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弦支撑马以及三弦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3239发布日期:2019-10-08 20:43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弦支撑马以及三弦琴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乐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弦支撑马以及三弦琴组件。



背景技术:

三弦又称“弦子”,三弦因张有三弦而得名,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在南方少数民族分布较广乐器。三弦具有三根弦,琴杆长且无品,皮膜振动发音。受不同地域、民族及文化风俗影响,三弦历来有多种形制,大致可归为大、中、小三种三弦。琴腔通常为椭圆形、圆形、方形、八边形等,有的两面蒙皮,有的单面蒙皮,侧抱于怀演奏。三弦的音色粗犷、豪放,既可以独奏,也可以用于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乐器改良家和三弦演奏家对三弦进行了改良与定型,在弹奏上取得很大成功,走向了三弦专业化。

随着人们对乐器的进一步需求和深挖,一些艺人发现可以将二胡中的弓杆和弓毛与三弦的琴弦进行组合演奏,即通过弓毛内置于三弦的第一、第二弦之间(弓杆的弓毛设置在外琴弦与中琴弦之间),用拉二胡方法拉奏的琴弦,形成了“三弦二胡”,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果,但是只能用一、二弦,第三弦闲置,音域较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弦支撑马以及三弦琴组件,旨在解决音域窄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弦支撑马,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两侧分别为抵接侧和支撑侧,所述支撑侧上依次开设有第一支撑槽、第二支撑槽和第三支撑槽,所述第一支撑槽与所述抵接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和所述第三支撑槽与所述抵接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均小于所述第二支撑槽与所述抵接侧之间的最小距离;

所述抵接侧为平面结构;或者,

所述抵接侧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减质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为半圆形或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二支撑槽位于所述本体中部,所述第一支撑槽和所述第三支撑槽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二支撑槽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靠近所述抵接侧的端部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本体所在的平面相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部对称分布于所述本体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上开设有减质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三弦琴组件,所述包括三弦琴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弦支撑马,所述三弦琴包括有弦轴、琴头、琴杆以及琴腔,所述琴头与所述琴腔之间还依次设置有第一琴弦、第二琴弦以及第三琴弦,所述抵接侧抵接于所述琴腔,所述第一琴弦卡合于所述第一支撑槽,所述第二琴弦卡合于所述第二支撑槽,所述第三琴弦卡合于所述第三支撑槽,还包括有弓杆和弓毛,所述弓毛的两端均与所述弓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琴腔包括腔前端和腔后端,所述琴杆包括杆前端和杆后端,所述腔前端与所述第一琴弦、所述第二琴弦和所述第三琴弦的一端连接,所述腔后端与所述杆前端连接,所述杆后端与所述琴头连接,正对于所述腔后端和所述杆前端连接处的所述第二琴弦部分与所述腔后端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与所述杆前端之间的最小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到所述腔前端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本体到所述腔后端之间的距离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琴腔上还设置有副撑马,所述副撑马上依次开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琴弦、所述第二琴弦和所述第三琴弦的槽,所述腔前端、所述副撑马、所述本体以及所述腔后端共线,所述副撑马到所述腔前端之间的距离、所述副撑马到所述本体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本体到所述腔后端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弦支撑马支撑三弦的琴弦的时候,由于第一支撑槽与抵接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和第三支撑槽与抵接侧之间的最小距离都小于第二支撑槽与抵接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如此将琴腔放平后就会出现第二琴弦高于第一琴弦和第三琴弦的状态,如此就弓杆和弓毛就能够作用于第一琴弦、第二琴弦或第三琴弦中的任一条,加宽了演奏音域。

不仅如此,在当前的一些民族乐器演奏过程中,由于有些音域无法通过拉三弦琴演奏出来,因此还会同时使用到西方的乐器大提琴,但在使用到该弦支撑马支撑三弦琴的琴弦后,就能够加宽演奏音域,并通过加宽的音域代替西方的大提琴,如此可以使得演奏的时候,所使用的全都是本国的民族乐器,加大民族乐器的发扬力度。同时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弦支撑马后,既可以通过三弦琴进行拨弹演奏,也可以进行拉弦演奏,拓宽了三弦琴的演奏形式。

同时,由于第一琴弦、第二琴弦和第三琴弦振动后,都是通过本体将振动传导到琴腔上的琴膜,其中第一琴弦的振动最先传导到距离第一琴弦最近的琴膜处,同样第二琴弦的振动最先传导到距离第二琴弦最近的琴膜处,第三琴弦的振动最先传导到距离第三琴弦最近的琴膜处,将琴腔放平后,第一琴弦、第二琴弦和第三琴弦引起振动处分别是位于第一琴弦、第二琴弦和第三琴弦正下方的琴膜上,而此处琴膜发出的声音也正是第一琴弦、第二琴弦和第三琴弦最原始和真实的声音,可以使得在演奏过程中,琴弦的音色最大程度的保持。

抵接侧是整个贴合在琴膜或者间隔多处抵触在琴膜上,因此可以较好的减小琴膜受到本体的压强作用力大小,较好的防止了琴膜发生形变,其中由于大中小三种型号的三弦琴中,大三弦琴的琴膜面积最大,因此本弦支撑马尤其适用于大型号的三弦琴(实际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在中小两种三弦琴中),适用于大型号的三弦琴的原因是,大型号的三弦琴琴膜面积较大,如此相同面积的抵接侧抵触到琴膜上时,占用琴膜面积的比例就较小,本体对琴膜振动产生的影响也越小。

同时,当琴腔所处的环境中湿度较高时,比如沿海城市或者在雨季等情况下,琴腔上的琴膜会由于湿度较大而显得相对松,此时本体抵触到琴腔的琴膜上,由于在琴弦与琴膜之间夹入了本体,如此琴弦能够通过本体施加给琴膜一个张力,并使得琴膜能够保持一个张紧的状态,琴膜的声音也可以正常的发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弦支撑马实施例一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三弦琴组件实施例一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弦支撑马实施例二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2、抵接侧;3、支撑侧;4、第一支撑槽;5、第二支撑槽;6、第三支撑槽;7、减质槽;8、支撑部;9、减质孔;11、弦轴;12、琴头;13、琴杆;14、琴腔;15、第一琴弦;16、第二琴弦;17、第三琴弦;18、弓杆;19、弓毛;20、腔前端;21、腔后端;22、杆前端;23、杆后端;24、副撑马。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弦支撑马以及三弦琴组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实施例1

一种弦支撑马,如图1所示,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的两侧分别为抵接侧2和支撑侧3,所述支撑侧3上依次开设有第一支撑槽4、第二支撑槽5和第三支撑槽6,所述第一支撑槽4与所述抵接侧2之间的最小距离和所述第三支撑槽6与所述抵接侧2之间的最小距离均小于所述第二支撑槽5与所述抵接侧2之间的最小距离。

所述抵接侧2为平面结构;所述本体1为半圆形,所述第二支撑槽5位于所述本体1中部,所述第一支撑槽4和所述第三支撑槽6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二支撑槽5的两侧。

所述本体1靠近所述抵接侧2的端部设置有支撑部8,所述支撑部8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本体1所在的平面相垂直,所述支撑部8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部8对称分布于所述本体1的两侧。所述本体1上开设有减质孔9。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三弦琴组件,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包括三弦琴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弦支撑马,所述三弦琴包括有弦轴11、琴头12、琴杆13以及琴腔14,所述琴头12与所述琴腔14之间还依次设置有第一琴弦15、第二琴弦16以及第三琴弦17,所述抵接侧2抵接于所述琴腔14,所述第一琴弦15卡合于所述第一支撑槽4,所述第二琴弦16卡合于所述第二支撑槽5,所述第三琴弦17卡合于所述第三支撑槽6,还包括有弓杆18和弓毛19,所述弓毛19的两端均与所述弓杆18连接。

所述琴腔14包括腔前端20和腔后端21,所述琴杆13包括杆前端22和杆后端23,所述腔前端20与所述第一琴弦15、所述第二琴弦16和所述第三琴弦17的一端连接,所述腔后端21与所述杆前端22连接,所述杆后端23与所述琴头12连接,正对于所述腔后端21和所述杆前端22连接处的所述第二琴弦16部分与所述腔后端21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与所述杆前端22之间的最小距离,这样弓毛19在拉动琴弦的时候,就能够加大琴杆13与琴腔14之间的间距,减小了弓毛19与琴杆13之间发生作用的概率,便于弓毛19进行拉。

所述琴腔14上还设置有副撑马24,所述副撑马24上依次开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琴弦15、所述第二琴弦16和所述第三琴弦17的槽,所述腔前端20、所述副撑马24、所述本体1以及所述腔后端21共线,所述副撑马24到所述腔前端20之间的距离、所述副撑马24到所述本体1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本体1到所述腔后端21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弦支撑马以及三弦琴组件,当弦支撑马支撑三弦的琴弦的时候,由于第一支撑槽4与抵接侧2之间的最小距离和第三支撑槽6与抵接侧2之间的最小距离都小于第二支撑槽5与抵接侧2之间的最小距离,如此将琴腔14放平后就会出现第二琴弦16高于第一琴弦15和第三琴弦17的状态,如此就弓杆18和弓毛19就能够作用于第一琴弦15、第二琴弦16或第三琴弦17中的任一条,加宽了演奏音域。

不仅如此,在当前的一些民族乐器演奏过程中,由于有些音域无法通过拉三弦琴演奏出来,因此还会同时使用到西方的乐器大提琴,但在使用到该弦支撑马支撑三弦琴的琴弦后,就能够加宽演奏音域,并通过加宽的音域代替西方的大提琴,如此可以使得演奏的时候,所使用的全都是本国的民族乐器,加大民族乐器的发扬力度。同时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弦支撑马后,既可以通过三弦琴进行拨弹演奏,也可以进行拉弦演奏,拓宽了三弦琴的演奏形式。

同时,由于第一琴弦15、第二琴弦16和第三琴弦17振动后,都是通过本体1将振动传导到琴腔14上的琴膜,其中第一琴弦15的振动最先传导到距离第一琴弦15最近的琴膜处,同样第二琴弦16的振动最先传导到距离第二琴弦16最近的琴膜处,第三琴弦17的振动最先传导到距离第三琴弦17最近的琴膜处,将琴腔14放平后,第一琴弦15、第二琴弦16和第三琴弦17引起振动处分别是位于第一琴弦15、第二琴弦16和第三琴弦17正下方的琴膜上,而此处琴膜发出的声音也正是第一琴弦15、第二琴弦16和第三琴弦17最原始和真实的声音,可以使得在演奏过程中,琴弦的音色最大程度的保持。

抵接侧2是整个贴合在琴膜琴膜上,因此可以较好的减小琴膜受到本体1的压强作用力大小,较好的防止了琴膜发生形变,其中由于大中小三种型号的三弦琴中,大三弦琴的琴膜面积最大,因此本弦支撑马尤其适用于大型号的三弦琴(实际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在中小两种三弦琴中),适用于大型号的三弦琴的原因是,大型号的三弦琴琴膜面积较大,如此相同面积的抵接侧2抵触到琴膜上时,占用琴膜面积的比例就较小,本体1对琴膜振动产生的影响也越小。

同时,当琴腔14所处的环境中湿度较高时,比如沿海城市或者在雨季等情况下,琴腔14上的琴膜会由于湿度较大而显得相对松,此时本体1抵触到琴腔14的琴膜上,由于在琴弦与琴膜之间夹入了本体1,如此琴弦能够通过本体1施加给琴膜一个张力,并使得琴膜能够保持一个张紧的状态,琴膜的声音也可以正常的发出。

当抵接侧2抵触到琴腔14的琴膜上的时候,同时位于本体1两侧的支撑部8也贴合在琴膜上,此时通过支撑部8,本体1就加大了与琴膜之间的接触总面积,不仅减小了琴膜受到的压强大小,同时两侧的支撑部8还能够提供一个支撑,提高本体1位置的稳定性。

通过副撑马24和本体1同时对琴弦进行支撑,并且副撑马24和本体1分别位于琴腔14长度方向上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处,如此本体1更为靠近腔后端21的位置,可以更好的将琴弦撑起;其中本体1将琴弦撑起后,本体1处的第二琴弦16与第一琴弦15和第三琴弦17之间的高度差更大,然后依次减小,本体1更靠近腔后端21可以使得弓毛19更方便的区别作用到不同的琴弦上,同时又不影响到琴膜的正常振动发声。

实施例2

一种弦支撑马,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本体1为等腰三角形,所述抵接侧2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减质槽7,减质槽7减轻了本体1的质量,进一步的提高了本体1位置固定的便捷性,而且由于减质槽7是多个且均匀的分布在抵接侧2的,因此也可以较好的减小琴膜受到的压强大小。所述本体1到所述腔前端20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本体1到所述腔后端21之间的距离相等,即本体1位于琴腔14的中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