状构件50a的伸出,杆状构件50a的端部51a经由小直径端部22a从本体20a突出到本体20a以外。

杆状构件50a的端部51a(更准确地说,小直径管50a3的端部)固定在内部头部60的底部构件64的内部面的中心部分处。内部头部60经由杆状构件50a和多个辐条25a被本体20a支撑。响应于杆状构件50a的伸出和缩回,内部头部60沿杆状构件50a的轴向方向可动。在杆状构件50a的长度最大化的状态下,内部头部60的大直径端部61面对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2a。内部头部60形成为能经过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2a的开口,且响应于杆状构件50a的缩回,内部头部60置于本体20a中。更具体地,在内部头部60的大直径端部61设置为靠近多个辐条25a时,内部头部60的小直径端部62设置为比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2a更靠内。

从而在消音器1a中,内部头部60能被存放在本体20a中。进而,在消音器1a中,本体20a(在其中放置内部头部60)能被存放在头部30中。

为了将消音器1a用于消音功能,在头部30a的凸缘33的密封面33s面对本体20a的凸缘23的密封面23s以与之连结的状态下,用户通过将凸缘33和23与连接构件40接合而将头部30a连接到本体20a。进而,用户将内部头部60从本体20a拉出,使得内部头部60的小直径端部62位于本体20a外部。以此方式,用户将消音器1a组装为使用模式,如图8所示,并将消音器1a插入喇叭3中。

接下来,将描述使用之后存放消音器1a的情况。图10到12显示了消音器1a的组装图,其解释了将消音器1a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在用户于使用之后存放消音器1a时,用户以图8、10、11、12和9的顺序重组消音器1a。

首先,用户将消音器1a从喇叭3移出。接下来,将连接构件40从凸缘23和33移出,以将彼此连接的本体20a和头部30a分开。在本体20a从头部30a分开时,如图10所示,消音器1a被分为:整合了本体20a、杆状构件50a、和内部头部60的部分(下文,称为“本体侧部分200a”);头部30a;和连接构件40。

接下来,如图11所示,用户经由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2a将内部头部60存放在本体20a中,使得在本体侧部分200a处,内部头部60的小直径端部62位于本体20a中。用户随后用头部30a的位置替换本体侧部分200a的位置,以使得头部30a的大直径端部31a面对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2a。

接下来,如图12所示,用户从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2a将本体侧部分200a插入到头部30a。此时,用户将本体侧部分200a插入其中,直到与本体20a的凸缘23的密封面23s相反的面接触头部30a的凸缘33的密封面33s。在本体20a被置于头部30a中时,本体20a的缓冲材料24接触头部30a的内周面,且本体20a的外周面定位为靠近头部30a的内周面。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用户将连接构件40附接到凸缘23和33,以将本体20a与头部30a连接,由此本体侧部分200a、头部30a、和连接构件40整合。以此方式将消音器1a重组为存放模式。应注意,头部30a的管39设置为不防止本体侧部分200a置于头部30a中。

接下来,如图9所示,用户从头部30a的小直径端部32a将被重组为存放模式的消音器1a插入到喇叭3。头部30a被插入到使得头部30a的外周面接触喇叭3的内周面的程度。因为,类似于本体20a,头部30a的直径增加的方式是:沿喇叭3的内周面,在被重组为存放模式的消音器1a被置于喇叭3中时,头部30a的大直径端部31a和本体20a的大直径端部21a定位为靠近喇叭3的端部或在其后方(换句话说,被重组为存放模式的消音器1a的本体20a的大直径端部21a和头部30a的大直径端部31a定位为沿轴向方向靠近喇叭3的端部位置或在其后方)。在图9的例子中,本体20a的大直径端部21a对准喇叭3的端部。

在将消音器1a从存放模式重组为使用模式时,用户可以将消音器1a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上述过程逆向执行。更具体地,用户首先将存放模式下的消音器1a从喇叭3取出。用户随后将连接构件40从本体20a和头部30a移除,且将本体20从头部30分开。接下来,用户将本体侧部分200a从头部30取出。用户随后将头部30a的取向前后逆转,以用本体侧部分200a的位置代替头部30a的位置。随后,用户将内部头部60从本体20a拉出。随后,在本体20a的凸缘23的密封面23s面对头部30a的凸缘33的密封面33s以与之连结的状态下,用户通过连接构件40将凸缘23和凸缘33连接。

已经如上描述了操作消音器1a的过程的例子。应注意,将消音器1a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详细过程(或与之相反的过程)并不限于上述过程。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消音器1a中,在存放模式下,本体20a被置于头部30a中,且内部头部60被置于本体20a中(具体说,内部头部60经由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1a被置于本体20a的内周面所包围的空间中,本体20a与头部30a分开,且本体20a被置于头部30a的内周面所包围的空间中)。在这种消音器1a中,因为本体20a和内部头部60被置于具有与本体20a相似形状的头部30a中,所以整个消音器1a能被存放在喇叭3中。因而,消音器1a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效果。

第三实施例

图13和14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消音器1b的构造的纵向截面图。通过附接到管乐器的喇叭3来使用本实施例的消音器1b。根据本实施例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消音器1a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主体部分10b以代替主体部分10a,设置杆状构件50b以代替杆状构件50a,且设置内部头部60b以代替内部头部60。主体部分10b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主体部分10a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头部30b以代替头部30a。图13显示了使用模式下的消音器1b被附接到喇叭3的状态,且图14显示存放模式下的消音器1b被置于喇叭3中的状态。类似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消音器1a,在处于存放模式的消音器1b中,本体20a被置于头部30b中,且内部头部60b被置于本体20a中。

头部30b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头部30a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底部构件34b以代替底部构件34a。底部构件34b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底部构件34a不同之处在于空气孔38和管39设置在底部构件34b的中心。换句话说,空气孔38和管39的轴线与头部30b的轴线重叠。

杆状构件50b是圆柱形杆状构件,其具有比空气孔38和管39的内部直径更小的外部直径。杆状构件50b沿轴向方向比本体20a更长。杆状构件50b沿本体20a的轴线定位。杆状构件50b的一端52b定位为靠近本体20a中的大直径端部21a(沿本体20a的轴向方向靠近大直径端部21a的位置)。杆状构件50b沿从本体20a中的大直径端部21a的附近朝向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2a的方向延伸,且杆状构件50b的另一端51b位于本体20a外部。类似于第二实施例,杆状构件50b的大直径侧的端部52b经由多个辐条25a固定到本体20a。

内部头部60b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内部头部60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底部构件64b以代替底部构件64。底部构件64b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底部构件64不同之处在于,设置圆形通孔65b,其在具有板状形状的底部构件64b的中心处延伸通过底部构件64b。

杆状构件50b插入到通孔65b中。在杆状构件50b插入通孔65b中的状态下,端部52b位于底部构件64b的内部面处。杆状构件50b接触通孔65b的边沿部分,具有的摩擦力达到杆状构件50b可沿轴向方向相对于底部构件64b滑动的程度。换句话说,内部头部60b能沿杆状构件50b滑动,且经由杆状构件50b和多个辐条25a而被本体20b支撑。

如图13所示,在杆状构件50b的端部51b定位为靠近底部构件64b的状态下,内部头部64的大直径端部61b面对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2a。内部头部64形成为能经过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2a的开口,且在内部头部60b沿从端部51b朝向端部52b的方向滑动时,内部头部60b经由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2a被置于本体20a中。换句话说,内部头部60b经由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2a置于被本体20a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中。更具体说,在内部头部60b的大直径端部61b定位为靠近多个辐条25a时,内部头部60b的小直径端部62b位于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2a中。

在消音器1b中,杆状构件50b的端部51b朝向底部构件64的外部面突出的量为内部头部60b沿从端部51b朝向端部52b的方向滑动的量。在消音器1b中,在图14所示的存放模式下,从底部构件64b的外部面突出的杆状构件50b的端部51b侧部分插入到空气孔38和管39中。

为了将消音器1b用于消音功能,在头部30b的凸缘33的密封面33s面对本体20a的凸缘23的密封面23s以与之连结的状态下,用户通过将凸缘33和23与连接构件40接合而将头部30b连接到本体20a。进而,用户滑动内部头部60b,以从本体20a拉出,使得内部头部60b的小直径端部62b位于本体20a外部。以此方式,用户将消音器1b组装为如图13所示的使用模式,且将消音器1b插入到喇叭3中。

接下来,将描述使用之后存放消音器1b的情况。图15到17显示了消音器1b的组装图,其解释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在用户于使用之后存放消音器1b时,用户以图13、15、16、17和14的顺序重组消音器1b。

首先,用户将消音器1b从喇叭3移出。类似于第二实施例,本体20a和头部30b彼此分开。在本体20a从头部30b分开时,如图15所示,消音器1b被分为:整合了本体20a、杆状构件50b、和内部头部60b的部分(下文,称为“本体侧部分200b”);头部30b;和连接构件40。

接下来,如图16所示,在本体侧部分200b处,用户让内部头部60b沿从端部51b朝向端部52b的方向滑动,且将内部头部60b存放在本体20a中,使得内部头部60b的小直径端部62b位于本体20a中。用户随后用头部30b的位置代替本体侧部分200b的位置,以使得头部30b的大直径端部31b面对本体20a的小直径端部22a。

接下来,如图16所示,在本体侧部分200b的轴线对准头部30b的轴线的状态下,用户从端部51b将杆状构件50b插入到头部30b的管39中。在杆状构件50b插入到管39中的情况下,本体20a从小直径端部22a插入到头部30b。以此方式,用户将本体20a插入到头部30b中,直到与本体20a的凸缘23的密封面23s相反的面接触头部30b的凸缘33的密封面33s。在本体20a置于头部30b时,本体20a的缓冲材料24接触头部30b的内周面,且本体20a的外周面定位为靠近头部30b的内周面。类似于第二实施例,用户将连接构件40与凸缘23和33接合,以将本体20a连接到头部30b。结果,如图17所示,本体侧部分200b、头部30b和连接构件40整合。以此方式,消音器1b被重组为存放模式。

接下来,如图14所示,类似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消音器1a,用户将被重组为存放模式的消音器1b插入到喇叭3中。在被重组为存放模式的消音器1b置于喇叭3中时,头部30b的大直径端部31b和本体20a的大直径端部21a定位为靠近喇叭3的端部或在其后方(换句话说,被重组为存放模式的消音器1b的本体20a的大直径端部21a和头部30b的大直径端部31b沿轴向方向定位为靠近喇叭3的端部位置或在其后方)。

在将消音器1b从存放模式重组为使用模式时,用户可以逆向执行将消音器1b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上述过程。因为该过程类似于用于第二实施例的消音器1a的过程,所以将省略其描述。

已经如上描述了操作消音器1b的过程的例子。应注意,将消音器1b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详细过程(或与之相反的过程)并不限于上述过程。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消音器1b中,类似于第二实施例,在存放模式下,本体20a被置于头部30b中,且内部头部60b被置于本体20a中(具体说,本体20a从头部30b分开,延伸通过内部头部60的杆状构件50b的另一端(端部51b)插入到头部30b的空气孔38中,且本体20a置于被头部30b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中)。因而,消音器1b实现与第二实施例相似的效果。

第四实施例

图18和19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消音器1c的构造的纵向截面图。图18显示了使用模式下的消音器1c附接到喇叭3的状态,且图19显示了存放模式下的消音器1c置于喇叭3中的状态。通过附接到管乐器的喇叭3来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消音器1c。根据本实施例的消音器1c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消音器1a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主体部分10c以代替主体部分10。主体部分10c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主体部分10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头部30c以代替头部30a,设置本体20c以代替本体20a,且设置连接构件40c以代替连接构件40。

头部30c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头部30a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底部构件34c以代替底部构件34a。类似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底部构件34b,底部构件34c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底部构件34a的不同之处在于空气孔38和管39设置在底部构件34c的中心。

本体20c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本体20a不同之处在于,其由第一本体20c1和第二本体20c2构成。第一本体20c1和第二本体20c2可彼此分开。

第一本体20c1是具有大致圆锥形管状形状的中空构件。第一本体20c1具有的直径以第一本体20c1从小直径端部22c1朝向大直径端部21c1遵循喇叭3的内周面的方式增加。第一本体20c1的大直径端部21c1和小直径端部22c1两者打开。缓冲材料24设置在第一本体20c1的外周面处。第一本体20c1从小直径端部22c1插入到喇叭3中。从大直径端部21c1沿离开第一本体20c1轴线的方向突出的板状凸缘23c1设置在第一本体20c1的大直径端部21c1处。

第二本体20c2是环形构件。第二本体20c2的内部直径与第一本体20c1的大直径端部21c1的内部直径和头部30c的大直径端部31c的内部直径相同。第二本体20c2的外部直径与第一本体20c1的凸缘23c1的外部直径和头部30c的凸缘33的外部直径相同。换句话说,第二本体20c2具有与第一本体20c1的大直径端部21c1的直径相同直径的环形形状。第二本体20c2沿轴向方向比第一本体20c1短得多。例如,第二本体20c2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大致等于第一本体20c1的凸缘23c1的厚度。

第二本体20c2位于第一本体20c1的大直径端部21c1侧,第二本体20c2的轴线与第一本体20c1的轴线对准。长度可调整的杆状构件50a(类似于第二实施例)设置在第一本体20c1和第二本体20c2的轴线上。杆状构件50a的端部52a定位为靠近第二本体20c2的在第一本体20c1侧的端部(沿轴向方向靠近第二本体20c2的在第一本体20c1侧的端部位置)。多个辐条25a(其是与第二实施例中的那些相似的支撑构件)每一个的一端固定到杆状构件50a的端部52a。多个辐条25a每一个的另一端部固定到第二本体20c2的内周面。结果,杆状构件50a的端部52a固定到支撑构件,且杆状构件50a沿第二本体20c2的轴向方向的长度可调整。

连接构件40c连接在大直径端部21c1处的第一本体20c1的凸缘23c1、第二本体20c2、和在大直径端部31c处的头部30c的凸缘33。连接构件40c的具体构造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构件40的具体构造。在连接构件40c中,凹部42的内部宽度42w略微小于凸缘23c1的厚度、凸缘33的厚度、和第二本体20c2的沿轴向方向的长度的总和。进而,连接构件40c的内部直径小于第二本体20c2的外部直径和凸缘23c1和33的外部直径。

在图18所示的使用模式下的消音器1c中,第一本体20c1和头部30c定位的方式是,第一本体20c1的大直径端部21c1和头部30c的大直径端部31c彼此面对,且第二本体20c2位于第一本体20c1的大直径端部21c1和头部30c的大直径端部31c之间。第二本体20c2的位于第一本体20c1处的端部21c2面对凸缘23c1的密封面23c1s(其是第一本体20c1的大直径端部21c1),以与之连结。与第二本体20c2的端部21c2相反的端部22c2面对凸缘33的密封面33s(其是头部30c的大直径端部31c),以与之连结。连接构件40c附接到第二本体20c2和凸缘23c1和33,使得第一本体20c1的凸缘23c1、第二本体20c2、头部30c的凸缘33插入到凹部42中。在连接构件40与之附接时,第二本体20c2和凸缘23c1和33彼此压靠,由此第一本体20c1、第二本体20c2和头部30c彼此连接并固定。在第一本体20c1、第二本体20c2和头部30c以此方式彼此连接时,第一本体20c1和第二本体20c2密封连结在一起,且第二本体20c2和头部30c密封连结在一起。还有,在这样的状态下,空间sc形成的方式是:被第一本体20c1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第一本体20c1中的空间)、被第二本体20c2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第二本体20c2中的空间)、和被头部30c的内周面包围的空间(头部30c中的空间)整合。

接下来,将描述消音器1c的操作。首先,将描述使用消音器1c的情况。用户使得第二本体20c2的端部21c2面对第一本体20c1的凸缘23c1的密封面23c1s,以与之连结,且还使得头部30c的凸缘33的密封面33s面对第二本体20c2的端部22c2,以与之连结。用户随后将凸缘23c1、第二本体20c2、和凸缘33与连接构件40c接合,以将第一本体20c1、第二本体20c2和头部30c彼此连接。进而,内部头部60被形成为能经过第一本体20c的小直径端部22c1的开口,且用户让内部头部60运动使得内部头部60的小直径端部62位于第一本体20c1外部。以此方式,用户将消音器1c组装为使用模式并将消音器1c插入到喇叭3中。在使用模式下的消音器1c的第一本体20c1固定到喇叭3的内周面时,第一本体20c1和第二本体20c2构成的本体20c的大直径端部(即第二本体20c2的端部22c2)定位为靠近喇叭3的端部或在其后方(换句话说,本体20c的大直径端部(第二本体20c2的端部22c2)定位为沿轴向方向靠近喇叭3的端部位置或在其后方)。

接下来,将描述存放消音器的情况。图20到22显示了消音器1c的组装图,其解释了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过程。在用户将从消音器1c重组为存放模式时,用户以图18、20、21、22和19的顺序重组消音器1c。

首先,用户将消音器1c从喇叭3移出。类似于第二实施例,用户随后将附接到第一本体20c1的凸缘23c1、第二本体20c2、和头部30c的凸缘33的连接构件40c移除,以将第一本体20c1、第二本体20c2和头部30c彼此分开。在它们彼此分开时,如图20所示,消音器1c被分为:整合了第二本体20c2、杆状构件50a和内部头部60的部分(下文称为“第二本体侧部分200c2”);第一本体20c1;头部30c;和连接构件40c。

接下来,如图21所示,在第二本体侧部分200c2处,用户将杆状构件50a缩回,且让内部头部60运动,使得内部头部60的大直径端部61定位为靠近多个辐条25a。用户随后用头部30c的位置代替第二本体侧部分200c2的位置,以在第二本体侧部分200c2和第一本体20c1之间提供头部30c。用户随后将头部30c的取向前后逆转,使得头部30c的小直径端部32c位于第一本体20c1处,且头部30c的大直径端部31c1位于第二本体20c2处。

用户随后将头部30c从小直径端部32c插入第一本体20c1中,直到与头部30c的凸缘33的密封面33s相反的面接触第一本体20c1的凸缘23c1的密封面23c1s。在头部30c置于第一本体20c1时,头部30c的外周面接触第一本体20c1的内周面。接下来,用户将内部头部60从小直径端部62插入头部30c中,直到第二本体20c2的端部21c2接触头部30c的凸缘33的密封面33s。用户随后将连接构件40c与凸缘23c1、第二本体20c2、和凸缘33接合,以将第一本体20c1、第二本体20c2和头部30c彼此连接。结果,第二本体侧部分200c2、头部30c、第一本体20c1、和连接构件整合。以此方式,消音器1c重组为存放模式。

接下来,如图19所示,用户将被重组为用于存放的模式的消音器1c插入到喇叭3中,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消音器1。在被重组为用于存放的模式的消音器1c置于喇叭3中时,第二本体20c2的端部22c2定位为靠近喇叭3的端部或在其后方(换句话说,被重组为用于存放的模式的消音器1c的第二本体20c2的端部22c2定位为沿轴向方向靠近喇叭3的端部位置或在其后方)。

在将消音器1c从存放模式重组为使用模式时,用户可以逆向执行将消音器1c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上述过程。具体说,用户首先将存放模式下的消音器1c从喇叭3取出。接下来,用户将连接构件40从第一本体20c1、第二本体20c2和头部30c移除,以将第一本体20c1、第二本体20c2和头部30c彼此分开。接下来,用户将头部30c从第一本体侧部分20c1移除,且将第二本体侧部分200c2从头部30c取出。用户随后将头部30c的取向前后逆转,以用第二本体侧部分200c2的位置代替头部30c的位置。接下来,用户将第二本体侧部分200c2处的杆状构件50a延伸。用户随后使得第一本体20c1的凸缘23c1的密封面23c1s面对第二本体20c2的端部21c2,以与之连结,且在第二本体20c2的端部22c2面对头部30c的凸缘33的密封面33s以与之连结的状态下,通过连接构件40c将第二本体20c2与凸缘23c1和33连接。

已经如上描述了操作消音器1c的过程的例子。应注意,将消音器1c从使用模式重组为存放模式的详细过程(或与之相反的过程)并不限于上述过程。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消音器1c中,在存放模式下,头部30c被置于第一本体20c1中,且内部头部60被置于头部30c中(具体说,第一本体20c1、头部30c、和第二本体20c2彼此分开,头部30c被置于第一本体20c1的内周面所包围的空间中,且内部头部60被置于头部30c的内周面所包围的空间中)。存放模式下的整个消音器1c能被存放在喇叭3中。因而,消音器1c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效果。

其他实施例

虽然已经如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仍然可想到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这样的其他实施例的例子如下。

(1)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消音器1到1c用于大号。大号的喇叭尺寸不同,这取决于音域和目的。消音器1到1c每一个优选设计为用于具有期望被使用的尺寸的大号。然而,用户可以通过附接到具有与期望尺寸不同尺寸的大号而使用消音器1到1c。进而,用户可以将消音器1到1c附接到并非大号的管乐器,例如次中音号。

图23是消音器1的纵向截面图,其被重组为使用模式,被附接到具有喇叭3d(小于期望喇叭)的大号。如图23所示,在附接使用模式下的消音器1时,用户根据喇叭3d的尺寸调整内部头部60的位置。具体说,用户让杆状构件50滑动以用于固定,使得内部头部60的小直径端部62定位为靠近本体20的小直径端部22。通过以此方式让内部头部60移位,防止喇叭3d内部的空间被内部头部60堵塞,且还防止不让被消音的声音走音的效果恶化。

(2)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构思可以应用于用在例如小号和长号这样的其他管乐器的消音器。

(3)传声器、插头(jackplug)、电子部件等可以安装到上述实施例的消音器1到1c。例如,在第一实施例的消音器1中,传声器可以设置到杆状构件50的在内部头部60处的端部51,插头可以设置到杆状构件50的在头部30处的端部52,且将传声器与插头连接的信号线可以设置在杆状构件50中。根据该结构,经由连接到插头的线缆提取代表喇叭3中产生的声音的信号。

(4)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消音器1中,内部头部60经由圆柱形杆状构件50固定到头部30。该杆状构件50可以构造为可缩回和可伸展,与第二实施例的杆状构件50a类似。在杆状构件为可缩回且可伸展时,杆状构件能被存放在头部中,且因此与第二实施例的消音器1相比使得存放模式的经重组的消音器尺寸减小。

(5)在第一实施例的消音器1中,本体20通过橡胶等形成的环形连接构件40连接到头部30。但是连接手段并不限于该模式中的连接构件40,只要头部30和本体20可连接且可分开即可。例如,连接手段可以通过螺栓和螺母配置,附接到螺栓的两端部的螺栓延伸通过凸缘23和33。进而,作为另一例子,连接手段也可以通过对头部30的凸缘33的密封面33s设置突出部和对本体20的凸缘23的密封面23s设置与该突出部对应的凹部来配置,使得能通过预定摩擦力实现头部30的突出部向本体20的凹部的插入和从其除去。同样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例。

(6)在第一实施例的消音器1中,本体20的大直径端部21通过连接构件40连接到头部30的大直径端部31。然而,将本体与头部连接的手段所设置的位置为并不限于本体20与头部30接触的位置。例如,连接手段可以设置为从头部30的大直径端部31延伸到本体20的外周面,或从头部30的外周面延伸到本体20的外周面。

(7)在第一实施例的消音器1中,施加消音功能的主体部分10被分为本体20和头部30,而在第四实施例的消音器1c中,主体部分10c被分为第一本体20c1、第二本体20c2和头部30c。然而,这种主体部分可以被分为多于三个的部件。例如,头部可以进一步被分为两个部件,且本体可以被分为三个部件。

(8)在使用模式和存放模式下,第一实施例的消音器1的连接构件40都将本体20与头部30本体20。然而,连接构件40仅需要至少在使用模式下将本体20与头部30连接,且在存放模式下可以不将本体20与头部30连接。即,存放模式仅需要将头部30置于本体20中。同样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例。

(9)上述实施例的消音器1到1c主要用于在管乐器练习期间消除声音的目的。然而,消音器1到1c的技术特征也可以应用于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音量而改变乐音的消音器,例如直管消音器(straightmute)。

(10)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优选的是,在本体20到20c从小直径端部22到22c1插入喇叭3中且固定到喇叭3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大直径端部21到22c2定位为靠近喇叭3的端部或在其后方。然而,本体20到20c的大直径端部也可以位于喇叭3的端部的前方。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消音器

3、3d喇叭

10、10a、10b、10c主体部分

20、20a、20c本体

20c1第一本体

20c2第二本体

21、21a、21c1、31、31a、31b、31c、61、61b大直径端部

22、22a、22c1、32、32a、32b、32c、62、62b小直径端部

23、23c1、33凸缘

23s、23c1s、33s密封面

24缓冲材料

25a、25a1、25a2辐条

30、30a、30b、30c头部

34、34a、34b、34c、64、64b底部构件

35通孔

36止动器

37旋转操作器

38空气孔

39管

40、40c连接构件

42凹部

42w内部宽度

50、50a、50b杆状构件

50a1大直径管

50a2中等直径管

50a3小直径管

51、51a、51b、52、52a、52b端部

53衣领

60、60b内部头部

200喇叭侧部分

200a、200b本体侧部分

200c2第二本体侧部分

300头部侧部分

s、sa、sb、sc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