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极射线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755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阴极射线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阴极射线管装置,特别涉及装有可以补偿动态象散电子枪的阴极射线管装置。
一般来说,如图1所示,彩色显象管11有由屏盘10和与该屏盘一体接合的锥体14组成的外壳,在该屏盘10的内表面上,形成发射蓝、绿、红光的带状或点状的三色荧光层组成的荧光屏即靶12,安装与该荧光屏12对置在其内侧形成多个孔的荫罩13。另一方面,在锥体14的管颈15内配置发射三束电子束16B、16G、16R的电子枪17。而且,利用在锥体14外侧安装的偏转系统19产生的水平和垂直偏转磁场来偏转从电子枪17发射的三束电子束16B、16G、16R,并朝向荫罩13,利用通过荫罩13的电子束16B、16G、16R,水平及垂直地扫描荧光屏12,显示彩色图象。
在这样的彩色显象管中,特别配有一字形结构的电子枪17,发射由通过同一水平面的中心电子束16G和其两侧的一对侧边电子束16B、16R组成的一列配置的三束电子束16B、16G、16R。此外,使形成电子枪主透镜部分的低压侧栅极的侧边电子束通孔与高压侧栅极的侧边电子束通孔偏心,其结果,三束电子束被聚焦在荧光屏的中央,利用偏转系统19产生枕形水平偏转磁场和桶形垂直偏转磁场,使上述一列配置的三束电子束16B、16G、16R在整个画面上自聚焦的自会聚方式一字形彩色显象管被广泛使用。
在自会聚方式一字形彩色显象管中,通过这种非均匀磁场的电子束接受非点象差,例如,如图2A所示,因枕形磁场1的作用电子束2接受由箭头3H、3V所示方向的力,其结果,如图2B所示,在荧光屏周边部分上,电子束的电子束点4就会失真。该电子束接受的偏转象差是因电子束在垂直方向上达到过聚焦状态造成的,在垂直方向上产生大的晕圈5(污点)。电子束接受的偏转象差是显象管越大就越大,此外,偏转角越大偏转象差就越大,使荧光屏周边部分清晰度明显劣化。
在特开昭61-99249号公报、特开明61-250934号公报和特开平2-72546号公报中披露了解决这种偏转象差产生的清晰度劣化的方法。这些电子枪基本上都如图3所示那样,由第一栅极G1~第五栅极G5构成,沿电子束的前进方向,形成电子束产生部分GE、四极透镜QL、最终聚焦透镜EL。如图4A和4B所示,在分别相邻的栅极G3、G4的对置面上设有各三个非对称的电子束通孔7B、7G、7R、8B、8G、8R,形成各电子枪的四极透镜QL。
利用该四极透镜QL和最终聚焦透镜EL与偏转系统的磁场变化同步变化,向画面周边偏转的电子束利用偏转磁场可补偿接受偏转象差的明显失真。这样一来,可以在整个画面上获得良好点。
但是,即使设置这种补偿部件,在因偏转系统产生的偏转象差强大时,尽管可消除电子束点的一部分晕圈,但不能补偿电子束点的横向压扁现象。为了补偿这种横向压扁现象,不仅必须补偿四极透镜QL产生的偏转象差,而且必须与偏转磁场同步补偿电子束产生部分中的电子束形状。
对于这样的彩色显象管装置来说,有USP4319163和特开平8-87967等。在这些公报披露的彩色显象管装置中,将第二栅极分割成两部分,该第二栅极的第一栅极侧的栅极有圆形的电子束通孔,第二栅极的第三栅极侧的栅极有长形孔的电子束通孔。在该显象管的电子枪中,在改变主透镜的聚焦状态的同时,对第二栅极的第三栅极侧的栅极施加与偏转装置的偏转电流同步的动态电压。这样的彩色显象管装置,在产生电子束的三电极部分中,电子束与偏转装置的偏转电流同步,进行动态控制,同时改变在主透镜和主透镜上配置的四极透镜的聚焦状态。因此,按照这样结构的电子枪,与改变主透镜的和主透镜附近配置的四极透镜的聚焦状态的以往的动态聚焦电子枪相比,电子束可以消除横向压扁现象,可以将电子束更合适地聚焦在荧光屏的周边部分上。
但是,在上述公报披露的彩色显象管装置中,必须施加来自彩色显象管装置外部中间电位的聚焦电压,此外,必须施加以该中间电位的聚焦电压为基准与上述偏转装置的偏转电流同步增加的动态聚焦电压,在第二栅极的第一栅极侧的栅极施加的低电位加速电压,以低电位的加速电压为基准与第二栅极的第三栅极侧的栅极上施加的上述偏转装置的偏转电流同步增加的动态聚焦电压。
这样的电子枪与进行通常动态聚焦的彩色显象管装置使用的电子枪相比,必须重新施加以低电位加速电压为基准的与上述偏转装置的偏转电流同步增加的动态聚焦电压,必须重新设置对芯柱部分供给电压的引线。因此,存在因该引线增加导致耐压特性下降的可能性,在可靠性上有问题。此外,在彩色显象管装置中,由于该引线的增加,必须再次设计芯柱部分。此外,对于供给电压的驱动装置来说,必须重新追加用于产生新的动态电压的电路,在这方面存在成本增加的问题。
如上述那样,自会聚一字形彩色显象管因偏转系统产生的偏转磁场为非均匀磁场,所以电子束接受该偏转磁场的非点象差,画面周边部分的电子束点失真。因此,使画面周边部分的清晰度明显劣化。
作为解决这种因偏转象差造成的清晰度劣化的方法,有动态聚焦方式的电子枪,它通过对形成电子枪最终聚焦透镜的栅极施加与偏转磁场变化同步变化的电压,在最终聚焦透镜附近形成四极透镜的结构,可补偿电子束接受非均匀偏转磁场产生的偏转象差。但是,在该动态聚焦方式的电子枪中,即使消除电子束点的晕圈,也不能补偿电子束点的横向压扁。因此,存在不能充分提高画面周边部分清晰度的问题。
作为提高上述画面周边部分清晰度的彩色显象管,在与偏转磁场变化同步,改变主透镜的聚焦的同时,也用电子束产生部分补偿电子束的形状。但是,这样的彩色显象管必须增设用于将低电位加速电压中与偏转磁场同步变化的电压重叠的动态电压供给芯柱的引线,因引线的增加芯柱的耐压特性有劣化的可能性,存在可靠性问题。此外,必须重新设计芯柱。而且,就供给电压的驱动电路来说,也必须重新设计供给动态电压的电路,存在导致成本上升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配有不必进行芯柱引线的增设,使电子束点的形状良好,使整个画面的清晰度良好的电子枪的阴极射线管装置。
按照本发明,在阴极射线管中,配有包括电子束产生部分和将电子束产生部分的至少一束电子束聚焦在靶上的多个栅极形成的主电子透镜部分的电子枪,以及产生磁场,将该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偏转在靶上,用该偏转的电子束扫描画面的偏转系统;利用从第一栅极至第四栅极构成生成电子束的电子束形成部分,利用多个栅极形成主透镜,所述电子束形成部分的第一栅极具有板状电极的结构,在管外被接地或仅供给负电位,第二栅极为板状电极,利用管内配置的电阻器与第三栅极连接,对第二栅极供给约600v~800v左右的加速电压,该电压通过管内配置的电阻器供给第三栅极,对第四栅极施加以约7~9kV左右的中间电位聚焦电压为基准与所述偏转装置的偏转电流同步的电压变化的电压。而且,在第二栅极、第三栅极之间形成非对称透镜。
或者,在上述结构中,上述第三栅极的上述第二栅极侧电子束通孔部分中具有突出的构造。
而且,在用所述电阻器连接的至少一个电极和与该电极靠近配置的施加动态变化电压的至少一个栅极之间配置介电常数εs为1以上的电介质。
此外,用所述电阻器连接的至少两个栅极的至少其中一个电极未被支撑固定在支撑固定电子枪栅极的绝缘支撑体上,而利用所述介电常数εs为1以上的电介质被支撑固定在靠近该第二电极的施加动态变化电压的至少一个栅极上。
而且,当然按不对电子束通过产生影响那样来配置上述结构的电介质Ci,此外,该电介质Ci选择具有实质上没有温度依赖性那样的材料。
利用这样的结构,在第三栅极上对第四栅极供给的动态电压的一部分利用第二栅极和第三栅极间的静电容量、第三栅极和第四栅极间的静电容量来静电分割并供给,在第二栅极和第三栅极之间产生电位差,具有非轴对称透镜的作用。此外,由于第二栅极和第三栅极及第四栅极之间的电压同时与偏转磁场同步扩大,所以在第二栅极至第四栅极之间,圆筒透镜成分也同时增强,消除了第二栅极和第三栅极间水平方向的发散作用,具有有助于垂直方向聚焦的作用。
在三电极部分内,通过产生这样的作用,随着偏转磁场的增加,电子束的垂直方向的物点径增大,此外,由于极端地增大水平方向的发散角,所以不会因水平方向的电子束的扩大而导致主透镜部分的象差增大,产生水平方向的物点径缩小的效果,由此,与以往的电子枪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消除画面周边部分的横向压扁现象,可以将电子束更合适地聚焦在荧光屏的周边部分上。
而且,在电子枪内部,由于可以在第二栅极和第三栅极间产生电位差,所以不必重新施加以低电位加速电压为基准的与上述偏转装置的偏转电流同步增加的动态电压(Vd22),不必重新设置进行芯柱部分电压供给的引线。因此,可以避免因引线增加造成的耐电压特性下降等涉及可靠性的问题。此外,在彩色显象管装置中,不必进行因该引线增加导致的芯柱部分的再设计,同时在供给电压的驱动装置中,不必重新追加用于形成动态电压的电路,因此,在这方面没有增加成本的问题,可以容易地获得高品质的阴极射线管。
图1是示意表示普通彩色显象管结构的剖面图。
图2A是说明自会聚一字形彩色显象管的枕形水平偏转磁场对电子束的影响的说明图。
图2B是表示画面周边部分的电子束点形状的说明图。
图3是用于说明的以往的彩色显象管中装入的电子枪结构的电子枪的示意剖面图。
图4A是示意地表示构成图2所示电子枪的第三栅极的第四栅极侧的电子束通孔的平面图。
图4B是示意地表示构成图2所示电子枪的第四栅极的第三栅极侧的电子束通孔的平面图。
图5A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彩色显象管的电子枪结构的水平剖面图。
图5B同样是示意地表示图5A所示的电子枪结构的垂直剖面图。
图6A是示意地表示图5A和5B所示的电子枪的第三栅极的电子束通孔的平面图。
图6B是示意地表示作为图5A和5B所示的电子枪的第六栅极的其第七栅极侧的电子束通孔的平面图。
图6C是示意地表示作为图5A和5B所示的电子枪的第七栅极的其第六栅极侧的电子束通孔的平面图。
图6D是示意地表示图5A和5B所示的电子枪的第八栅极的板状电极的电子束通孔的平面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彩色显象管中装入的电子枪结构的垂直剖面图。
图8A和图8B分别是示意地表示具有与图7所示的电子枪的不同形状的第三栅极的斜视图。
图9A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彩色显象管中装入的电子枪结构的水平剖面图。
图9B同样是示意地表示图9A所示的电子枪结构的垂直剖面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彩色显象管中装入的电子枪结构的垂直剖面图。
以下,参照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彩色显象管。
图5A和图5B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彩色显象管电子枪的水平和垂直剖面图。图5A和5B所示的电子枪装入具有图1所示的普通结构的彩色显象管的管颈15中。就彩色显象管的结构来说,作为以往技术,由于参照图1进行过说明,所以将参照图1和参照对图1的说明。
图5A所示的电子枪配有在产生电子束的水平方向上一列配置的三个阴极KB、KG、KR和加热这些阴极KB、KG、KR的三个热丝(图中未示出)。在该电子枪中,按顺序配置第一栅极G1、第二栅极G2、第三栅极G3、第四栅极G4、第五栅极G5、第六栅极G6、第七栅极G7、中间电极GM、第八栅极G8、会聚杯C,这些电极由绝缘支撑体(图中未示出)支撑固定。
在电子枪附近,设有图5A所示那样的电阻器R,其一端A通过会聚杯C与第八栅极G8连接,其另一端D通过电阻器22在管外被接地,其中间点B与中间电极GM连接。将对第八栅极供给的电压的50%~70%左右的电压供给该中间电极GM。
第一栅极G1是薄板状电极,设置穿过允许电子束16R、16B、16G通过的直径小的三个电子束通孔。第二栅极G2同样也是薄板状电极,设置穿过允许电子束16R、16B、16G通过的直径小的三个电子束通孔。
第三栅极G3也由同样板厚度的薄的一体结构的板状电极构成,在该栅极G3中,如图6A所示,一列配置地形成与阴极KB、KG、KR对应的长形的三个非圆形电子束通孔25R、25G、25B。
再有,在所述第二栅极G2和第三栅极G3中,设置穿过可在这些栅极之间形成非对称透镜的非对称的电子束通过孔。
第四栅极G4与一个杯状电极和厚板电极组合,在第三栅极G3侧,设置穿过比第二栅极G2的电子束通孔直径稍大的三个电子束通孔,此外,在第五栅极G5中,设置穿过直径大的三个电子束通孔。
第五栅极G5有对接两个杯状电极的解放端,设置穿过分别与第四栅极G4的第五栅极G5侧的电子束通孔大致相同大小的三个电子束通孔。
第六栅极G6由电子束通过方向上长的两个杯状电极和板状电极构成,在第七栅极G7侧,设置穿过如图6B所示的长形形状的三个电子束通孔26R、26G、26B。此外,第七栅极G7由板状电极、杯状电极和厚板电极构成,在与第六栅极G6对置的板状电极中,设置穿过如图6C所示的横长形状的电子束通孔,在与中间电极GM对置的厚板电极上,设置穿过三个直径大的电子束通孔27R、27G、27B。
中间电极GM是设置穿过三个直径大的电子束通孔的厚板电极,第八栅极G8有如图6D所示的结构,按设置穿过三个直径大的电子束通孔28R、28G、28B的电极、按三个一字方向横长度设置穿过直径大的三个电子束通孔的板状电极、设置穿过三个电子束通孔的对接解放端的两个杯状电极的顺序来配置。此外,在会聚杯C的两个杯状电极中,一列配置地形成分别三个电子束通孔。
而且,在图5A和5B所示的电子枪中,对三个阴极KB、KG、KR供给约100~150V左右的电压Ek,第一栅极G1被接地。对第二栅极G2和第四栅极G4供给约600~800V左右的电压Ec2,利用管内配置的电阻器对第三栅极G3通过电阻器21供给同样的电压。对第四栅极G4和第七栅极G7供给以约6~9KV左右的聚焦电压Ec7为基准的与所述偏转磁场同步的交流电压,对第六栅极G6供给约6~9KV左右的聚焦电压Ec6。对第八栅极G8施加约25~30KV左右的阳极电压b,此外,对中间电极GM施加利用上述电阻器R分压对第八栅极G8供给的电压Eb的其50~70%左右的电压。因此,在第七栅极G7、中间栅极GM、第八栅极G8之间形成扩张电场型的主透镜。
利用这样的结构,利用第二栅极G2和第三栅极G3间的静电容量及第三栅极G3第四栅极G4间的静电容量进行静电分割,通过该静电容量把供给第四栅极G4的动态电压的一部分供给第三栅极G3,在第二栅极G2和第三栅极G3之间产生电位差,形成非轴对称透镜。
通过形成该非轴对称透镜,在产生电子束的三电极部分,使电子束与上述偏转装置的偏转电流同步,可以进行动态控制。而且,与此同时,由于可以改变主透镜和主透镜上配置的四极透镜QL的聚焦状态,所以与改变主透镜和主透镜部分附近配置的四极透镜QL的聚焦状态的以往的动态聚焦电子枪相比,可以消除电子束的横向压扁现象,可以将电子束聚焦在更合适的荧光屏周边部分。
就是说,根据产生的偏转磁场,第二栅极G2和第三栅极G3之间的轴对称透镜具有水平方向上的发散作用和垂直方向上的聚焦作用,此外,同时由于第二栅极G2、第三栅极G3和第四栅极G4间的电压与偏转磁场同步扩大,所以在从第二栅极G2至第四栅极G4之间,圆筒透镜成分也同时增强,大体上消除了第二栅极G2、第三栅极G3间的水平方向的发散作用,具有有助于垂直方向聚焦的作用。
通过在三电极部内产生这样的作用,随着偏转磁场增加,增大垂直方向的物点径,此外,由于没有极端地增大水平方向的发散角,所以不会导致因水平方向的电子束扩大产生的主透镜部分的象差增大,产生减小水平方向物点径的效果,由此,与以往的电子枪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消除画面周边部分的横向压扁现象,可以使电子束更适当地聚焦在荧光屏的周边部分。
而且,在电子枪内部,由于在第二栅极G2、第三栅极G3之间可以产生电位差,所以不必重新施加与低电位的加速电压为基准的上述偏转装置的偏转电流同步增加的动态电压,不必重新设置进行芯柱部分电压供给的引线。因此,可以避免因引线增加造成的耐电压特性下降等涉及可靠性问题。此外,在阴极射线管装置中,不必进行因引线增加的芯柱部分的再设计,同时在进行电压供给的驱动装置中,不必重新追加用于重新形成动态电压的电路,因此,在这方面没有成本增加的问题,可以容易地获得高品质的阴极射线管。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栅极G2与第五栅极G5连接,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7所示,将第六栅极G6分割成第G61栅极和第G62栅极两部分,第五栅极侧的第G61栅极与第四栅极G4连接也可以。而且,通过用电阻器21连接的第三栅极G3与第五栅极G5连接,与第二栅极G2和第三栅极G3之间的静电容量相比,由于可以增大第三栅极G3和第四栅极G4间的静电容量,所以可以更有效地对第三栅极G3重叠动态电压,可以增大第二栅极和第三栅极的电位差。就是说,可以更大地获得三电极部物点径的变化,可以更有效地消除画面周边部分的横向压扁现象。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栅极的形状为薄板状,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8A和8B所示,通过只有电子束通孔的周边采用向第二栅极突出的形状,与第二和第三栅极G2、G3之间的静电容量相比,可以相对地增大第三和第四栅极G3、G4之间的静电容量,可以使本发明的效果显著。
而且,如图9A和9B所示,在第三栅极G3和第四栅极G4之间也可以配置介电常数εs为1以上的电介质Ci。在图9A和9B所示的实施例中,具有第三栅极G3未被支撑固定在支撑固定电子枪栅极的绝缘支撑体上,而被第四栅极G4支撑固定的结构。
通过这样的结构,由于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三栅极G3和第四栅极G4间的静电容量,所以可以使本发明的效果显著。
此外,作为进一步增大第三栅极G3和第四栅极G4间的静电容量的方法,如图10所示,将第六栅极分割成第G61栅极和第G62栅极两部分,第五栅极侧的第G61栅极与第四栅极G4连接,在第三栅极G3和第四栅极G4之间、第四栅极G4和第五栅极G5之间、第五栅极G5和第G61栅极G61之间,也配置电介质Ci。在这样的结构中,将动态电压有效地施加在第三栅极G3上,在第二栅极G2和第三栅极G3之间形成轴对称透镜,可以发挥作用。
当然,上述结构的电介质Ci按不阻止电子束通过那样来配置,此外,带有该电介质Ci的温度依赖性实质上没有问题,即稍微有些变化也可以。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果偏转磁场的频率为f,与第二栅极G2和第三栅极G3连接的电阻的电阻值为R,第二栅极G2和第三栅极G3之间的静电容量为Cb,那么通过设计使π2×f×R≥13×(1-r)其中,r=Ca/(Ca+Cb)成立的电子枪的电极结构,可高效率地形成非对称透镜。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主透镜部分为由一片中间电极构成的扩张电场型的主透镜,但并不限于此,中间电极可以是两片以上的扩张型电场透镜,或可以是普通的双电位型的主透镜、单电位型的主透镜。
如上所述,在至少配有电子枪和偏转系统的阴极射线管中,电子枪带有电子束发生部分和将从电子束发生部分发射的至少一束电子束聚焦在靶上的多个栅极形成的主电子透镜部分,而偏转系统产生将从该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电子束偏转扫描在靶上的磁场,该阴极射线管具有这样的结构,有由第一栅极至第四栅极构成的电子束形成部分,利用包括第四栅极的多个栅极形成主透镜部分,所述电子束形成部分的第一栅极具有板状电极的结构,在管外接地或仅供给负电位,第二栅极为板状电极,利用第三栅极和管内配置的电阻器来连接,对第二栅极供给约600v~800v左右的加速电压,通过管内配置的电阻器在第三栅极间供给该电压,对第四栅极施加以约7~9kV左右的中电位的聚焦电压为基准与所述偏转装置的偏转电流同步的电压变化的电压。而且,在第二栅极、第三栅极之间,具有形成非对称透镜的结构。
或者,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第三栅极的上述第二栅极侧,在电子束通孔部分形成突出结构。
通过这样的结构,对供给第四栅极的动态电压的一部分,由第二、第三栅极之间的静电容量、第二、第四栅极之间的静电容量通过静电分割来供给第三栅极,在第二、第三栅极之间产生电位差,起到非对称透镜的作用。此外,同时由于第二、第三、第四栅极之间的电压在偏转磁场中同步放大,所以在从第二栅极至第四栅极之间,圆筒透镜成分也同时增强,大体消除第二、第三栅极间的水平方向的发散作用,具有有助于垂直方向聚焦作用的作用。
而且,在电子枪内部,由于可以在第二、第三栅极之间可以产生电位差,所以不必重新施加以低电位加速电压为基准的与上述偏转装置的偏转电流同步增加的动态聚焦电压,不必重新设置进行芯柱部分电压供给的引线。因此,可以避免引线增加造成的耐压特性下降等的可靠性问题。此外,在阴极射线管装置中,不仅不必进行因引线增加导致的芯柱部分的再设计,而且在进行电压供给的驱动装置中,也不必重新追加用于重新形成该动态电压的电路,因此,在这方面也没有成本增加的问题,可以容易地获得高品质的阴极射线管,其工业意义重大。
权利要求
1.一种阴极射线管装置,包括电子枪,配有电子束形成部件,是产生并发射至少一束电子束的电子束形成部件,包括阴极和沿从该阴极向电子束行进方向至少顺序配置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连接的电阻;和主聚焦透镜部分,是将该电子束形成部分的电子束聚焦在荧光屏上的至少包括第四和第五电极以及阳极电极的主聚焦透镜部分,第二电极靠近第三电极并与其对置;偏转系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偏转从该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产生用偏转的电子束扫描画面的偏转磁场;第一施加部件,对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过所述电阻施加一定电压,对第三电极施加与所述偏转系统产生的偏转磁场同步变动的动态电压;和第施加部件,对所述第五电极施加中位聚焦电压,对阳极电极施加高位阳极电压,对所述第四电极施加与所述偏转系统产生的偏转磁场同步变动的动态聚焦电压。
2.如权利要求1的阴极射线管装置,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被相互邻接对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和与该第二电极邻接的第三电极之间形成非轴对称透镜。
3.如权利要求1的阴极射线管装置,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间的静电容量相比,该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之间的静电容量大。
4.如权利要求1的阴极射线管装置,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的至少其中一个有突出的电子束开口部分。
5.如权利要求1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和该第二电极靠近配置的施加动态变化电压的第三电极之间配置介电常数εs为1以上的电介质。
6.如权利要求5的阴极射线管装置,所述第二电极利用具有所述介电常数εs的电介质被固定在靠近该第二电极的第三电极上。
7.如权利要求7的阴极射线管装置,所述电介质具有实质上没有温度依赖性的介电常数εs。
8.一种阴极射线管装置,包括电子枪,它配有电子束形成部件,是产生并发射至少一束电子束的电子束形成部件,包括阴极和沿从该阴极向电子束行进方向至少顺序配置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第四和第五电极,第五电极与第二或第三电极连接;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连接的电阻;和主聚焦透镜部分,是将来自该电子束形成部分的电子束聚焦在荧光屏上的至少包括第六和第七电极以及阳极电极的主聚焦透镜部分,第六电极靠近第四电极并与其对置;偏转系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偏转从该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产生用偏转的电子束扫描画面的偏转磁场;第一施加部件,将所述第一电极接地,对所述第二和第三电极通过所述电阻施加一定电压,对所述第四电极施加与所述偏转系统产生的偏转磁场同步变动的动态电压;和第二施加部件,对所述第六电极施加中位聚焦电压,对阳极电极施加高位阳极电压,对所述第七电极施加与所述偏转系统产生的偏转磁场同步变动的动态聚焦电压。
9.如权利要求8的阴极射线管装置,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被相互相邻配置,在所述第三电极和与该第三电极相邻的第四电极之间形成非对称透镜。
10.如权利要求8的阴极射线管装置,与所述第二和第三电极相比,该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静电容量大。
11.如权利要求8的阴极射线管装置,所述第二和第三电极的其中一个有突出的电子束开口部分。
12.如权利要求8的阴极射线管装置,在所述第三电极和与该第三电极靠近配置的施加动态变化电压的第四电极之间配置介电常数εs为1以上的电介质。
13.如权利要求12的阴极射线管装置,所述第三电极利用具有所述介电常数εs的电介质被支撑固定在靠近该第三电极的第四电极上。
14.如权利要求12的阴极射线管装置,所述电介质具有实质上没有温度依赖性的介电常数εs。
15.如权利要求12的阴极射线管装置,所述第三电极通过所述第五电极和所述电阻与第二电极连接。
全文摘要
在阴极射线管装置中,由阴极和多个电极构成产生电子束的电子束产生部分,这些电极中的两个电极G2、G3通过电阻21来连接,对其一个电极G2从管外供给一定电压,对其它相邻的电极G4供给与偏转磁场同步变化的电压。因此,不仅不必进行芯柱引线的增设,而且可以使电子束点的形状良好,可以使整个画面的清晰度良好。
文档编号H01J29/48GK1280379SQ0012229
公开日2001年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12日
发明者木宫淳一, 大久保俊二 申请人:东芝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