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直透镜、照明单元及投影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0392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准直透镜、照明单元及投影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透镜、光源及显示系统,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准直 透镜、用于投影系统的照明单元及投影系统。
背景技术
投影系统需要光源以对投影成像器(imager)照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为一4交佳选4奪,因其体积小、功率消库毛低及生命周期 (lifetime)长,并具有三原色的可得性(availability )。发光二极管已广泛用 于一般照明的许多领域,而这些应用亦驱使发光二极管的光效率与颜色的饱 和度越来越好。
典型的发光二极管是由一或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die )置于散热用的金 属基座(support)上所封装而成。发光二极管芯片与接垫(bondingpad)之 间是借由 一接线电性连接,其中接垫是通过一绝缘层配置在金属基座的顶 部。大部分的发光二极管芯片会进一步被一塑料封胶所围绕与保护。典型的 塑料封胶为一平坦层或一半球形环氧树脂。这个塑料封胶能从发光二极管芯 片集中更多的光,因此被视为发光二极管的主要光学元件(primary optics )。 平坦封装发光二极管所射出的光呈熟知的朗伯特(Lambertian)分布,而以 半球状封装的发光二极管所射出的光呈较准直的高斯(Gaussian)分布。
图1示出一种传统的发光二极管10,其包括一基板11、 一发光二极管 芯片或阵列芯片12、 一接垫13以及一塑料封胶14。基板ll如所示出着为 一平坦状金属基板,其上粘附有发光二极管芯片或阵列芯片12。接垫13借 由一绝缘层15配置在金属基板顶部,而发光二极管芯片12到接垫13之间 是借由接线16电性连接。塑料封胶14以平坦层形式、半球形式或任何呈其 他曲面的形式围绕发光二极管芯片或芯片阵列12以进行保护。塑料封胶14 用以作为主要光学元件,其可随不同角度分布集中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光线。
图2示出具有发光二极管的投影系统。具体地说,其示出一种典型反射 式(reflective-type )才史影系统20,其以发光二才及管21为光源。发光二极管21可相同于图1的发光二极管10。 一二次光学元件(secondary optics) 22 置放于发光二极管21前面,以将角度分布较广泛的光聚集为指向性较高的 角度分布的光。然后,光会通过可选用的前偏光片(pre-polarizer) 23而传 递至偏振分光器(polarizing beam splitter, PBS ) 24,其反射偏振光至反射式 成像器25。典型反射式成像器例如为硅基液晶(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 LCOS)微显示器。反射式成像器25将光调制并反射回偏振分光器24,接 着光会经由可选用的后偏光片(post-polarizer) 26而传递至才殳影镜头27以供 投影。
图3示出用于投影系统的一种传统的发光二极管的二次光学元件30。发 光二极管31可相同于图1的发光二极管10。二次光学元件30为一套透镜组, 其可为球面、非球面或绕射透镜(diffractive lens )。这套透镜组一般称为聚 光透镜(condenser lens )。发光二极管31置放在聚光透镜的焦点处。由发光 二极管射出并落在聚光透镜上的光线可被聚光透镜所会集,并且被以更有指 向性与准直的方式聚集,以供投影系统的成像器的照明。由于只有入射聚光 透镜的光可被聚光透镜聚集,因此聚光透镜的直径必须较大,而焦距必须较 小,以利于聚光透镜集合更多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所以,球面或非球面 的聚光透镜不但体积庞大而且笨重。此外,收集所有来自发光二极管31的 光是困难的,因此发光二极管到成像器之间的耦合效率偏低。尽管借由绕射 透镜取代球面或非球面透镜能减少聚光透镜的厚度,但其耦合效率依然不 足,并且更因为绕射透镜的绕射表面而遭受散射损失。
图4示出另一种应用于光照明的发光二极管41的二次光学元件40。发 光二极管41可相同于图1的发光二极管10。二次光学元件40为一合成抛物 准直器(compound parabolic collimator, CPC )其置力文于发光二才及管41上方。 发光二极管41所射出的光进到合成抛物准直器的平底面42,并且在抛物面 壁43进行全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IR),而后/人平顶面44出射。二 次光学元件40能收集来自发光二极管41并进到底面42的光,并且依照抛 物面壁43以特定角度分布4吏光经由顶面44传递出去。这种二次光学元件呈 长对称圆柱状,其将光传递入对称锥体内,以供特别的光照明。
图5示出用于一般照明的另一种发光二极管51的二次光学元件50。发 光二极管51可相同于图1的发光二极管10。二次光学元件50置放于发光二 极管51顶端,并且覆盖发光二极管51。具有内折射透镜53、内折射壁54、外折射壁55与平顶面56的二次光学元件置放于发光二极管51顶端,并且 覆盖发光二极管51。 二次光学元件50能收集所有来自发光二极管51的光, 并且依照表面53、 54、 55与56以特定角度分布把光传递出去。典型上,表 面55与56为平直或平坦。随后的美国专利第US 6,547,423号提出将这两个 面改变为较一般化的改善表面,以达到较佳的性能并减少体积。这种二次光 学元件是一浅薄的对称盘片(disk),其将光传进对称锥体内,以供一般照明。 总之,发光二极管的主要光学元件是用以集中更多发光二极管芯片的 光,以增加发光二极管的外部效率,而二次光学元件则较为视其应用而定。 当用于投影系统时,发光二极管的二次光学元件用以改善发光二极管所射出 的光至投影系统成像器的指向性,或利用所有从发光二极管的主要光学元件 所集中的光,来增加发光二极管至投影系统成像器的耦合效率。然而,对于 投影系统来说,发光二极管所射出的光并不够准直或指向性不够高。此外, 当发光二极管所射出的光在旋转对称的锥体内时,其并非匹配投影系统成像 器的长宽比(aspectratio),如4:3或16:9。因此对于投影系统, 一种新的照 明单元结构是有必要提出的。
此外,在传统的投影系统中,光源与显示面板之间会配置有一具有许多 偏4展分光镀月莫(polarizing beam split coating, PBS coating)的偏冲展4争4灸系统 (polarization conversion system, PCS ),以将来自光源的非偏冲展光4争兮灸为偏4展 光。然而,当使用越多的偏振分光镀膜时,投影系统的成本便会越高,导致 投影系统的成本难以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单元,当其应用于投影系统时特别有用且有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照明单元的准直透镜,其将照明单元所射出的广角
度的光聚集为更具有指向性与特定角度分布的光,以与投影系统的投影光学
元件相匹酉己。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系统,其具有较高的光效率及较低的成本。 本发明的 一 实施例提出 一种照明单元,其用于投影系统中以沿着光轴发 光。照明单元包括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准直透镜。准直透镜包括中央部分及周 围部分。中央部分具有第 一光透射面与相对于第 一光透射面的第二光透射 面。周围部分围绕中央部分,并且具有内折射壁。内折射壁耦接第一光透射
6面,以形成凹陷,用以设置发光二极管芯片。外反射壁相对于内折射壁,且 折射面连接至第二光透射面与外反射壁。准直透镜的中央部分与周围部分均 相对光轴非旋转对称。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准直透镜,其用于投影系统的光源,以沿 着光轴出光。准直透镜包括中央部分、周围部分、外折射壁及反射面。中央 部分具有第一光透射面与相对于第一光透射面的第二光透射面。周围部分围 绕于中央部分,并且具有耦接至第一光透射面的内折射壁,以形成凹陷,用 以设置光源。外折射壁相对于内折射壁。反射面连接至第二光透射面与外折 射壁。准直透镜的中央部分与周围部分均相对光轴非旋转对称。
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投影系统,其包括照明单元、偏振转换单
元、光阀(lightvalve)、投影镜头及偏振分光元件。照明单元适于发出光束。 偏振转换单元配置在光束的传递^^径上。偏振转换单元包括V形偏振分光元 件、波片及二反射面。V形偏振分光元件包括第一偏振分光部及第二偏振分 光部。第一偏振分光部适于^皮光束的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第一部分光束穿 透,且适于反射光束的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第二部分光束。第二偏振分光部 连接至第一偏振分光部。第一偏振分光部与第二偏振分光部夹有夹角,且夹 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第二偏振分光部适于被光束的具有第一偏振方向 的第三部分光束穿透,且适于反射光束的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第四部分光 束。波片配置在来自第一偏振分光部的第一部分光束及来自第二偏振分光部 的第三部分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其中波片适于将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第一部 分光束及第三部分光束转换为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第五部分光束。此二反射 面位于V形偏振分光元件的相对两侧面,并适于分别反射来自V形偏振分 光元件的第二部分光束及第四部分光束。来自波片的第五部分光束及来自这 些反射面的第二部分光束与第四部分光束会合并为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照 明光束。光阀配置在照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并适于将照明光束转换为影像 光束。投影镜头配置在影像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偏振分光元件配置在照明光 束与影像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并适于让照明光束传递至光阀,且适于让影像 光束传递至投影镜头。
本发明的 一 实施例提供 一 种用于照明单元并沿着光轴出光的二次光学 元件的准直透镜。照明角度分布可借由二次光学元件的椭圆设计而设计成椭 圆输出光场,以更合适地匹配投影装置的投影成像器的长宽比。因为二次光学元件与发光二极管的距离较为靠近,使得具有二次光学元件与发光二极管 的照明单元体积较小。由于光锥与矩形成像器长宽比的相互匹配,投影系统 可具有高光学效率。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 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一种传统的发光二极管。图2为一种具有发光二极管的投影系统的示意图。图3为一种传统的发光二极管的二次光学元件的示意图。 图4为另一种发光二极管的二次光学元件的示意图。 图5为另一种发光二极管的二次光学元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投影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投影系统的偏振转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投影系统的偏振转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依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所示出的发光二极管的二次光学元件 的剖面图。图10为依据本发明的图9的示范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的二次光学元件 的顶视图。图11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示范实施例的具有发光二极管的二次光学元 件的投影系统的示意图。图12为依据本发明的图9的示范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的二次光学元件 的i羊细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 21、 31、 41、 51、 61、 81、 91:发光二极管 11:基板12:发光二极管芯片13:接垫14:塑料封装15:层绝缘16:电性连4妻20:反射式投影系统22、 30、 40、 50: 二次光学元件23:前偏光器24:偏振分光器25:反射式成4象器26:后偏光器27:投影镜头42:平底面43: 4勉物面壁44:顶面53、 54:内折射透镜 55:外折射壁 56:平顶面60、 80、 90:照明单元62、 82、 92:准直透镜63、 93:中央部分64、 94:周围部分 64a: 第一曲面 64b:第二曲面 64c: 第三曲面65、 95:凹陷83、 130:投影镜头 84:四分之一波片 85:反射偏光器 86:反射曲面 87:出光面 93a:第一光透射面 93b:第二光透射面 94a:内折射壁 94b:外反射壁 94c:折射面94c,第一弯曲面 94c":平面 100:投影系统110、 110,、 110":偏振转换单元112: V形偏振分光元件112a:第一偏净展分光部112b:第二偏振分光部114:波片116、 116":反射面118a:第一棱镜118b:第二棱镜118c:第三棱镜119、 119":反射膜120:光阀140:偏振分光元件150:棱镜A、 A,、 B、 B,、 C、 C,、 D、 D,、 T:节点Dl:第一偏振方向D2:第二偏振方向H二 兩度I:照明光束L:光束LI:第一部分光束 L2:第二部分光束 L3:第三部分光束 L4:第四部分光束 L5:第五部分光束 M:影像光束 W:宽度 ee:发射角 Gout:出光角et:临界角
c|):夹角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照明单元的光源是以发光二极管为例。值得注意 的是,虽然发光二极管被采用以实现照明单元,但是任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 知识者可利用其他代替元件以实行本发明的实施例,因此本发明并不限定光 源为发光二极管。
图6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投影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6,本实 施例的投影系统100包括照明单元60、偏振转换单元IIO、光阀120、投影 镜头130及偏振分光元件140。照明单元60适于发出光束L。在本实施例中, 光束L为非偏振光。偏振转换单元110配置在照明光束L的传递路径上,且 包括V形偏振分光元件112、波片114及二反射面116。 V形偏振分光元件 112包括第一偏振分光部112a及第二偏振分光部112b。第二偏振分光部112b 连才妄至第一偏振分光部112a。第一偏振分光部112a与第二偏振分光部112b 夹有夹角小,夹角4)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第一偏振分光部112a适于纟皮光束L的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l的第一部分 光束Ll穿透,且适于反射光束L的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第二部分光束 L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l展方向Dl垂直于第二偏振方向D2。具体地i兌, 第一偏振方向Dl与第二偏振方向D2例如分别为P偏振方向与S偏振方向。 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偏振方向Dl与第二偏振方向D2亦可以分别 为S偏一展方向与P偏纟展方向。
第二偏振分光部112b适于^皮光束L的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l的第三部
分光束L3穿透,且适于反射光束L的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第四部分光
束L4。波片114配置在来自第一偏振分光部112a的第一部分光束Ll与来
自第二偏振分光部112b的第三部分光束L3的传递3各径上。波片114适于将
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l的第一部分光束L1与第三部分光束L3转换为具有第
二偏振方向D2的第五部分光束L5。在本实施例中,波片114例如为半波片,
且适于将具有P偏振方向的第 一部分光束Ll与第三部分光束L3转换为具有
S偏振方向的第五部分光束L5 。
这二个反射面116分别配置在V形偏振分光元件112的相对两侧面,且适于分别反射来自V形偏振分光元件112的第二部分光束L2与第四部分光 束L4。来自波片114的第五部分光束L5及来自反射面116的第二部分光束 L2与第四部分光束L4会合并为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照明光束I。
在本实施例中,偏振转换单元110还包括第一棱镜118a、第二棱镜118b 及第三棱镜118c。第二棱镜118b承靠第一棱镜118a。第一偏振分光部112a 为位于第一棱镜118a与第二棱镜118b的交界面的偏振分光膜,且这些反射 面116之一位于第二棱镜118b上。第三棱镜118c承靠第一棱镜118a。第二 偏振分光部112b为位于第 一棱镜118a与第三棱镜118c的交界面的偏振分光 膜,且这些反射面116的另一位于第三棱镜118c上。
在本实施例中,这二个反射面116为全反射面,以分别将第二部分光束 L2与第四部分光束L4全反射。具体地说,由于第二部分光束L2入射反射 面116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且第四部分光束L4入射反射面116的入射角 亦大于临界角,因此第二部分光束L2与第四部分光束L4均会被全反射。
光阀120配置在照明光束I的传递路径上,并适于将照明光束I转换为 影像光束M 。在本实施例中,光阀 120例如为硅基液晶面板 (liquid-crystal-on-silicon panel, LCOS panel),其将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 照明光束I转换为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l的影像光束M。然而,在其他实施 例中,光阀亦可以是数字孩史镜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DMD )或其 4也适当的光阀。
投影镜头130配置在影像光束M的传递路径上,以将影像光束M投影 至屏幕(未示出)上而形成影像画面。偏振分光元件140配置在照明光束I 与影像光束M的传递路径上,并适于让照明光束I传递至光阀120,且适于 让影像光束M传递至投影镜头130。在本实施例中,偏振分光元件140适于 将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照明光束I反射至光阀120,并适于被具有第一 偏振方向Dl的影像光束M穿透,而影像光束M接着会传递至投影镜头130。 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偏纟展分光元件140亦可以是适于4皮具有第二偏振方 向D2的照明光束I穿透,且适于反射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l的影像光束M。
在本实施例中,投影系统100还包括二棱镜150,其彼此互相承靠,且 偏振分光元件140为位于此二棱镜140的交界面的偏振分光膜。然而,在其 他实施例中,偏振分光元件140亦可以是偏振分光板。
相较于传统的偏振转换系统具有许多偏振分光器,由于本实施例的偏振转换单元110所具有的V形偏振分光元件112的数量仅为一个,因此偏振转换单元IIO具有较低的成本,进而降低投影系统100的成本。此外,由于偏振转换单元no将光束L转换为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照明光束I,但没有放弃光束L的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l的部分光束,因此偏振转换单元110能够达到较高的光效率,进而提升投影系统100的光效率。再者,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部分光束L2与第四部分光束L4^皮反射面116全反射,而不仅仅是被部分反射,如此便能够进一步提升偏振转换单元110与投影系统100的光效率。
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投影系统的偏振转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偏振转换单元110,与上述偏振转换单元IIO(如图6所示出)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偏振转换单元110,还包括二反射膜119,其分别配置在这二个反射面116上,以分别反射第二部分光束L2与第四部分光束L4。
图8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投影系统的偏振转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8,本实施例的偏振转换单元110"与上述偏振转换单元110,(如图7所示出)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偏振转换单元110"的二反射面116"为曲面,且这二个反射面116"上的二反射膜119"随着反射面116"弯曲。具体地说,这二个反射面116"例如为凸面,其不4又反射第二部分光束L2与第四部分光束L4,且更使第二反射光束L2及第四反射光束L4收敛,进而提升投影系统的光效率。
请参照图6,本发明的照明单元60亦可以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能够提供光束L的光源模块。以下将提供几个照明单元的实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9为依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所示出的二次光学元件的剖面图。照明单元60包括发光二极管61与个二次光学元件。发光二极管61可相同于图1的发光二极管10。准直透镜(collimator lens) 62可作为发光二极管的二次光学元件。请参考图9,准直透镜62包括中央部分63与周围部分64。凹陷65由这两部分所形成,以设置发光二极管61。光轴T对应于准直透镜62的光发射路径。在本实施例中,准直透镜62的中央部分63基本上为聚光透镜,其收集来自发光二极管61且相对光轴T于特定夹角内的光,并将光导入小锥体内。准直透镜62的周围部分64具有三个曲面(curvature ),其组成一组透镜。第一曲面64a收集落在这部分所有的光,并将其传递至第二曲面64b,其中第二曲面64b为反射面。第二曲面64b将光反射到第三曲面64c,其把光导入周围部分外的小锥体内。周围部分外的光发射角度会相同于或接近于中央部分的光发射角度。
图10为依据本发明的图9的示范实施例所示出的二次光学元件的顶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准直透镜62的中央部分63与周围部分64两者无需是圓柱形对称。实际上,椭圆形式设计的准直透镜62是较佳的。请参考图9与图IO,节点T代表对应于准直透镜62的光轴。光轴的节点T被定义为一向量,其垂直元件表面并经由此表面/人元件内部指向元件外部。中央部分63与周围部分64分别为椭圓形式(oval-shaped )。通过节点T的线段AB为呈椭圆形式的周围部分64的长轴(major axis),而通过节点T的线段CD代表呈椭圓形式的周围部分64的短轴(minor axis )。同样地,线段A,B,与线段C,D,分别代表呈椭圆形式中央部分63的长轴与短轴。椭圓形的长宽比(aspectratio)定义为短轴对长轴的比率。在本实施例中,典型的椭圆光学元件长宽比为95%,但于不同的应用中其范围可以从91%到99%。借着呈椭圆形式的二次光学元件的准直透镜62,其所射出的光场(pattern)并非圆形光场,而是比较合适于投影系统成像器长宽比4:3或16:9的椭圓形光场。
图11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示范实施例所示出的具有二次光学元件的投影系统。准直透镜82围绕发光二极管81以将所有来自发光二极管81光聚集为指向性较高的角度分布的光。可选用的四分之一波片(quarter-waveplate) 84与反射式偏光器(reflective polarizer) 85可置放于二次光学元件的前面,以仅使具P偏振方向(p-polarization )的光传递至成像器,并将其他具S偏l展方向(s-polarization)的光反射回准直透《竟。部分进入准直透《竟的周围部分的反射光会被反射曲面86反射到反射曲面的另一侧,并且再被反射而传递至准直透镜外。部分进入准直透镜的中央部分的反射光会被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出光面(emitting surface ) 87所反射,并且反射回中央部分以及准直透镜之外。这些反射光束将再次通过四分之一波片84并且/人S偏振方向转变为P偏振方向,并通过反射式偏光器85。然后,光会通过偏纟展分光器(polarizing beam splitter, PBS ) 86,而偏4展分光器86会将偏牙展光反射到反射式成像器87。典型的反射式成像器例如为硅基液晶面(liquid crystal onsilicon, LCOS )微显示器。这个反射式成像器87将光调制与并将其反射回偏振分光器86,然后光会经由可选用的后偏光器(post-polarizer) 88传递至才殳影镜头83以供投影。简单的偏振转换系统可由此准直透镜所实现。
图12为依据本发明的图9的示范实施例所示出发光二极管的二次光学元件的详细剖面图。图12与图IO相同,但具有较多参数以详细描述照明单元90。发光二极管91包括发光二极管芯片或阵列芯片的出光面,或覆盖在此发光二极管芯片或阵列芯片上并被其所激发的薄萤光层(phosphor layer )。在本实施例中,出光面对应图12的笛卡尔(Cartesian) xyz座标系统的x-y平面。光轴T沿着笛卡尔xyz座标系统的Z轴延伸。发光二极管91通常是以透光封胶所封装,例如是以塑料封胶覆盖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出光面上以保护发光二极管芯片。视塑料封胶的形状而定,我们也常将其作为发光二极管91的主要光学元件,而发光二极管91的光场分布可以有很大的不同。由此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所射出的光能以朗伯特分布到高斯分布形成在立体角的整个半球,其对应光轴的发射角ee范围如图12所示是从0度到90度。
可作为二次光学元件的准直透镜92是个塑料元件,并且能由低成本的 塑料模制法(plastic molding )所制造。准直透镜92包括中央部分93与周围部分94。中央部分93具有第一光透射面93a与相对于第一光透射面93a的第二光透射面93b。环绕中央部分93的周围部分94具有内折射壁94a,其耦接第一光透射面93a,以形成凹陷95,并用以设置发光二极管91。此外,有外反射壁94b位于内折射壁94a的对面,且有折射面94c连接第二光透射面93b与外反射壁94b。在本实施例中,准直透镜92的中央部分93与周围部分94两者相对光轴T为非旋转对称。如图11所述,中央部分93的顶牙见图为第一椭圓形状,而周围部分94的顶视图为第二椭圆形状。第一椭圓形状的长宽比介于91%到99%之间,且第二椭圆形状的长宽比介于91%到99%之间。
请参考图12,中央部分93的第一光透射面93a与第二光透射面93b形成聚光透镜(condenser lens )以将呈广角分布的光聚集为更具指向性且出光角eout的角度分布较小的光。对应典型的投影光学元件的中央部分93的典型出光角9out为15度。然而出光角Qout亦可以是从IO度到20度,以符合投影光学元件的光圏值(f-number)。有临界角et其将准直透镜92划分为中央部分93与周围部分94,典型的临界角为55度,但可落在40度到70度的范围内。第一光透射面93a与第二光透射面93b可为球面或非球面,但非球面为较佳的,因只有两个面被用来作为设计中央聚光透镜之用。这两个非球
面透镜曲面由射线追踪(ray-tracing)光学软件的点对点曲线近似(curvefitting)所设计。第一光透射面93a可配置得非常靠近发光二极管91,以最小化准直透镜92的高度H。在本实施例中,准直透镜92的典型高度H是从5到15亳米(mm ),以使照明单元90体积更小。
准直透镜92的周围部分94具有三个面,分别为内折射壁94a、外反射壁94b以及折射面94c。这三个面可再次形成聚光透镜以将广角分布的光聚集为更具有指向性与出光角eout的角度分布较小的光。对应于典型的投影光学元件的周围部分94的典型出光角eout为15度。然而,此出光角eout亦可以是10度到20度,以符合投影光学元件的光圏值。此周围部分的出光角9out可相同或些许不同于中央部分的出光角eout。曲面94a、 94b与94c可为球面或非球面,但非球面为较佳,因只有三个面被用来作为设计周围聚光透镜之用。在本实施例中,内折射壁94a与折射面94c为透射式(tranmissive ),而外反射壁94b为反射式(reflective )。例如可由反射镜、内部全反射镜或反射介电质镀膜所形成。如图12所示出,周围部分94的折射面94c可进一步包括第一弯曲面94c,,其连4妄第二光透射面93b以及平面94c",且平面94c,,连接外反射壁94b。第一弯曲面94c,收集落在此部分的光,并且传递落在从IO度到20度的范围内的特定出光角eout的角度分布的光。平面94c"收集落在此部分的光,并且把光聚集为更具有指向性且角度分布较小的光。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均知折射面94c可由不同应用的不同结构所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准直透镜92的典型宽度W是从10到25毫米,以使照明单元90的体积更小。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的偏振转换系统具有许多偏振分光器,由于本发
此偏振转换单元具有较低的成本,进而降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投影系统的成本。此外,由于偏振转换单元将光束转换为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照明光束,但没有放弃光束的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部分光束,因此偏振转换单元能够达到较高的光束率,进而提升投影系统的光效率。
再者,上述实施例所^^开照明单元的二次光学元件的准直透镜。通过二次光学元件的光借由二次光学元件的不同设计曲面,可呈任何特定的角度分布。照明角度分布借由二次光学元件的椭圆设计,可呈椭圆输出光场,以更合适地匹配投影成像器的长宽比。借由光锥与矩形成像器的长宽比的匹配,投影系统将具有高的光学效率。当具有二次光学元件与 一般发光二极管的小型发光二极管照明单元应用在像硅基液晶面板或其他微显示器的小成像器的小投影系统时,将特别有利且具效率。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用于投影系统中以沿着光轴发光,所述照明单元包括发光二极管芯片;以及准直透镜,包括中央部分,具有第一光透射面与相对于所述第一光透射面的第二光透射面;以及周围部分,围绕所述中央部分,并且具有内折射壁,所述内折射壁耦接所述第一光透射面,以形成凹陷,用以设置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外反射壁相对于所述内折射壁,且折射面连接至所述第二光透射面与所述外反射壁,其中所述准直透镜的所述中央部分与所述周围部分均相对所述光轴非旋转对称。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部分的前视图 呈第一椭圓形,而所述周围部分的前视图呈第二椭圆形。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椭圓形的长宽 比介于91%到99%之间,且所述第二椭圓形的长宽比介于91%到99%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透镜为单片式 塑料元件。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光封胶,其覆 盖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围部分的所述折 射面还包括第一弯曲面,其连接所述第二光透射面及平面,且所述平面连接 所述外反射壁。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透镜的所述中 央部分的所述第一光透射面与所述第二光透射面为^^面或非球面。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透镜的所述周 围部分的所述外反射壁是由反射镜、内部全反射镜或介电质镀膜所形成。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透镜的所述中 央部分为聚光透镜。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透镜的所述中央部分将光导入介于10到20度的小角锥。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透镜的所述周 围部分将光导入介于10度到20度的小角锥。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透镜的高度介 于5到15毫米。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透镜的宽度介 于10到25毫米。
14. 一种准直透镜,其特征在于,用于投影系统的光源,以沿着光轴出光, 所述准直透镜包括中央部分,具有第一光透射面与相对于所述第一光透射面的第二光透射面;周围部分,围绕于所述中央部分,并且具有耦接至所述第一光透射面的 内折射壁,以形成凹陷,用以i殳置所述光源; 外折射壁,相对于所述内折射壁;以及反射面,连接至所述第二光透射面与所述外折射壁,其中所述准直透镜 的所述中央部分与所述周围部分均相对所述光轴非旋转对称。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准直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部分的前视 图为第一椭圓形,而所述周围部分的前视图为第二椭圆形。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准直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椭圆形的长 宽比介于91%到99%之间,且所述第二椭圓形的长宽比介于91%到99%之 间。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投影系统的照明单元,用以沿着光轴发光。照明单元包括发光二极管芯片与准直透镜。准直透镜包括中央部分与周围部分。中央部分具有第一光透射面与相对第一光透射面的第二光透射面。围绕在中央部分的周围部分具有内折射壁,其耦接至第一光透射面,以形成凹陷,用以设置发光二极管芯片。外反射壁相对于内折射壁,且折射面连接至第二光透射面与外反射壁。准直透镜的中央部分与周围部分均相对光轴非旋转对称。一种准直透镜及一种投影系统亦被提出。
文档编号F21V5/04GK101598294SQ20091013772
公开日2009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9日
发明者吴登贵, 陈俊民, 黄河楫 申请人:立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