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平板冷阴极高效荧光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0141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超薄平板冷阴极高效荧光灯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阴极荧光灯灯具,可用来替代现有热阴极荧光灯具。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大功率的直管荧光灯均为热阴极荧光灯,它虽有高效率的优点,并已被广泛应用在各室内场所的照明。但其寿命短,一般只有几百至几千小时,并且随开关的次数增加而降低寿命,每开关一次,其寿命就会减短3至7小时。由于冷阴极萤光灯管具有灯管细小、结构简单、灯管表面温升小、灯管表面亮度高、易加工成各种形状(直管形、L形、 U型、环形等),使用寿命长、显色性好、发光均勻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如图3、4所示,目前市场上所用的冷阴极萤光灯管1’基本上是使用引线将电极2’引出,在安装时使用焊锡焊接与电源线相连接,并设置一灯座3’固定于灯盘4’上。在使用过程中或运输过程,如果灯管损坏,更换灯管需要专业的人员使用工具才能进行更换,并在更换灯管时,会有触电的危险,在日常使用相对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环保型超薄平板冷阴极高效荧光灯具。该灯具功率大、寿命长、效率高,且具有灯管易于更换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超薄平板冷阴极高效荧光灯具,其由一个以上的冷阴极萤光灯管连接电源线固定于灯盘上。所述的冷阴极萤光灯管两端包覆有一层由10-20MM碳膜层形成的碳膜电极。所述的碳膜电极与电源线之间连接有一导电夹子。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冷阴极萤光灯管使用引线将电极引出的技术结构, 采用在冷阴极萤光灯管的两端包覆一层由10-20MM碳膜层形成的碳膜电极。取代原来的引线电极,不仅外形更美观,且生产工艺更简单,冷阴极萤光灯管的发光效率也明显的升高。 本实用新型还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在安装时使用焊锡焊接冷引线与电源线连接的技术结构, 采用导电夹子连接碳膜电极和电源线,在冷阴极萤光灯管损坏时,可以使用单手轻易的更换新灯管,不会使用到焊锡,更加环保。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冷阴极萤光灯管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冷阴极萤光灯管结构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如图1、2所示的超薄平板冷阴极高效荧光灯具,其由一个以上的冷阴极萤光灯管 14连接电源线11固定于灯盘10上。所述的冷阴极萤光灯管14两端包覆有一层由10-20MM 碳膜层13形成的碳膜电极。其不仅使外形更美观,且生产工艺更简单,冷阴极萤光灯管的发光效率也明显的升高。本实用新型于所述的碳膜电极与电源线11之间连接有一导电夹子12。在冷阴极萤光灯管14损坏时,可以使用单手轻易的更换新灯管,更加环保。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超薄平板冷阴极高效荧光灯具,其由一个以上的冷阴极萤光灯管连接电源线固定于灯盘上,特征在于所述的冷阴极萤光灯管两端包覆有一层由碳膜层形成的碳膜电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平板冷阴极高效荧光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膜层是 10-20M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薄平板冷阴极高效荧光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膜电极与电源线之间连接有一导电夹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超薄平板冷阴极高效荧光灯具,其冷阴极萤光灯管两端包覆有一层由10-20MM碳膜层形成的碳膜电极。碳膜电极与电源线之间连接有一导电夹子。本实用新型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冷阴极萤光灯管使用引线将电极引出的技术结构,采用在冷阴极萤光灯管的两端包覆一层由10-20MM碳膜层形成的碳膜电极。取代原来的引线电极,不仅外形更美观,且生产工艺更简单,冷阴极萤光灯管的发光效率也明显的升高。本实用新型还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在安装时使用焊锡焊接冷引线与电源线连接的技术结构,采用导电夹子连接碳膜电极和电源线,在冷阴极萤光灯管损坏时,可以使用单手轻易的更换新灯管,不会使用到焊锡,更加环保。
文档编号H01J61/36GK201994257SQ201120031830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8日
发明者陆恒毅 申请人:奔特立(厦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