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反光杯及装设有该双层反光杯的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4701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层反光杯及装设有该双层反光杯的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层反光杯以及装设有该双层反光杯的手电筒。
背景技术
手电筒作为一种家庭常用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通常,为使射出的光线束集中而明亮,传统的手电筒大多采用弧面型(如呈抛物面状)反光杯,并以聚光照射模式工作。如图1所示,在该以聚光照射模式工作的传统手电筒中,一小灯泡位于一弧形反光杯的聚焦位置,从而可使光线呈平行直线方式反射出去。该方式的优点是光线集中且照射距离远,而其缺点是近距离照射时因光线过于集中而令光线刺眼,使眼睛不适,从而无法近距离长时间使用。因此,市面上又出现了采用散光照射模式的手电筒。如图2所示,该手电筒是通过使小灯泡在反光杯的聚焦位置后移,使发出的光线角度增大,以达到光线散射出去的效果。该手电筒存在的缺陷是,散射出来的光线呈环状射出,射出的光线虽不刺眼,但只有光环所在处有光线,而中央处呈现黑洞,即出现不均匀散射效果,因而仍然会影响眼睛视觉。由此可见,该照射方式并不能解决近距离使用手电筒的需求。
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的手电筒还存在着以下缺陷,即其通常被设计成仅能以一种照射模式工作,因而不能同时适用于近距离和远距离照射。因此,在使用环境以及照明范围、光照度要求等发生变化时,其应用将受到很大限制,且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从而提出一种新型反光杯,其不仅可分别在聚光及散光模式下使用,而且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在散光照射模式下使用时可产生更均匀的平均散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改进的手电筒,其不仅可以很方便地在聚光照射模式和散光照射模式之间自由转换,以同时适用于远距离和近距离照射,而且可真正地发出平均散射光线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近距离使用时的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层反光杯,它由前后两层构成,其中一层呈内凹的弧面形,它构成一弧面型反光杯;另一层则由呈放射状分布的多个多边形表面沿周向围合而成,它构成一多角型反光杯。
优选的是,所述多边形表面围绕着手电筒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
优选的是,所述多边形表面为四边形表面。
优选的是,所述多边形表面的数目为六个。
优选的是,所述双层反光杯的两层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一个整体部件;或者,所述双层反光杯的两层可分别独立成型,然后以组合方式在一起。
另外,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手电筒,它包括有可装设电池的握把、位于握把前端的灯头罩、装设在灯头罩内部的反光杯和灯泡,其中,所述反光杯采用如前所述的双层反光杯,该双层反光杯与灯泡之间可彼此相对移动,以在聚光照射模式和散光照射模式之间转换。
有利的是,所述灯头罩通过一可移动件与握把相连,该可移动件可沿握把移动,从而带动装设在灯头罩上的反光杯相对于灯泡移动。
有利的是,所述可移动件为一可沿着握把进行推拉运动的滑动部件;或者,所述可移动件也可为一可绕握把转动并以螺旋方式前后运动的转动部件。
采用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可相对于灯泡移动的双层反光杯的结构设计,因而可同时提供聚光照射及均匀散射两种功能,从而令使用者可更经济地享受双重的照明效果。另外,由于采用了由多边形平面构成的多角型反光杯,因而有别于传统散射型手电筒的环状散射效果,可真正地发出平均散射光线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近距离使用时的效果。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现有传统手电筒在聚光照射时的光线分布示意图。
图2为现有传统手电筒在散光照射时的光线分布示意图。
图3A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双层反光杯的主视图。
图3B为图3A所示双层反光杯的侧面剖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处于聚光照射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在聚光照射时产生的的聚光效果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处于散光照射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在散光照射时产生的平均散射效果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在聚光照射时的光线分布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在散光照射时的光线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见图3A-3B,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双层反光杯的具体结构。如这些图所示,该双层反光杯由两层(或两部分)构成,其中第一层为一弧面型反光杯1,它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任何类型的聚焦式反光杯(例如抛物面形反光杯等),以实现聚光效果;第二层为一多角型反光杯,它由呈放射状分布的多个多边形表面7沿周向围合而成,以通过多个平滑表面将光线交叉反射而呈散射状平均散射出去,从而产生出大面积的平均散射效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该多角型反光杯由六个围绕着手电筒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的四边形表面围合而成。很显然,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状、数目和分布方式的多边形表面,但有利的是,这些多边形表面的总体数目最好设置为偶数个。另外,还可使每个多边形表面进一步由多个扇格状小平面镶拼而成,以进一步提高平均散射效果。此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双层反光杯的两层构成一个整体部件,以便于一体成形。但很显然,该双层反光杯也可采用分别形成独立的两层然后将该两层组合起来的构造方式,这样可便于在其中一层损坏时方便地更换。
下面参见图4A-6B,其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而采用了上述双层反光杯的手电筒的结构、操作过程及其效果。其中,如图4A,5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为一种可在聚光和散光模式下自由转换的手电筒,它主要包括有一可装设电池的握把6、位于该握把前端的灯头罩5、装设在灯头罩内部的前述类型的双层反光杯、位于一灯泡底座上的灯泡4等部件。其中,该双层反光杯包括一弧面型反光杯1和一由多个多边形表面沿周向围合而成的多角型反光杯2,灯头罩5上设有一可沿握把6前后推拉的滑动件3,该滑动件3可带动灯头罩5与双层反光杯一起沿握把6移动,从而使双层反光杯可相对于灯泡运动,以进行照射模式转换。
通过下面的描述将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将一多角型反光杯结合于弧面型反光杯之上的结构设计,形成了由两个具有不同形状的反光杯构成的双层反光杯,从而在其它部件的配合下,可同时实现聚焦与平均散射两种功能。
下面参考图4A-6B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的操作过程及其产生的照射效果。其中,当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处于图4A所示状态时,灯泡停置于双层反光杯的弧面型反光杯1内,此时的照射功能是小灯泡位于弧面型反光杯的聚焦位置,从而可使光线聚合成平行直线反射出去,产生如图4B、6A所示的聚光效果8;当需要转换成散光照射模式时,如图5A所示,可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向后推动滑动件3,从而带动灯头罩5和双层反光杯一起向后运动,以使灯泡4位于多角型反光杯2内,此时灯泡所发出的光线将被多个平滑多边形表面7交叉反射而呈散射状平均散射出去,从而产生如图5B、6B所示的平均散射效果9。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之所以在散光照射模式使用时可达到均匀散射的效果而不会在中央处出现黑洞,主要得益于其所采用的新型双层反光杯结构。更具体地说,传统的散射光源手电筒的设计是将灯泡向后缩,以使灯泡发出的光线的反射角度增大,从而达到光线散射出去的效果,但灯炮内缩而产生灯炮与反光杯之间的圆型空隙是造成散射光线中心黑暗的主要原因。而本实用新型则一反传统的灯炮内缩的方式,改而将灯泡向前置于多角型反光杯内,这样不会产生任何空隙,因而灯泡发出的光线可以完全被反光杯折射出去,再加上多角型反光杯上的多个平滑表面可将光线交叉反射而呈散射状平均散射出去,因而可产生出大面积的平均散射效果。这一点清楚地显示在图6A、6B中。其中,图6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在聚光照射时的光线分布示意图,而6B则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在散光照射时的光线分布示意图。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双层反光杯的结构设计,因而可同时提供聚光照射及平均散射两种功能,从而令使用者可更经济地享受双重的照明效果。
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多角型的反光杯设计,因而可真正地发出平均散射光线的效果,从而有别于现有技术中散射型手电筒的环状散射效果。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双层反光杯和手电筒进行了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仅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给出的范例,并非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换句话说,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根据本技术领域的技术常识对其作出各种改进或变型。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可设计成使双层反光杯相对于灯泡滑动,以实现它们之间可相对运动的目的。但是,很显然,也可采用使灯泡移动而双层反光杯静止的结构,其同样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并能够实现同样的功能;又如,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件被示出为一可沿着握把直接滑动的滑动部件,但显然也可将该可移动件设计为一可绕握把转动并以螺旋方式前后运动的转动部件。很明显,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所作的所有这些类型的改进或变型,只要其所产生的功能、效果未超出本说明书所涵盖的精神,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双层反光杯,其特征在于,它由前后两层构成,其中一层呈内凹的弧面形,另一层则由呈放射状分布的多个多边形表面沿周向围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反光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形表面围绕着手电筒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层反光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形表面为四边形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反光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形表面的数目为六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反光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两层一体地形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反光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两层通过分离的部件组合而成。
7.一种手电筒,它包括有可装设电池的握把、位于握把前端的灯头罩、装设在灯头罩内部的反光杯和灯泡,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杯为一双层反光杯,它由前后两层构成,其中一层呈内凹的弧面形,另一层则由呈放射状分布的多个多边形表面沿周向围合而成,该双层反光杯与灯泡之间可彼此相对移动,以在聚光照射模式和散光照射模式之间转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头罩通过一可移动件与握把相连,该可移动件可沿握把移动,并带动装设在灯头罩上的反光杯相对于灯泡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件为一可沿着握把进行推拉运动的滑动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件为一可绕握把转动并以螺旋方式前后运动的转动部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层反光杯及采用了该反光杯的手电筒。该双层反光杯由前后两层构成,其中一层呈内凹的弧面形,另一层则由呈放射状分布的多个多边形表面沿周向围合而成。该手电筒包括可装设电池的握把、位于握把前端的灯头罩、装设在灯头罩内部的双层反光杯和灯泡,其中,该双层反光杯与灯泡之间可彼此相对移动,以在聚光照射模式和散光照射模式之间转换。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可相对于灯泡移动的双层反光杯的结构设计,因而可同时提供聚光照射及平均散射两种功能,令使用者可更经济地享受双重的照明效果。另外,由于采用了由多边形平面构成的多角型反光杯,因而有别于传统散射型手电筒的环状散射效果,可真正地发出平均散射光线的效果。
文档编号F21L4/00GK2597826SQ0228494
公开日2004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4日
发明者陈国英 申请人:多信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