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膜共振的电声马头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1613发布日期:2019-08-13 20:41阅读:9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膜共振的电声马头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头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板膜共振的电声马头琴。



背景技术: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以其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因而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

传统乐器马头琴的发声原理是:弓和琴弦摩擦产生的震动经音箱共鸣产生声音,其音色是音箱面板、背板和围板的厚度和硬度决定的,但是常见的马头琴不具备板模共振的特点,因此传统的马头琴的音质、音色等均受到影响,从而造成其音量、音质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膜共振的电声马头琴,具备板模共振的优点,解决了常见的马头琴不具备板模共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膜共振的电声马头琴,包括马头本体,所述马头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调节盒,所述调节盒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调节器,所述调节器靠近调节盒的一侧贯穿调节盒且延伸至其内部,位于调节盒内部的调节器的表面缠绕设置有琴弦,所述调节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琴杆,所述琴杆的底部设置有琴箱,所述琴杆的底部贯穿琴箱且延伸至其内部,所述琴箱内壁的底部设置有拾音器本体,所述拾音器本体的顶部与琴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琴箱内壁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拾音棒,位于琴箱内部的琴杆正面且对应拾音棒的位置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磁性拾音器探头,所述琴箱正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琴桥,所述琴弦远离调节器的一端贯穿调节盒且延伸至其外部与琴桥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琴箱的正面且对应琴弦的位置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琴码,所述琴箱的右侧开设有拾音器孔,所述琴箱的正面且位于琴码与拾音器孔之间的位置开设有对称设置的音孔。

优选的,所述调节器的表面开设有外螺纹,所述调节盒对应调节器的位置开设有与其相适配的内螺纹。

优选的,所述拾音器本体为压电式拾音器。

优选的,所述琴箱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弧形面。

优选的,所述琴箱内壁的背面且对应拾音器孔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音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盒、调节器、琴弦、琴杆、琴箱、拾音器本体、拾音棒、拾音器探头、琴桥、琴码、拾音器孔、音孔、弧形面与音梁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一种板模共振的电声马头琴,在演奏过程中,提升马头琴的弹奏音质音色,提升弹奏效果,适用于更多的弹奏场合,从而使得本装置适应性更广。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内螺纹与外螺纹,使得调节器在对琴弦进行调节时更加方便,通过设置压电式拾音器,可以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到外置音箱,并辅以模拟麦克风型的磁性集音器以采集空气振动的声波,通过设置弧形面,有助于共鸣箱的共振,从而得到更加的音响效果,通过设置音梁,可以起到兼具物理加固与增加混响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的结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的结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马头本体、2调节盒、3调节器、4琴弦、5琴杆、6琴箱、7拾音器本体、8拾音棒、9拾音器探头、10琴桥、11琴码、12拾音器孔、13音孔、14弧形面、15音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一种板膜共振的电声马头琴,包括马头本体1,马头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调节盒2,调节盒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调节器3,调节器3靠近调节盒2的一侧贯穿调节盒2且延伸至其内部,位于调节盒2内部的调节器3的表面缠绕设置有琴弦4,调节器3的表面开设有外螺纹,调节盒2对应调节器3的位置开设有与其相适配的内螺纹,通过设置内螺纹与外螺纹,使得调节器3在对琴弦4进行调节时更加方便,调节盒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琴杆5,琴杆5的底部设置有琴箱6,琴杆5的底部贯穿琴箱6且延伸至其内部,琴箱6内壁的底部设置有拾音器本体7,拾音器本体7为压电式拾音器,通过设置压电式拾音器,可以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到外置音箱,并辅以模拟麦克风型的磁性集音器以采集空气振动的声波,拾音器本体7的顶部与琴杆5的底部固定连接,琴箱6内壁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拾音棒8,位于琴箱6内部的琴杆5正面且对应拾音棒8的位置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磁性拾音器探头9,琴箱6正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琴桥10,琴弦4远离调节器3的一端贯穿调节盒2且延伸至其外部与琴桥10的底部固定连接,琴箱6的正面且对应琴弦4的位置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琴码11,琴箱6的右侧开设有拾音器孔12,琴箱6的正面且位于琴码11与拾音器孔12之间的位置开设有对称设置的音孔13,琴箱6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弧形面14,通过设置弧形面14,有助于共鸣箱的共振,从而得到更加的音响效果,琴箱6内壁的背面且对应拾音器孔12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音梁15,通过设置音梁15,可以起到兼具物理加固与增加混响的作用,通过调节盒2、调节器3、琴弦4、琴杆5、琴箱6、拾音器本体7、拾音棒8、拾音器探头9、琴桥10、琴码11、拾音器孔12、音孔13、弧形面14与音梁15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了一种板模共振的电声马头琴,在演奏过程中,提升马头琴的弹奏音质音色,提升弹奏效果,适用于更多的弹奏场合,从而使得本装置适应性更广。

使用时,通过调节器3将琴弦4调整到合适位置,即可对琴弦4进行拨动,琴弦4震动引起琴杆5以及琴桥10振动并致使整个琴箱6发生共振,从而产生马头琴特有的音响效果,并且为了达到更好的音质还原减少损失,拾音器本体7为压电式拾音器,可以将振动转化为电信号到外置音箱,并辅以模拟麦克风型的磁性集音器以采集空气振动的声波。

综上所述:该板膜共振的电声马头琴,通过设置调节盒2、调节器3、琴弦4、琴杆5、琴箱6、拾音器本体7、拾音棒8、拾音器探头9、琴桥10、琴码11、拾音器孔12、音孔13、弧形面14与音梁15,解决了常见的马头琴不具备板模共振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