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2062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辆用灯具,更详细地,涉及以透光性树脂为材料一体形成镜片和灯体、并在该灯体的外侧表面设有反射层的车辆用灯具。
历来在汽车等车辆所使用的车辆用灯具中,采用着这样的技术以透光性树脂为材料,通过吹塑成形等工艺,一体形成该车辆用灯具的灯体,以及使来自设于该灯体灯室内光源的光透过并向外射出的(前)镜片。
在该技术中,在灯体上形成使来自光源的光反射的反射层时,一般情况下,采用被称为“浸涂”的浸渍法,在灯体内侧面上涂布形成反射层。
该浸渍法将在灯体后顶部开设形成的光源安装孔用作涂料浸渍口,将整个灯体浸渍在涂料中后向上拉起,使涂料附着在灯体内表面一侧,使该附着涂料干燥而形成反射层。
由该方法形成的反射层因为形成在比灯体构件更靠近光源的一侧,所以,不会因灯体构件的影响而受到光损失,故在高效反射来自光源的光这一点上是理想的。
但是,在镜片和灯体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灯体内侧面由于镜片和灯体构件而基本处于关闭状态,所以,要在灯体内侧面侧进行涂布而形成反射层,工序、结构必然复杂,只能通过费工时的上述浸渍法进行,尚需改进。
因此,设想在透明灯体的外侧形成反射层的技术。
但是,要在灯体的外侧形成反射层,又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安装到车辆上时会因与工具相碰等原因,反射层容易受损伤及剥离;来自光源的光要经过灯体构件后到达反射层,故必须相应提高反射层的反射效率。
即,上述反射层剥离的问题及提高反射层的反射效率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镜片和灯体一体形成的车辆用灯具在市场上的普及。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在反射层的更外侧形成保护膜,来有效保护在灯体外侧形成的反射层,并且改进反射层本身的结构以提高光反射效率,从而提供镜片和灯体一体形成的车辆用灯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手段。
在权利要求1中,一种以透光性合成树脂为材料、通过吹塑成形等一体形成有镜片和灯体的车辆用灯具,在所述灯体的外表面,涂布形成有将来自设于所述灯体内部光源的射出光反射到前方用的反射层。
采用该手段,因为是在灯体的外侧表面涂布形成反射层来设置反射层的,所以,镜片和灯体一体形成的车辆用灯具的反射层的形成作业变容易。
权利要求2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层的表层形成保护膜层。
采用该手段,由于存在保护膜层,所以,能防止灯体外侧形成的反射层因安装到车辆上时与工具相碰等而受损伤或发生剥离,并且耐气候性提高。
在权利要求3中,用铝涂料形成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射层。
采用该手段,反射层中所含的铝颜料使来自光源的光向灯体内侧方向反射。
在权利要求4中,使混合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铝涂料中作为颜料成份的铝粉末淀积在所述灯体的外表面而形成反射面。
采用该手段,铝粉末在反射层内不是处于分散或浮游状态,而是淀积在灯体构件的外表面形成反射面,所以,透过灯体构件射入的光立即被反射,光损失减少。
在权利要求5中,由形成为薄片状的铝片构成权利要求4所述的铝粉末。
采用该手段,因为形成为薄片状的铝片定向淀积在灯体外表面,所以,能形成均匀且平滑的反射面,可抑制光散射,提高正反射率。
简单说明一下附图。


图1所示为镜片与灯体一体形成的、本发明的成形体的整体立体图。
图2所示为插有光源状态下的、上述成形体的纵方向剖视图。
图3(A)所示为形成有反射层和保护膜层的成形体的灯体构件周边S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B)所示为作为颜料含在该反射层中的片状铝片的放大图。
图4(A)所示为灯体构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其采用的反射层是在用作涂料颜料的粒状铝粉末以浮游状态形成的。
图4(B)所示也为灯体构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其采用的反射层是在用作涂料颜料的粒状铝粉末以分散的状态形成的。
图5中按铝颜料的不同状态列出了反射层的光反射效率的调查数据。
另外,10表示淀积有片状铝片的反射层,11表示含有浮游状态的粒状铝粉末的反射层,12表示含有分散状态的粒状铝粉末的反射层,101表示淀积的片状铝片,111表示浮游状态的粒状铝粉末,121表示分散状态的粒状铝粉末。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较佳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1所示为镜片与灯体一体形成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整体立体图;图2所示为形成有反射层和保护膜层的车辆用灯具的纵方向剖视图;图3(A)所示为该车辆用灯具的形成有反射层和保护膜层的灯体构件S部分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3(B)所示为作为颜料含在该反射层中的片状铝片的放大图;图4(A)所示为灯体构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其采用的反射层是用作涂料颜料的粒状铝粉末以浮游状态形成的;图4(B)所示也为灯体构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其采用的反射层是用作涂料颜料的粒状铝粉末以分散的状态形成的;图5中按铝颜料的不同状态,用表列出了反射层的光反射效率的调查数据。
首先,图1所示符号1表示通过吹塑成形等将镜片2和灯体3一体形成的、构成车辆用灯具的成形体。
在此,所谓吹塑成形,是在对合金属模内,用空气压等使型坯或片材膨胀并紧贴在金属模上,同时进行冷却使其固化而形成由中空体构成的成形体的方法。又,构成车辆用灯具本体的成形体1的一体形成方法并不限于吹塑成形。
构成车辆用灯具本体的成形体1因为是用透光性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所以,在一体成形工序结束的时刻,构成该成形体1的镜片2和灯体3形成为整体透明的形态。
另外,图1所示符号9是为了在灯室8的内外之间起呼吸作用而设于灯体3侧的空气孔,利用了成形体1吹塑成形时的送风供给孔。
一体成形后的成形体1接着进入反射层10的形成工序。该工序是用喷雾器6等将涂料7喷涂在灯体3的外表面301上,并在干燥炉内干燥规定时间,从而形成反射层10的工序。
在该反射层形成工序中所形成的反射层10起着使光源射出的光反射的作用,即,经插座14在光源安装部4的内侧所形成的光源插装孔5内设有面对灯室8内的光源15,从该光源15射出的光P0透过包围该光源15周边的透明灯体3构件的层之后,被该反射层10的反射面103反射,再次透过灯体3构件的层之后,向灯室8内的方向反射(参照图2)。
此时,在该反射层的更外侧,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有保护膜层13。该保护膜层13的作用是,当安装到车辆上时,不会发生因与工具相碰等使反射层10受损伤及剥离,同时提高耐气候性。
以下详细说明灯体3及反射层10的具体构成(结构)。
上述反射层形成工序是将成形工序结束后的成形体1上下倒置,用喷雾器6等从灯体3的上方喷涂涂料7。
涂料7使用在使树脂(丙烯酸硅系树脂等)和干性油加热熔解等形成的清漆102中混入了作为颜料的薄片状铝片101的铝涂料(有时也称为铝颜料)。因为由铝涂料形成的反射层的反射效率良好。
另外,薄片状的铝片101(参照图3)一般是在聚酯薄膜上蒸镀铝之后,从该聚酯薄膜上剥离该薄膜的铝蒸镀部分(铝箔)并加以粉碎而形成的。
如果从灯体3的上方喷涂上述铝涂料,则相对清漆102比重较大的铝片101以重合状态定向淀积在灯体3的外表面301上,形成均匀且平滑的反射面103。
此外,为了使铝片101均匀地扩展到灯体3的整个外表面301,并使铝片101可靠淀积在该外表面301,在铝片101中混入使其具有“润湿性”的添加剂,并为了使下沉的铝片101紧贴于灯体3的外表面301,添加规定的结合(coupling)剂,就可以更可靠地形成均匀的反射面103。
如图3所示,从光源15(参照图2)射出的光P0透过灯体3构件,入射至在灯体3与反射层10的界面与形成的反射面103,向灯室8内(前方的镜片2方向)射出反射光P1。
另外,当铝片101的厚度D不到0.01μm时,光P0会透过形成反射面103的铝片101,所以会使正反射率(中心光度)下降。
此外,如果厚度D在0.6μm以上,则因为淀积的层叠的铝片101之间产生过多的间隙,所以从形成均匀的反射面103的角度来看并不理想。因此,铝片101部分的厚度D的理想范围为0.01μm-0.6μm。
此时,通过适当调整由清漆102中混合的铝片101构成的铝颜料的混合比,或者选择适当比重的清漆102,使铝颜料(比重2.6)更容易沈降,就能在淀积于灯体3外表面的铝片101的上层,形成一定的清漆102的层。
此时,因为省略了保护膜层13的形成工序,所以,整个反射层形成工序可以简化。又,清漆102的量从不使亮度下降的角度出发,最好尽量少量。
如图4(A)所示,当由形成为粒状的铝粉末111构成铝涂料,并由该铝涂料形成反射层11时,铝粉末111上浮集中在清漆112的表层部分,在远离灯体3的位置即反射层11的表层周边,形成反射面113。
因此,到达该反射面113的光P0及反射光P2因透过清漆层112,故相应增加了这部分光的损失。而且,因为反射面113有凹凸不平滑,容易引起光散射,导致正反射率减小,所以作为反射层并不理想。
此外,同样由粒状铝粉末121构成的铝颜料,因为该铝粉末121与清漆122之间的成分的关系,有时会分散在该清漆122中(参照图4(B))。
此时,因为未形成平坦的反射面,光P0入射到各铝粉末121的表面,所以散射光P3增多,正反射率大幅度下降。因此,作为反射层并不理想。
又,粒状的铝粉末111、121通过将铝箔与硬脂酸之类的脂肪系润滑剂一起用捣锤或球磨机进行粉碎而形成。
在此,用规定的反射率计测定铝颜料在不同状态下的反射层10、11、12的各正反射率、漫反射率及全反射率,并参照比较各测定数据的图(表)5,看看其反射特性。
从该图可知,粒状铝呈浮起状态的反射层11及呈分散状态的反射层12的正反射率(中心光度)分别为45%、12%,与片状铝片淀积在灯体3上的反射层10的正反射率68%相比较低。
此外,反射层11、12的漫反射率分别为22%、39%,而反射层10的漫反射率为7%,极低。
还有,反射层11、12的全反射率分别为67%、51%,而反射层10的全反射率为75%,很高。
从以上的测定数据可知,将片状铝片101用作铝颜料的涂料,并且使该铝片101可靠地定向淀积在灯体外表面301、从而在该灯体外表面301形成有反射面103的反射层12,具有这样显著的特性使从光源15射出的光不会有大的光损失,高效进行正反射。
若采用本申请公开的发明,当通过吹塑成形等手段一体形成镜片和灯体,形成构成车辆用灯具本体的成形体时,因为不是在关闭的灯体内表面而是在灯体外表面形成反射层,所以,不必采用费工时的浸渍法,反射层形成工序简化,作业性能提高。
此外,灯体外表面的反射层通过在该反射层的表面设置保护膜层,可有效防止来自外部的损伤(剥离),并能提高耐气候性。
还有,通过由形成为片状的铝片构成铝颜料,并用混合有该铝颜料的铝涂料形成反射层,铝片定向淀积在灯体外表面,就能形成均匀且平滑的反射面。
因此,从光源射出的光能高效反射至镜片侧前方,故增加了从镜片射向前方的光量,前方照射范围内的视认性提高,同时发光部的亮度提高,前方视野的视认性大幅度提高。
权利要求
1.一种以透光性合成树脂为材料、通过吹塑成形等方法一体形成镜片和灯体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灯体的外表面,涂布形成有将来自设于所述灯体内部的光源的射出光向前方反射用的反射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射层的表层形成有保护膜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由铝涂料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作为颜料成份混合在所述铝涂料中的铝粉末淀积在所述灯体的外表面而形成反射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粉末由形成为薄片状的铝片所构成。
全文摘要
通过提高形成在灯体外侧的反射层的光反射效率,提供一种适合实际实施的、镜片和灯体一体形成的车辆用灯具。在以透光性树脂为材料、镜片2和灯体3一体形成的车辆用灯具1中,在所述灯体3的外侧表面301上,涂布形成将来自设于所述灯体3内部的光源15的射出光PO向前方反射的反射层10。
文档编号F21V3/04GK1268642SQ0010409
公开日2000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1999年3月26日
发明者间部三千广, 中村浩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