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0137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卡合紧密的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平板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液晶显示器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画质高以及驱动电压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信息、通讯及消费性产品中。图1所示为目前液晶显示器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主要包括导光板(LGP) 101、光学膜片102、灯管103、反射板104及用来组装且固定上述元件的胶框 (frame) 105、前框(Front Bezel) 106、背板(Back Bezel,图1中未示出)等组成,其中,前框106为窗口结构,背板为实体结构。在背光模组的组装过程中,先将反射板104放置于背板上,再逐一将导光板101与光学膜片102放置于反射板104上方,将液晶显示面板107放置于光学膜片102上方,随后将胶框105覆盖且扣合于液晶显示面板107的四周周边,后将前框106放置于胶框105上, 并利用前框106与胶框105上的卡合结构进行卡合固定。图2为现有背光模组组装完成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背光模组中,通过矩形窗口结构的前框106将导光板101、光学膜片102、灯管103、反射板104等元件固定,再通过位于前框106和胶框105对应侧壁上的卡合结构201将以上元件封装。图3为现有背光模组在前框与胶框的卡合结构处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前框106的侧壁106b上设置有一通孔301,胶框105的侧壁10 上与前框侧壁106b上的通孔30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对应收容于通孔301内的凸起302,当前框106与胶框105进行卡合固定时,位于胶框105的侧壁10 上的凸起302能够恰好卡合到前框106的侧壁106b 上的通孔301内部。其中,凸起302具有一个与前框106的侧壁106b相垂直的水平面30 以及一个与水平面30 成一夹角的斜面302b,该水平面30 同时与前框106的上底面平行。如图 3所示,凸起302的截面呈梯形,由于凸起302具有斜面302b,因此该凸起302能够顺利进入前框106侧壁106b上的通孔301内部,水平面30 与通孔301的上侧面相接触,斜面 302b与通孔301的下侧面相接触,通过通孔301对凸起302的限位作用完成前框106与胶框105的卡合组装。其中,通孔301的上侧面为通孔301远离背板的一个侧面,通孔301的下侧面为通孔301邻近背板的一个侧面。图4为现有背光模组在前框与胶框的卡合处的另外一种卡合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4所示的卡合结构与图3所示的卡合结构的卡合方向相反,其凸起402为图3中凸起302 的上下垂直翻转设计,即水平面40 与通孔301的下侧面接触,斜面402b与通孔301的上侧面接触。在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背光模组中,与前框106的侧壁上的通孔301相对应的胶框105同一个侧壁上的凸起为同向设计。即,胶框105的同一个侧壁上的凸起全部为如图3所示的凸起302,其水平面30 与通孔301的上侧面接触,或者全部为如图4所示的凸起402,其水平面40 与通孔301的下侧面接触。如图3所示,在现有背光模组中的前框和胶框的卡合结构中,虽然胶框105的侧壁 105b上的梯形凸起302能够顺利进入前框106的侧壁106b上的通孔301内部,但是在现有的背光模组中,前框106可能会向朝着背离胶框105的方向向外翻转,此时,由于胶框105 侧壁上的梯形凸起302的斜面302b的存在,该斜面302b无法如水平面30 那样阻挡前框 106朝着背离胶框105的方向向外翻转。从而造成前框106会沿着斜面302b向上偏移,因此,在前框106沿着斜面302b向上偏移后,容易造成前框106端部106a也顺势向上翘起, 在前框106和液晶显示面板107之间出现间隙,甚至有可能因该间隙过大而导致在液晶显示面板107与前框106之间产生漏光。在如图4所示的现有前框106和胶框105的卡合结构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再赘述。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其既能够使得前框和胶框能够顺利卡合连接,又能保证前框在卡合后不会外翻引起前框前端翘起。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用于夹置液晶显示面板的前框和胶框,所述前框和胶框通过设置在前框和胶框对应侧壁上的卡合结构相互卡合固定连接,所述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合结构和至少一个第二卡合结构,所述第一卡合结构自第一方向限制所述前框相对于所述胶框的移动,所述第二卡合结构自第二方向限制所述前框相对于所述胶框的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方向相反。优选地,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包括第一通孔和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中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包括与所述侧壁相垂直的水平面和与该水平面成一夹角的斜面,所述第一凸起的水平面贴合第一通孔的上侧面,从而自第一方向限制所述前框相对于所述胶框的移动;所述第二卡合结构包括第二通孔和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中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包括与所述侧壁相垂直的水平面和与该水平面成一夹角的斜面,所述第二凸起的水平面贴合第二通孔的下侧面,从而自第二方向限制所述前框相对于所述胶框的移动。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前框的侧壁,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胶框侧壁的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对应的位置。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胶框的侧壁,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前框侧壁的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对应的位置。优选地,在所述前框和所述胶框的同一个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第二卡合结构在侧壁上交替设置。优选地,在所述前框和所述胶框的每一个侧壁都设置有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所述
第二卡合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或第二凸起为梯形凸起和三角形凸起中的任何一种。优选地,所述梯形凸起为直角梯形,所述三角形凸起为直角三角形。[002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收容于所述背光模组中的液晶显示面板。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前框和胶框的对应侧壁上设置卡合结构来使得前框和胶框相互卡合固定连接,该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合结构和至少一个第二卡合结构, 所述第一卡合结构自第一方向限制所述前框相对于所述胶框的移动,所述第二卡合结构自第二方向限制所述前框相对于所述胶框的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因此, 本实用新型中的卡合结构既能够使得前框和胶框能够顺利卡合连接,又能保证前框在卡合后不会外翻引起前框前端翘起而在前框和液晶显示面板之间出现间隙,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前框和液晶显示面板之间出现的间隙过大而产生漏光的问题。

图1所示为目前液晶显示器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背光模组组装完成后的整体结构简化示意图;图3为现有背光模组中在前框与胶框的卡合结构处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现有背光模组中在前框与胶框的卡合处的另外一种卡合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组装完成后的整体结构简化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的第一卡合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的第二卡合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其既能够使得前框和胶框能够顺利卡合连接,又能保证前框在卡合后不会外翻引起前框前端翘起。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组装完成后的整体结构简化示意图,如图1和图5 所示,其由导光板101、光学膜片102、灯管103、反射板104及用来组装且固定上述元件的胶框105、前框106、背板(图1中未示出)等组成,其中,前框106为窗口结构,背板为实体结构。在背光模组的组装过程中,先将反射板104放置于背板上,再逐一将导光板101与光学膜片102放置于反射板104上方,将液晶显示面板107放置于光学膜片102上方,随后将胶框105覆盖且扣合于液晶显示面板107的四周周边,后将前框106放置于胶框105上, 并利用前框106与胶框105上的卡合结构进行卡合固定。前框106与胶框105相对应的进行卡合的侧壁上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合结构501 和至少一个第二卡合结构502。其中,第一卡合结构501自第一方向限制前框106相对于胶框105的移动,第二卡合结构502自第二方向限制前框106相对于胶框105的移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方向相反。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卡合结构501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第一卡合结构 501包括设置在前框106的侧壁10 上的通孔301和设置在胶框105的侧壁10 上与前
5框侧壁106b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一凸起302,第一凸起302能够收容于通孔301中,当前框 106与胶框105进行卡合固定时,位于胶框105的侧壁10 上的第一凸起302能够恰好卡合到前框106侧壁106b上的通孔301内部。其中,第一凸起302具有一个与前框106的侧壁106b相垂直的水平面30 和一个与水平面30 成一夹角的斜面302b,该水平面30 同时与前框106的上底面平行。且水平面30 与通孔301的上侧面相接触,从而使得该第一卡合结构501自垂直向上方向(即第一方向)限制前框106相对于胶框105的移动,斜面 302b与通孔301的下侧面相接触,通过通孔301对第一凸起302的限位作用完成前框106 与胶框105的卡合组装。通孔301的上侧面为通孔301的远离背板的一个侧面,通孔301 的下侧面为通孔301的邻近背板的一个侧面。第二卡合结构502的截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第二卡合结构502包括设置在前框106的侧壁10 上的通孔301和设置在胶框105的侧壁10 上对应位置处的第二凸起 402,第二凸起402能够收容于通孔301中,当前框106与胶框105进行卡合固定时,位于胶框105的侧壁10 上的第二凸起402能够恰好卡合到前框侧壁106b上的通孔301内部。 其中,第二凸起402具有一个与前框106侧壁106b相垂直的水平面40 和一个与水平面 402a成一夹角的斜面402b。且水平面40 与通孔301的下侧面相接触,从而使得该第二卡合结构502自垂直向下方向(即第二方向)限制前框106相对于胶框105的移动,斜面 402b与通孔301的上侧面相接触,通过通孔301对第二凸起402的限位作用完成前框106 与胶框105的卡合组装。第一卡合结构501的通孔301可以称之为第一通孔,第二卡合结构502的通孔301可以称之为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相同。由于在前框106与胶框105的相互卡合的对应侧壁上设置了如图3所示的第一卡合结构和如图4所示的第二卡合结构,因此在前框106向朝着背离胶框105的方向向外翻转时,即使前框106沿第一卡合结构501的第一凸起302的斜面302b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 也会在第二卡合结构502的第二凸起402的水平面40 的限位作用下停止移动而实现固定作用,从而使得前框106和胶框105的卡合更加固定,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前框在组装完成后向外翻转。优选地,第一卡合结构501和第二卡合结构502设置在前框106和胶框105的同一个侧壁上,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前框106相对于胶框105的移动。优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卡合结构501和第二卡合结构502在前框106和胶框 105的侧壁上交替设置,从而更有效地防止前框106在组装完成后向外翻转。更优选地,在前框106和胶框105的每一个侧壁上均设置第一卡合结构501和第二卡合结构502。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卡合结构501中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卡合结构中的第二凸起可以为梯形凸起和三角形凸起中的任何一种。由图3所示第一卡合结构和图4所示第二卡合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可看出,第一凸起302或第二凸起402可为梯形凸起,第一凸起的斜面30 和第二凸起的斜面40 为梯形凸起的一个斜腰面,优选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梯形结构为直角梯形结构。图6和图7示出了第一卡合结构和第二卡合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凸起602为三角形凸起,其具有一个与前框106的侧壁106b相垂直的水平面60 和一个与水平面60 成一夹角的斜面602b,该水平面60 同时与前框106的上底面平行。且水平面60 与通孔301的上侧面接触,斜面602b与通孔301的下侧面接触,通过通孔301对凸起602的限位作用完成前框106与胶框105的卡合组装。如图7所示,第二凸起702为三角形凸起,其具有一个与前框106的侧壁相垂直的水平面70 和一个与水平面70 成一夹角的斜面702b,该水平面70 同时与前框106的上底面平行。且水平面70 与通孔301的下侧面接触,斜面702b与通孔301的上侧面接触,通过通孔301对凸起702的限位作用完成前框106与胶框105的卡合组装。优选地,图 6和图7中的三角形凸起为直角三角形凸起。另外,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中如图3所示的梯形卡合结构与如图7所示的三角形卡合结构结合来构成如图5所示的第一卡合结构和第二卡合结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中如图4所示的梯形卡合结构与如图6所示的三角形卡合结构结合来构成如图5所示的第一卡合结构和第二卡合结构。以上,以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设置在胶框105的侧壁105b上、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设置在前框106的侧壁106b上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也可将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设置在前框106的侧壁106b上、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设置在胶框105的侧壁10 上其同样能够使得前框和胶框能够顺利卡合连接,又能保证前框在卡合后不会外翻引起前框前端翘起,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通过在前框与胶框相互卡合的对应侧壁上采用朝向不同方向的卡合结构,既能够使背光模组的前框和胶框顺利固定组装,又能够在背光模组的前框和胶框组装完成后自两个不同方向实现卡合作用,从而使得前框和胶框的卡合更加固定。因此能够保证前框在卡合后不会外翻引起前框前端翘而在前框和液晶显示面板之间出现间隙,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前框和液晶显示面板之间出现的间隙过大而产生漏光的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包含了具有本实用新型中如上所述卡合固定结构的背光模组以及收容于背光模组中的液晶显示面板10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用于夹置液晶显示面板的前框和胶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框和胶框通过设置在前框和胶框对应侧壁上的卡合结构相互卡合固定连接,所述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合结构和至少一个第二卡合结构,所述第一卡合结构自第一方向限制所述前框相对于所述胶框的移动,所述第二卡合结构自第二方向限制所述前框相对于所述胶框的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包括第一通孔和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中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包括与所述侧壁相垂直的水平面和与该水平面成一夹角的斜面,所述第一凸起的水平面贴合第一通孔的上侧面,从而自第一方向限制所述前框相对于所述胶框的移动;所述第二卡合结构包括第二通孔和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中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包括与所述侧壁相垂直的水平面和与该水平面成一夹角的斜面,所述第二凸起的水平面贴合第二通孔的下侧面,从而自第二方向限制所述前框相对于所述胶框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前框的侧壁,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胶框侧壁的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对应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胶框的侧壁,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前框侧壁的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对应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框和所述胶框的同一个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卡合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第二卡合结构在侧壁上交替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框和所述胶框的每一个侧壁都设置有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所述第二卡合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或第二凸起为梯形凸起和三角形凸起中的任何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形凸起为直角梯形,所述三角形凸起为直角三角形。
1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收容于所述背光模组中的液晶显示面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用于夹置液晶显示面板的前框和胶框,所述前框和胶框通过设置在前框和胶框对应侧壁上的卡合结构相互卡合固定连接,所述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合结构和至少一个第二卡合结构,所述第一卡合结构自第一方向限制所述前框相对于所述胶框的移动,所述第二卡合结构自第二方向限制所述前框相对于所述胶框的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中的卡合结构既能够使得前框和胶框能够顺利卡合连接,又能保证前框在卡合后不会外翻引起前框前端翘起而在前框和液晶显示面板之间出现间隙,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前框和液晶显示面板之间出现的间隙过大而产生漏光的问题。
文档编号F21S8/00GK202032388SQ20112003166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5日
发明者朱莹, 李志锋 申请人: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