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设备、散热装置及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17411发布日期:2024-05-10 23:56阅读:9来源:国知局
降噪设备、散热装置及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储能,尤其涉及一种降噪设备、散热设备及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储能装置成为了新能源领域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但是现有的储能装置仍存在噪音较大的问题,对周围环境具有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降噪设备、散热装置及储能装置,能够减少噪音影响。

2、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噪设备,包括框体以及降噪组件,框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降噪设备设置于容纳腔内且具有连通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通道。

3、在上述方案中,由于降噪组件具有连通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通道,因此降噪设备能够在满足空气等气体在外界环境与散热装置之间导通需要的同时,将空气流动所产生的至少部分噪音吸收,从而降低噪音外泄带来的影响。

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形成于第一容纳腔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通道的至少部分用于引导气体沿相对第一方向倾斜的方向流动。

5、在上述方案中,能够提高降噪设备的降噪能力。具体地说,在不考虑降噪组件的前提下,气体在降噪设备内的最短传播路径是沿第一方向移动离开降噪设备。而由于通道的设置,气体会沿相对第一方向倾斜的方向流动,从而使得气体在降噪设备内的传播路径增大,气体与降噪组件之间的接触增多,降噪组件能够吸收更多风噪,从而进一步降低噪音外泄影响。

6、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多个子通道,至少部分不同子通道的延伸方向不同且均与第一方向相交。

7、在上述方案中,通道包括多个子通道,不同子通道的延伸方向不同且均与第一方向相交,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大气体在通道内的传播路径,使得降噪组件能够进一步吸收噪音能量,减少噪音外泄。

8、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子通道关于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对称设置。

9、在上述方案中,通道内的全部子通道的延伸方向均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从而增大气体的传播路径,降低噪音外泄。同时这种设计使得通道结构规范化,降低降噪组件中通道的制备难度,有利于降噪设备的大规模生产制造。

10、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组件包括多个通道,多个通道沿第二方向依次布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

11、在上述方案中,通道的数量设置有多个,气体气流可以通过多个通道离开降噪设备,以此增大气流流量。并且每个通道均能对气体起到降噪效果,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降噪设备的降噪效果,降低噪音外泄影响。

12、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组件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降噪板,相邻两个降噪板间隔设置以形成通道。

13、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多个降噪板间隔设置,从而同时满足气体导通需要以及降噪需要。相较于其他方案,无需通过挖孔等操作形成通道,可以简化降噪设备的制作难度以及制备工序,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制造。

14、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板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以及设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的第一吸收层,第一吸收层用于吸收噪音。

15、在上述方案中,降噪板同时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以及第一吸收层,第一吸收层起到噪音吸收作用,从而减少噪音外泄。第一板体以及第二板体主要起到对第一吸收层位置的限制,确保第一吸收层不会在气流作用下发生位置偏移,整体结构简单可靠。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中至少一者上设置有微孔结构。

17、在上述方案中,微孔结构贯穿第一板体,第一吸收层与通道能够通过微孔结构实现连通,噪音能够通过微孔结构传播至第一吸收层,使得第一吸收层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噪音的吸收作用,提高降噪组件的降噪效果。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吸收层包括玻璃纤维、气凝胶以及隔音棉中的至少一者。

19、在上述方案中,玻璃纤维、气凝胶以及隔音棉均能起到吸收噪音的作用,其中玻璃纤维具有一定的散射作用,并且能够将噪音的能量在玻璃纤维内部转换为热能,从而实现对噪音的高效吸收,降低噪音外泄风险。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包括围设在降噪组件周侧的内框、位于内框远离降噪组件一侧的外框,以及设与内框与外框之间的第二吸收层,第二吸收层用于吸收噪音。

21、在上述方案中,框体内包括有第二吸收层,降噪设备除了可以通过降噪组件实现对噪音的吸收外,还可以通过框体内的第二吸收层实现对噪音的吸收,进一步强化降噪设备对噪音的吸收能力,降低噪音外泄的影响。

22、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框上设置有微孔结构。

23、在上述方案中,由于微孔结构设置在内框上,因此第而吸收层与通道能够通过微孔结构实现连通,噪音能够通过微孔结构传播至第一吸收层,使得第二吸收层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噪音的吸收作用,提高降噪组件的降噪效果。

24、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设备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开口一侧的密封结构,密封结构将容纳腔与待降噪件密封连接。

25、在上述方案中,待降噪件的表面通过密封结构与容纳腔密封连接,密封结构的存在能够减少在容纳腔以及待降噪件内部之间流动的气体发生泄漏的概率,同时框体、降噪组件以及密封结构的连接配合能够对进入待降噪件或从待降噪件排出的气体起到导流作用,使得气体会沿通道的延伸路径进入或离开待降噪件,降低该气体与其他气流发生紊流的风险,进一步降低风噪影响。

26、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结构具有相对的两端,其中一端向内凹陷形成凹槽结构并连接于框体,另一端用于与待降噪件抵接。

27、在上述方案中,有利于实现待降噪件与降噪设备的快速分离,从而及时对降噪设备进行维护更换,确保降噪设备对待降噪件的长期降噪效果。

28、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设备还包括百叶窗,百叶窗连接于框体并覆盖第二开口。

29、在上述方案中,第二开口处设置了百叶窗,百叶窗可以通过粘接、焊接以及螺栓连接等方式与框体相连。百叶窗的设置可以降低灰尘杂质以及雨水等物质进入至降噪设备以及待降噪件内的概率,从而提高降噪设备以及待降噪件的使用安全以及使用寿命。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框体包括在高度方向上位于降噪组件下侧的底壁,底壁中靠近第二开口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

31、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二开口进入至降噪设备内部的灰尘杂质或者雨水等,会在重力因素的影响下掉落至在框体的底壁上。由于底壁靠近第二开口的第一端向下倾斜,因此底壁会形成一个斜坡结构,而位于底壁上的灰尘杂质或者雨水等则会顺着坡度移动并最终从第二开口离开降噪设置,从而降低灰尘杂质或者雨水等在降噪设备以及待降噪件中堆积的概率,提高降噪设备以及待降噪件的使用安全以及使用寿命。

32、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设备还包括套设在框体外的安装框,降噪设备通过安装框连接于承载件。

33、在上述方案中,降噪设备能够通过安装框与承载件连接固定,能够减少降噪设备与承载件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承载件与降噪设备之间的相互影响,降低承载件自身振动等因素对降噪设备产生的影响,确保降噪设备的降噪可靠性。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安装框在框体上的位置可调设置。

35、在上述方案中,安装框设置为位置可调,使得降噪设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应用于不同待降噪件以及承载件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以及适用性

3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水冷设备以及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降噪设备,水冷设备具有进气端和排气端,降噪设备设置在进气端和排气端中的至少一者。

37、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端和排气端均设置有降噪设备。

38、在上述方案中,多个降噪设备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降噪能力,具体地说,各降噪设备除了能够减少水冷设备对应位置产生的噪音外,还能够对进入或离开水冷设备的气体起到导流效果,减少进气端位置处的气体以及排气端位置处的气体发生紊流的概率,从而减少因风场紊乱所产生的风噪,进一步提高对水冷设备的降噪能力。

39、在一些实施例中,水冷设备包括设置于排气端的多个风扇以及阻挡结构,阻挡结构用于将相邻两个风扇的叶片间隔开。

40、在上述方案中,阻挡结构的设置能够减少相邻风扇产生气流发生混合的概率,降低发生风场紊流的可能,在降低风噪的同时,还可以确保各风扇所起到的散热效果。

41、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结构包括环绕风扇的套筒结构。

4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套筒结构的设置可以确保对应风扇所产生的气流沿特定路径进行传播,从而降低相邻风扇产生的风场发生紊流的风险,降低风噪影响。

43、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结构包括设置在相邻两个风扇之间的挡板结构。

44、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相邻风扇之间设置挡板结构,从而降低单个风扇产生的风场转移至相邻风扇对应位置处的概率,降低发生风场紊流的可能,满足降噪需要。

45、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相邻两个风扇的转向相反。

46、在上述方案中,至少部分相邻两个风扇之间的转向设置相反,使得相邻两个风扇产生的机械振动能够相互抵消,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噪音,提高周围用户的体验。

47、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水冷设备外表面的减震器。

48、在上述方案中,水冷设备可以通过减震器与其他物体接触,减震器的设置能够起到振动过滤的效果,降低水冷设备的振以及由振动带来的噪音影响。其中,减震器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等方式与水冷设备连接固定。

49、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箱体、电池以及散热装置,电池容纳于箱体内,散热装置为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散热装置,散热装置设置在箱体内。

50、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上设置有通孔,降噪设备至少部分位于通孔内,水冷设备通过降噪设备与外界连通。

51、在上述方案中,水冷设备能够借助降噪设备与外界连通,降噪设备能够对进入水冷设备内或从水冷设备内排出的气体起到导流作用,在确保水冷设备能够实现与外界环境换气需要的同时,降低风场紊流的概率,降低噪音影响。

52、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