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自绕弦的雁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8244发布日期:2018-10-30 23:14阅读:6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自绕弦的雁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雁足,属于乐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自绕弦的雁足。



背景技术: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古琴在弹奏和使用过程中,按传统方法装弦调音较为困难。传统方法首先将各琴弦分别穿过绒扣,弦头端打成蝴蝶结装挂琴弦。然后将七根琴弦分成两组,以一、二、三、四弦(或以一、二、三弦) 在有琴徽的一侧,五、六、七弦(或四、五、六、七弦)在无琴徽的一侧,以五、六、七;一、二、三、四(或以四、五、六、七;一、二、三)的次序,依次拉紧、调音、缠绕,并以弦尾分别压绕在各相邻弦间的方式,将琴弦固定在雁足上。在依照次序,分别拉紧、调音、缠绕的过程中,以右手握住绕牢琴弦的手帕,伸直右臂,顺着琴底向下方用力拉紧琴弦,同时以左手大拇指拨响琴弦,以求达到所要求达到的各弦音高,右手拉弦由两雁足间分别从里向外缠绕三圈后,在保持不缓劲不变动音高的情况下,以左臂拢住琴弦,以左手大拇指食指捏住此弦,腾出放掉握手帕的右手,再以右手大拇指、食指拿住琴弦,保持以雁足为圆心的向外离心拉力,继续将余下琴弦绕在雁足上。剩余最后30mm-50mm弦尾时,将它塞在刚上之弦之下压住,并将弦尾头拉靠贴在雁足根部。再利用旋转琴轸,右旋升高,左旋降低微调各弦音准。如此,依次用力分别在,拉紧、调音、缠绕、固定琴弦过程中,调整各弦音高的原始装弦调音方法。对于不能熟练掌握此原始方法的琴者而言,将弦拉到预定标准音高所用的张力,并持稳缠绕固定,的确是困难的。对于那些初学者和体力不支的老年琴家来讲,就更甚感繁难。此原始的装弦调音方法,沿用了一两千年。熟练掌握原始的装弦调音方法,需要具备一定的听力功底、操作技巧和力度。青少年初学者听力、力度参差有别,大多数较差,技巧又难以掌握。老年琴家虽有高超的听力功底和熟练的技巧,但力度却又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现有的古琴琴弦通过在装弦过程中,多余的卷绕在卷紧的手帕或小毛巾上,然后以右手紧握绕好琴弦的手帕,使琴弦保持紧贴底板,用力向下拉紧琴弦;同时以左手大指在琴面一侧拨响该弦,审定音高是否基本符合要求。待音高达到要求之后,右手拉弦由雁足之间的内侧绕向琴体边缘的外侧。需要将弦紧贴琴底,紧绕在雁足根部,边绕边转手帕放出琴弦。这样的绕弦方式绕弦方法复杂,需要消耗较大的力气且费时较长,掌握不好极易将琴弦拉断,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雁足,这种雁足可以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实现自绕弦,简化绕弦方法,易于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自绕弦的雁足,从而解决了以往绕弦方法复杂,绕弦所需精力大,掌握不好极易将琴弦拉断,绕弦速度慢难度高及不易操作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的自绕弦的雁足,包括雁足帽和雁足座,

所述雁足帽下端设有帽基,雁足帽内部中心设有轴孔;所述雁足座设置在雁足帽下端,雁足座包括绕弦柱,绕弦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轴,绕弦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柱;所述帽基的直径与绕弦柱的直径相等。

在以上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安装柱的形状为长方体形,安装柱的大小与古琴上雁足安装孔的大小相等。

在以上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轴孔的直径与轴的间隙配合。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简单快捷的将古琴的弦拉到标准音高,绕弦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节省绕弦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此雁足与古琴原有的雁足形状大小一样,此雁足作为古琴的一部分,不需要额外增加部件,从而不会改变古琴的外观形状与音质,且此雁足成本低廉,解决了长期以来琴友们上弦调音的困难,易于古琴的使用推广、传播及生产制造,有利于普及传播中国文化。

附图说明

图1是雁足帽与雁足座分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雁足帽安装于雁足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中标记:1-雁足帽;2-雁足座;3-轴;4-帽基;5-绕弦柱;6-安装柱;7-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的自绕弦的雁足,包括雁足帽1和雁足座2,

所述雁足帽1下端设有帽基4,雁足帽1内部中心设有轴孔7;所述雁足座2设置在雁足帽1下端,雁足座2包括绕弦柱5,绕弦柱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轴3,绕弦柱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柱6;所述帽基4的直径与绕弦柱5的直径相等;

本实施例使用时,其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上几步:

1)将雁足帽1的轴孔7套设在雁足座2的轴3上, 此步骤可以使雁足帽和雁足座形成一个雁足整体,方便后续的绕弦工作;

2)将弦拉紧缠绕一周(最多三圈)到雁足帽1的帽基4处,并握紧弦尾不松动压住雁足帽1;

3)将握紧弦尾与雁足的手不松施加恒力于雁足帽1上旋转雁足帽1收紧琴弦,同时另一只手弹拨琴面此弦进行调音(可借助电子调音器),边旋转收弦边调正音高至满意,完成该弦的调音工作;此步骤可以通过一边旋转雁足帽一边调音,完成古琴的调音工作,解决调音过程中手动拉弦的不好掌握和极易拉断弦的问题,节省时间和精力;

4)调音完成后,将该弦的弦尾缠绕至弦的紧边,定音锁弦;

5)用手紧压雁足帽1,将帽基4上的弦推至雁足座2的绕弦柱5上;此过程中,帽基 4的直径与绕弦柱5的直径相等,可以保证弦从帽基4推至绕弦柱5的过程中弦的状态不会发生改变,从而保证调音后的音高不会跑调;

6)重复上述步骤绕其它弦,当绕至最后一根弦时,将弦尾缠绕到雁足帽1的根部;此步骤中,雁足帽1的根部为帽顶与帽基4的结合部;此步骤的目的是防止雁足帽1从雁足座2上脱落。

实施例2

如图1-3所示,所述安装柱6的形状为长方体形,安装柱6的大小与古琴上雁足安装孔的大小相等;

本实施例使用时,安装柱6的形状、大小与古琴上雁足安装孔的形状、大小形同,可以不改变原来古琴的形状,不对古琴增加额外的部件,从而保证古琴的形状和音质都不会发生改变,不影响使用。

实施例3

如图1-3所示,所述轴孔7的直径与轴3的直径是间隙配合;

本实施例使用时,轴孔7的直径与轴3的直径间隙配合可以保证雁足帽1能够顺利的套在雁足座2上并绕雁足座2上的轴3旋转。

如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前文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各个优选实施例,各个优选实施例中的优选实施方式如果不是明显自相矛盾或以某一优选实施方式为前提,各个优选实施方式都可以任意叠加组合使用,所述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参数仅是为了清楚表述实用新型人的实用新型验证过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然以其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