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2914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照明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散热效率较高的 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具有诸如寿命长、体积小、 高抗震性及低功率消耗等优点,近年来已被广泛地应用为各种设备中的指示器 或光源。另外,由于发光二极管逐渐朝向多色彩及高亮度发展,因此其应用领 域已扩展至大型户外看板、交通号志灯及相关领域。
现有的一般室内高天井照明装置是以250瓦至400瓦的水银灯为主,若改 以发光二极管作为高天井照明装置的发光源时,照明装置会具有以下优点。第 一,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功率消耗较低,因此可节省高昂的电费,尤其应用于24 小时点灯的仓储物流业时,更可以节省可观的电费。第二,由于发光二极管寿 命长,因此可节省维修拆换灯具时的费用。然而,将发光二极管应用于灯具照 明时,常有散热不佳的问题。举例而言,由于高天井照明装置常装设于高空, 因此一般室内空调无法达到,尤其在夏季时,照明装置周围的环境温度更时常 高达40度以上。此时,照明装置便会有散热不佳的问题,而容易导致照明装 置故障。所以,如何设计并改善照明装置的散热问题便成为发光二极管运用于 照明灯具上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方案是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壳体、发光单元以及多 个散热鳍片。壳体包括上壁以及下壁。上壁具有多个第一开口。下壁与上壁相 对,且下壁具有多个第二开口。发光单元设于下壁。散热鳍片连接至发光单元,并位于这些第一开口与这些第二开口之间。每一散热鳍片由上壁往下壁延伸, 且沿着与上壁及下壁平行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照明装置还包括导热块,其配置于发 光单元上,其中,至少部分散热鳍片是借由导热块连接至发光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任二相邻的散热鳍片之间具有对流间 隙。对流间隙由上壁往下壁延伸,且沿着与上壁及下壁平行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第一开口为长条状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开口的纵长方向与对流间隙的平
行于上壁及下壁的延伸方向夹一夹角,而此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第二开口为长条状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开口的纵长方向与对流间隙的平
行于上壁及下壁的延伸方向夹一夹角,而此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鳍片实质上垂直于上壁及下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第一开口为一长条状开口,且每
一第二开口为长条状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第一开口的纵长方向与每一第二
开口的纵长方向夹一夹角,而此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18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第一开口在其纵长方向的长度是
落在从50毫米至100毫米的范围内,而每一第二开口在其纵长方向的长度是
落在从50毫米至IOO毫米的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第一开口在其横宽方向的宽度是
落在从10毫米至20毫米的范围内,而每一第二开口在其横宽方向的宽度是落
在从10毫米至20毫米的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一发光二极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下壁具有出光开口,且发光单元还包
括承载器。承载器连接至出光开口的边缘,发光二极管是配置于承载器上,而
出光开口暴露出发光二极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还包括上侧壁以及下侧壁。上侧
壁连接至上壁的边缘。下侧壁连接于下壁的边缘及上侧壁之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照明装置还包括回路热管。回路热管 包括蒸发器、冷凝器、第一流体传输管以及第二流体传输管。蒸发器配置于发 光单元之上。冷凝器连接至上壁及/或上侧壁。第一流体传输管连接于蒸发器及 冷凝器之间。第二流体传输管连接于蒸发器及冷凝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照明装置还包括导热块,其配置于发 光单元上,其中,蒸发器借由导热块连接至发光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中,由于散热鳍片位于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之 间,且由上壁往下壁延伸,因此空气能由第二开口进入照明装置中,并沿着散 热鳍片的表面流向第一开口,以将散热鳍片的热携带至照明装置外。如此一来, 便能够促进空气的对流,进而提升照明装置的散热效率。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
以下结合附图对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1B为图1A的照明装置的爆炸图。
图1C为图1A的照明装置在移除上壁及上侧壁后的立体图。 图1D为图1A的照明装置在移除下壁及下侧壁后的立体图。 图2为图1C中的回路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照明装置
110:壳体 112:上壁
112a:第一开口 112b:上侧壁 114:下壁
114a:第二开口 114b:下侧壁 114c:出光开口120:发光单元 122:发光二极管
122a:照明光束
124:承载器
130:散热鳍片
132:对流间隙
140:导热块
150:回路热管
152:蒸发器
153:多孔体
154:冷凝器
155:工作流体
156:第一流体传输管
158:第二流体传输管
L、 L':纵长方向P:方向
W、 W':横宽方向具体实施方式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图1B为图1A的照 明装置的爆炸图,图1C为图1A的照明装置在移除上壁及上侧壁后的立体图, 而图1D为图1A的照明装置在移除下壁及下侧壁后的立体图。请同时参考图 1A至图1D,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发光单元120以及多个 散热鳍片130。壳体110包括上壁112以及下壁114。上壁112具有多个第一 开口 112a。下壁114与上壁112相对,且下壁114具有多个第二开口 114a。在 本实施例中,壳体110还包括上侧壁112b以及下侧壁114b。上侧壁112b连接 至上壁112的边缘。下侧壁114b连接于下壁114的边缘及上侧壁112b之间(如 图1A所绘示)。
发光单元120设于下壁114。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20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122,而每一发光二极管122适于发出照明光束122a,其中,照明光束 122a的行进方向为远离照明装置100,如图1D所绘示。在本实施例中,发光 单元120还包括承载器124,而发光二极管122配置于承载器124上。另外, 下壁114具有出光开口 114c,而承载器124连接至出光开口 114c的边缘,且 出光开口 114c暴露出发光二极管122,以使发光二极管122所发出的照明光束 122a传递至外界。
散热鳍片130连接至发光单元120,并位于第一开口 112a与第二开口 114a 之间,其中,每一散热鳍片130由上壁112往下壁114延伸,并沿着与上壁112 及下壁114平行的方向P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130实质上垂直于上 壁112及下壁114,如图1B与1C所绘示。然而,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 散热鳍片130与上壁112及下壁1H可以是夹一角度,而此角度可以是落在大 于O度且小于180度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照明装置IOO还包括导热块140。导热块140配置于发光 单元120上,其中,部分散热鳍片130是借由导热块140连接至发光单元120, 而部份散热鳍片130是直接连接至发光单元120的承载器124上,如图1C所 绘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热块140例如是金属导热块。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 导热块亦可以是由其他适当的导热材质所构成的导热块。然而,在其他未绘示 的实施例中,散热鳍片亦可以是全部借由导热块140连接至发光单元。或者, 照明装置可以不包括导热块,而散热鳍片直接配置于发光单元上。
在本实施例中,任二相邻的散热鳍片130之间具有对流间隙132。对流间 隙132由上壁112往下壁114延伸,且沿着与上壁112及下壁114平行的方向 P延伸,如图1C所绘示。具体而言,空气能由第二开口 114a进入照明装置100 中,并经由对流间隙132沿着散热鳍片130的表面而流向第一开口 112a,且经 由第一开口 112a流出照明装置110,以将散热鳍片130的热携带至照明装置100 外。如此一来,便能够促进空气的对流,进而提升照明装置100的散热效率。 尤其当照明装置IOO是以发光单元120朝下配置时,吸收散热鳍片130所释放 出的热的空气会因为密度变小而自然地上升至第一开口 112a,并由第一开口 112a流出,因此照明装置100的散热效率会因空气对流的自然现象而大4葛提升。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第一开口 112a与第二开口 114a为长条状开口,如图1B、 1C与1D所绘示。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 112a的纵长方向 L与对流间隙132的平行于上壁112及下壁114的延伸方向P夹一夹角6 p而 第二开口 114a的纵长方向L,与对流间隙132的平行于上壁112及下壁114的 延伸方向P夹一夹角0 2。本实施例的夹角e !的角度为90度,而夹角62的角 度则为0度。换言之,对流间隙132在上壁112上的投影与第一开口 112a是互 相交错的,如此能提升空气的流动的顺畅性。然而,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 亦可以是夹角e,的角度为0度,而夹角92的角度为90度。或者,夹角e" 82的角度可以是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开 口 112a的纵长方向L与每一第二开口 114a的纵长方向L,实质上垂直,此亦有 助于提升空气的流动的顺畅性。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开口的纵长 方向与每一第二开口的纵长方向的夹角亦可以是大于O度且小于180度的其他 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散热鳍片130位于第一开口 112a与第二开口 114a之 间,且由上壁112往下壁114延伸。因此,当尘埃掉落至照明装置IOO时,部 份尘埃会穿过第一开口 112a,并经由对流间隙132而沿着散热鳍片130的表面 继续掉落至第二开口 114a,然后穿过第二开口 114a而离开照明装置100。换言 之,掉落至照明装置100内部的尘埃不会覆盖到散热鳍片130的表面而影响照 明装置IOO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开口 112a在其纵长方向L的长度是落在从50毫 米至IOO毫米的范围内,而在其横宽方向W的宽度是落在从10毫米至20毫米 的范围内。此外,每一第二开口 114a在其纵长方向L,的长度是落在从50毫米 至100毫米的范围内,而在其横宽方向W'的宽度则是落在从10毫米至20毫 米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开口 112a与第二开口 114a的尺寸够大, 因此尘埃不会堵塞开口 112a、 114a而影响照明装置IOO的散热效率
图2为图1C中的回路热管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A、图1C与图2, 为了进一步提升照明装置100的散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照明装置100还包 括回路热管150。此回路热管例如为中国台湾专利第1206087号的热移除装置。 回路热管150包括蒸发器152、冷凝器154、第一流体传输管156以及第二流 体传输管158。蒸发器152配置于发光单元120之上。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152是借由导热块140连接至发光单元120。然而,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 蒸发器亦可以是直接配置于发光单元上。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冷凝器154连 接至上壁112。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凝器亦可以是连接至上侧壁,或同 时连接至上壁与上侧壁。第一流体传输管156连接于蒸发器152及冷凝器154 之间。第二流体传输管158连接于蒸发器152及冷凝器154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152内部可配置有多孔体153。多孔体153内部可 容置有工作流体155,而工作流体155可包括水、丙酮、氨水、冷却剂、纳米 流体或其组合。多孔体153能够提供毛细力而将其内部的工作流体155吸附至 蒸发器152的外壳152a与多孔体153之间的通道C中。来自发光二极管122 及发光单元120的热会从外壳152a导入多孔体153,并将多孔体153中的液态 工作流体155汽化为气态工作流体155。气态工作流体155会经由第一流体传 输管153传送至冷凝器154中。冷凝器154会将气态工作流体155所携带的热 借由上壁112释出至空气中,而使气态工作流体155冷凝为液态工作流体155。 液态工作流体155可经由第二流体传输管158而传送回多孔体153内部,至此 工作流体155完成循环。借由工作流体155不断地循环,来自发光二极管122 及发光单元120的热便能够有效率地被传递至外界。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照明装置中,由于散热鳍片由上壁往 下壁延伸,且沿着与上壁及下壁平行的方向延伸,因此空气能由第二开口进入 照明装置中,并沿着散热鳍片的表面而流向第一开口,且经由第一开口流出照 明装置,以将散热鳍片的热携带至照明装置外。如此一来,便能够促进空气的 对流,进而提升照明装置的散热效率。尤其当照明装置是以发光单元朝下配置 时,吸收散热鳍片所释放出的热的空气会因为密度变小而自然地上升至第一开 口,并由第一开口流出,因此照明装置的散热效率会因空气对流的自然现象而 大幅提升。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照明装置可还包括回路热管,以进一 步提升照明装置的散热效率。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 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 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1. 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包括上壁,具有多个第一开口;以及下壁,与所述上壁相对,并具有多个第二开口;发光单元,设于所述下壁;以及多个散热鳍片,连接至所述发光单元,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其中每一所述散热鳍片由所述上壁往所述下壁延伸,且沿着与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平行的方向延伸。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导热块,配置 于所述发光单元上,其中至少部分所述散热鳍片是借由所述导热块连接至所述 发光单元。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任二相邻的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具有对流间隙,所述对流间隙由所述上壁往所述下壁延伸,且沿着与所 述上壁及所述下壁平行的方向延伸。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开口为长条状开口。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纵长方 向与所述对流间隙的平行于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的延伸方向夹一夹角,而所述 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开口为长 条状开口。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的纵长方 向与所述对流间隙的平行于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的延伸方向夹一夹角,而所述 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实质上垂 直于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开口为长条状开口,且每一所述第二开口为长条状开口。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开口的纵 长方向与每一所述第二开口的纵长方向夹一夹角,而所述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 180度。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开口在其 纵长方向的长度是落在从50毫米至100毫米的范围内,而每一所述第二开口 在其纵长方向的长度是落在从50毫米至100毫米的范围内。
12.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开口在其 横宽方向的宽度是落在从10毫米至20毫米的范围内,而每一所述第二开口在 其横宽方向的宽度是落在从10毫米至20毫米的范围内。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至少 一发光二极管。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壁具有出光开 口,且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承载器,连接至所述出光开口的边缘,所述发光二 极管是配置于所述承载器上,而所述出光开口暴露出所述发光二极管。
1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 上侧壁,连接至所述上壁的边缘;以及下侧壁,连接于所述下壁的边缘及所述上侧壁之间。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路热管,所述 回路热管包括蒸发器,配置于所述发光单元之上; 冷凝器,连接至所述上壁及/或所述上侧壁; 第一流体传输管,连接于所述蒸发器及所述冷凝器之间;以及 第二流体传输管,连接于所述蒸发器及所述冷凝器之间。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热块,配置 于所述发光单元上,其中所述蒸发器借由所述导热块连接至所述发光单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壳体、发光单元以及多个散热鳍片。壳体包括上壁以及下壁。上壁具有多个第一开口。下壁与上壁相对,并具有多个第二开口。发光单元设于下壁。散热鳍片连接至发光单元,并位于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之间,其中,每一散热鳍片由上壁往下壁延伸,且沿着与上壁及下壁平行的方向延伸。此照明装置具有较佳的散热效率。
文档编号F21Y101/02GK201225534SQ20082011585
公开日2009年4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8日
发明者纪汉棋, 骆昆宏, 黄秉钧 申请人:阳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